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超越存在(1——7)
超越存在(1——7)已完整
(2019-01-05 20:30:34)
转载▼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047233070_0_1.html
菩提繆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rimiu
如果你纠结过节,有恐节症,那你就紧盯着吃喝吧,忘了其它。言必称吃喝,念必及吃喝,急趋饭桌而勤实践之,这对缓解恐节是很有帮助的,也正是“划一代万”之法。(这一段权当胡扯)真理的启示无处不在,只看你是否有一双发现的慧眼。话说阿基米德是在哪发现的浮力原理的?在澡堂子里。如果换个人,也只会发现自己又胖了二十斤。
因此可知,心有所向,才处处得见,惦记什么,就看见什么,启示实则无处不在,只看你是不是真的需要。
超越存在(1/7)小标题:真幻
前面我们大多是从“存在为真”的角度讲本质,讲规律秩序。今天我们换个角度,说说“存在为幻”。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真与幻并无事实矛盾,只是观察立场的变化。
什么样的观察立场,使存在由事实变成了幻相?
求真,则互生幻相,只看你把哪个立场当作“真相”,便互生出相对的幻。比如我们把有限当作真相,互生为无限则是幻相,把无限当真相,互生为有限是幻相。
存在的结构性需要,便是以“幻”的真实存在,来比对出“真”的真实存在,以求来增益真,也增益了幻,是真幻互生结构的平衡需要。
“真”的事实,互生了“幻”的事实,虽然称为幻,却同为事实。这跟开头讲的“有无互生”是一个道理,有无互生为有的结构,结构中的无也是有,有无互生为无的结构,结构中的有也是无。所谓一真一切真,一幻一切幻。
这里还有陷阱:
互生出来的真,只是互生结构内的真,并不是你要找的那个全然绝对的真。介于此,出现一个效果——真幻如影随形,似乎消灭幻,才能全然的真,这就是陷阱。因为你不知道,或者不是真的知道,“真幻本无别”,只是一个东西,真幻的差别只来自于你的选择界定,你不去界定,不进入某个立场,也就没有真或者幻的相对观察结果。
进入立场,有了界定,结果也总是互生的,就像“真”缺不了“幻”的互生对照那样。
“灭幻,以求真”这个方式我们很熟悉,这是前面一直在讲的矛盾根源。(请注意,此次讲述的前提,是以存在为幻说事,离了前提的统一明确,结果必然乱相丛生)
灭幻,求真,只是在制造真幻的互生循环。真总是需要幻的对照互生,越趋于真,对照需求越高,幻也随之增强,因而促使越发求真,幻却越发增强,如此循环互生,循环攀升,逐渐走向极致,极性总是这么来的。我们可以把“真幻”不断互生极化过程,替换到任何事件的发展中,也都是同样的规律效果。
因此以“灭幻求真”的方式去求真,是求不到真的,说说倒可以,但不能真的这么做。
所以,真正的“求真”不是为了发现一个叫做“真”的终极结果,而是发现真与幻的“互生存在”,以及对互生结构的全然超越。因此,灭幻求真,不如说是超越真幻差别以求真。
如果这个互生结构,落到具体矛盾的互生上,你还能同意这一点吗?因此,理有理的根基,根基就是本质,本质总是连接于存在的基本要求,使你不得不审视这种超越的可能性,尽管情感上看似不能容忍。
.......
超越存在(2/7):
从超越存在的角度,重新审视“存在的性质”
意见总是由一个原则衡量出来的,是结构性的,范围内的。所以意见的有,等于结构的有,等于范围的有,等于范围原则的有,等于判断原则的有,等于是非结果的有。那这个判断的原则,是否与我们所说的本质原则一致呢?如果不一致,要以哪个为准?
很多朋友会说,当然以本质原则为准了。没错,本质的才是准确的。但是目前我们是在“超存在”立场上看问题的,因此这里的“是否一致”,是指“超存在原则”与“本质存在原则”之间的是否一致,以及以谁为准的问题。实则就是说,以谁为根本原则,来衡量存在的发展与走向。
存在范围内的一些非本质原则,所谓“不及”的,自然要向本质原则靠拢,但是“有过”的“超存在原则”呢,是否也要向“存在原则”靠拢?
