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水照:王安石的文学思想

王安石是位具有强烈个性的文学家,兼擅散文、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他的文学创作历来受到的评价,褒多贬少,相对于政治、学术评价,较为公允,这也表明政治与文学能保持一定疏离的空间,但王安石的文学创作其实仍然显示出鲜明的政治目的性。

王安石的文论,以重道崇经、济世致用为核心,强调“文”与“道”“经”“政”的一致性。庆历六年(1046),他在汴京为献文而作的四封书简,即《与祖择之书》《上张太博书》二首、《上人书》,是他文学思想最早的集中体现。他开宗明义地说:“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上人书》),“治教政令,圣人之所谓文也”(《与祖择之书》),把“文”直接归结为“礼教治政”“治教政令”的载体。在他的心目中,“文”与“道”“经”“术”“治政”之类是完全融合为一的,并把这看成“圣人作文之本意”。但是,王安石重内容、轻形式的观点还没有导致对辞章技巧的完全否定。在《上人书》中也接着补充道:“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这里对辞章技巧等艺术形式作了明确的肯定,即“未可已也”,是不能或缺的;但比之内容毕竟又是第二位的,未能认识到它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王安石的这些观点在我国散文理论史中并非罕见,其本身说不上具有特殊的文学理论价值,对内容和形式关系的理解也有片面性、机械性。但是,它却是当时社会政治改革思潮的产物,有着相应的时代背景。这些观点与其说是散文理论,毋宁说是政治改革的主张。一是为了反对“时文”,即当时科场流行的空洞无物的诗赋贴经墨义;二是为了反对西昆体追求华靡的诗文。作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他的写作实践更不是按照这些理论观点而亦步亦趋地进行的,其作品不是刻板的官方文件、政策图解、高头讲章、道德说教,他所创作的在中国散文史上一大批名篇佳作,完全是按照美的法则,遵循散文艺术规律而写成的。它们所呈现的广阔多彩的社会现实生活,所表现的散文风格和高超技巧,以及对辞章之美的倾心追求,确乎说明王安石已达到了散文大师的艺术水平。

王安石的各体散文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尤以论说、书序、记、墓铭、祭文为突出,并形成拗折刚劲、简古瘦硬的个人风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八大写作天团,跨山海挥毫泼墨流淌至今
姚鼐
中国国学网-- 《淮南子》及其他西汉时代散文
王安石为什么一直和苏东坡过不去?​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
王安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