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正坐治好了我的耳前瘘管炎症
缘起:2017年5月初,晚上洗漱时,碰到右耳前一处,突然有针刺的感觉,照镜子看到有一块硬币大小的皮肤红肿、略有突起。心生疑惑,这是怎么了?吃素五年来身体一直很好,没吃过药,甚至都没重感冒过,只是身体略微清瘦了点。不得其解。相信自己的身体能自动处理好。谁他去吧,未服药未就医。红肿几天后变成大水泡,又破掉、流水。买了点碘伏给发炎处皮肤每天清洁、防止感染。洗澡时遮盖患处、工作时安全帽带也不敢带、形象很差。
身边的家人同事朋友都建议去医院看看、别老扛着不治,5月14、15号分别去了开发区和毓璜顶医院五官科就诊,医院大夫告诉这种病学名叫耳前瘘管发炎,先吊瓶消炎,再开刀将发炎处脓血处理干净。自己本身不想开刀,耳前全是经络,开刀就会割断这些经络。15号在毓璜顶医院时,大师朋友也帮忙开了一卦,从卦象上看到如果开刀,就要开两次,建议如果不开刀就在医院拿点药。这样正好坚定了不手术的想法,拿了消炎药头孢地尼胶囊后就回单位上班了。回来查了资料,才知道第一次开刀只能将发炎处脓血处理干净,伤口长好后,就要尽早第二次开刀,将耳前瘘管组织全部挖掉,否则耳前瘘管会反复发炎。别无他法,医院都是这样处理的。佩服大师。先吃药试试吧。
6月2号微信上看到沈阳古法推拿医师通过经络调理治好了一位耳前瘘管发炎的病人,为此我还咨询了他,确信通过经络调理,几次就可以治好。这增强了我的信心,不用开刀,耳前瘘管发炎就能治好。但我在烟台,为这点事,也不能跑沈阳去找他调理。
十天左右,耳前瘘管炎症就好了,但没过几天又坏了。就这样一个周期约四十天,三次,直到8月底。第二次发炎时,起初还吃药,炎症也不见减轻,感觉吃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就停药了。一时也没有好办法,谁他去吧。
9月2号在宿舍备考学习,突然想起几天前看过一篇讲跪坐有很多好处的文章,先网上查查资料看看,看到下面这篇介绍正坐的文章,正坐会改善人体脏腑的气血运行,可以产生一股刚毅正大之气,有益于读书、听课、冥想。现在正好可以用上,立马就试一试。跪下后,腿很僵硬,屁股几乎坐不到脚后跟上,那就先跪着,上身直立几分钟后再正坐,即将屁股尝试坐到脚后跟上。筋骨僵硬再加上膝盖疼,几分钟就受不了了,就散盘坐一会,再跪着、正坐、散盘,反复坚持。第二天9月3号星期日,上午仍旧看书,坚持跪着、正坐和散盘结合,一次咬牙坚持正坐十几分钟,头上、身上大汗淋漓,突然感到有一股气流从耳前瘘管处经过,奇迹发生了,前天刚刚鼓起来的耳前瘘管大包自己消下去了,这难到就是传说中的气血通畅,太神奇了。
与室友交流,他讲了一些高深的佛学原理和正规的做法,并且演示给我看。最好的老师就在身边,但一直都是熟视无睹。室友信佛,一直是跪坐。房间就一把椅子,一直是我坐。佛渡有缘人,这是最好的诠释。
每天坚持正坐,到今天两个多月了,第四次耳前瘘管炎症在那次消下去后,没几天就好了,现在一直也没有再犯。正坐与做椅子看书相比,打盹犯困没有了,现在在宿舍一直正坐,椅子也移走了,一人在办公室时也正坐,人很精神、很舒服,经常感觉到有一股气流从上往下穿过两支眼睛到达鼻孔,眼睛亮、鼻孔通气。
11月初去东莱国学,参加了一次话剧表演的集体活动,偶然看到几个五六岁的小孩子看节目表演时,有时跑来跑去,有时坐在椅子上,有时坐在过道里,席地而坐就是标准的正坐姿势。学校也没人教正坐,难道这是符合自然的一种坐姿,值得研究。
下面是当时看到的那篇文章,照片更换了,文字未改。推荐给大家看看。正坐,好处还有很多,大家一起来试试吧。
华夏人的正坐
至乐
正坐的消亡,丢失了中华民族的阳刚之气
正坐是我国古代人的居坐的方式,就是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也就是现在日本人的坐姿。
我国古代原本是没有椅子的,也没有现代吃饭用的大圆桌,人们普遍都是正坐着交谈、读书、吃饭、休息等。可以说,中国古人初始的生活起居状态就是一种“平面风格”——席地而坐,择地而卧,身体受力重心不离“地面”。
