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晚唐赏石文化:赏石文化的第一座高峰

 中晚唐赏石文化:赏石文化的第一座高峰  

 

 青海  贺林

 

我国赏石文化源远流长,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赏石文化处于孕育发展期,仅有零星的自发赏石活动,不成系统,影响也不大。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文化、山水文化、美学思想都为赏石文化兴起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终于在中晚唐时期(严格来说应该是中唐后期和晚唐前期),赏石文化迎来了它的第一个高峰。

中晚唐时,许多文化名人和大小官员都参与到赏石文化活动中来,出现了赏石家群体,出现了真正的赏石诗和赏石文,形成了初步的赏石文化理论,私人奇石园林流行,掀起了中国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收藏奇石、欣赏奇石、参与赏石文化活动的高潮,标志着中华赏石文化已经成熟,为后世赏石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名家辈出,风采各异——中晚唐赏石家群体

 



图1《海南俊杰·李德裕》,李锛绘


在唐代以前,文化名人参与到赏石文化活动中来的很少,仅有梁武帝萧衍、到溉等人,他们留下了“三品石”、“到公石”的赏石佳话。有人说晋代大文学家陶渊明是赏石家,我在《醉石余芳——关于陶渊明“醉石”之种种》(《赏石界》2010年第3期)一文中对此作了辨析,认为说陶渊明是赏石家的依据无非是那方“醉石”,而它仅仅是一方普通大石,不是观赏石,他也没有留下任何与赏石有关的诗文,并非赏石家。到了唐代,李白、杜甫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赏石诗。他们的石诗,咏的仅仅是“石”,而非严格意义上的观赏石。而到了中晚唐时,可谓赏石名家辈出,群星璀璨,我总结为“洛下三雄”、“东西二杰”和“天下群英”。

“洛下三雄”指中唐时最著名的三位赏石家李德裕(图1)、牛僧孺和白居易(图2),他们收藏奇石的园林都在东都洛阳(洛下)。

李德裕(787-849),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唐武宗时任宰相,封卫国公。他在洛阳城郊所建的平泉庄藏石千余方,为名噪一时的奇石名园。园中最著名的奇石是“醒酒石”,此外还有礼星石、狮子石、似鹿石、泰山石、漏潭石、钓石等等。其赏石诗有《题罗浮石》、《题奇石》、《临海太守惠余赤城石,报以诗》等。他收藏的奇石不仅品味高、数量多,而且种类多,他也是第一个为奇石命名的人。

 



图2  白居易像


   牛僧孺(779-849),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穆宗、文宗时任宰相,唐敬宗时被封为奇章郡公。牛僧孺爱石,收藏奇石上千块。尤爱太湖石,白居易的《太湖石记》就是为他写的。据《太湖石记》,牛僧孺在河洛做司徒时,在洛阳城东有一所房屋,城南有一所别墅,所藏的都是奇石,奇石被分为甲、乙、丙、丁四等,每等又分上、中、下,并分别刻在石头的背面,其爱石之情、品石之精由此可见一斑。他写有赏石诗《李苏州遗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奉呈梦得乐天》。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祖籍山西太谷县,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市临渭区),出生于新郑县(今河南新郑),曾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授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中唐文学家。他是第一个参与赏石活动并写作真正意义上的赏石诗文的文学家。他晚年住在洛阳履道里,白府中园林面积很大,有他从杭州、苏州收集来的天竺石、太湖石。他晚年写的《太湖石记》是赏石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赏石文。其赏石诗有《太湖石》、《双石》、《奉和思黯相公以李苏州所寄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见示兼呈梦得》等,数量多,质量好,为创作赏石诗树立了典范。

“三雄”之中,对后世影响最大、名声最响的是白居易,因为他本人是著名文学家,且赏石诗文最多。而就爱石之痴、藏石之多、品石之精而言,“三雄”之中首推李德裕,其次是牛僧孺,最后才是白居易。均衡再三,我将白居易殿后,不过这也正说明了这三人实力之强。

与李、牛二人位高权重、得奇石易如反掌不同,当时还有两个官职卑微的人也十分爱石,于奇石倾尽财力,甚至到了家庭贫困的地步,这两人就是张祜与郑璠①。他俩一东一西,相互辉映,我将他们称为“东西二杰”。

张祜,字承吉,生卒年不详,邢台清河人,中唐诗人。他因喜欢丹阳曲阿(今江苏丹阳)这个地方,便在此隐居。陆龟蒙《和过张祜处士丹阳故居》诗:“闻道平生多爱石,至今犹泣洞庭人。”该诗诗序则言:“性嗜水石,常悉力致之。从知南海间罢职,载罗浮石笋还。不蓄善田利产为身后计……”他死后所藏太湖石散失了,皮日休在诗中感叹道:“一林石笋散豪家②。”

