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香事中國。

文字 |「誰最中國」

圖片 |「誰最中國」


周末时候,冬阳稀薄洒进窗来,铺在桌上如埋金沙。一刹心眼俱亮。于是焚一支香,泡一盏茶,捧起书来沉入这难得的午后清闲中。
蓦有“一柱烟中得意,九衢尘里偷闲”入眼,抬头一看,香正袅,日偏斜,不觉莞尔。仿佛一霎神穿时空,不知不觉竟与古人完成了一次对谈。倏而回神,意犹未尽……
寻常一样偷闲日,室才盈香便不同。不由得想起《圆桌派》,每期开始,窦文涛都要焚一炷香,香烟袅绕里,三四人便开始畅聊。这是何等雅事啊,只是我们疏离香太久了。


如无特定场景,提及“香”,今人最先想到的,不是香水、香薰便是礼神拜佛的宗教用品。很长一段时间里,用香的场景,连同与香有关的文化、美学似乎也在日常之用中缺席了。

所幸随美学时代的来临、人们对雅致生活的追求日甚,香又回归生活。那氤氲的轻烟似乎昭示着一个文化复兴、美学繁荣的时代正款步而来,而香的故事,则要追溯到几千年前……

那么,不妨像张爱玲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写的那样,“请您搬出家传的霉绿斑驳的沉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看它如何穿过历史的轻烟翠雾,萦成中国文化与美学的无形之脉

古来茶香不分家,同样幽悠数千载,时至今日,在“出名”这件事上,二者却大相径庭。

茶依然深入生活,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而香却自甘淡泊,“躲进小楼成一统”,鲜有人全知其意。知道香的人,多以“香道”这个舶来词以偏概全,忘了早被中国古人归于“人生四雅”的香,在中国文化里已超越“道”,代表了一种“与天地为一……无拘无束、任性逍遥”的境界。

诚然,香是“道”的承载,“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但同时,它又是玄妙而广博的:“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它象征了性情节操的高洁;“每岁沉檀来远裔,累朝珠玉实皇居”,它代表了文化、经济的繁荣;“绿意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它追求的是一种风雅的生活;“隐几香一柱,灵台堪空明”,它又是超越精神的……
无怪乎明人周嘉胄为香皓首穷经,依然忍不住在其著作《香乘》中感慨说:“香之为用大矣哉!……殊珍异物,累累征奇……”


可以说,中华文明有多久,香就存在了多久,就像生命一样,虽然古老,但却因时因事而常新,可谓“香火永续”。
最早的时候,商人“手执燃木”,行燔柴之祭,敬奉天地日月、先祖神明,是礼的表述;到了春秋战国,人们佩戴香囊、插戴香草,生活用香自此开始;魏晋时期,生活用香扩散到文人阶层,不知颐养了多少性情,催生了多少情思;北宋时期,香已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巷陌飘香;明清时期,生活用香得到了全面保持与升华……
在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梳理香文化的《中国香文化》中,傅京亮先生用一句话对香的历史做出简要概括:
中国香文化肇始于远古,萌发于先秦,初成于秦汉,成长于六朝,完备于秦汉,鼎盛于宋元,广行于明清。


轻柔、缥缈、无华,香就这样以它深邃却淳朴、原始又玄妙的美,在光阴的长河里历久弥香,在文化的脉络里接续香火,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对中国人的性格养成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因为历史悠久又无处不在,所以极易落俗,但偏偏数千年来,香在古人的生活中,从未沾染俗气,反而堪称“最雅之物”。独处时,以香为伴;书画时,以香增雅。卧室有香、书房有香、灯前有香、月下有香……
“香令人幽”,而用香最多的文人,也把香文化推向了顶峰。


魏晋南北朝时期,用香风气才在文人中传开,随之便有咏香的“六朝文章”出现。唐代时,整个文人阶层无香不欢。到了北宋,用香风气大盛,焚香、制香、咏香、以香会友成为文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乐趣。至若香文化鼎盛的明清时期,香事已经成为雅中之雅,是文人生活里不可或缺的部分。
随着用香的经验积累,文人用香的花样也越来越多。赠香、寄香、惜香、翻香、烧香、销香……玩香之法层出不穷。范晔搜集制香之法,写出了《和香方》;韩熙载对不同的花焚不同的香;苏轼专门制作印香,为弟弟苏辙送做寿礼;陆游用沉香、蜂蜜、麝香合制熏香;冒辟疆与爱姬董小宛搜集香药、香方来制香,成为千古佳话……


