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谁是艾滋病的发现者?小病毒背后的大骗局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其英文缩写“AIDS”的音译。它本身不是一种病,而是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后导致的无法抵抗其他疾病侵袭的状态和综合症状。它本身并不会引发疾病,作用是攻击人体的内脏系统,破坏人的免疫平衡,给其他疾病以可趁之机,进而危及人类生命。

可怕的艾滋病,从被发现至今已夺去了数以千万计人类的生命,病死率几乎100%,让人们闻之色变,畏惧地称之为“超级癌症”、“世纪杀手”。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一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这种病毒虽然小到得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得见真颜,但危害性极大。而它被发现之初,曾引起一场轩然大波,美、法两国科学家为了它对簿公堂,政府首脑甚至上演“巅峰对决”。殊不知,在“艾滋病病毒发现者”的光环背后,竟是一场在巨大经济利益推动下的大骗局。

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发现史

艾滋病的发现史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10月,首位被发现的艾滋病患者出现在美国加州。这是一位年轻的男性患者,他患有罕见的卡氏肺囊虫肺炎,免疫系统受损严重,医生们不知病因为何,一时间束手无策。时隔不久,纽约、洛杉矶、旧金山又出现了二十多个相似病例。因为当时的治疗效果近乎无用,患者相继死去。医生们在研究这些患者的病史时发现,他们在患病前身体都处于健康状态,并且都是男同性恋者,还有不同程度的静脉吸毒史。

一种疾病集中爆发,引起了美国卫生部门的注意。正当此时,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简称CDC)又收到了纽约大学医学院发来的报告,上面说明了另外一种罕见疾病卡波西肉瘤的爆发。这是一种血管增生导致的多发性恶性肿瘤,患者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但报告上显示最近发现的三十多个病例都是年轻男同性恋者,这与卡氏肺囊虫肺炎的爆发非常相似。CDC很快便意识到二者间必有关联以及问题的严重性,1981年7月4日发表了题为《男同性恋者中的卡波西肉瘤和卡氏肺囊虫肺炎》的文章,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轰动。在报告中,CDC提醒全球医学界密切关注卡氏肺囊虫肺炎和卡波西肉瘤的动向,尤其是对男同性恋者群体内免疫系统疾病的关注。

CDC随即专门成立了特别工作组,他们在国内患者比较集中的地区对患者展开了访谈,以期能在调查过程中找出可能成为病因的相关因素。而结果表明:频繁而无节制的性活动是该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药物和毒品的滥用虽然会干扰人体的免疫功能,但却不是致病的元凶。

医学家们认定这是一种微生物导致的传染病。根据对现有病例的研究,细菌以其个体大、易查明的特点率先被排除,医学家们把目光转向了病毒。所有患者都表现出了严重的免疫缺陷和机会性感染,已知的能对免疫系统产生明显影响的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都先后被排除后,医学家们越来越相信,这是一种“全新”的病毒导致的疾病。为方便进一步研究,CDC暂时将这种病毒命名为“男同性恋相关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GRID。

1982年6月,CDC收到了新的病情报告。这是一位59岁的血友病患者,与此前病患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既不是同性恋者,也从不吸毒。血友病患者的特征是凝血因子功能障碍,因此得定期输注血液制品。此后,越来越多因为使用血液制品而引发的GRID病例陆续出现,CDC猜测GRID还能通过血液传播。凝血因子以新鲜血液为原料,还要经过严格的过滤处理,在完全除去细菌和其他病原生物后方可使用。而病毒是唯一能通过这些关卡的微生物,医学家们由此认定,某种未知病毒就是引发疾病的元凶。

由于该病毒导致的免疫缺陷既不是先天性因素造成的,也不是在人体内变异产生的,CDC正式将GRID更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AIDS,这是艾滋病这一名称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吕克·蒙塔尼耶

神秘病毒初现真身

艾滋病被确认后,立即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在国际医学界和生物学界还引发了一场鉴定和辨别艾滋病病原体的竞赛。在法国巴黎的巴斯德研究院,杰出的病毒学家吕克·蒙塔尼耶带领他的研究小组也开始了关于艾滋病的研究。

1982年12月,蒙塔尼耶接触到了一位患有淋巴结病变的男同性恋者,他正处在艾滋病无症状感染期。蒙塔尼耶从他身上取出淋巴组织,并切割成四块,在细胞培养专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的帮助下进行研究。