郑璠,生平不详。他藏石的事迹见于李商隐《纪事·象江太守》:“荥阳郑璠,自象江得怪石六:其三耸而锐上;又一,如世间道士存思,图画人肺胃肝肾,次第悬络者;又一,空中而隐外,若瘿癃殃疝病不作物者;又一,色绀冰而理平漫,弹之好声。璠为象江,三年不病瘴,平安寝食,及还长安,无家居,归儿寄止人舍下。计辇六石,道费俸六十万。璠嗜好有意,极类前辈人。”象江即广西柳江在象县境内的一段,这里指象县。从广西千里迢迢,花费六十万钱运回六方奇石,足见郑璠爱石之痴,也难怪他的事迹一再被后人传颂。

除“三雄”、“二杰”之外,当时爱石的人还很多,我将他们称为“群英”。

“群英”中首先是父子赏石家李勉和李约。李勉(717-788),字玄卿,唐宗室,曾祖李元懿为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大历中封汧国公,因此也称为汧公或李汧公。李约,字在博(一作存博),李勉之子,号萧斋,官兵部员外郎,诗人,收藏家。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汧公任南海日,于罗浮山得片石。汧公子兵部员外郎约有于润州海门山得双峰石,并为好事所宝,悉见传授。”李勉生活于盛唐和中唐早期,是上述诸人的前辈,他收藏一块罗浮石。而李约可能是受父亲的影响,收藏有一块海门山的双峰石。

“群英”中有许多诗人,他们留下的赏石诗,是当时赏石文化活动的生动记录和第一手资料。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诗人。他和白居易是好友,一同欣赏过牛僧孺的奇石,有《和牛相公题姑苏所寄太湖石兼寄李苏州》诗,对太湖石有绝妙的刻画。

杨巨源(755—833?),字景山,中唐诗人。他的《秋日韦少府厅池上咏石》诗,写韦少府收藏奇石:“主人得幽石,日觉公堂清。一片池上色,孤峰云外情。”

羊士谔(约762~819),中唐诗人。其诗《乾元初,严黄门自京兆少尹贬牧巴郡……赋诗十四韵刻于石壁》:“石座双峰古,云泉九曲深。”明确记载了用石头为奇石底座,这可能是我国古代关于石座的最早记载。他的《池上构小山咏怀》一诗写的是他在自家园林中置石。

唐彦谦,字茂叶。他有《片石》诗:“小斋庐阜石,寄自沃洲僧。山客劳携笈,幽人自得朋。瘦云低作段,野浪冻成云。便可同清话,何须有物凭。”写出了奇石清瘦的形态。

姚合(约779—846),中唐诗人。赏石诗有《天竺寺殿前立石》、《买太湖石》。《买太湖石》尤值得关注,它明确记述了当时的奇石贸易:“我尝游太湖,爱石青嵯峨。波澜取不得,自后长咨嗟。奇哉卖石翁,不傍豪贵家。负石听苦吟,虽贫亦来过。贵我辨识精,取价复不多。比之昔所见,珍怪颇更加。背面淙注痕,孔隙若琢磨。水称至柔物,湖乃生壮波。或云此天生,嵌空亦非他。气质偶不合,如地生江河。置之书房前,晓雾常纷罗。碧光入四邻,墙壁难蔽遮。客来谓我宅,忽若岩之阿。”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晚唐诗人。有《题新定八松院小石》诗:“雨滴珠玑碎,苔生紫翠重。故关何日到,且看小三峰。”

韩琮(824—858前后在世),自成封。长庆进士,晚唐诗人。其诗歌《兴平县野中得落星石移置县斋》咏的是陨石。

皮日休(约834—902),字遗少,后改袭美,唐末诗人。他有首五言《太湖石》诗,是组诗《太湖诗》中的一首,这首诗写了太湖石的捞取、形状、价值等方面,是一首值得重视的赏石诗。

陆龟蒙(?—881),字鲁望,唐末诗人。与皮日休是好友并齐名,人称“皮陆”。他也有首名为《太湖石》的诗,正是皮日休那组诗的和诗之一,组诗标题便为《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他的《太湖石》诗不纯是赏石,更多的是讽喻,表达良士不受重视的怨恨。更值得重视的是他的《二遗诗》。这首诗是因好友羊枕文、李中秀赠予他永康松石(硅化木)枕材、琴荐而写,诗序说:“……东阳多名山,……中饶古松,往往化而为石,盘根大柯,文理曲折,尽为好事者得而致人间,以为耳目之异。……”全诗为:“谁从毫末见参天,又到苍苍化石年。万古清风吹作籁,一条寒溜滴成穿。闲追金带徒劳恨,静格朱丝更可怜。幸与野人俱散诞,不烦良匠更雕镌。”这首诗可以看作是赏石文化史上第一首咏硅化木的诗。

李咸用(约公元873前后在世),晚唐诗人。他的诗《石版》、《石版歌》咏的是移植平直的石版入庭院欣赏,“石版”的趣味显然不同于太湖石,它可能是后世石壁与石屏的起源。现引用《石版》诗以为欣赏:“高人好自然,移得他山碧。不磨如版平,大巧非因力。古藓小青钱,尘中看野色。冷倚砌花春,静伴疏篁直。山僧若转头,如逢旧相识。”