与用香场景、情趣、方法相伴相生的,是香具地不断发展与丰富。
今日我们提及香具,必然少不了香具七件套,虽然它们都由中国文人发明,但大多数情况下,这遵循的其实是日本“香道”的规矩。在中国,“香之为用,其利最溥”,中国人用香,更讲究“用其神而非其相”,审美固然重要,但“究心”才是根本。
所以,“玩物养志”这个词在香事上被中国文人发挥地淋漓尽致。在我们熟知的汉代博山炉、唐代熏球、宋代的官窑、龙泉窑瓷香炉、明代的宣德炉之外,还香筒、香盒、香插、香盘、香瓶、香囊……


这些香具不但丰富了香文化,还丰富了中国的美学体系,潜移默化影响了中国人恬静淡泊的性格养成、雅致熨帖的生活追求,塑造了中国人的基本美学观念。
而香文化的兴盛,又进一步促进香在明清时期的广泛盛行,进一步贴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那时,广东南边盛产一种香木名叫“莞香”,当地不少人赖此为生,他们把香运到九龙的“香涉替头”,再乘船运至江浙与北方,久而久之,运香木的海湾就有了自己的名字——香港。
一炉香风,缥缈了千年,风雅了千年,最后居然在神州大地上以它的方式,留下了这样的家国印记,怎能不叫人感叹!


今人多崇宋代生活美学,却往往忽略中晚明文人所创造的生活美学。宋代固然是传统生活美学的巅峰,宋人也把前人的熏香、隔火熏香、印香、合香之法进一步发展,使得香事更加风雅,但真正把香“玩”到极致的,还得是中晚明文人。

明代中晚期,社会经济发达,人们开始重新构建生活重心与方向,闲雅的生活理念开始流行。文人们在宋代“人生四雅”的生活美学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全新的生活美学,并以此来对抗世俗世界。

而香,作为第一雅事,与晚明文人如影随形。室内要陈设生香,庭院里要焚香,抚琴品茗要有香,相聚清谈更缺不了香。香在中晚明如此普及,与文人们的推动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与当时人们对养生养性意识的提升有不无关系。

明代名医李中梓曾说:“入室闭户,烧香静坐,方可谓之斋也。”陈继儒也说:“榻前时焚苍术诸香,勿令污秽,以避不详”,可见香在中晚明文人打坐调息、修身养性方面,已经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晚明时文化繁荣,香文化兴盛是一种必然现象。宋代《事林广记》中有“龙麝香茶”记载,宋仁宗也有“熟水以紫苏为上,沉香次之,麦门冬又次之”的烹茶理论。到了明代,龙脑、檀香、缩沙等香料大量传入,明代以香入茶在文人推动下已经彻底流行开来。《便民图纂》中“法煎香茶”、“脑麝香茶”、“百花香茶”、“天香汤”等记录俯拾皆是。

由此看来,我们与宋人的用香,还差着一个晚明。

从祭天祀神到寻常生活,香文化不断发生着变化,不变的是,透过香人们升华了自己的生命,肉体和精神都得到了极大地愉悦。与其说古人“玩”香,毋宁说他们在用香践行性命相和、明理见性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而这种观念,贯穿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维模式、美学观念。这才是香最深远的奥义。

对香气的喜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犹如蝶之恋花、木之向阳。焚香、熏香、品香,都是为了美化生活,陶冶性情。忙碌之余,偶尔点燃一支香,当那一柱轻烟如翠雾隐隐而上,便觉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我们对于美的追求,就如这袅袅香烟一样,从未中止过……

谁立方 交易担保 放心买
香事中国。
小程序
编辑 | 土包包

-参考资料-

傅京亮 《中国香文化》齐鲁书社 201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香道)调和身心,妙用无穷
香药在生活中有哪些妙?
专稿 | 三馆联手!在山西博物院,遇上那一缕东方香魂
宋代文人的雅致生活
沉香为伴,温暖这个冬天——第109期一日一香
香文化与文人雅士之千丝万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