但是,自从西方的椅子传入中国后,就改变了中国人的起居方式,将“平面”变为“立体”。
椅子改变了中国人的起居方式
与“平面”相对的,是西方人的“立体”起居方式——即身体重心离地,以椅、凳作为支撑工具。
椅子相对于中国古老的文明来说,完全属于舶来品,自从椅子进入中国并被普及以后,中国人的起居方式,也就渐渐由平面变为立体,由席地而坐变为垂足高坐。中国人从席地而坐到习惯垂足坐椅,其过渡时间大致在五代至北宋之间。
我们今天的中国人早已习惯坐着椅子、伴着高高的桌子生活,其实这本是“西式”的起居方式,西式起居与中国文明结合,博大包容之下或许亦多少有着原生文明的失落。
但只要想一想,那时的人们长期以来在地上生活惯了,对于平民老百姓而言实在没必要在居室里增添这么一个多余物件,而且也缺乏来源渠道。因此终唐一代,椅凳并没有影响、改变大部分人的生活习惯。而大规模使用椅子始于宋朝,这基本成为共识。
从席地正坐到垂足胡坐
唐代以前的人们,在室内仍以席为主,人们的主流坐姿仍然是席地而坐。需要一提的是,席地坐也是有规矩的,必须正坐。
正坐就是臀部放于脚跟上,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有时为了表达说话的郑重,臀部离开脚跟,叫做“长跪”,也叫“起”。在《后汉书·列女传》中“乐羊子妻”劝丈夫拾金不昧时,就用这个姿势说话。
有句成语叫“促膝谈心”,是说两个人正坐在地上的席子上谈话交流,越谈越亲密,不知不觉地越来越近,膝盖都碰到一起了。在今天,人们用“促膝谈心”来形容亲密地交谈心里话。
至于随意地盘腿而坐,古人称胡坐。同样是坐地,“正坐”与“胡坐”相差很大。胡坐以卑贱不恭的臀部着地,把“不洁”的足部正面示人,无论对自然还是对他人的恭敬都大打折扣。因此很长时间里,胡坐被华夏礼仪看作失礼的表现(胡坐,顾名思义即胡人的坐姿)。
为什么说椅子让中国走向衰落
正坐才是华夏古人的标准坐姿。虽然进入隋唐后,中国进入了历史上最具有文化包容力和兼容并蓄的时代,社会已经不那样强烈地排斥胡坐了,但是正坐仍具有传统礼法的地位。不过唐朝后期,文人的地位越来越低,武夫占据了社会的统治阶层,社会风气日渐堕落,大唐迅速走向衰亡,可能与“胡坐”越来越流行有着巨大关系,后文会说到原因。
关键的变革发生在宋朝
宋朝社会,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中国进入平民时代,市井的活跃,经济的繁荣,使椅子终于在全社会普及开来,以至上至皇家,下至平民,都坐到了椅子上生活,中国人的起居方式终于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平面”变成了“立体”。
这种改革给中国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不要小看这个变化,它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但影响了建筑风格、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等,更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心理和精神气质,让中华璀璨的文明进程走向衰落。宋朝以后,中国人的思维从此渐趋僵死、老迈、枯燥、压抑……
椅子的舶来,使正坐消亡
由于不坐地了,所以就用不着脱鞋了,中国人曾跟日韩人一样的除履席居的习惯就此革除。而由于坐在椅子上比坐在地上高出了许多,所以桌案也必须升高以求适应,桌子高了,一系列的家具也随之升高,相应的,房间窗户也要升高,进而导致建筑结构的变化等等……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变化,从“正坐”到“椅坐”, “立体”起居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心理和精神气质。
