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侨批记忆

侨批记忆

李纪波/图文

侨乡长大,却说来惭愧,由于见闻狭隘,竟不知侨批为何物。    

 在侨乡山腰,清末年间许是世事战乱,许是不甘长年累月在贫瘠的土地劳作,当年许多年轻人勇于开拓背井离乡,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把历尽艰辛挣得的钱寄回来养家糊口,尽赡养长辈、抚养儿孙;天涯羁旅的人思念家乡时通过写信与家乡父老乡亲取得联系,以慰藉乡愁。闽南人把去南洋谋生称作“过番”,闽南方言把“信”读做“批”,寄信称“寄批”,久而久之把侨胞汇款附寄的信叫做“侨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侨批,维系众多侨眷生存的“生命线”,成为了侨胞与家乡之间的、亲情与经济上的双重纽带。 

闽南有一句俗话说,到年关时最盼的是南洋那一封信。家书封封抵万金,盼星星,盼月亮,历经千山万水带着亲情眷恋的家信,历时个把月终于送到家属的手中。沉甸甸的线笺,有望眼欲穿亲情的牵挂,有父辈对儿女的教诲,有通知领侨券物资的喜悦,有叙述家常便饭透露哲理的故事,有四处奔波苦和泪的辛酸史;有妻儿回批述说思念之情的爱意,有再三叮嘱出门在外要明理友善的回批……一封封侨批,纸短情长浸透着海内外侨亲的血泪、汗水、思念之情……   

       在山腰,以前几乎户户都有侨亲,往来的信件很多,据说写上泉州山腰就可送达。我走在村落,轻轻叩响侨眷家的大门,听老一辈轻轻述说,聆听南洋的故事,收集着下南洋的剪影,重拾那些濒临遗失的记忆。

       当老阿婆小心翼翼拿出尘封已久的纸盒子,当盒子打开的一瞬间我的眼睛发亮,第一次看到珍藏了近百年的几十封信件。略带泛黄的信封上,有微微弯卷盖着邮戳的印尼、香港邮票,字迹清晣用中文写着收信人地址、姓名,英文写着发信人信息。小心翼翼地展开信纸,字迹有的洒脱、有的工整,行文有的朴实动人、有的文采斐然。读起侨亲絮絮叨叨诉说的见闻,要孝敬父母、要勤俭持家、要用功求学的叮嘱跃然纸上,殷殷叮嘱,言犹在耳,令人动容。看着一封封侨批,眼前变浮现出这样的场景:客居异乡的山腰人眺望着家乡的方向,清楚地写上家属姓名、地址、简单的附言,写上思念的寥寥话语,让一纸信笺传递到家人的手中。

       在众多信笺里,八十多岁的阿婆还拿出一本50年代颁发的护照和身份证明。蓝色封面的护照,里面盖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鲜红大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棉阑领事馆的蓝色印章,详细记载持证人姓名出生年月信息,打开思绪的大门,阿婆说她当年出生在印尼,十几岁才随家人回到中国,小学读书时学过印尼当地的方言,英语,比现在的学生学的语言种类多,还字正腔圆地用印尼语、英语读出一到十的数字。

       当老阿伯戴上眼镜,从抽屉里抽出信笺,拿出几张伍拾圆、拾圆、壹拾圆、壹佰圆的福建省侨汇物资供应券和岩侨信局侨汇通知证明书,如数家珍细说往事。第一次看到了侨券,知道了在困难时期侨券维系着侨亲的生活。在那个年代很多贫困家庭在无米之炊时只好向侨眷家属借米、借油渡过难关。在特殊的时代里,海内外侨亲血融于水的情怀在一代代传扬。               

     几个下午走家串户,每每和长者聊起过番的往事时,有的眼框里闪过一丝丝泪光,有的充满自豪感,面对过番的先祖建置的家业引以为豪。由于年代久远,时代变迁,本来珍藏已久的信件被虫嘶咬,出现一个个小洞,有的保管不当被丢弃,在侨眷家属流露出婉惜的感叹声里,我静静地记录着,虔诚地一帧帧用镜头记录下一封封侨批、侨券、相片,不再让记忆遗失。  

       有侨就有批,一封“侨批”就是一个故事,岁月悄然转动一段退出历史舞台的记忆。侨批见证了众多海外华人拼博创业、起家致富,是一部历史的述说者,在悠悠绵长的历史长河里印记着乡愁。

作者简介

李纪波,笔名望春风,80后,泉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南安作家协会会员, 在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眉山观山村土生土长,执教乡村学校多年。工作之余,写作成了最大的乐趣,近年来散文诗歌散见于《泉州文学》,《南安文学》,《泉州晚报》,《南安商报》,《晋江经济报》,《石狮日报》、《海丝商报》等报刊杂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朗诵 | 燃烧的信笺
薄薄的侨批,浓浓的乡思
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侨批!除了“银圆”附身还诞生众多潮汕俗谚
侨系列 | 几个词语让您读懂“华侨”!
丝路侨批——“驿路”上文化交流的特殊载体
南平地区归侨侨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