张碧,字太碧,唐末诗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他有《题祖山人池上怪石》诗:“寒姿数片奇突兀,曾作秋江秋水骨。先生应是厌风云,著向江边塞龙窟。我来池上倾酒尊,半酣书破青烟痕。参差翠缕摆不落,笔头惊怪黏秋云。溶溶水墨有高价,邀得将来倚松下。铺却双缯直道难,掉首空归不成画。”这首诗写一个姓祖的隐士收藏有怪石,诗人前去欣赏并为奇石作画,这可能是我国最早关于奇石绘画的文字记载。

齐己(863?—937?),本姓胡,名得生,出家为僧,唐末五代诗人。有赏石诗《江令石》、《松化为石(近闻金华山古松化为石)》等。《江令石》:“思量江令意,爱石甚悠悠。贪向深宫去,死同亡国休。两株荒草里,千古暮江头。若似黄金贵,隋军也不留。”其《假山》诗则详细记述了叠石为山的经过:“匡庐久别离,积翠杳天涯。静室曾图峭,幽亭复创奇。典衣酬土价,择日运工时。信手成重叠,随心作蔽亏。根盘惊院窄,顶耸讶檐卑。镇地那言重,当轩未厌危。……”《谢主人石笋》:“西园罢宴游,东阁念林丘。特减花边峭,来添竹里幽。忆过阳朔见,曾记大湖求。从此频吟绕,归山意亦休。”《寄松江陆龟蒙处士》:“闲欹太湖石,醉听洞庭秋。”《登大林寺观白太傅题版》:“怪石和僧定,闲云共鹤回。”另有《荆州新秋病起杂题一十五首·病起见庭石》诗。这些诗充分说明齐己是晚唐五代时一个重要的赏石家,值得我们重视。

吴融(889—901年间在世),字子华,生卒年不详。有《咏太湖石》诗,描述了太湖石的成因和采取方法:“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能识。初疑朝家正人立,又如战士方狙击。又如防风死后骨,又如於菟活时额。又如成人枫,又如害瘿柏。雨过上渟泓,风来中有隙。……”

王贞白(875—902?),字有道,唐末五代诗人。有《依韵和幹公题庭中太湖石二首》,其第一首为:“山立只盈寻,高奇药圃阴。风涛打欲碎,岩穴蛰方深。藓点晴偏绿,蛩藏晓竞吟。岁寒终不变,堪比古人心。”另有《太湖石》诗:“谁怜孤峭质,移在太湖心。出得风波外,任他池馆深。不同花逞艳,多愧竹垂阴。一片至坚操,那忧岁月侵。”

刘昭禹(909年前后在世),字休明,桂阳(今湖南桂阳)人(一云婺州人),生卒年均不详。有《石笋》诗:“千古海门石,移归吟叟居。窍腥蛟出后,形瘦浪冲余。工语宁无玉,僧知忽有书。好期仙者叱,变化向庭隅。”

另唐末褚载有《移石》诗,李勋有《泗滨得石磬》诗,等等。

   上述“群英”之中,有官员,有寒儒,有僧人。大量的文化名人、大小官员热衷于赏石文化活动,并且各具特色,是赏石文化进入高峰的重要标志。

二、奇峰突起,景象万千——盛极一时的中晚唐赏石文化

   1、赏石理论初步形成

   从赏石诗文中可以看出,中晚唐已经初步形成了赏石理论。

   第一,开始有了品评奇石的标准。中晚唐开始品评石种的优劣和奇石的高下,如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认为奇石中最好的是太湖石,其次为罗浮石、天竺石;牛僧孺将自己所有的藏石分为甲、乙、丙、丁四等,每等又分上、中、下。这种品评肯定有一定标准的,虽然当时并没有明确记载品评奇石的标准,但是我们今天还能从当时的赏石诗文看出若干端倪。

当时赏石首重“形”,如苏州刺史李道枢送了一块太湖石给牛僧孺,因为它“奇状绝伦”——也就是石之“形”特别出众,便高兴地为它写诗。中唐盛行修建私人园林,奇石中尤重山形石,石种中尤重太湖石。根据太湖石的特点,当时品评奇石便基本是按照“皱瘦漏透”的标准来进行的。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说太湖石“覶缕簇缩③”,指的是“皱”;“有缜润削成如珪瓒者,有廉棱锐刿如剑戟者”,则指的是“瘦”。李德裕有“漏潭石”,突出的是“漏”。牛僧孺诗:“通身鳞甲隐,透穴洞天明”,则突出了“透”。陆龟蒙诗:“旁穿参洞穴,内窍均环钏”,则兼及“透”与“漏”。而“皱瘦漏透”都从属于“形”。

“形”之外,“质”、“色”、“纹”乃至当今所重的“韵”,也都被中晚唐赏石家所涉及。

质:李德裕《题奇石》“蕴玉抱清辉”,刘禹锡《谢得龙壁柳砚诗》“清越敲寒玉”,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说历城县光政寺的磬石“腻光若滴”,均着眼于石的质地。