正坐是华夏古人的传统坐姿,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家居态。与正坐相得益彰的是中国人宽大飘逸的汉服,正坐在席上,最能体现中国文明端庄、肃穆、宁静、谦恭等礼仪风范。然而由于椅子的到来和普及,这种优美的身体符号没了。
反过来想想,穿着宽大飘逸的汉服,坐在高高的椅子上,依着高高的桌子,仔细想想,是不是少了一点纯正的味道?而西方人的紧衣窄袖坐在椅子上才好看,可如果穿那样的服装正坐于地,不也显得很别扭吗?我们古人宽大飘逸的汉服,只有用正坐的身形,才能充分地展示其雍容、端庄、宁静、谦恭的美韵。
正坐的消亡,使中国人的性格发生了变化
正坐作为一个文化重要的符号标志,随着椅子的舶来,慢慢消亡在中华的文明中,随之消亡的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很多优良传统。
例如,朋友之间再也不可能“促膝谈心”了,夫妻之间也无法“举案齐眉”了……想想看,古人正坐在席上,双膝相依四目相对,身体距离与心理距离都离得很近,很容易坦诚相待相互交心。
若是放到今天,两个人面对面坐在椅子上再“促膝”在一起,不但两个人自己觉得别扭,旁人看来也必觉得不伦不类。人与人原来诚挚地正面相对,变成了坐在椅子上侧身相顾,或是隔着桌子拉开了距离,坦诚、信任的品格从此渐失……
正因为在历史上摈弃了正坐的礼俗,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也变了——端正平稳变成了歪斜不定,原本的典雅变成了渐沾市侩粗俗与慵懒散漫之气。
而席居生活,实为一种“大起大落”的生活——坐卧得低,突然站起便显得高,因为中间落差的距离很大。这种“大起大落”天生就是“四平八稳”的反义词,容易形成一种果敢、锐利和具爆发力的性格。
而当中国人普遍都在高桌高椅高床上生活了以后,由于坐卧站立的距离落差小了,“大起大落”的感觉便没有了。奇妙的是,这时候中国人的性格也走向了四平八稳,并且用“中庸”来解释自己四平八稳的合理性,把古人的哲学概念也拖进庸俗的境地。
正坐的消亡,固定了中国文化的性格特征
现在,已经有人在医学的角度上,发觉正坐对中国古人思维的影响了。不少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冥思苦想的时候,突然站起来走动,这时候,脑中灵光一闪……医学上的解释大意是从地上正坐的状态突然站起,由于距离落差大,体内“气血”上冲,刺激脑部神经,使大脑思维功能瞬间加强,这种情况下更容易诱发灵感的迸发。
古代文人在思考、写作的时候,由于思绪翻飞,难免会围绕着案几站站坐坐(没有椅凳羁绊,站站坐坐很容易),多少哲思的火花,便在那许多次站起后的瞬间闪现。
我不敢武断地说这种“站站坐坐”就等于在提高智力,但古人一会儿贴着地面思考,一会儿又凌空思考,这种大落差的转换或许会带来心理上的变化体验,从而影响到思想的性格特点,以至影响、形成一个民族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和文化心理。
中国文明最大部分的智慧成果也正是产生在那个席地正坐的时代,尤其在正坐习俗最盛的周、秦、汉、魏、晋时代,是中国人最具灵性的时代,全面固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性格特征。
正坐的消亡,减弱了中国人的优势思维
纯粹的华夏哲学精神就是跪于天地之间思考,这是典型的东方思维修炼,讲究的是顿悟,是灵光的闪现,是一瞬间就使思维达到终点。
与之对应的西方人思维,反倒是一种四平八稳的思维,它不讲究顿悟,不需要太灵光,重视的是过程,重视老老实实地推论,所以西方人的逻辑演绎能力强于中国人。客观地说,这两种思维各有优长,由于文化背景各异,很难兼而优之,但是,要俱失之却并不难!
