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国家博物馆精品玉器(图3)

中国国家博物馆精品玉器(图3)

山石卧虎摆件

元 金元时期宽6.8、高5.9厘米一只体形健硕的虎伏卧于山石柞树旁,双目圆睁,尾巴高高翘起,皮毛用排列有序且弯曲的长三角形表示。柞树树叶宽大,用阴刻线表现树叶茎脉。山石上方刻有灵芝纹。采用巧作技法使虎、柞树和灵芝纹用黄褐色玉皮雕刻,山石用青白色玉雕刻。

鹘啄鹅饰件

宋 辽金时期长8.3、宽7.6厘米器以圆环为托高浮雕、镂雕鹘捉天鹅图案。天鹅体形肥硕,曲颈仰天悲鸣,正在拼命挣扎。鹘身形虽小,但勇猛矫健,双爪有力地抓住天鹅头部,短喙锐利地伸向鹅的颅顶。这种只雕刻鹘、鹅,没有花草杂饰的造型是早期春水玉特征,圆环托至元也演变为椭圆形。

龙 首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唐长6、宽1.7、高1.9厘米器为长方形龙首,巨目宽眉,长吻张口,双耳后抿,双长角,角端向上翻卷。嘴角处有一穿孔,鬣、须等细部以阴刻线表现。

飞 天

宋长5.8、宽2.7厘米唐代飞天一般身体扭转,胸以上部位做正面造型。宋代以后飞天多俯身,面向前飞行。这件飞天是典型的宋代风格,身体平展而略有起伏,通过宽窄不同的阴刻线刻划的衣纹及镂空飘带将云中飞行的动感表现地自然流畅。

云 龙佩

宋长6.9、宽5厘米器双面雕。龙身粗壮,向上高高翻卷与前爪形成环形,间以寥寥数刀刻云纹连接。通体鳞纹,爪部雕刻有细密的锯齿纹,张口吐舌,上唇上卷,眼为长菱形,角及长鬣向后飞扬。

莲形簪首

神面纹琮

新石器 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300年—前2200年)宽7.3厘米、高4.7厘米琮是良渚文化最具特征的玉器之一,集宗教、装饰、仪礼和权力于一体,是礼器的核心。在良渚文化的大墓中,琮作为重要的随葬品与璧、钺等玉器成套组合。良渚文化琮分圆形或内圆外方形,单节或多节等不同形式。外部凸面上一般雕饰形态各异的对称兽形神面纹,刻划手法以阴线为主,辅以浅浮雕,呈现出立体纹、地纹和装饰纹于一体的“三层花”效果。纹饰以手工直接雕刻,细密规整。

神面纹琮

新石器 良渚文化1972年浙江余杭钟介出土高5厘米、面长7.5厘米、射径7.7厘米、孔径6厘米琮是良渚文化最具特征的玉器之一,集宗教、装饰、仪礼和权力于一体,是礼器的核心。在良渚文化的大墓中,琮作为重要的随葬品与璧、钺等玉器成套组合。良渚文化琮分圆形或内圆外方形,单节或多节等不同形式。外部凸面上一般雕饰形态各异的对称兽形神面纹,刻划手法以阴线为主,辅以浅浮雕,呈现出立体纹、地纹和装饰纹于一体的“三层花”效果。纹饰以手工直接雕刻,细密规整。

玉 蝉

新石器 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长4.7厘米、宽1.7厘米、高1.5厘米蝉首扁平圆形,刻划圆圈纹和折线等表示双眼和口部等器官。尾上翘,圆弧形。身两侧及腹部略凹,背部雕数道凸弦纹。腰部有一对横穿孔。纹饰简练,身体肥壮,造型古拙,尤其是浅浮雕技法,更是形成触之有感,视之若隐若现的效果。蝉是较早被用于玉石器加工的动物形象,可能因其饮而不食、蜕变再生的生长过程引人关注。