色:李德裕《临海太守惠余赤城石》:“闻君采奇石,剪断赤城霞。潭上倒虹影,波中摇日华。仙岩接绛气,谿路杂桃花。”诗中用赤城霞、虹影、日华、绛气、桃花等红色的事物,艺术化地表现了奇石的红色。白居易《北窗竹石》:“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瑟瑟指碧绿色。此外他还用青、白等写石之色。

纹:晚唐苏鹗的《杜阳杂编》记载:“武宗皇帝会昌元年,夫余国贡火玉三斗及松风石。……松风石方一长,莹彻如玉,其中有树,形若古松偃盖,飒飒焉而凉飈生于其间。”显然,松风石是一块质地很好的画面石。该书续集还记载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刺史王哲修房子时,家人从地里挖出一块石头,上面有四个红色的字“修此不吉”,这是一块文字石,也属纹理石。

当时也很重视奇石的整体形态与神韵。不过当时不用“韵”,而用“神”、“气”、“势”等来代指。如白居易诗“精神欺竹树,气色压亭台”、“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等。这里的“精神”、“气色”均指整体神韵。“势”一词在魏晋时期常用来评论书画等文艺作品,如蔡邕撰《九势》,卫恒撰《四体书势》,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门有一篇叫《体势》。刘星《〈魏晋胜流画赞〉辨误》一文指出:“‘势’乃作品中前后呼应、收放开合、抑扬顿挫之节奏与情感联系。”(《美术》2010年第4期)白居易将“势”引入赏石中,即指奇石的整体神韵。

   第二,对赏石活动的出现有了初步理解。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提出了“适意”说,即认为人们赏玩奇石是为了愉悦身心。许多人奇怪牛僧孺何以会喜爱石头,白居易认为不过是“适意而已”。他进一步说:“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覶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此其所以为公适意之用也。”这里不仅是“适意”的具体化,其实还隐藏着古人对赏石活动出现的另一种理解,即“卧游”说,用今天的语言,则应称为“自然”说。“卧游”本指以欣赏山水画代替游览。魏晋六朝画家出于对自然山水的热爱,画了许多山水画。宗炳“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以备在他老病不能够在游山玩水时赏玩,“卧以游之”,后世因此也将欣赏山水画称之为“卧游”。中国古典园林也是出于同一目的而出现了大量模仿自然山水的假山奇石。人们之所以收藏奇石,是因为爱好自然山水,而奇石则是具体而微的“三山五岳、百洞千壑”。

   第三,出现了若干赏石术语,如“形”、“色”、“气”、“丑”、“奇”、“势”等。

   形:“从风夏云势,上汉古查形。”(刘禹锡)“形质冠古今,气色通阴晴。”(白居易)

   色:“烟翠三秋色”。(白居易)

   丑(怪):“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白居易)

   奇:“震泽生奇石。”(刘禹锡)“寒姿数片奇突兀。”(张碧)“所奇者嵌崆,所倘者葱青。”(陆龟蒙)

   第四,开始探究奇石的形成。白居易诗“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皮日休诗“兹山有石岸,抵浪如受屠。雪阵千万战,藓苔高下刳。乃是天诡怪,信非人功夫”,均指出太湖石的形成与流水的冲刷、侵蚀有关,是符合科学的。此外对化石、陨石也有了初步认识。

   2、赏石方式趋于多元化

唐代赏石方式除了赏玩园林石外,开始欣赏独石,并为奇石命名;除了赏玩园林石、庭院石,也开始赏玩供石乃至把玩石;赏玩山形石,也开始欣赏象形石、图纹石。

唐代建造私人园林之风盛行,中唐尤甚,白居易、李德裕、牛僧孺都早有规模不小的园林,奇石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园林石包括多块石头组成的假山景观和独石景观两种。独石在齐梁时期就已出现,如梁武帝时就有“三品石”四块、“到公石”一块,但它们的名字并不是根据奇石的特点来命名的。到中唐时,欣赏独石更为流行,并开始根据奇石的特点来命名。为奇石命名的主要是李德裕,他命名的石头有醒酒石、似鹿石、海上石笋、叠石、泰山石、漏潭石、钓石、礼星石等,它们都是根据奇石本身的特点来命名的,如“叠石”的得名就因其外形“蝉联叠波浪”,“泰山石”的得名也因为它势若泰山(不能简单看做今天的石种“泰山石”)。

 



图3《职贡图》(局部),阎立本绘


唐代出现了可在厅堂摆放的供石和山水盆景。山水盆景是奇石的一个分支,在南北朝的北齐即已出现。唐代盆景更为成熟,如唐太宗时大画家阎立本(?—673)所作的《职贡图》(图3)中,异域进贡的贡品中就有或捧或掮的奇石立峰和奇石盆景。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中,也有宫女手捧树石盆景的画面(图4)。李德裕在《平泉山居草木记》说:“仙人迹、鹿迹之石,列于佛榻之前。”“仙人迹、鹿迹之石”可能指远古人类、动物的脚印化石,当时将它们看得很神奇,用作供石,这也是较早记载供石的资料。