这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部分,涉及到一个新概念,“恰当点”。
提前说一句,为什么一些貌似超越存在的,仍能感受到某种来源不明的规范力(劫)?这个规范力(劫)到底来自哪里?为什么连超越者也能遭受波及呢?
如果不是因为这样的疑问,我倒不愿意主动扯这些,因为牵扯到的解读结果非常陌生,那我们还能不能快乐的生活了?我所延伸的位置,总是问题的所在,问题在哪,解释在哪,以至于一些连问题在哪都尚未认清的朋友,以为我在一味的深入,钻牛角尖。其实并没有。
“解释强制规范(劫)的来由”,这个特定需要,必然的会触发一些前所未有的理论视角,因此会出现一些新的说法。当然了,你也可以豁达积极的把这些新视角新说法,看作“真相”在特定机缘下的进一步呈现。希望会有这样的正面态度。
如果我们知道“自由”是“自由的约束结果”;“有”是“有的约束结果”;“超越”是“超越的约束结果”,一切总因约束而体现相应性相的时候,也就延伸看到了一个个的趋于“无限”并逐渐模糊的界定点,便是由“不断超越”所界定出来的一个个循环着自我超越的“超存在范围”。
从以往的“存在为真”角度说,宏观是微观的本质,宏观原则总要指导微观原则,那么“超存在原则”也就完全可以成为“本质存在”的指导原则。就是超越存在,并发现真相,并以真相回头指导存在,这样一个必然逻辑。
但是从“本质存在”上看,超范围的无限界定,无限趋向,事实上的造成了自身宏观面的无限不稳定,因此引发一个疑问:“本质存在”,到底有没有资格去衡量这些貌似已经超越了自身的东西?或者我们可以反过来问一下:所谓超越存在,是否真的已经超越了本质存在?
这个疑问的价值在于,“存在是约束出来的”,如果认同这个论断,超越存在的也就可以通过“强制规范的约束力”去反证“自身的存在事实”,那么“本质存在”也就有资格去衡量并规范这个超范围原则。
同时呢,本质存在中的规律秩序因素,也就可以起到澄清并化解强制的作用。
只是解释一番,因为我感觉到这种化解作用,正在主动或被动的被采纳。我只是希望从清晰申明的角度上,使我们体现更多的主动性。
对于质疑,这里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存在是自我约束的结果”。如果能推翻这个,质疑有效。如果无法推翻,那就证明了的规范(劫)的来源已经清晰,以及化解方法的来源的也已经清晰。
。。。。。。。。。。。。。。。。。。。
(3/7)
小标题:渡劫
上文说了,“存在是约束出来的”,发现约束,也就反证了存在。
所以呢,如果不知强制约束(劫)的来源,只能证明对存在(或幻相)理解不清。
再次解释“存在是约束出来的”:
动生存在,存在是动,动与存在无别,动为规律,也就是“存在的自我规范力”。
如同陀螺的“站立”与“转动”是一回事,“存在”与“规范”也是一回事。
因此,宏观生存与宏观约束,是一回事;落于微观,个体生存与自我约束,是一回事。
同时有约束,证明存在,证明需要对存在规律有了解。
对于超越存在,或说超越约束,这里有一个误区,就是把“空”,误当成了目标。这个误解过程是,对存在(有)的不断觉悟,必然走向“见空”(无),这是必经之路,只是误以为空就是终极目标,也就以空有,而逐空果,只是存在范围内的循环,仍受存在规则的制约。
啥叫“以空有,逐空果?!”
