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至德宗亲十二姓与中原姓氏寻根渊源 柯贵善

中华至德宗亲十二姓与中原姓氏寻根渊源

柯贵善

中华文明的源头、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中原, 这是当今全世界中国人的共识。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根(主要指汉民族的姓氏) , 绝大部分也在中原, 这也是没有疑义的。“中原”一词, 本来有广义、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中原指黄河流域, 包括今天的河南省大部分及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的一部分。狭义的中原则指古代的豫州一带。其范围大体相当于今天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尔雅·释地》云:“河南曰豫州。”这里的“河南”即指黄河以南至淮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因此, 当代人们论及中原常取狭义, 即指河南省而言。

  本文叙述中原姓氏寻根, 即取“中原”的狭义的概念, 着重介绍当前河南省姓氏寻根的情况。中国的姓氏到底有多少, 很难做出确切的统计。袁义达、杜若甫主编的《中华姓氏大辞典》中收录的姓氏11,969 个, 其中单字姓5, 327 个, 双字姓4, 329 个, 3 个字以上的姓氏2, 313 个。这么多的姓氏若要一一查明根源是非常困难的, 要查明其中究竟有多少姓氏是源于河南的也同样非常困难。今天谈论姓氏寻根问题, 只能以常见的、涵盖人口较多的姓氏为基础。根据袁义达、杜若甫提供的资料, 按占世界汉族总人口的比例大小排列出前100 名大姓, 第1 名李姓占汉族总人口的7194% , 第2 名王姓占7141% , 第3名张姓占7107% , 第100 名文姓占0. 17%。100 名大姓总计约占汉族总人口的87%。柯姓第186名。河南省姓氏学专家谢钧祥先生依据上述排序, 著《中华百家大姓源流》一书(1996 年10 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 详细考察了这100 家大姓的源流情况。根据这本书统计,这100 家大姓中根源全部在河南或部分在河南的共73 姓。当然, 在这100 家大姓之外, 肯定还有很多姓氏是根源在河南的。1999 年8 月在云南举办国际园艺博览会时, 河南省的刘翔南先生为博览会的河南展地撰写了寻根碑文, 记录了根源于河南的姓氏共150 个, 在世博会期间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关注。这些数字资料尽管未必精确, 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华姓氏多半根源于河南的事实。针对河南省姓氏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极大优势的状况, 1995 年成立了“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的一些专家学者积极进行姓氏文化方面的考察和研究, 出版了不少有关姓氏寻根的著作和普及性书籍。如谢钧祥、王大良先生主编的《源于河南千家姓》, 1994 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王大良先生主编的《百家姓寻根探秘丛书》, 1995 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郑秀桂等先生主持编写的《百家姓书系》, 1998 年天津新蕾出版社出版; 王大良先生主编的《中国大姓寻根与取名》, 1999 年起由中国气象出版社陆续出版。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还创办了以研究姓氏文化为主的《历史文化研究》季刊。从这些研究姓氏文化的著作及有关文章中, 更可以看出众多姓氏起源之根确在河南。

  中华民族都自谓是炎黄子孙, 共同的文化心理使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不忘自己的始祖, 并具有强烈的探寻祖根的愿望。现在, 学术文化界一般认为中华民族有九大始祖, 即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少昊、尧、舜、禹。这九大始祖都出自河南, 后世姓氏根源于九大始祖的, 当然也可以视为其姓氏之根在河南。

  据古代传说, 伏羲居于陈地, 死后葬于陈地, 今河南淮阳有太昊陵, 即伏羲墓。炎帝、黄帝本是同父母兄弟, 即少典(娶有虫乔氏)之子, 生于华阳(今河南新郑)。新郑市西有山即所谓具茨山, 这里在当代被确认为炎黄故里, 经过整修,成为中华儿女的祭祖圣地, 也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新郑市附近的新密市也有一处轩辕黄帝宫, 是祭拜黄帝的另一处圣地。