 



图4  章怀太子墓甬通壁画上仕女托盆景图


    唐代奇石以山形石为主,也开始赏玩造型石,如李德裕的平泉庄中就有一块“仿佛兽潜行”的“似鹿石”,“狮子石”则形如狮子,牛僧孺的奇石有“有端俨挺立如真官吏人者”。

据正史记载,从唐高祖李渊到女皇武则天时期,曾出现了多块瑞石文字石④,虽然多半是因为政治需要根据“天人感应”的思想人为制造或捏造的,但也反映了其时对图纹石尤其是其中的文字石有了一定认识。《酉阳杂俎》卷四:“崔玄亮常侍在洛中,常步沙岸,得一石子,大如鸡卵,黑润可爱,玩之。……”卷十:“成式群从有言,少时尝毁鸟巢,得一黑石如雀卵,圆滑可爱。”这里所记述均是河卵石,欣赏的是它们润滑的质地和美丽的图纹。而李德裕的平泉庄中则收藏了不少画面石,如礼星石“有文理成斗极之象”(《贾氏谈录》);醒酒石“以水沃之,有林木自然之状”(叶梦得《平泉草木记跋》),竹间竹径中还有块平石,“以手摩之,皆隐隐云霞龙凤草树之形”(《太平广记》卷四百五《李德裕》)。这些资料都说明唐人开始收藏图纹石(文字石、画面石),并且达到了一定的鉴赏水平。

   3、赏玩石种多样化

中晚唐赏石家赏玩的石种固然以太湖石为主,但实际上他们赏玩石种的视野十分开阔,并不以太湖石为限。除太湖石外,白居易还赏玩有天竺石、青石、洛石(当即洛阳本地所产的黄河石)。张祜收藏有从广东带回来的罗浮石笋。郑璠的藏石则是产于广西的“象江石”,也即产于象县的柳江石。而李德裕所藏奇石的来源最为复杂,石种也最为丰富。除上文提到的“赤城石”外,他在《平泉山居草木记》中说:“复有日观、震泽、巫岭、罗浮、桂水、严湍、庐阜、漏泽之石在焉。”“台岭、八公之怪石,巫山、严湍、琅邪台之水石,布于清渠之侧……”细考则为泰山石、太湖石、三峡石、罗浮石、庐山石等。宋代杜绾《云林石谱》“平泉石”条中所说的那块奇石,则又产于关中,当属渭河石或泾河石。

4、赏石文化活动兴盛

   中晚唐时各类赏石文化活动,如藏石、赠石、奇石商贸、写作赏石诗文等等,已开始兴起,有的还形成了一定规模。

藏石。不仅有李德裕、牛僧孺这样的藏石大家,许多文人、官吏都有藏石,甚至在官署、庙宇、道观中也有奇石。

   当时藏石多不置于居舍之内,也没有石馆,而是修建园林,将奇石置于竹树之间、流水之旁,营造一种自然之趣。仅在洛阳,当时著名的园林便有李德裕的“平泉山庄”,牛僧孺在城南的别墅,白居易的履道里宅,裴度的集贤里园林⑤。在这些园林中,奇石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或者说当时收藏奇石,主要是为了点缀园林。

赠石。宋代陈辅《陈辅之诗话》说:“张祜性酷好太湖石,三吴太守,多遗以赠之。”也就是说张祜的藏石基本都是当地官员送的,而张祜却并没有做过高官,当地官员送他奇石,不过是和他关系密切罢了。当时的许多咏石诗的诗题即标明奇石是别人“寄”、“遗”、“赠”、“惠”的,也就是赠送的,如白居易有《南侍御以石相赠助战水声因以绝句谢之》,李德裕有《临海太守惠余赤城石》诗,等等。

赠石也可能是变相的贿赂。白居易《太湖石记》记载牛僧孺获得众多奇石的原因是:“先是,公之僚吏,多镇守江湖,知公之心,惟石是好,乃钩深致远,献瑰纳奇,四五年间,累累而致。公于此物,独不谦让,东第南墅,列而置之,富哉石乎。”上文中提到苏州刺史李道枢就送了一块形状奇绝的太湖石给牛僧孺。这里透露了一个高官拥有众多美石的秘密,那就是他们的藏石大部分是手下投其所好送的,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贿赂。要知当时运输条件落后,郑璠费资六十万才从广西运回六块象江奇石,弄得穷困潦倒,而李德裕的平泉山庄却有上千块奇石(在今天也不是易事),且还有许多奇花异木,不是各地官员投其所好巴结他,他能有多大的财力运回这些奇石呢?皮日休《太湖石》诗:“五侯山下土,要尔添岩龉⑥。赏玩若称意,爵禄行斯须。”既然送了奇石会“爵禄行斯须”,那么,别无所好而偏嗜奇石的高官坐拥千里之外的奇石,不是易如反掌吗?