因有,而见空,实则是个“互生结构”,是因为“有”才相对呈现了“空”。有与空,只是同一个范围的这一头,跟另一头。
“空有互生”是“有的集合”,集合内无论是空,还是有,也都是“有”,因此称“空有”。如果误把“集合内”的“空有”,当作绝对目标,就是“以空有逐空果”,无尽的追逐过程,也总在“有”的集合范围内循环,也就总在有的自我约束下。
这是对“存在”不了解造成的。所谓劫,也正是一个自我鉴别的契机。
通过“真幻无别”我们已经知道,空有无别,幻相既实相,实相既幻想。一切只是念的生灭界定。所以,以有,见空,只是为了发现那个“空有互生的结构”,需要以最终超越来觉悟无别。
因此,无论有见,还是空见,一旦触及本质,也都可以发现“互生规律”,并以超越互生,而觉悟无别。
不在“互生”上着力,必然着空,必然走向无限循环。为啥呢?只因为有一个看似合乎逻辑的过程——以有,见空,之后试图超越空,在范围内的一头无限循环,也就著空。(关键是“因有而劫”)
反之——以有,见空,超越空有互生,当下无别。(也超越互生,超越劫的有无)。
。。。。。。。。。。。。。。
(4/7)
以有,见空(超越有),无别(超越空有)。每个阶段都重要,有欠缺,就给你闹毛病。
比如,全然否定“有”(存在),导致对“有”欠缺理解,以至于对“有”的规律不明,直到“强制规范”(劫)出现,才发现问题严重。
这是不是说要重新去理解“有”啦?!
没错。
但也没什么可怕的,只是理解“有的本质”,就是把一切杂乱差别划一之后的那个“本质差别点”,也就是开头提到的“恰当点”。因为“本质差别点”就是“本质无别点”,既是“恰当点”。
综合以上可见,“劫”也是“存在的自我约束”表现。只是“劫”的含义,更多体现了情绪上的排斥与被动,是对其来源不明造成的恐惧。那么咱已经通过“存在是自我约束的结果”解释清楚了,只是一个未知规律罢了,知道就好,没什么吓人的。
强制约束(劫),是如何被诱发出来的?
以前也讲过的,矛盾淤积,彼此受制,纠缠锁定,无可化解之下,成为宏观意义上的坏点。自己没办法解决,才诱使“强制规范”(劫)出现,便是突发现象与偶然现象增多,似乎也有具体来源或责任方,可以表面化的解释一番,而实质呢,只是“宇宙整体存在”的“自我约束”,在自身微观部分的约束体现。
关键你要知道,没这个约束,存在是无法存在下去的。同时,任何非本质方式的所谓化解,都只是推演了爆发而已,造成的后果便是更多的淤积,导致的更大爆发。
总体上讲,离开了对“存在本质规律”的理解,也就无法从本质上化解什么,劫总是注定会出现,只是体现为程度与跨度上的区别罢了。所以呢,我们必须理解存在本质,理解本质唯一,去主动转化,避免强制,否则那个自我规范(劫)的倒霉结果不会自己消失的。
因为连宇宙的最终,也不过是一个最大跨度上的劫罢了。跨度的不断推进,来于宇宙动态存在所必然产生的生灭方向性,因此无法使存在哪怕停滞半分,一切规范约束(劫)行为,也都这个动态过程相应体现。
当前阶段,整体意志坚强的维护生存,因此才重申法则,规范错漏,否则无以为继。因此规范是必然出现的,只有选择上的主动与被动,却没有不被规范的可能。
宇宙与我们同步一体,宇宙的存在,需要规范维护,便是我们的存在需要规范维护。
规范,表现在个体,就是认知层次的提升与转变,具体体现为对“公正良善”的理解与遵从。其中的本质道理,前面已经讲太多,这就不多说了。主动性自会互生一个妥善结果,集体主动,便互生集体的妥善结果。这实则就是整体“化劫”的方法。
通过此番讲述,应该确定以下几点:
1,劫是自己的事。2,化解方法有了。3,你的选择。
捎带说一句,消除阅读过程中因为不断裁决判断,带来坑坑洼洼,以流畅的整体纵览体现好的理解效果。
所以到这里呢,应该严重的记住【存在是自我约束的结果】。
这是认识本质,化解问题的关键核心。
下回说那个“恰当点”。
。。。。。。。。。。。。。。。。。
(5/7)
先重申一下上文:
互生的空,跟无别不一回事,如果都叫空,也就混淆,也就不得不重复“这个空不是那个空”什么的,很多朋友也都遇到过。麻烦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为混淆而无法发现自我约束。(这个自我约束务必得认识清楚,鄙人就指着这个讲道理了!!)