  从宗族传继的关系来考察, 九大始祖属于三个血缘系统。伏羲和女娲兄妹是一个血缘系统, 原为风姓, 后世有些姓氏源于伏羲的(如程姓等) , 都是风姓的系统。禹是鲧之子, 鲧是舜之臣(被封为崇伯) , 禹之子启建立夏朝, 从鲧到禹到启自为一个血缘系统,后世有些姓氏源于禹的(如夏姓、禹姓等) 都属于禹的后裔。其余六大始祖为一个血缘系统。炎帝和黄帝是亲兄弟, 颛顼、帝喾、少昊、尧、舜都是黄帝的后代。后世姓氏中只有谢姓、姜姓等较少的一些姓氏根源于炎帝, 而后世汉民族中数量众多的姓氏皆为黄帝的后裔。

  据《史记》、《国语》等史籍记载, 黄帝25 子, 得姓的有14 人, 除去其中重复的2 姓, 实有12 姓, 周朝始祖姬姓即在这12 姓之中, 后世姓氏源于这12 姓的, 或源于周朝的姬姓宗室被封的诸侯国者, 也都是黄帝的后裔。黄帝妻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 一名玄嚣, 一名昌意。玄嚣的孙子即为帝喾, 帝喾的儿子放勋即是帝尧。昌意之子即颛顼, 颛顼传数代为重华即是帝舜。关于少昊, 有一种说法说他是黄帝的儿子,名挚, 字青阳, 己姓(也有一说他是东夷部落首领, 非黄帝血统) , 即少昊金天氏。因此, 后世的许多姓氏分别根源于颛顼(如李姓、赵姓等) , 根源于尧和帝喾(如刘姓等) , 根源于舜(如陈姓、胡姓等) , 根源于少昊(如金姓、尹姓等) , 这些也都是黄帝的后裔。对中华人文始祖进行寻根究底的考察, 有益于解决姓氏寻根方面的许多疑难问题。如张氏的祖根是黄帝的孙子张挥, 但张挥的身世却有不同的说法。《元和姓纂》、《世本》记云“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云“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 都说挥是青阳氏的儿子。但古籍中一说黄帝子玄嚣为青阳氏, 一说少昊字青阳, 那么, 挥的父亲究竟是玄嚣还是少昊呢?对于这个问题, 河南省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写出不少论文, 其中程有为的《挥的身世与青阳地望考》、王大良的《张姓始祖挥及活动地域考》论述较详。经过多方论证, 大家一致认为张挥是玄嚣的儿子, 张姓起源于古青河(后世称清河或清水河) 上游, 即今河南濮阳一带。专家学者研究的成果得到社会的公认, 濮阳市政府修复了张挥墓等遗迹, 并成立了濮阳市张氏文化研究会。1998 年11 月, 世界张氏宗亲会会长亲往濮阳张氏祖地拜谒了张氏始祖张挥墓, 他对于濮阳市政府及河南省的专家学者所做的有意义的工作给予了良好的评价。

  河南由于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历史上在这里建都的地点最多。尤其是自远古时期至春秋、战国时, 河南境内的古都更是不可胜数。夏代以前的建都情况, 如伏羲和炎帝都于陈(今淮阳) , 黄帝都于有熊(今新郑) , 颛顼都于帝丘(今濮阳) , 帝喾都于亳(今偃师) , 这些都形成了共识。夏朝最早的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告成镇) , 商朝前期或中期的都城一度在郑州, 这些也都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关于西周时期的都城和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的都城的探讨, 也陆续有不少重要成果问世。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前所长马世之研究员对于周代古都的研究用力最多, 如对西周都城、东周洛阳王城、古蔡国城、息国故城、古楚王城以及楚国在中原建都于丹阳、淮阳史迹的研究, 都有新发现和新见解。

  特别是战国时期赵都中牟被认为在河南鹤壁,是近几年来河南古都寻根的重大突破。《史记·赵世家》记载:“献侯少即位, 治中牟。”赵都中牟的确切位置, 历来有三种说法: 一说在今河南中牟, 二说在今河北的邯郸、邢台之间, 三说在今河南的汤阴、鹤壁一带。从1998 年起,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和鹤壁市文物局联合进行专题研究和实地考察, 确定赵都中牟在今鹤壁市南鹿楼与故县一带。