奇石商业活动。李德裕、牛僧孺的藏石大部分是别人送的,当然不用花钱,但是送石之人则需购石、运石。江苏太湖距洛阳路途遥远,牛、李二人所藏太湖石仅运费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皮日休《太湖石》对此说得最为明白:“求之烦耄倪,载之劳舳舻。通侯一以眄,贵却骊龙珠。厚赐以賝赆,远去穷京都。”“耄”指老人,倪同“儿”,指孩子,连老人、孩子都上阵了,说明捞取大型太湖石需要很多人力,还需要动用铁索⑦,并需要用大船运送,反正只要高官们看上了,就可以发一笔财。并且有了最早的“石商”,即卖石为生者(见上文所引姚合《买太湖石》诗)。从取石、运石至卖石、买石,无疑有了早期的奇石商贸活动。

   创作赏石诗文。如前所述,中晚唐文人写有大量真正意义上的赏石诗文。并且在牛僧孺、白居易、刘禹锡三人之间有了第一次赏石诗的唱和:牛僧孺因为得了一方“奇状绝伦”的太湖石,而写了首诗,并给白居易、刘禹锡看,白、刘各回写了一首诗。白居易说奇石“对称吟诗句,看宜把酒杯”,也就是面对精品奇石,吟诗饮酒都是雅事。

5、小结:中晚唐赏石文化创造的诸多“第一”

中晚唐赏石家们,创造了我国赏石文化史上的很多个“第一”或“最早”:

最早的赏石大家:李德裕、牛僧孺。

第一个身为赏石家的著名文学家:白居易。

第一个为根据奇石特点为奇石命名的人:李德裕。

第一个为奇石划分品级的人:牛僧孺。

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赏石文:白居易的《太湖石记》。

最早将“丑”引入赏石文化的人:白居易。

最早唱和赏石诗的人:牛僧孺、白居易、刘禹锡。

最早记载奇石绘画的诗:张碧《题祖山人池上怪石》诗。

第一首咏硅化木的诗:陆龟蒙的《二遗诗》。

第一首咏陨石的诗:韩琮的《兴平县野中得落星石移置县斋》。

关于石座的最早记载:羊士谔诗“石座双峰古,云泉九曲深”。

第一个记载奇石运输包装的人:白居易。他的诗歌《洛下卜居》中有“包裹用茵席”的句子。

   事实充分证明,中晚唐赏石文化确是奇峰突起,景象万千,瑰丽多彩,它们共同创造了一个最重要的第一,那就是——赏石文化史上的第一座高峰。

   三、长期积累,时代风尚——中晚唐形成赏石文化高峰原因浅析

    为什么赏石文化的第一座高峰出现在唐代并且是中晚唐呢?我认为既有赏石文化自身积累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因素。

1、赏石文化自身的积累

首先是赏石实践的积累。我国很早就出现了赏石文化的萌芽,如《尚书·禹贡》:“青州贡铅、松、怪石。”《山海经》中有“青碧石”、“美石”、“文石”、“怪石”等不少关于奇石的记载。虽然这些记载还很零散,但也从中透露出我们远古的祖先就已对奇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至秦汉时期,奇石开始成为皇家园林的点缀,如汉朝的未央宫、上林苑中都有大量的奇石假山。王侯、富室随之仿效,用奇石装饰私家园林。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赏石文化发展史的一个关键时期。这时期私家园林逐渐发展,私家园林虽不能像皇家园林那样盛大和有气派,却更追求园林的意趣,促使观赏石从园林中独立出来,标志之一便是园林独石的出现,并开始单独为奇石命名。今天所知的最早的独石是南朝梁武帝萧衍时的“三品石”和“到公石”。独石的出现与欣赏,为赏石文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

 



 图6 章怀太子墓壁画中的园林石




 

图5 《高逸图》(局部),唐·孙位绘


在唐代,即使奇石已从假山石中独立出来,却依然与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大量被独立欣赏的奇石依然是园林的一部分(图5、6),如李德裕的平泉山庄中草木与奇石交相辉映;一方面即使是当时的厅堂供石,也以山形石为主,所以当时最看重的就是现在看来质地并不怎么好的太湖石。中国园林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这正与奇石的崇尚天然相通,乃至当时的赏石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打上了园林文化的烙印。

其次是赏石思想的准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文化为赏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出现了山水文化。因为政治上的高压和道教炼养的需要,自然山水成为“名士”亲近的对象,自然山水的独立美被发现出来。山水文化表现在山水观(或曰山水美学、山水哲学)、山水画、山水诗、山水游记、园林艺术几个方面。我在《道家文化与奇石文化的起源》(《石语》2004年第9期)一文中说:“奇石文化是从山水文化发展而来的。具体说,山水美学为奇石文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山水绘画、山水文学为奇石文化提供了审美借鉴,园林艺术为奇石文化的诞生提供了实践经验。”

