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
userphoto

2023.05.21 江苏

关注

我们常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完人,一个是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第二个是明朝的王阳明,还剩下半个就是晚清名臣曾国藩。

所谓完人,就是德行完美的人,达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古代知识分子们追求的目标。孔子是圣人,王阳明是神童天才,这些都是我们普通人难以企及的,而曾国藩的一生起点极低,资质平庸,但是最后到达的高度极高,到了完人的级别,却是我们可以学而至的。

曾国藩的资质真的不怎么样,首先他的身体就特别糟糕,一生都被疾病折磨。然后曾国藩特别愚笨,愚笨的程度可以说是很少见。他考秀才,连着考了七次,一直到23岁的时候,才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秀才。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身体又不好、又不是很聪明、出身又不是很高的湖南孩子,最后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国之重臣,救国家于危难,挽狂澜于既倒,立下千秋功业。

曾国藩的科举路

曾国藩科举考试考了七次才中举,其实不止曾国藩,他的父亲曾麟书考了十七次,都已经四十三岁了才中秀才。曾家从宋朝到清朝,五六百年,连一个秀才都没有出现。

曾国藩十四岁(那个时候还叫曾子城),他父亲曾麟书就带着儿子一起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连考了五次,场场落第。曾麟书也是从十几岁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考了十六次,都年过四十了,头发都花白了,连个秀才都中不了。父子两人一起连续落第,这在当地的新闻效应也就不是一点半点了。

1832年的一个清晨,这对父子又一次踏上了科考道路。这一次是曾麟书第十七次、曾国藩第六次考试,因此这一次,曾麟书父子都拼了命,要是再考不中,那就实在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了。

发榜这一天,父子俩满怀希望赶去看榜,曾麟书的大名赫然写在榜上,曾国藩找来找去,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他第六次落榜了。

然而,尴尬的是他倒是在旁边的一张告示牌上发现了自己的名字。原来,曾国藩不仅落榜了,还被学台“悬牌批责”。就是每次考试后,考官都会挑选几篇文章作为范文,当然,有正面范文,也有反面典型,这次曾国藩的卷子就被当了反面教材,主考官说此文是文理欠通,大家要引以为戒。

这是一件很难堪的事情,被全省示众了。曾国藩后来回忆时也说,这是人生第一大挫折,也叫第一大堑。


这次“悬牌批责”对曾国藩的刺激很大,回家后,他一头钻进书房里,反思自己这么多年科考的经历,要找出失败的原因。

连续六次科考不中,让曾国藩确认一个事实,就是虽然自己有极强的进取心,但是自己确实太笨了,天赋太差,能力与志向不符。

但是曾国藩身上有一股天生的倔劲,在困难面前不会懦弱,倔强到底,绝不放弃。这次“悬牌批责”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更加激起了曾国藩的斗志。

曾国藩把自己的文章和别人的进行对比,最后总结出来,自己文章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细节的打磨,缺乏总体的把握和大局的贯通。找到了原因,后面就要在文章的整体气势和大局观上下功夫了。

1833年,又是一年科考,这一次曾国藩信心满满,因为他已经找到了文章的门路。几场考试下来,他觉得发挥比以前都要好。放榜那一天,虽然名次不高,在榜单的尾部,但毕竟是秀才了。

考上之后,24岁进了岳麓书院,在岳麓书院学习,中了举人。28岁进京考中进士,更名为国藩,进入翰林院。

曾国藩的官场生涯

然后曾国藩开始了官场生涯,其实他当官当得特别顺,十年七迁,就是短短十年的时间里边,七次跃升,成为朝廷二品大员。

在1850年,咸丰皇帝上位,只有20岁,意气风发。咸丰皇帝一登基就四处求言,大家对朝廷治理有什么好建议、好想法赶紧提,积极纳谏。虽然一开始风气很好,但后来发现,建议提上去之后,皇帝经常批一个“毋庸议”,就是别瞎说,你提的不管用,朕自有分寸,我自然会解决这个问题。

后来曾国藩憋不住了,他给皇帝写了一个《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主要提了三条意见。

第一是批评皇帝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批评皇帝有“琐碎”之风,整天把精力用于挑大臣们的礼仪疏漏之类的小毛病,大事要事没管好。

第二是批评皇帝,“徒尚文饰”,不求实际。鼓励大家进言,大家提了不少意见,结果没有一项落实。

第三是批评皇帝刚愎自用,饰非拒谏。一开始说听取大家的意见,现在却动不动就说,大权“朕自持之”,“岂容臣下更参末议”。

咸丰帝大怒,当时就要查办曾国藩。幸好身边的大臣劝住了,说这种人你不能给办了,这是个人才,敢于直言。皇帝想了半天,压住了心中的怒火。但是皇帝并没有接纳他的意见,在大臣的劝谏之下,咸丰皇帝假惺惺地,夸奖了几句。但是又下了长篇的谕旨,为自己一一辩解,批驳了曾国藩的指责。

经过这次,皇帝对他的印象非常差,所以,他跟皇帝的关系,也不好,跟周围的同僚的关系,也不好。

然后,琦善和赛尚阿这两个满族的大臣,有特别多的问题和错误,其他的大臣,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曾国藩就上书说这两个人的问题,要求查办。结果琦善和赛尚阿都被流放。