回归标题:恰当点
无量差别划一本质,本质差别就是本质无别,是最恰当点。包括理解上的恰当,事实上的恰当。就像我强调的那个必经阶段,先划一,再超越。这是随简洁解释。
简洁的,容量大,模糊性大,容错率高,不同意见纳入余地大,导致意见结果分歧大,统一度降低,矛盾性增大,规范力降低,指导意义降低。所以简洁的实质是,易懂,也易错。
易错来于模糊,泛泛而谈,便泛泛安置,与事实错位。
想形成有效方法,就得精确一些,复杂度增高,模糊性降低,也就显得不好懂。但是呢,如果你知道这些看似复杂的文字实则只是在同一个原则下的解构,只要始终围绕这个同一原则,理解起来也就简单了。就像围绕同一个观察点,你我所见也就一致。就像对唯一本质的理解,其重要之处就在于使观察前提统一,结果也就趋于统一,矛盾性降低。
因此,理解的错位只是立场原则与目的要求不同造成的。所以我们始终强调非对错,一切只是立场使然,目地方向使然,相对互生使然,毫无绝对性。
就像这个恰当点,实则就是唯一本质点,恰当二字,是相对于“不及”与“有过”的。
对于一个终点来讲,除了尚未触的“不及”,似乎没有其它说法?但事实上并没有一个绝对终点,有的只是相对于“用”的恰当点,所以不及与有过,相对于“恰当”来说,其实也都是不及。
宇宙本身就是一个取用结果,也正是一切“用”的本质范围。其中的所有意图与目地,终归要落在这个宏观“取用”范围内,以相对微观的“用途”来显化微观意见,产生与宏观合与不合的矛盾。
差别的初始,来于“有念”。
“有念”来于“无念”。
“无念”是“有念之可能”。
这种可能性,可称为“识性”或“我性”。就是念头出现之前“有念的潜在可能”,我出现之前“有我的潜在可能”。
混沌生出第一念,总是“我念”,便是以“无我之念”而显“有我”。实则是“念我无别”。
聚焦我念,证实自我,生出“我与非我”的相对有别,得以证明“我的存在是真实的”。这是最初的互生集合,也是“有别”的开端与本质点,也是证明无别的基础点。因此“恰当”。
我念的初始规律互生,以及此后的无限规律分化,兑现了所谓的“事实结果”,“真实宇宙”。两相对照,我们也就发现,念的无限自由倾向总与自身存在所制造的事实结果有偏差,为维护我念的规律存在,也就必须被自身规律事实所强制纠正。因此,使得我念的自由,不得不以自身的规律存在为核心,不即不离。
不即,体现自由;不离,体现存在。
这断文字也等于对强制规范来源的再一次明确。
简单些说,“自身的自由想象”与“自身存在所制造的规律现实”必有偏差,必然被规律现实所纠正。所以我们的看法是什么,意见是什么,如何认为的,也同属于想象自由,从有效存在来讲也都不重要,反之,对自身规律存在的清醒认知才是最重要的。当然从意义的角度讲,自由想象做为存在的意义,却是唯一重要的。这种重要与不重要的矛盾,也只是一个“度”的游动,并无绝对性。
非绝对,就是真正的“中道”,可操作的“中道”。
自我约束规律,来于元初我念的规律性互生,就是“恰当点”。
这个恰当点,对不及或有过的也都恰当,其是一切向内向外无限幻化,无限沉降与超越的基点,源点。
既然一开始搞了个(1/7),那么含豆包也得写完了,虽然删掉了大部分。
此理论的意义在于,原本漫长的宏观发现过程被本人短时间浓缩于当前,既有利于当下,也有利于整体,一切来自宏观意图,自然也是无量个体的共同意愿所互生。
。。。。。。。。。。。。。。
(6/7)
小标题:从主客观角度 看互生
前面某篇文字中曾经提到,“有个一直未被发现的,一直潜在着发挥作用的本质规律”。
对于这个本质规律,我们已经解释了很多,结合当前所说,本质规律便是“存在的自我约束力”。