双 联璧

新石器 红山文化长6.5厘米,宽4.1厘米此璧扁平,上窄下宽,中部皆有圆孔,两侧联处雕对称窄缺口,边沿有刃,顶部有圆形穿孔用于悬挂或佩带。联璧除双联外,也见三联的形式,不过迄今仅在红山和凌家滩等文化中发现,为数很少。联璧的制作工艺虽不及圆形玉璧复杂,但琢磨非常精细,应是当时使用的特殊礼仪用器。

玉 璧

新石器 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宽8.3厘米、高8.2厘米璧是中国传统玉礼器之一,多为圆形。红山文化除少量圆形璧外,还独有外廓和中心孔为圆角方形或四角为直角的方璧,一般中间厚,四周薄,通体素面无纹,边缘打磨如刃状。除中心大孔外,璧边缘通常还钻有1-3个小孔。

神面型玉梳背

狮蛮纹带銙

新石器 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高11厘米、宽4.7厘米神面形玉佩是红山文化标志玉器之一。此玉佩双面均有纹饰。正中用粗阴线刻神面纹,内凹式圆眼,五组长齿,左右两端卷曲成勾云形角状,为神化了的兽面形式。顶部钻三孔。

元桃形銙:长5.8、宽5.4厘米,方形銙:长6.8、宽5.9厘米 ,钅宅(chá)尾:长10.7、宽6厘米

狮蛮纹即胡人戏狮纹,早在宋代就出现在官员的带銙上,代表品级尊卑。后使用范围渐渐扩大,元明时的戏曲和小说里常常提到“狮蛮带”。这几件带饰采用留边剔地的雕琢方法浮雕人物与狮子,神态各异,但又相互呼应。桃形和方形的为銙。钅宅尾为长方形,左右两端一边平直,一边弧形。双钅宅尾带自宋代渐流行。

玉 鸮

商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高8、宽4.2厘米器圆雕鴞形,站立状,头部有双角相连,正中钻一个圆孔。大勾喙,斜伸前方并向胸内弯卷。双翅紧贴于背部,正中雕刻脊齿,双腿及宽尾支撑身躯,双足粗壮并雕出四爪。双阴线雕刻纹饰,腹、翅饰翎羽纹,全身饰勾云纹。鴞面的喙部被极度夸张,粗腿和大尾羽也别具特色,形象十分威猛。商代的玉凤,凤首多加羽冠装饰构成神鸟形象,而凤身则与同时期的玉鴞形态近似。

骑兽人型佩

战国1957年河南洛阳西郊小屯村出土高2.6、长1.8、宽0.9厘米;高2.6、长1.8、宽0.9厘米;器圆雕,兽均作虎形。一件虎四足前伸,背部雕刻一童子,仰首,头顶梳偏髻发式,双手紧握兽耳,曲膝骑伏于兽背上。兽身中部有纵向圆透孔。另一件虎呈低眉伏首状,童子双腿屈膝,双手前伸执兽双角。从人头顶至兽腹底部纵贯一圆孔。远古文化中不乏人兽合体形象,应与当时的神话或宗教相关。良渚文化神徽形式的神人兽面纹,图案上方为戴羽冠人像,下方为兽面,有圆眼和獠牙大口,底部有爪等,象征着神人骑兽纵横穿梭的情形。骑兽人玉佩取材和构图原则与神人兽面纹相同,表现驭虎乘风的神异气氛。两佩同出土于墓道内接近墓室一端的乱土中,似乎成对设置作为墓道内的特殊陪葬器。

螭食人纹佩

战国长6.2、宽3.8、厚0.4厘米器片状,镂雕,两面纹饰相同,器表残存朱砂痕迹。中部雕刻一只蟠成圆环形的螭,背脊正中有宽带纹,内填饰阴线纹。螭拦腰咬住一裸人,并一爪抓臂,一爪抓腿,似乎正在将人吞噬。在螭的左右,分别镂雕一个人首蛇身的神人形象。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上有类似的虎食人形象,被食之人与本器相同,神态安祥,毫无惊惧和挣扎之状,应该与当时的宗教神话有关。