研究小组猜测艾滋病病毒是一种逆转录病毒。经过两周的努力,弗朗索瓦丝果然在细胞大量分裂增殖的过程中发现了逆转录酶的踪迹,这印证了他们最初的猜测。可就在蒙塔尼耶以为艾滋病元凶即将现身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培养基中的细胞开始大量死亡。这种情况,与当时已知的逆转录病毒——人类嗜T细胞病毒,即HTLV,显示出了截然相反的特性。1980年,美国生物学家盖洛发现了HTLV。它能引起细胞大量异常增生,而非死亡。在排除了培养基被污染、培养环境不合适等外部条件的可能性后,实验依然得出了相同的结果。弗朗索瓦丝又从健康血液中取得淋巴细胞,放入带有病毒的培养基中,逆转录酶含量先是急剧上升,随后又是淋巴细胞大量死亡。

于是,蒙塔尼耶和他的助手们意识到,这将是一种完全不同于HTLV的全新病毒,它正是通过致使人体淋巴细胞大量死亡来引发艾滋病的。

1983年2月3日,蒙塔尼耶研究小组首次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了这种病毒,他们将这种新发现的病毒命名为“淋巴结病相关病毒”,简称LAV。实际上,这就是如今众所周知的AIDS病毒。

这一发现,为人类的医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对于蒙塔尼耶而言,这次“发现之旅”不仅是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还是一场捍卫主权的“战争”。

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

科学家也难免利欲熏心

1983年5月20日,蒙塔尼耶研究小组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向全世界报告了他们的发现。同一期杂志还刊登了三篇关于艾滋病病毒研究的论文,其中,两篇来自美国卫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的盖洛实验室,另一篇出自哈佛医学院的米隆·艾萨克斯实验室。这三篇论文持有相同的观点,认为引发艾滋病的病毒是“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1型和2型。于是,蒙塔尼耶向盖洛实验室要来了这种病毒,和自己发现的LAV进行对比,进一步证实了这两种病毒是截然不同的。1983年7月,蒙塔尼耶将一份LAV病毒样本寄给了盖洛实验室,双方还签署了一份合同,声明盖洛实验室不得将样本作商业用途,只能用作学术研究。

收到了样本的盖洛,为自己所看到的病毒图片和详细的实验数据感到震惊。罗伯特·盖洛是蜚声国际的病毒学家,因发现了生物活性因子白细胞介素—2而备受瞩目。当时,他带领的盖洛实验室也正致力于寻找艾滋病的病原体,只是一直局限于自己早先发现的HTLV病毒,并且坚信艾滋病病毒是HTLV的一个变种,因而才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其实,盖洛接触到的艾滋病病例比蒙塔尼耶早得多,只可惜,最初盖洛把它看作一种低俗的同性恋流行病而对它不屑一顾,而当他认识到这种疾病的严重性及其研究意义时,便只能拿着蒙塔尼耶的研究结果望洋兴叹了。

蒙塔尼耶研究小组再接再厉,针对LAV的特性,进一步研发了一种基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的快速检验方法,它能够筛除血液制品中含有LAV病毒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受输血者。盖洛预见到了这项技术背后蕴藏的巨大商机和巨额利润,开始酝酿一个偷梁换柱的大骗局。

1983年9月,蒙塔尼耶在美国冷泉港举办的学术会议上报告了研究小组对LAV的发现。同年12月,又向美国专利局提出了专利申请。蒙塔尼耶还沉浸在成功发现新病毒的喜悦与兴奋中,却浑然不知一场没有硝烟的发现权争夺战已悄然打响。

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美国官方为盖洛的欺骗行为大开方便之门。1984年4月,美国专利局驳回蒙塔尼耶的申请。23日,美国卫生部正式对外宣布,盖洛实验小组发现了一种新病毒——人类嗜T细胞病毒3型,它就是艾滋病的病原体。5月,盖洛在《科学》杂志上连续五次发表文章论述该病毒在生化学、免疫学和形态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10月,盖洛实验室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专利,声称他们成功分离了艾滋病的病原体,并发明了简单的检验病毒的方法。美国专利局很快就核准了盖洛的申请,并迅速地将检测方法投入国内市场。但实际上,盖洛的检验方法与蒙塔尼耶的检测方法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只是在检验程序上略有不同。

