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商业地产,不过是谋某眸
X

关于要重视要研究消费者的话题和倡议,在今天进入了2.0版本的抗拒执行:如果说1.0版本是营销者大言不惭地“消费者是需要(我们)教育的”,那么如今就是“我们愿意宠溺消费者,但正应了南拳妈妈那首著名的【WhatCan I Do】。
如果不能解决方法和逻辑问题,态度早晚成为官僚表态。
商业地产同样如此,从国有百货为起点,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开始,“从供应中挑选”就是消费者可以游刃的天花板,“按需”是这两年的时髦词汇,但对消费者的务实重视远远不够。
如果不能以菜单方式,罗列商业地产的所谓秘籍和宝典,那么至少应该把这个过程中,和“人”有关的环节和环节要点一一对应,而3.0的抗拒执行往往就是:方法是对的,时机和分寸是错误的。
于是,有了关于人的纠偏,因为我们原来想的都不是这样,或者不完全是这样——
环节1:来人——只有一半归于业态,推广不能推卸责任
就像有些开发商有个误区,把策划和企划混为一谈,所以讲到前期策划自然有点如临大敌:“房子还没有造,策划进场干什么?不是来骗钱的幌子吧?!”最后那句质疑是人之初,其实可以理解。
商业地产中,我们把一个商业的第一波开业成功与否,完全押注或者指标扔给了招商团队,这种单一偏执是出于“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固化思维。
招商当然重要,从商业的定位、业态的划分、品牌的搭配,可以说商业这道大菜能提供什么膳食、营养、配饰、形象,都归于招商,但是对业主方而言,一个路过的就近消费者,和一个可以还在天涯海角的,都是他们想要的,可能有轻重缓急但绝不可能有绝对排斥,那些“这不是我们的客户”更多时候是吃不到葡萄之后的酸溜溜。
策划在开业这件事情上,多数时间是隐匿在后的间接责任人。对一个新开商业项目的包装,从宏观一路向微:市场发声、现场包装(楼体、周边、内部导视)、竞争分享等等,不要迷信网络乌云之下,消费者都沦为偏瘫生活方式,只是我们不够打动他们,而已。
传统的传播当然没有吸引力:通过各种媒体打打广告,无外乎提供“开业时间+项目简介”,这固
然不足以让愿意为送货上门小额埋单人群的步伐,同行有否想过其他招数?
因为换位思考也好,将心比心也罢,“一个你自己都不冲动的广告,让消费者就必须冲动”,这逻辑也太不讲道理。
因为在非繁华商圈,商业项目相邻扎堆的可能性不大,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刚性路程,原则上消费者是存在着“向左走向右走”的二选一,彼时面临“有限精力的扑点球下注”,那么一个项目的个性或者特性的传播就显得必要。
大同小异的商业地产狭路相逢,就像两块可以吻合的布匹,唯一露出的才是项目传播重头戏,人无我有是推广第一素材,至于人有我优反而是退而求其次。
放弃一个商业体的笼统描述,转而用“我才有”的品牌推上一线,是否可行?都说商业是一次购物旅行,那么旅行途中的各色精彩,就应该是品牌本身,而入住品牌一定不会介意或者非常愿意,自己成为了传播中的主角。
传统的商业地产首轮传播方式,和地产营销相比较,还缺乏一点就是愿景描述,住宅尚且可以用【生活在某某花园的一天】来忽悠,商业地产特别是那些号称家庭娱乐中心的中大型商业地产,为什么不能用全天候消费方式来“引导消费者”呢?
回答的旁白是“消费者都有主见、消费者都点对点消费、消费者各自目的不同”等等来搪塞,但是如果不能给或者不培育“不会点餐的消费者提供套餐”,把消费主动权拱手奉送,那么也只能接受被挑选的命运若游丝。
环节2:留人——总逗留时间,分为单位逗留和重复光顾
被凑热闹、路过、广告招徕进来的消费者,是商业地产形成消费的基数,但是消费与否或者说注定这个消费者是群众还是替补还是主力,这是内部品牌、服务、体验感的功力大PK。
就如地产营销一样,初次拜访或到达的客户,问问就走和一谈两小时,反馈给营销团队的积极或消极讯号是不同的,A类B类C类甚至排不上类,客户主导型占据大概率。
但是因为商业地产提供的品类更多,可以满足各种消费能力消费者的多对一遴选,所以不存在“买或不买”,而是“买多买少”,至于完全不买,那是商业地产的失败,因为什么都不留。
留人是商业地产供需双方的第一轮博弈,留下就有可能,可能不消费但只要他在行动他在逗留,退而求其次可以给如今占比超过50%的餐饮输送客源,那种在一个综合体里找个位子坐下,从包里拿出面包就着水壶一板一眼一下午的,毕竟是偶发事件。
常常听到一种难以界定是不是抱怨的抱怨:“这个商场好大,大到一天都逛不完”,香港的海港城、上海的环球港都曾经荣幸成为“这个商场”,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
一个一次逛不完的商场,它仅仅是通过悬念来形成二次邀约么?