也许是巧合,自中国人普遍地从地上站起坐到椅子上去以后,中国人的思维从此走向僵化,曾经有过先秦的深邃、魏晋的灵睿、盛唐的飞扬,而自宋以后,则渐趋僵死、老迈、枯燥、压抑。
中国人一贯擅长的东方思维能力亦步亦趋地下降,只有在禅学中还得到了几许继承,而逻辑思维更是自古以来的弱项,从此以后,中华文化呈萎缩不前之势,盖因中国人的优势思维正在减弱,而劣势思维也未能增强之故。
正坐的消亡,丢失了中华民族的阳刚之气
其实正坐的优处还不只如此,它真正的意义是吻合中国古人的哲学思维和对待天地的态度。坐于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亲近,而采取正坐,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这正是华夏文明的原道精神;与之相对的是西方人“凌空而起”的“立体”起居,象征着疏远自然、不敬天地,故西方人热衷改造自然。
当中国人全部习惯坐椅子的时候,这时的日本人突然又模仿起中国古人的正坐了(朝鲜人更习惯盘腿坐,也即胡坐)。因此今天我们不要鄙夷日本人喜欢正坐,他们是我们的学生,只不过作为老师,我们自己后来弄丢了最珍贵的坐姿。
这一丢失不要紧,整个民族的阳刚之气也慢慢丢失了!所以自宋以后,中国在外族面前屡受屈辱,不复当年华夏之雄伟。
正坐对身体的好处
对今天的中国人而言,正坐是一件痛苦的事。正坐其实是一种利大于弊的坐姿,是一种锻炼,对身体有诸般好处,这已有医学证实。
正坐能减少驼背及脊椎弯曲病变的发生
正坐对整个脊椎的生长发育和保养都是最佳的坐姿。《黄帝内经》上说:“粗守形,上守神!”这是在告诉我们,要保持形体端正。人的脊柱就像汽车的大梁,汽车大梁上放着发动机、水箱、变速箱等,大梁下再安上轮子,汽车就可以跑了;人的脊柱上也“挂着”人的五脏六腑,人的手和脚也象汽车轮子一样,支撑点在脊柱上,这样人就可以正常运动。
大家知道买二手汽车,不能买出过事故的车,出过事故的车,车的大梁会有变形,大梁变形汽车的油耗就会增加,整体汽车的损耗也会增加。人的脊柱也一样,如果出现小关节错位或脊柱侧弯,就会导致五脏六腑不能在正常的解剖位置上,会影响相关脏腑的气血运行,时间长了就会引起患者脏腑的病变。
正坐能很好地保护我们的膝骨
今天膝骨关节炎是最常见的关节疾病之一。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9亿骨性关节炎患者,40岁以下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5%,而60岁-75岁人群的发病率高于50%,7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80%。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作为中老年人群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关节疾病,将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群健康,引起中老年人群致残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而正坐恰恰能保护我们的膝骨,减少膝骨关节炎的发生。
正坐能降低男性阳痿的发生
现代医学告戒我们,长时期坐着对身体不利,尤其不利于男性健康。因为男性的生殖器不适宜长时间受到来自下方的托力,久而久之将损伤男性功能,如果还是长时间坐在柔软的坐具如沙发,则情况更糟。
研究表明,常年坐在办公室的男性,阳痿的发生率比其他职业男性高出几倍。所以现代医学建议白领男性,为了自身健康,不要在椅凳上坐得太久,隔一段时间就要起身活动。
椅子损害了男人的阳刚性
人如果是正坐,这些隐患就没有了。因为正坐只是把脚后跟垫在双股下,生殖器并未受到何种托力,而是悬于股间,因此正坐虽然是坐,却几乎跟站立时一样使生殖器不受束害,这就很可贵。
这不禁使我产生一种奇想,当然也仅是一种奇思妙谈——难怪中国古代的文人,从外在形象到心灵状态,直到唐代还有一种健康、刚毅的气质;入宋以后,则渐成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形象,柔弱萎靡,心灵渐趋病态,阳刚之气大不如前。
原来宋以后的文人,长时间坐在椅子上,挤压阳物,实际上就是戕害自己的男性功能,也就等于损害自己的阳刚性,即使没有坐成生理阳痿,也多少使自己精神气质上有些阳痿了。
而整个民族的男人们,都是以这种慢性戕害男性功能的方式坐着,因此整个民族的阳刚之气也就下降。所以,自宋以来,中国在外族面前屡受屈辱,不复当年华夏之雄伟。
正坐可以产生一股刚毅正大之气
采取正坐的姿势读书、听课、冥想,你可以感觉到身上仿佛在酝酿着一股刚毅正大之气。这种大气,与那种大大咧咧、靠在椅子上的慵懒散漫之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有人可能觉得正坐的样子刻板,岂知那正是一种刚性的符号,那端端正正一动不动的姿势,其实内含着一股爆发力!中国人性格最果敢刚健的时代,也正是那个普遍“正”着的时代。