大张旗鼓的宣传成就了盖洛的声名和野心,无数荣誉的光环围绕在他的身上。他被公认为AIDS病毒的发现者,甚至被誉为“艾滋病病毒之父”,可谓名利双收。

罗伯特·盖洛

那么,真正的“艾滋病病毒之父”此刻又在干嘛呢?申请未果,蒙塔尼耶一头扎进了实验室,希望能得到更多收获。盖洛的论文发表后,蒙塔尼耶将自己的研究数据与之进行了仔细的对比,结果发现,无论是病毒的基因组序列,还是电子显微镜下拍摄到的病毒照片,盖洛的3型病毒竟和自己发现的LAV惊人的相似。蒙塔尼耶认定,盖洛分离出的病毒就是自己寄给他的LAV病毒样本。盖洛竟如此堂而皇之地窃取自己的研究成果,愤怒的蒙塔尼耶通过相关途径,一纸诉状,将盖洛告上法庭。

两人都是国际知名的病毒学专家,但蒙塔尼耶偏安一隅,只搞研究,少问世事,而盖洛风头正盛,背后还有美国政府撑腰,因此形势对蒙塔尼耶相当不利。不过,蒙塔尼耶坚持用事实说话,也赢得了不少的支持者。于是,同情蒙塔尼耶者有,力挺盖洛者亦有。鉴于争论一时无法得出结果,1986年7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公告,将艾滋病正式定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HIV。

这场影响甚大的国际科学官司一打就是十几个月,后来甚至惊动了美、法两国政府的高层,造成了两国政治关系空前紧张。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和法国总统希拉克不得不亲自出面调停,以政治手段平息科研烽火。两国首脑经过谈判协商,终于达成了协议:“艾滋病病毒发现者”的荣誉由两国共享,数百万美元的艾滋病血液检测专利使用费也由两国平分。同年,蒙塔尼耶和盖洛以共同署名的方式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艾滋病研究的年表。至此,这场国际科学官司在形式上得到了解决。

真相大白

然而,用政治手段干预,并不能解决科学上孰是孰非的问题,究竟谁才是病毒的最早发现者的争论仍在继续。1989年,美国《芝加哥论坛报》经过三年的明察暗访,揭露了盖洛实验室在实验中弄虚作假、伪造数据的行径,再次掀起了轩然大波。

为此,美国卫生研究院不得不派出十名科学界人士组成的调查小组,对盖洛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可调查小组成员大都认为盖洛没有必要去偷窃别人的研究成果,因此,十个月后,在美国政府高层的授意下,调查小组袒护盖洛,宣布其无罪。

不过,调查小组这种敷衍的态度并不能堵住悠悠众口。后来科学研究发现,艾滋病病毒在不同病体内因变异会存在6%~20%的差异,但盖洛提供的病毒与蒙塔尼耶给他的病毒样本之间的差异不到2%。这种极高的相似度显然会令人怀疑二者系出同源。1990年10月下旬,美国卫生研究院迫于舆论压力,开始对盖洛事件展开了全面调查。除继续厘清“偷窃病毒”的真相外,还着重审查1984年盖洛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系列论文是否存在造假行为。结果显示,盖洛的论文存在许多漏洞,其中存在如弄虚作假等违背科研道德的问题。

美国卫生研究院的科学诚实办公室还组织了一次“双盲实验”,将病毒的原始样本交由不同的实验室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盖洛用于分离出3型病毒的血样,确实来自蒙塔尼耶研究小组的样本。但因病毒样本在寄给盖洛的过程中不慎沾染了少量的卡波西肉瘤病毒株,因而两个实验室分离出来的病毒存在2%的差异。

《科学》杂志

事件终于真相大白。1994年,盖洛在《自然》杂志公开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同年7月11日,美国卫生部也正式承认“蒙塔尼耶教授是唯一的艾滋病病毒发现者”。

2008年10月6日,瑞典卡罗林斯医学院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将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蒙塔尼耶、弗朗索瓦丝和另一位德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艾滋病病毒的伟大贡献。这次授奖,同时也为持续十多年的争论划上了句点,孰是孰非,盖棺定论,真正的病毒发现者也获得了本就属于自己的无尽荣光。

值得强调的是,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两个科研团队在争夺学术荣誉,那你就错了,这实际上是两个国家对荣誉和经济利益的争夺。当科学研究的目的不再纯粹,想肃清人内心里的贪婪与丑恶,又谈何容易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艾滋病毒发现者辞世,曾因争议言论被指 “晚节不保”
谁发现了艾滋病毒
病毒学史上的丑陋事件:梅毒实验、滥用危险药物、剽窃成果
艾滋病是怎么来的,源头是哪里?
艾滋病的历史之二:艾滋病病毒发现权之争
华裔病毒学家黄以静因肺炎逝世 她最先破解艾滋病毒DNA结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