鱼龙型花插

清高15、长15.6、宽3.6厘米器为二鱼龙,身下刻寿山福海纹。大鱼龙仰头,大张口,中空,可插花,下颔部阴刻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明代玉花插多为灵芝、玉兰等造型,厚重,纹饰简练,很少出现枝杈,清代玉花插造型更为复杂多样。

螭衔灵芝双耳洗

清通高9.8,口径16.6厘米 文房水具。器平底,四足,口沿处两侧各镂空雕刻螭衔灵芝云纹耳,耳下套一活环。器内底凸雕芦苇、莲荷纹。外壁浅浮雕莲荷、芦苇、飞鸟和水波纹。由莲花、莲叶组成的“青莲” 谐音“清廉”,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品质;“一柄”莲花与“一品”谐音,此器纹饰寓意“一品清廉”。原为清宫旧藏。

环 形饰

新石器 龙山文化山东五莲丹土出土直径9.5厘米、内孔径5.5厘米此器圆环形,通体光润。环外缘有V字或介字形凸齿,形如冠状,类似牙璧的造型。

玉 钺

新石器 龙山文化长15.9厘米、宽11.3厘米此器光素无纹饰,边缘平直,刃部双面磨制,背部有对钻大小两穿孔,用于固定柄。钺由斧转化而来,成为一种专用兵器,并成为力量与霸主地位的象征。良渚文化贵族墓葬中曾经出土了比较完整的漆绘柄石钺,钺被嵌在描绘精致的漆木柄上,置于墓主身旁,显示了这种兵器的真实用途。

兽面纹琮

新石器 龙山文化宽8.4厘米、高3.6厘米此器为内圆外方的柱体,短射,分上下两节,每节一组兽面纹。兽面的冠状饰位于两节中部,鼻、眼等纹饰则刻划在冠的上下,从而形成上下相背的兽面形象。

鞍 型 饰

新石器 大汶口文化此器平顶鞍形,顶部一侧有穿孔。外壁光滑,内壁粗涩,底脚平齐。出土于墓葬内,同出有玉钏和玉锥形器等和大批陶、骨器等。

1974年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高4.8厘米、宽3.5厘米

三 牙 璧

新石器 龙山文化直径9.5厘米此器圆形,中部有大圆孔。身扁薄,中部弧状凸起,边缘磨薄近刃状。外缘凸出三个齿牙,三牙多同向,只有其中一个方向相背。牙璧以三牙居多,此外还可见到二牙、五牙等形态的实物。墓葬内多位于墓主胸部,当为佩饰一类的物品。

蝉 型 佩

新石器 石家河文化长2.9厘米、宽1.8厘米、厚0.6厘米此器长方形,宽首,凸圆眼,短胸,颈部有阴刻线纹和卷云纹,尾部圆钝,长宽翅,末端弧形外撇,表面饰脉纹。首部有对称的穿孔。蝉是石家河文化玉器中出土数量最多的一种动物形像,造型固定规范,是比较成熟的玉器种类,并在历史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鸟首璜形饰

新石器 石家河文化1955年湖北天门罗家柏岭出土残长7厘米、最宽2.2厘米、厚0.7厘米此器身呈长弧形,一端保留完好,鸟首饰勾云形冠饰,圆眼,突鼻,喙向下勾卷,面部有勾云纹,颈部有两组凸弦状棱。鸟首之冠、喙和颈部等都进行了抽像化的艺术处理,表现出神鸟特征和器物本身非比寻常的价值。另一端残断无存。商周以后的玉器中,动物形像作为璜形器两端装饰的组合形式得到普遍应用。