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第一次的体验称不上还有念想,那么剩下的也就食之无味了,尽管没逛完,但那神秘不足以诱发第二次猎奇,因为不够奇。
既然留人是商业地产的一个重大命题,那么无外乎两种途径,一是单位逗留时间拉长,为单位消费增加砝码和可能性,二是留下美好印象或悬念,引发二次到达。
不要以为这只是业态的关系,你不能要求业态本身自带客户服务和黏连功能,除非培训课程除非分段连续剧,那些“一次性消费服务”如何往复,是商业策划的份内事。
商场为什么要搞整体活动?是做声势还是做形象,更多是回馈商家的整合推广,但是各种环节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润物细无声地增加了消费者的逗留时间和往返次数,这个还真不是随便抄抄的事。
那些商家自行设置的VIP卡,除了一次充值予以折扣,还有积分返点都是为了消费者的N次到达率所做的探索和尝试,商业地产的庄家为什么不能以更大的TITLE来整合这种旨在重复逗留的营销行为呢?
环节3:筛人——“有无购买力消费者”都要,关键是配比
成功或者功利的商家固然可以高调:“我只要有购买力的消费者”,但若不遂人愿呢?充盈人气的看热闹,好不好,要不要?
答案是肯定的。
售楼处为什么有时候需要水客(没有购买意向的消费者)?
可能出于应付甲方,更多是出于让他们充当背景板烘托氛围,间接逼迫意向客户下单。
曾经在一个人气寥寥的案场,提出过一个围捕计划的思考:既然平时全无人气,那么索性就“不主动开放售楼处”,而在有目标邀约或者邀约可能的周末,配置“食客三千”来隔空喊话,不仅衬托现场气氛还间接传话以形成心理压迫,广大人民的天罗地网,对那些少有自访客的案场而言,尽管酸楚也是唯一出路。
做大基数,是商业地产成交销售金额的第一目标,所以不管是不是有购买力,各种消费者进入之后自行会进行消费投档,甚至不需要商家的主动行为,品牌和消费能级是自动设置的准入门槛。
住宅的营销一线有盘客户一说,并由此作为后续营销微调的数据佐证,但是一个经营得一般的商业地产,从未听说过有【根据消费者单体消费行为来调整品牌、业态、消费水平和推广方式】的命题。
除非奄奄一息换东家,那就是一次强力化疗,把少数活体细胞也一并杀死,这方式不温柔,凸显出商业地产中的客服体系粗放,或者根本就是没有。
商家开业之后的调整都是被动的,无外乎做不下去了换一家,可能业主方存在着品牌、业态、空间的一些要求,但上一家做不出,下一家就可以活?
这不科学。
商业策划少有驻场形式,所以客户满意度、单位坪效的考评,更多时候需要商家自己完善、维护甚至调研,如果不巧这个商家请了个活死人店长,那么店长还活着,店一定会挂,只是寿命和死相不同。
良性的循环或是这样:在统一消费能级的前提下,提供不同的消费深度分类,让吃肉的可以纵情吃肉,喝汤的也有喝汤的尊严。
这工作,商家可以自己设计,但若不,业主方要在商业地产中有自营的公共消费提供,各取所需尽管难以做到,但不尝试就是缴枪待毙。
实在甚嚣尘上应付一下的“研究消费者”命题,早晚会和商业地产狭路相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商业地产招商运作的痼疾与对策
商业地产O2O价值链升级 一站式O2O构筑商业王国
招商的本质不是招商,而是……
【干货分享】怎样做好商业地产招商?招商的本质是什么?
【策划·项目定位】商业地产项目定位
欧阳先声:实体商业需要有韧性的操盘手、有远见的大BOSS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