古代都城寻根是和姓氏寻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许多姓氏源于古代最早分封的诸侯国, 如黄姓源于古黄国、许姓源于古许国、郭姓源于古虢国等。对古国古都的考察, 对理清某些姓氏的源与流来说, 都是关键性问题。如赵都中牟的被确定, 对理清赵姓的根源流派就具有重要的意义。赵氏出自嬴姓,祖先是颛顼的裔孙伯益, 伯益的九世孙即周穆王时的著名驭手造父, 再传七世为东周诸侯之一赵叔带。

中华至德宗亲十二姓渊源,始于四千多年前之后稷。相传帝喾(即高帝)之元妃姜生后稷名弃,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长大后,善耕农,播种百谷,建功天下。帝尧闻之,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帝舜以其有功于民食,封于台(今陕西省境内),号后稷。后稷始姓姬,是周族的祖先。自周朝开创后,始有由姬氏分改名姓之事,故后稷为至德始祖。至德宗亲虽有十二姓,但追根溯源,实是同宗共族,今分述如下:

吴姓:泰伯让位后,即偕弟仲雍奔荆蛮,成立勾吴小国。太王卒,乃传季历,再传昌,继传发,后灭商纣而统一天下,国号周,制礼作乐。开中华文化之丕基。武王崇德报功,追封泰伯为吴国公。嗣后子孙以国为姓,自此始有吴姓。周姓:周文王昌之正妃太姒生子十人:伯邑考居长,次武王发,再次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锋、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载。其中以发、旦最贤,左右匡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发为太子。文王卒,发继位称为武王。武王四年(从《中国史稿》之说,约公元前1066年),下令出师,遍告诸侯:殷有重罪,不可不伐。于是武王亲率军队伐殷。殷亡,武王得天下。次年,武王以天下未定,夜不能寐,乃封功臣昆弟,“以藩屏周”,各令采邑。武王之十三世孙平王,别封其少家子烈于汝州,其地在汝水之南,人称周家,遂以周为姓。

蔡姓:武王克殷后,封周公旦于鲁,都曲阜(今山东曲阜)周公不受封,留佐武王。因辅国有功,作典周之相。封叔鲜于管(今河南郑州),封叔度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封叔处一于霍(今山西霍县西南),封商纣儿子武庚于殷,治理殷朝遗民,并命叔鲜、叔度、叔处三兄弟辅助并监视纣子武庚,史称“三监”。约公元前1063年,武王卒。成王接位。因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恐诸侯不服,乃摄行政事。但管、蔡等人不服,乃要挟纣子武庚叛乱,以复殷。于是周公奉成王之命兴师东征讨伐,杀武庚,诛管叔,放逐蔡叔,迁之于郭邻,降霍叔为庶人。蔡叔迁郭邻不久就死。蔡叔的儿子胡与父不同,率德驯善,归顺成王。为此,周公告知成王,并推举他做鲁国的卿士。由于他将鲁国的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于是周公又请成王把以前封给叔度的封地“蔡邑”复封给胡。以奉蔡叔之嗣,是为蔡仲,遂以蔡为姓

翁姓:周武王四世孙昭王之庶子名溢,字庶任,居盐官(今陕西盐池县境),食采于翁山,赐姓翁。座谧端明王,遂以翁为姓。曹姓:周文王第六子、武王之弟振锋,受封于曹(今山东省曹州),为诸侯国,其后以国为姓,振锋是为曹姓始祖。

上列五姓,其先世本属伯叔兄弟关系,因辈份之顺序,是以后代俗称为吴、周、蔡、翁、曹。

辛姓:夏禹之子夏后启(夏代君主,生时称后,死后称帝)封其支子于辛(今陕西合阳东南),遂以为氏。

柯姓:周太王之次子促雍随兄泰伯南奔荆蛮,传至周章,封于吴。仲雍之六世孙名柯相,周成王时会盟柯山,以名为氏,是为柯氏得姓之祖,遂以柯为姓。柯、蔡均为太王之后裔,以分封得姓,蔡氏为先,论昭穆次序,则柯氏居长,所以柯蔡并称。在南洋,尚有辛、柯、蔡三姓之联宗,统称“济阳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原兴起姓氏寻根热 河南濮阳寻根祭祖圣地(图)
客家姓氏 根在中原
探寻客家历史足迹之河南站
中国有'皇室血统'的30个姓氏,有你么
这些姓氏竟有皇室血统!快看看你上榜了没有
求问“十二姓”神话传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