虎 头

新石器 石家河文化宽2.6厘米、高1.8厘米此器扁方形,正面雕刻虎的面部。五官用减地法凸出,再以浅细阴刻线勾勒出轮廓,凹洞式耳孔,鼻翼两侧刻划胡须,底边有宽阔的口部。虎头两侧横穿圆形孔,可系佩。虎头是石家河文化玉器的代表器形之一,面部威严,反映出浓厚的宗教气息。

玉 镯

新石器 良渚文化直径6.7厘米此器为圆筒形,通体精磨抛光,边缘未进行磨圆处理,基本保持切割后形成的棱角。良渚文化玉镯形器较多,出土时通常位于人前臂手腕处,有的外壁还雕琢有平行斜向凸棱或兽面纹等。

梳 背

新石器 良渚文化1957年浙江余杭钟介出土高3.4厘米、长5.7厘米、厚0.4厘米此器平面呈倒梯形,顶部中央凹缺,内有椭圆形穿孔和尖凸,底部榫状,带圆形销孔。通常认为,其原应与梳齿构成组合器。有素面、刻划和透雕等多种,主题是神人形象。在瑶山墓地,每座墓都出土这种梳背,而且每墓只有一件,多位于墓主的头部,因此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当时首领的冠饰。

玉 璧

新石器 良渚文化1984年浙江余杭钟介出土直径17.6厘米、孔径5.2厘米璧是良渚文化最有特征的玉器之一,在大墓中经常与琮、钺等构成固定的玉器组合。《尔雅·释器》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这里的“肉”与“好”分别指代玉器的实体与中心孔。良渚文化的玉璧多为规整的圆形,中心孔径小于器体,在璧类器物中比较典型。除了礼器功能外,璧还是权力、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良渚文化的反山墓地,大墓内玉璧最多可达数十件,它们与其他玉器分置于墓主身上不同部位,玉器功能十分强化,显然形成了系统的使用制度。

玉 璧

兽面铰刀

商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长9.3厘米、宽4.4厘米此器刃部平直,双面磨制,背部有两孔。两面纹饰完全相同,以双阴线刻兽面纹,大鼻、臣字眼、双卷云耳,吻部位于刀背处,角抵于刃部。纹饰精美,刀身不见使用痕迹,显然属仪仗用器。除这种双孔刀外,同墓也见带柄玉刀,有的刀身上还带有类似钺、璋的脊齿,刻有龙形纹饰等。

旋 纹 琮

商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高9.3厘米、射径4.7厘米、内孔径4.3厘米此器方形柱体,中心呈圆筒状,方柱四角两侧面均阴刻粗细不同的纵向弦纹,圆筒上下两端阴刻多道平行弦纹。商周时期的琮,基本保留新石器以来内圆外方的传统形制,但数量较少,并多为单节琮,器表多光素无纹,装饰简化,与同时期图案繁缛、造型复杂的玉器种类形成鲜明的反差,表明此时人们的审美取向和加工重点正在朝着新的趋势转变。墓主妇好是商第23王武丁的配偶,拥有较高军权,主持祭祀活动。其墓出土遗物1600余件,其中玉器达755件。这些玉器除祭祀、仪仗用器外,主要是供玩赏的小型动物玉雕和装饰品,多为和田玉,也有少许岫岩玉和独山玉。玉雕显示了当时对玉料的选择、开料和琢磨技术已具相当水平,并进一步掌握了钻孔、细磨和抛光等工艺,是商代玉雕的代表。

柄 型 器

商长10.8厘米、宽1.5厘米此器长方体,上部亚腰形,底部为短榫状,亚腰处和底部均饰凸弦纹,弦纹之间雕刻四层凸起的莲瓣纹,每个莲瓣与一个棱角对应。柄形饰为夏代新创玉器,除了浮雕似花瓣形的个体外,还见双阴线刻兽面纹和表面光素的长方棒形。殷墟出土的商代柄形器上有朱书祖庚、祖甲、祖辛等字,故被认为是商人为了纪念逝去祖先亡灵而制作的祭祀礼仪用器。也有学者认为是佩饰。

