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得了一种叫做冒充者综合症的病

“我感到很苦恼,因为我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优秀”

一个朋友充满惆怅的对我说出了这句话。她是计算机专业的,在学校一直很优秀,毕业后去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在工作中,她一如既往的认真负责,勤勤恳恳,所有人都对她有很高的评价。

但她总是担心——“如果我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怎么办?大家一定觉得我很糟糕。”

她说这些话的时候,眼里是真真切切的迷茫和困扰。那双注视着我的眼睛,仿佛照进了我的心底,揭开了我的面具。

我告诉她,我也有同样的感受。

身边有很多博士,他们应当是专业领域的顶尖人物,但很多人却认为自己的知识与学位并不相符——“别人的研究做得比我好太多了,我只不过是幸运了点,并没有多少真才实学。”

而我,就是他们的其中一个。


——“你好厉害!”

——“我没有你说的那么好啦,都是运气而已”

——“你学这个专业,肯定很懂这方面的知识吧”

——“没有没有,我就只懂一些皮毛,完全比不上其他人”

—— “恭喜你,这个奖只有极少的人才能获得”

——“可能正好参加的人就这么几个,碰巧选上了,你要去了说不定就是你被选上了”

这样的对话,你熟悉吗?

我很熟悉。

面对生活中他人的夸奖,我难以优雅自信的用一个微笑加一句“谢谢”来回应。

我总觉得自己不配现在拥有的一切,仿佛我是一个小偷,偷走了别人的信任和赞誉。

“我真的够好吗?让别人以为我很好,我是一个骗子吗?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心态是一种病。

一种叫做冒充者综合症的病。

什么是冒充者综合症?

冒充者综合症的英文名字叫做“Impostor Syndrome”,是指那些不能从内心接纳外界对自己认可的一种心态,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妄自菲薄”。

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名词是在谢丽尔·桑德伯格的书《向前一步》中,她是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当桑德伯格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时,朋友们都向她祝贺,而桑德伯格却很难为情的回答:“那个排行榜很无稽,那都是娱乐而已”。后来她的助手对她说:“你的回应很差劲!你只需要微笑并说声谢谢就好了”。

桑德伯格说,这种行为叫做冒充者综合症。她提到的这个概念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彷佛心中被猛地一击。后来,当我开始去了解这个所谓的冒充者综合症之后,我发现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

《哈利波特》中赫敏的扮演者艾玛·沃特森曾经对媒体表示:我并不像大家认为的那样优秀。她坦言自己曾患上冒充者综合症,觉得自己不配得到这一切,这都不过是运气好而已。

虽然最初提出这个概念是针对女性的,但事实上不仅仅是女性,很多男性也表示有过这种感觉。

安德鲁·格里菲斯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创业家,写过12本畅销书,在很多人眼里,他是一名非常成功的人士,但他却总是想——“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作家和演说家,那些所谓的‘优秀’只是媒体和大众塑造出来的,我的公众形象越是高大,我越是感到自己无法与之匹配”。

这样的人生让他感到十分疲惫。

同样,也让我感到疲惫。

我是怎样变成一个冒充者的?

有心理研究表明,这种心态的形成因素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在成长过程中被寄予厚望,面对过度的夸赞,孩子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完美不能匹配;另一类是在被忽视的环境中长大,童年时总是得不到他人的肯定,即便是通过努力获得成就的时候,也被告知那仅仅是侥幸而已。

这两种极端环境都有可能会在一个人的心中埋下“自我否定”的种子,并通过生命中经历的“阶段性仪式”来触发自我怀疑。

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成因。

在大部分人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是那个沉默如山的角色,母亲则是期望如海。

从小学到初中,我一直是班级里的前几名。母亲会很自豪的向别人提起我,而我也习惯于生活在长辈们的赞美中。初中毕业,我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大概是喜欢看闲书的缘故,我的成绩跌落在了平庸的分数线上。

我至今仍然记得每一次考完试后,我耻辱的站在排名榜前满脸通红的样子。

我害怕让母亲失望,但我不得不让她失望。

我再也不是那个大人们口中“别人家的小孩”了,然而身边的亲戚们依然用着“你肯定是要上清华北大的吧?”或者“你从小到大就这么厉害,你爸妈真是没有白付出这么多。”这样的话和我交流,无论我怎么解释,他们都不改话风。