然而这个解释,也使“本质规律”从貌似客观存在的状态中,显露出了“主客观模糊”的迹象。
说它客观存在吧,它却因主观而有,主观意识的动,互生了动的规律。
你说它主观存在吧,它却制约了主观,动的规律,约束着主观意见方向。
那它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实则触及本质,便无可划分。
因理解的需要,我们从“无可划分”的模糊状态中,解构出“主观与客观的互生一体”,以此为可说之本质。除了“互生一体”,没有更接近的描述了。任何进一步的描述,都是在“互生一体”基础上的再解构。逐渐解构,逐渐分化,直至出现“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样的二元疑问。实则是已经忘了最初的无别,完全迷惑在主观与客观的相对观察中,完全的对立割裂。
我们当前的研究,是向回走的,通过主客观二元对立,逐步认知“互生”,并以互生为本质,觉察到同一个东西的无别状态。如同一个融合过程。
做为本质,“互生”便是认知的终点,不必幻想突破,这是其自身的规律互生造成的。认知力本就是互生而来的,又哪能突破制造自己的规律,去体现一个自己?并且得到一个识别结果呢?因此互生是认知逻辑的终点,“本质点”,“恰当点”。
也许你觉得“互生规律”诞生于“同一个东西”,“同一个东西”才是真正的本质。
当然,你可以假设它是本质,但这个假设却是永恒的,永远都无法确定,一旦确定,也就瞬间变成“互生规律”下的又一个被造物,变成互生本质生出来的东西。
“同一个东西”无法做为本质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存在范围内,一切因“用”而有,本质也是如此,本质注定要体现现实用处,而同一个东西无法体现现实用处。一旦生出“用”的动机与结果,便是落在存在范围内了,成了互生的被造物,不再是“同一个东西”。因此同一个东西无法作为本质。
我们对“同一个东西”只能以“非有非无”,“无差别”之类的词汇强行描述,然而也只是强行赋予的,并不是本质定义,如果把这些强行描述误当作本质定义,它转眼又变成了“互生规律”下的造物。同一个东西是啥?就是前面说的“无限”。
我们可以把“主观与客观”看作最初的一体互生。
你问,最初的互生不是“我与非我”吗?
一样的,只是名字不同。
意识生命的认知逻辑,本质上总是一致,目地也总是一致,描述也总是一致,不一致的总是表相,包括对本质的认知程度不同,所显现的意见差别,与不同定义。
不一致也就这两个原因。一旦认知唯一本质,则一切解决。
因此,主观与客观,就是我与非我,就是我与道。
当然我们可以反过来说,我与非我,我与道,就是主观与客观,也许这样会舒服一些。
如果我们总是执着表相差别,那此后的理解障碍也就太多太多了。就像啥呢?世界都一体化了,我们还在执著张村李村的绝对差别,岂不太low?拓展自我,需要大智慧大魄力,需要豁达,需要把眼界彻底放开。
我们再看:
如果主观自我,不了解互生关系,只是一味的客观深入,那最终结果必定落入循环。因为,正是主观自我的一味观察追溯,才互生了客观对象的循环出现。比如,主观自我逐渐看到,本质之上还有本质,之上还有本质,以至于循环不断,那么宇宙万物从哪来的,也就成了永恒的谜团。啥迷团?只是主观自我一直在找啊,客观就一直在有啊。只是如此。
这样一来,“本质”应有的稳定性,以及此后的现实作用,也都无从得之。
实则这就是讲我们与外在的真实关系,我们与自然,与彼此,与看似遥远的宇宙万物,与所知所想的一切,相互之间本质的无别,而表相的有别,则需要以“互生一体”为本。