唐代赏石家也深受山水文化的影响。在白居易的诗中,多次出现“泉石”一词。“泉石”既可以指自然山水,也可以指园林中的池沼、流水和假山、独石,而两者是相通的,都是诗人热爱自然山水的表现。我们今天赏玩奇石,依然追求奇石的天然性、趣味性,这也与古代山水文化一脉相通。

2、时代文化与美学思想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古代社会赏石文化的出现与发展,与审美趋于内倾性有关。所谓审美的内倾性,指将广阔的世界纳入狭小的境界中,从局部与有限的一画或一泉、一石中体味广阔与无限的超越境界。审美内倾性的出现,往往与现实政治有着直接的联系。当政治趋于腐败、黑暗时,才华满腹的文人们既不能同流合污,也难以在政治舞台上实现个人的理想与抱负,便转而追求个人生活的安逸与趣味。魏晋时期兴起的山水文化和赏石文化,中晚唐时期盛行园林文化和赏石文化,都与此有关。

就唐代而言,初唐呈现出勃勃向上的气氛,而盛唐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繁荣、强盛、开放时代。而经过“安史之乱”后,中晚唐出现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朋党之争,政治衰落,社会动荡,人们痛苦,而审美也由盛唐的外倾而开始转为内倾,艺术上由崇尚华丽而转为重视意境。同时士人退而追求个人一己的安定、闲适,增强了对庭中山水(私家园林)的需求,而奇石正是庭中山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白居易。白居易的人生以元和十年(816)为界,前期为“兼济天下”时期,他积极入世,对君主的献言建策,创作了大量讽喻诗、新乐府诗;后期为“独善其身”时期,即被贬为江州司马之后,他采取了消极的处世态度,闲适便成为他生活的主要目标,写了大量的“闲适诗”。白居易藏石、赏石、咏石等活动,也主要在后期。他晚年居住在洛阳履道里宅,修建园林,与泉石相伴,乐在其中。

中唐之后,意境逐渐成为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这是对意境最早、也是最精练的概括。李昌舒先生在《论白居易的庭中山水 及其美学意蕴》一文中说:

士人不再将主要精力放在“身”之超越上,而更为注重“心”之超越。这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超越,“身”所处的现实世界越令人不安,就越要追求超越于现实之上的“心”的安宁。“身”的陷于平庸促成了“心”的趋向高洁,“身”的紧张、焦灼促成了“心”对平和、淡远的追求,“身”的囿于有限促成了“心”对无限的追求,“身”的不自由促成了“心”对自由的追求。由此,高洁、平淡、无限、自由也就成为封建社会中后期文学艺术的基本追求,这种追求的结晶就是意境这一范畴。

白居易的许多闲适诗,表达就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总之,赏石文化的在中晚唐异峰突起,与时代文化与审美观念密切相关。

3、文化名流与朝廷高官的示范作用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李德裕、牛僧孺两人身为宰相而爱好奇石,则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榜样示范作用。白居易作为大文学家,爱石写石,影响力也不可小觑。

中晚唐时期,贫富分化严重,官府、皇室、官僚、豪富以至寺院,都拥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田庄。他们为了美化居住环境,完全有可能效仿“洛下三雄”的做法,在庭院中摆设奇石,作为一种时尚。这在当时的诗歌中也有所反映。皮日休诗:“通侯一以眄,贵却骊龙珠。厚赐以賝赆,远去穷京都。五侯山下土,要尔添岩龉⑥。赏玩若称意,爵禄行斯须。”吴融诗:“何必豪家甲第里,玉阑杆畔争光耀。”姚合诗:“奇哉卖石翁,不傍富贵家。”其中都透漏这样一个消息,即当时的富贵之家都争置精美的大型奇石。刘禹锡写牛僧孺获得一块“奇状绝伦”的太湖石在当时引起了轰动效应:“有获人争贺,欢谣众共听。一州惊阅宝,千里远扬舲。”可以想象,当时运输条件落后,运输时间长,动用人力多,大型奇石的运输过程,实际上也是奇石的展示、宣传过程。

这种“从上至下”的影像模式,有利于赏石文化在古代的迅速传播,也有利于赏石文化在古代成为精英文化。而当今赏石文化之所以难以成为精英文化,也正与今天赏石文化的影响力是“从下向上”,对主流社会的影响力弱化有关。

四、蕴玉含金,流芳百世——中晚唐赏石文化的影响

中晚唐是赏石文化史上的一道分水岭——

中晚唐以前,赏石诗并不多见;中晚唐以后,赏石诗层出不穷。

中晚唐以前,笔记著作中有关石头的记载多注重石头的奇异性,多“灵石”,很少有赏石活动的记述;中晚唐以后,笔记著作中少了“灵石”,而多了观赏石,并开始全方位记述赏石文化活动。

1、中晚唐赏石理念对后世赏石理念的影响

中晚唐时期,奇石与假山分离不久,依然深受园林假山的影响,而常用品评山水、洞窟的方式来品评奇石。“山形石”的赏石理念发展到宋代,便是“皱瘦漏透”的理论。而不论是宋人明确提出“皱瘦漏透”的古代赏石标准,还是今天的“形、质、色、纹”的赏石标准,以及今天常说的“韵”,都可以从唐人那里找到渊源。