慢慢的,我习惯于尴尬的笑着,自卑却不敢声张的活着。

后来保研去了清华。亲戚朋友开始说:“你毕业了肯定能赚好多钱。听说有的毕业了一个月就**万呢”,无论我走到哪一步,总有人能更快更高的为我设立一块牌子立在前面。

我仿佛依旧是当初那个站在排名榜前,卑微的小女孩。

“冒充者们的行为”

冒充者们的心理对行为的导向并不是总往一个方向的。

比如,同一个职位上的两个人,假如他们都是冒充者。当老板布置了一个很难的任务时,A B都因为担心完不成任务而焦虑,但行为却完全不同。

A会变得非常积极,每天加班,因为担心被别人发现自己的无能,所以不得不更加努力。但圆满完成了工作后,他认为只是因为自己的勤奋才获得了成功,因此变得更加焦虑。

B选择了一种消极的态度,拖延工作进度,最后勉强完成工作。如果失败,他可以告诉别人是自己缺乏准备才导致的失败,而不是自己能力不足。如果成功了,就是运气特别好。等下一次任务来临时,他和A一样无法认同自己的能力,所以同样会更加焦虑。

无论是哪种行为,都会导向同样焦虑的结果,变成一个逃不脱的封闭怪圈。

“我不想做一个冒充者,我想要改变”

“放弃自己的力量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认为自己毫无力量”。

这是黑人女作家艾利斯·沃克说过的一句话。我把这句话写在了笔记本里,告诉自己,从今天开始,我要改变。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少年时期,我喜欢画画,自己偷偷参加比赛得过全国金奖。然而我不敢去学画画,因为大家多说我成绩好应该读普通高中。高中的时候,我喜欢写作,但是大家都说学不好理科才去学文科,所以我学了理科。我的人生按照常规的路线走着,仿佛一切都尽如人意,但只是尽如他人之意,而非我意。

后来我发现,这些成功丝毫不能增加我的快乐,那不过是我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去迎合他人而已。

我决定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于是我拿起了画笔重新画画,并且重新开始写作。在做这些事情一段时间后,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变,我开始不再害怕把一件事情弄得很糟糕。因为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做得不好,我会立刻充满激情的投入修复工作中,而不是选择沉浸在“我没有能力完成任务”的苦闷当中。

·告诉别人我们的想法

你的想法或许并不是真实的。当你尝试与他人坦诚交流,才能学会理智的看待自己。

其实很多人都患有冒充者综合症,据调查有70%的人承认自己有相同的感觉。当我选择告诉别人我的想法时,大部分人选择笑一笑,并告诉我他们也有这种感觉。聊着聊着,就像找到了同伴一样开心,原来并不是自己一个人在战斗,忽然觉得没有必要自卑的活在成就里了。

·换一个思维角度

失败的时候,我们总是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成功的时候,我们又以为是运气好。不敢肯定自己变成了我们内心不可承受的负担。

我参加过一次实习面试,实习岗位的领导已经通过了我的面试,然而上层领导却将我刷掉了。我当时内心非常沮丧,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足导致应聘失败。一直以来,我对自己都过于苛刻,并且喜欢把事情的错误全部归咎在自己身上。我认为改变不了别人,所以只有自己担负全责。

后来,那位领导私下告诉我,这次应聘失败不是我的个人能力不足,是因为公司的实习制度,上级说只能招收应届毕业生。他说:“别总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句话似乎与我从小接受的教育并不相符,但却一语惊醒梦中人。

生活中有很多不可控变量,当我们已经努力做好了自己,那么失败的时候,偶尔找找外界原因,又何尝不可?

  ·看到事实

我开始着手制作一份个人简历,把自己获得过的成就,克服过的困难,完成的事情,以及每一次激动人心的进步都一一列举出来。看到白纸上一行行增多的字迹,我慢慢为自己感到自豪。当我们列举得越来越多,我们的大脑就会不断被告知:我不是一个冒充者,这些事实都能说明我真的很棒。

从开始决定治愈自己的冒充者综合症后,我的内心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和愉悦。我不再总给自己找不开心,我学着认可自己。

就像此时,我写我的文章,如果有人不喜欢,这并不会像以前一样让我难过。

因为我看到了真实的自己。

我不再是一个冒充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是你阻止了自己成功?l 关于“冒充者综合症”的研究
星座解读,摩羯座想成功,需要改变什么?
38岁,工作16年月薪6000 :从事业单位到国有企业,美好生活才刚刚开始。
那些看起来特别优秀的人,背地里都在想什么?
慢点说话的好处,这种人往往很厉害!
“很怕你知道,我一直在冒充着另一个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