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涵电影入门(镜头哲学)

是镜头的基础,没有一切都不复存在。 

▲ 泰伦斯·马力克电影《通往仙境》剧照

 镜头语言 就是用镜头表达拍摄者的想法。可以通过拍摄出来的画面看出拍摄者的意图,可以从拍摄的主题及画面的变化,去感受拍摄者透过镜头所要表达的内容。

▲ 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镜头

▲ 希区柯克电影镜头

电影被称之为第十位缪斯

他从另外九位缪斯身上发现自我

▼ 斯特拉罗的镜头哲学

内涵电影入门(镜头哲学)

以下文章来自网络,作者不详,特此鸣谢!

字面错误之处有改动,插图由公众号编辑选入

导演的镜头语言——电影哲学大师伯格曼

一、伯格曼电影的哲学思想

世界上的电影同人几乎无一例外地给伯格曼戴上了哲学电影的桂冠。或许他不是拍出哲学电影的第一人,但他是当之无愧的哲学电影的先驱和大师。

伯格曼几乎在他所有的影片中都对宗教、生命、死亡及存在的意义进行本体论的探讨和思考,如《第七封印》、《处女泉》、《魔笛》、《野草毒》、《犹在镜中》、《冬日之光》、《沉默》等。他的影片是如何反映这类主题的?主要是通过对具体而特殊的人物关系——两性关系和血缘关系的考察来进行的。

▲ 电影《呼喊与细语》

在伯格曼后期,婚姻、家庭和性,成了他的影片的基本剖析对象,如《最可怕的时刻》、《耻辱》、《激情》、《接触》、《婚姻场景》、《面对面》、《呼喊与细语》。我们并不认为伯格曼的所有影片都称得上哲学电影,但要是将他大部分的影片串连起来观看和思考就会发现,伯格曼永远都在追问和试图阐释那些最根本的哲学问题,比如宗教问题——人到底是不是需要宗教信仰,人抛弃上帝之时,人就自立了吗,人类就会更加完善和理智了吗?从他的自传中我们可以得知,伯格曼也并不是在读了尼采的著作之后才”反叛宗教“的。

 ▲《这些女人》剧照

他在童年时便对宗教产生出厌恶情绪,但是这种认识,他还没达到要决然打倒宗教的程度。伯格曼自己也很迷惘,无论是在电影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哪怕是他已能理性地认识到宗教的虚伪和欺骗,但他最终也没有与宗教决裂。这种矛盾观念自然加重了影片的玄思色彩。

《处女泉》剧照

伯格曼是在用电影来阐述他关于世界和人性的观念。在分析伯格曼电影的同时,不能忘了他是集编、导于一身,他早就谋划好了一切,每一部影片可以说都是他深入思考的产物。更可贵的是,他的绝大部分影片都有自己生活经历的烙印,有时他于脆将自身的经验直接搬上银幕,只不过用分解、组装、倒置等手段“乔装”入戏。

▲《第七封印》剧照

二、特写“长镜头”的高超运用

(公众号编辑注释:长镜头是一种拍摄手法是指用比较长的时间(有的长达10分钟),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连续地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顾名思义,就是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摄影机从一次开机到这次关机拍摄的内容为一个镜头,一般一个时间超过10秒的镜头称为长镜头。)

▲ 电影《不良少女莫妮卡》

伯格曼几乎将电影人物特写镜头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一般来说,特写镜头是指突出人物的面部和细节,而伯格曼的特写是将电影角色的情绪、情感面部颈部肌肉的收缩心理细微的状态都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观众目前,极大地拓宽了电影的表演空间,给整部影片增强了艺术魅力。范例如影片《魔笛》、《芬妮与亚历山大》。

▲ 电影《芬妮与亚历山大》

三、色彩与明暗的巧妙把握

(一)在黑白影片中的处理

1.广泛运用明暗的强烈对比,如通过光线对人物进行“雕塑”(特别是对于人物脸部正、侧面的表现),对场景气氛加以渲染和烘托。

2.运用黑色与白色之间丰富的渐进过渡的色调,产生出画面的层次感和景深效果。

  ▲《第七封印》剧照

(二)在彩色影片中的处理

在伯格曼导演的彩色影片中,色彩虽然绚丽奔放,但纷繁中却达到了统一和严整,没有杂乱无章的感觉。而且,色彩成为伯格曼电影中的又一个重要元素,它在伯格曼这里具有象征、表达情绪、指代现实与梦境的作用。

▲ 电影《呼喊与耳语》

四、独白或对话成为导演进行观念表达的直接形式

在伯格曼的影片中,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也推动着伯格曼玄奥的哲理性观念的表达,有时还反映了伯格曼思想观念的双重性。

例如,《处女泉》一片中,在凯林被害处,凯林的父亲悲痛万状地跪伏在地上,“神啊!这是为什么?你应该都看到无罪的孩子的死和我的复仇了吧?你为什么只是默默地看着?到底是为什么,我实在不知道!”他对信仰产生了怀疑,然而最终神的力量战胜了人的力量,他举起不停颤抖的手继续说道:“我在这里发誓,因为孩子的死,我要建造一个供奉神灵的教堂,用来赎罪!”

 ▲ 电影《处女泉》

又如,《芬妮与亚历山大》影片中,在主教的图书室,主教双手按在痛苦万状的艾米丽的肩头对她说道:“我是个有很多缺点的凡人,但我掌管一个大办公室。办公室总是大于办公室的人。办公室的人为奴,他无权说出自己的观点。” 通过对话,主教伪善的人格以及宗教的专断蛮横暴露无遗。

另外,在该片结尾,亚历山大趴在祖母的怀中,祖母拿起艾米丽给她的剧本,

读着台词:“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时空并不存在。”这表达出伯格曼的电影观念:“电影不是一种记录,而是一种梦幻。”

▲ 电影《处女泉》

在考察这些独白或对话所表达的观念形态时,还必须结合全片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不然就会失之于片面。


五、对戏剧舞台表演和舞台用光的借鉴

伯格曼是戏剧专家,他对舞台灯光、舞台表演的技巧和要领稔熟于心。舞台演出与受众交流的直接性,舞台对演员形体造型的高度讲究,对适度夸张的表演技巧的推重等,常常被借鉴到他的电影中来,形成他的戏剧电影风格。

原编文章,通篇转载请注明 “公众号:哲学与艺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人物 | 导演的镜头语言——电影哲学大师伯格曼
英格玛·伯格曼 | 《犹在镜中》(含资源)
大导演都是骗子,他们根本不是伯格曼的黑粉!
纪念英格玛·伯格曼:十年光阴,足够把伟大说上一百遍
他是历史顶级导演,没争议
灵魂摆渡人之被困者:英格玛·伯格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