锥 形 器

商长26厘米、宽1.4厘米此器为长条柱体,粗端有一穿,穿内残留朱砂,尖端双面磨制,形似凿。锥形玉器在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和良渚文化都有发现,磨制精致,有的尾端呈榫状,并加钻孔等,确切用途尚待考证。

龙凤型双援戈

商长11.5厘米、宽3.5厘米、厚0.4厘米此器片雕,两面纹饰相同。内为凤鸟形,头有角,角从脑后垂至背部并向上弯卷。胸前挺,双翅并拢后收。尾分为大小两支,各向上下卷曲。鸟身饰直线或曲折线的翎羽纹及卷云纹。援为一大一小两支,均弧形,中央有脊,两侧带刃。大援根部外侧有扉棱,脊上有穿孔。援虽然是戈的刃部,但体量远不及内,并正处于鸟首的顶部,实际上充当了鸟的冠状翎羽,装饰作用明显,显然其作用不在兵器本身而在于强化鸟的威仪。双援戈除凤鸟形外,也见龙形,但数量均较少。

旋 纹 戈

商1955年河南郑州白家庄出土通长38.2、援长28、援宽8.2厘米此器长援短内,带锋利的刃。援端呈尖锋状,中部有脊,与内交接处阴刻四组弦纹,上下栏略外凸。内长方形,前部正中钻圆形孔。戈是商周时期主要的兵器,但玉戈体薄易脆,有兵器之形,无实战功能,应属于仪仗器之列。玉戈完全仿照铜兵造型,制作规整,通体光亮,在工艺美感上又远超金属兵器。

夏长11.9厘米、宽10.1厘米此器薄,背部有圆孔,两侧边各有七个齿栏。刃部为折线形三连刃式,中部平,两侧斜。钺由大型石斧演变而来,而玉钺则发展成为象征军事统帅权的礼器。在夏代的礼仪玉器中,存在突出玉兵的现象,兵器占据了重要地位。此种钺属于夏代创新型玉器,为龙山时期所不见,并为商代玉器制作工艺所承继。

四 孔 刀

新石器长41厘米、宽7.4厘米此器通体磨制,刀背处有纵向排列的四个穿孔,刃部双面磨制,非常锋利。玉刀由石刀发展演化而来,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的一种重要兵器,后来逐渐脱离了实用功能而向专门的礼仪玉器方向发展。良渚、龙山、薛家岗等文化都有玉刀出土,夏代还见两侧出脊齿和两端刻细网格纹的玉刀,均无使用痕迹,无疑是仪仗用器。

新石器长49厘米,宽5.1厘米,高2.7厘米此器通体光润无纹饰,刃口部有崩缺,柄端留有切割形成的断口。锛在新石器时代属于工具之一,多为石质,此锛以玉为原料,加工精美,显然是一件不同寻常的礼仪用具。

牙璋

新石器长32.2厘米、刃宽7.3厘米、柄宽4.5厘米、厚0.7厘米此器端首较宽,为凹弧刃,两侧边微弧,有阑。柄长方形,近阑处有一个双面对钻穿孔。璋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延续到西周时期,分布比较广泛。龙山文化的玉牙璋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玉璋器物,一般被认为是祭祀山川的礼器或举行重大仪式时手持的仪仗用器。

旋 纹 璜

新石器长9.5厘米、宽1.6厘米此器上缘平整,下缘有一道凹槽,表面有与边缘平行的弧弦纹,两端各有穿孔,可供系佩。玉璜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在河姆渡、崧泽、良渚和龙山等文化中均有发现,多出土于墓主人的胸部,当为佩饰。至周代,玉璜成为组玉佩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增多,形式变化更为丰富。

玉 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古代这种叫“琮”的玉器有何玄机?
宝玉寻踪——上海博物馆藏高古玉器精选
中国国家博物馆 高古玉
古玉中的虎纹装饰
谈玉——新石器玉器浅说
国——玉口,探观古玉春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