在很长的岁月里,中国人就是这样一丝不苟地,以这种刚直、恭敬、典雅的姿态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文化。先秦人就是这样面对面正坐着产生了丰富的哲学理论,汉唐人就是这样正坐着傲视天下。
坐得越高,精神越脆弱
当中国人的坐姿从席地正坐变为腾空高坐的时候,当中国民族终于从地上站起来的时候,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时的中国文明却地走向了下坡路。
当中国民族看似骄傲地高高坐到椅子上去的时候,内心与精神却颇为奇怪地走向了自卑,这个站立起来的民族竟走进了一段屡受外侮的历史,宋朝人坐是坐起来了,外交地位和民族精神却是跪下去了。
后世国人不明白这种华夏原道精神的奥妙——当你正坐于地的时候,你不是婢膝于他人脚下,恰当地说这是一种亲于地、仰乎天的生活符号象征和精神体现,是自卑于天地。正坐修养就是与天地合一的修炼,有利于心之纯正,人格之独傲。
在“平面”席居时代,你拜见自己的上级或长辈,对方会端端正正、腰杆笔直地正坐着等候你上前问候,你会感到那比坐在椅子上更具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之气,而且这种凛然气质的内涵是丰富的,它同时也是“不亢不卑”的精练表达,使你鲜明地感受到今天许多达官贵人歪歪扭扭坐着,翘着二郎腿待客是多么地浅薄,有什么尊严可言。
而近古以来的中国人,坐是坐得越来越高,精神却是越脆弱。却不知道当你的身体愿意矮一节表达对天地的恭敬时,你的灵魂却能得以在天空腾飞。
国人更乐于久坐椅子上
有人可能会说:西方人不是一直坐在椅子上吗?今天最强盛的欧美大国和民族们,也没见得一直都正坐着啊?
其实,中国人比西方人更乐于久坐于椅凳上,因为总的说来,国人远不及西方人喜好运动,中国人最普遍的娱乐是坐在那里打牌、上网、打麻将、唱卡拉OK、喝茶聊天、大吃大喝。去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最新调查显示,超过50%的人在过去一段时间没有任何体育锻炼,运动不足成超重肥胖和慢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而西方人长期以来,普遍热爱运动、户外活动、探险,用体育的发展史和现状来看,最能看出中西方在这方面的差异。比如像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橄榄球、网球之类需要大范围跑动和身体对抗的,西方人都比东方人历害。越不需要身体素质,没有直接身体对抗,越要靠技术、动脑子和技巧的运动,东方人都比西方人历害,比如像国际象棋、射击、跳水、羽毛球、乒乓球等等。
“正坐”文化不是糟粕
本文虽然论述了正坐习俗深厚的文化内涵及好处,那么是不是提倡恢复这种古代礼俗呢?其实不然,许多早已逝去的事物,要想完全拾回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因为正坐不是一个单一的文化符号,它在形式文化体系中具有连锁性,它会牵涉到现代中国人诸多的生活习惯及外在文化的问题。如果复古,就不得不牵连至居室文化的复古,牵涉到生活用具的问题、中国人起居习惯的问题、社会礼俗的问题等等。
而中国人放弃席居后的历史文化也并非一无是处。
在批判中国文化的时候,不要误把精华当糟粕,中国传统文化糟粕不少,但“正坐”作为曾长期存在于古人生活中的礼俗,还真不是糟粕,而是精华。它体现了先人深邃的智慧,对身心体都有各种益处。对于今天我们的成年人来说,正坐是一种有益无害的修养身心的方式。
本文旨在阐述正坐的文化内涵和优点,论述正坐确实对人的身心有好处,值得推广,感兴趣的朋友自可一试。
当然,关于中华文明的衰落,历史学家与社会学家等,都从不同方面都给出了不同的解读,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自宋开始,中原文明屡屡遭受游牧民族的侵扰,终宋一朝,一直受到辽、西夏、金、蒙古等外族的侵袭和挤压,最后亡于元。这些外族都是马背上彪悍的民族。后来大明朝又是亡在游牧民族女真之手。四平八稳、越来越僵化的农耕文明屡屡败于强健奔放的游牧文明,这其中的根源或许可以从本文的观点中得到某种启示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学探微]席居与正坐:中国古人的优良传统
跪坐的消亡,我们丢失了什么?
席居与正坐:中国古人的优良传统
席居与正坐——华夏人的优良传统
从俞敏洪《现在中国是因为女性堕落导致整个国家堕落》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主席”探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