这个主客观互生的现实意义,其实很简单,统一主观前提,互生为统一结果,矛盾自然化解,关键是认可不认可的问题,这也是理论分析的重要所在。宇宙就是理的逻辑结果,所以讲理必定有用。
。。。。。。。。。。。。。。
小标题:初始认知力
每个空间的初始认知力(空间造物主),都是其空间的最初定义者,其空间的本质点,空间内一切运转的最初参照坐标。从宏观宇宙看,源头初始认知力(本源空间造物主),便是宇宙的最初定义者,宇宙的本质点,恰当点,宇宙一体运化的最初参照坐标。
在宇宙运化过程中,初始认知力,以双向认知,展开为无量的面向,便是以自身诞生为基点,一个指向诞生之前,一个指向诞生之后,由于两个指向都是诞生之后才有的,因此对诞生之前的认知,也同样是诞生之后的造物,表现出“有”的相对循环与静止。层层拓展,层层循环,直入微观,也都是在同一互生规律下,无限相对观察取用所制造出来的。
初始认知力的意志要求与自我约束,互生为外在的有,同时也是对自我之有的反证与体验。互生一体的唯一本质,证明了一切空间的初始认知者同样的本质唯一,便是本源自我的唯一。只因存在的结构性需要,或说存在的平衡性需要,不断分化认知能量,使认知力不断互生客观外在,宇宙越发循环扩展开去。
前面也曾说过,对每个层面本质点的深入理解,也都可以做为发现“一体互生”的突破口。空间与时间的无限循环,皆因“本质点”(初始认知力)的纯客观观察所互生,同时也可以因观察,发现互生一体的本质。
发现“互生本质”,循环也就戛然而止,初始认知力从无限分化认知的过程中折返,趋于回归。其认知过程,由复杂分裂,转向简化统一。在折返过程中,整个宇宙的时间感随之变快,包含于其中的个体感觉到时间变快。(感觉也是相对衡量出来的,过了折返点,冲突感也就消失)
同时,初始认知力在无限认知过程中,所制造的宏观空间范围,也逐渐聚拢,回归到过程的核心意图中。过程表相总是不咋好看,伴随着回归带来的各方面冲突。
如果你说,不回归就不会有冲突,回归是没必要的。
那我跟你说:你一定是忘了“存在的自我约束力”。归元的要求实则也是存在规律的要求,因“存在”的必然动态,使趋向性永不停歇,宏观本源也总是随着自身存在规律,来体现自身意图的规律性变化。
这就像什么呢?
针对同一个目地,在不同阶段的意见调整。
你觉得意见调整是随便来的?并不是,而是因为特定阶段的需要。
本源必须随着自我约束规律规律来转化自身意见,如此才能使存在恒在,我们也才能在这个存在的过程中奢谈自我意见。
你信吗?宇宙的存在,就是本源认知力“寻找自我,证明自我”的过程。
如果我们把自己“寻找自我,证明自我”的过程也指向宏观本质,不局限于现实欲望,那就可以证得本源意识了。
还是那句话,本质的,才是真实的,才互生本质利益,真实利益。
上面说过,认知力以自身为基点,有两个基本认知方向,就是以自身为坐标的诞生之前与诞生之后,以及最终的觉悟无别。无别,是一个不存在的方向,其潜在的,便是对已有方向的尊重,对真幻无别的真正理解。
然而呢?在存在的永恒动态下,这个无别的觉悟结果,只能表现为意志的转变,以及存在规律的相应约束。如果本源意志不按照这个来,存在的自我约束力也就无法体现,存在也就无法存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科学看玄学】另类解读,其实这并非什么玄学!
天人合一
什么样的散户能在股市中赚钱。
你赚不到钱、感情不顺、运气不佳都是因为...
谁能洞察本质,谁能掌握未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