2、中晚唐赏石方式对后世赏石方式的影响

如上所言,中晚唐时期,园林石、庭院石、盆景石、厅堂石、供石、把玩石,都是人们收藏、观赏的对象;只要奇妙、有韵味,不论大小,均可能被珍爱。

到了宋代,将奇石作为园林装饰物的人少了,而收藏小型清供石的人多了,而且卵石、画面石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在今天,对造型石、画面石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山形石,更发展了组石、组合石等赏玩方式。

3、中晚唐赏石诗文对后世赏石诗文的影响

在白居易等人的诗文中,或单独吟咏某一方奇石,在充分挖掘其内涵的同时,展开艺术想象;或同时吟咏数方奇石,扼要指出其特点;或直抒自己的爱石情怀,或进行石道探索,这种以诗文吟咏奇石的赏石文化方式被后世所继承和发扬。

4、中晚唐赏石家爱石之情对后世的影响

 



 图7 清代《红楼梦》插图


白居易以石为友,认为奇石“独能知我心”(《太湖石》),将奇石作为寄托情感的工具。牛僧孺对奇石“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白居易《太湖石记》)。李德裕更说:“以平泉一树一石与人者,非佳子弟也。”(《平泉山居诫子孙记》)他们如醉如痴的爱石之情,也深深影响了后人。如白居易对石举杯,许石为友,和米芾拜石,呼石为兄,不正可先后辉映吗?

5、中晚唐赏石文化对对其它艺术门类的影响

从中晚唐开始深深渗入到其它艺术门类之中。文学如上所述。在绘画中,中

 



 图8《西厢记·赴约》,王叔晖绘


晚唐以前出现奇石的绘画屈指可数;中晚唐以后,绘画中举凡园林、书室等常有奇石。在历代插图和近当代连环画中的古代园林中、书案上,少不了奇石的踪影(图7、图8)。此外在雕塑、瓷器等工艺美术中,也常有奇石的身影(图9)。可见在人们心目中,奇石是中国古代社会园林、富室的必备物。

6、中晚唐赏石文化对汉文化圈爱石之风的影响

唐代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爱石之风也影响到了周边国家和友好人士。如上文所说阎立本绘画中就有国外使者进贡奇石和盆景的情景,而吴道子弟子卢楞伽的绘画《六尊者像》六幅绘画中的第二幅,则描绘两个外族人向尊者(十八罗汉之一)奉献奇石的情景,一人跪伏尊者之前,他面前有一树石盆景,后一人站立,捧一奇石(图10),这说明当时外国人都知唐人所好。

 



 图9 绘于青花瓷上的奇石


据介绍,唐代赏石文化经由胶州半岛传播到了日本。日本受唐朝的影响,开始出现筑假山、绘“怪石”图。据说日本嵯峨天皇(810—823)受唐朝赏石之风的影响,也收藏奇石,其中“旅枕”石现今仍收藏在日本大觉寺。但这方面因为资料缺乏,且难以见到国外有关方面的原始典籍,对此还有待深入研究。

中晚唐赏石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对后世赏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并继承。

         



图10 卢楞伽《六尊者像》之“嘎纳嘎哈拔喇镊襟尊者” 

①五代十国时另有一吴国名为郑璠(fán),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人。。

②见皮日休诗《鲁望悯承吉之孤为诗序,邀予属和,欲用予道振其孤而利之,噫!承吉之困身后乎?鲁望视予困与承吉生前孰若哉!未有己困而能振人者,抑为之辞,用塞良友》。鲁望,陆龟蒙的字。这句诗在《陈辅之诗话》中误作陆龟蒙的诗,今天常有人承袭这个错误。

③覶(luo)缕簇缩:覶缕,弯弯曲曲。簇缩,丛聚集缩。

④见贺林《唐代文字石“奇观”》,《赏石界》2010年第4期。

⑤《旧唐书·裴度传》:“东都立第于集贤里,筑山穿池,竹木丛萃,有风亭水榭,梯桥架阁,岛屿回环,极东都之胜概。又于午桥创别墅,花木万株,中起凉台暑馆,名曰‘绿野堂’。”

⑥岩龉(yǔ):指参差不齐的山峰状奇石。

⑦吴融《咏太湖石》:“铁索千寻取得来。”

 

参考资料

《中华古代石谱石文石诗大观》,陈东升主编,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石趣》,顾鸣塘著,学林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全唐诗》,网络版。

 

作者:贺林(13997102136)

联系地址:青海省大通县 中铝青海青海分公司党委工作部(81010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气象万千(中晚唐赏石文化:赏石文化的第一座高峰(三))
喜欢奇石的园林爱好者白居易和李德裕
太湖石,只有中国人最懂
太湖石简史1.0:看各路玩家如何各种会玩
中国山石盆景文化史(上)
中国石文化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