结果这件事之后,整个京城的官场,所有的人都不理曾国藩,甚至是人人唾骂。

创办湘军

后来曾国藩被派往江西做江西的主考官,然后走到半路,就收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然后就要回家丁忧。这就等于是结束了14年的京官生涯。

当他在湖南老家丁忧的时候,太平天国已经闹起来了。皇帝就给所有在家里的在籍官员发通知,说每个人都要出来办团练,就是要组织地方武装,捍卫朝廷。

皇帝要求办团练也不能不做,大多数人就是忽悠一下皇帝,说办了。然后还有人借机敛财,说我要办团练了,大家都要捐款,然后入自己腰包。

但曾国藩不是,他是真办团练。他给自己找了一个机构,起名叫湖南审案局。当时天下大乱以后,社会治安不好,曾国藩就说有案子就报到我这,我来申。这个时候他杀了很多人,所以大家给他起个外号,叫曾剃头。

这件事还惹怒了很多地方官员,因为老百姓都到曾国藩那审案,不去官府了,这就切断了很多地方官员的财路,本来审案子有很多捞钱的机会,所以地方官员就特别讨厌他。

然后曾国藩招兵练兵,有一次,朝廷的绿营军与曾国藩的部队发生冲突,曾国藩绑了几个绿营军,然后有人回军营散布谣言说官军被欺负了,结果那些士兵就冲到曾国藩处打砸,拿刀就照着他砍,曾国藩赶紧就跑,跑到湖南巡抚骆秉章的门上,才解了围,当地的官员都在看他的笑话,无一人帮忙。

曾国藩看实在斗不过这些地方官员,只好从长沙搬到了衡阳,找了一个偏僻的地方去练兵。

曾国藩刚到衡阳的时候处境非常艰难,没有办公场所,没有名正言顺的职权,没有练兵作战的经验,没有军饷。

那曾国藩怎么做呢?没办公场所就找了个祠堂,在里边办公。然后自己摸索练兵经验,曾国藩还组建了水军,他到处找会做龙舟的人,然后把龙舟改造成战船,一步一步地摸索,水军的作战经验。

没有军饷支持,曾国藩用了两招。一个叫劝捐,就是跟别人说帮忙捐点钱,国家危难我们需要练兵;另外一个叫作勒捐,就是你不捐,把你们家人捆起来,等你拿钱来赎。

曾国藩就是这样慢慢地练起了一支17000人的湘军队伍。

然后后来的湘潭之战,他们和太平军3万人作战,在以往的经验当中,官军见到太平军3万人,直接就跑了,而他的1.7万人跟太平军,连着打了十仗,十战十捷,振奋人心,皇帝龙颜大悦,湘军的名号也逐步建立。

江西之困

后来江西局势紧张,皇帝也无人可用,就派曾国藩支援江西。到了江西之后面临同样的问题,就是他只有军权,没有当地实权,所以他谁都调动不了,什么资源都协调不了。

江西巡抚叫陈启迈,这个人昏庸无能而且朝三暮四,而且他还喜欢下命令,一会儿命令曾国藩到景德镇,刚走到一半,又下命令要求回南昌,把部队调动得晕头转向。后来曾国藩实在受不了了,一封信直接告到皇帝那,参了陈启迈,陈启迈直接被拿下。

但是这样一来,他就把地方官员也全得罪了。

后来,曾国藩的父亲去世,再加上被当地官员搞得有点心灰意冷,他就跟皇帝上书,说要回家丁忧三年,我要回家休息。他敢于这样跟皇帝说,也是因为他觉得皇帝还得用我,因为皇帝实在无人可用了。果然皇帝批复说这么紧要的关头,先不要回家,挽留他。

这时候曾国藩就开始提要求了,说你得给我一个地方大员当,不然在地方什么资源都协调不了,还处处掣肘。

结果就在这个时候,太平天国内部打起来了,力量被削弱,皇帝一看,没有曾国藩应该也行。所以皇帝批复他说,那你就休息三年吧。

这对曾国藩打击太大了,那段时间都已经失态了。在家里边逮谁骂谁,连他的弟媳妇他都骂,脾气极其急躁,家里所有人都绕着他走。

然后就在这个时候,他拿起了老庄的书,开始读老庄。他才意识到过去自己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锋芒太露,做事要懂得圆润,要和其光同其尘。他说“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这两年是曾国藩人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

然后,太平军气势又起来了。咸丰帝没办法,又赶紧找曾国藩,让他重新出山。

他重新出山以后,为人处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跟谁都客气、谦虚、周到,照顾周围所有人的情绪。然后他学会跟皇帝打太极了,以前他跟皇帝写奏折,都直来直去。然后他也开始融入当时的官场文化,开始和光同尘了。

随后,曾国藩的成就也越来越大,直至消灭太平天国,力挽狂澜,成为国之重臣,而且培养了李鸿章这个接班人。

湘军的成功之道

我们来看看,曾国藩是怎么把仗打赢的,就是湘军之道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来总结湘军之道,两个字来总结,“拙”和“诚”。

湘军的拙与诚体现在选人制度上就叫“选士人,领山农”。

“选士人“就是别的将领打仗都喜欢选武夫,选有战斗经验的人,而曾国藩不是,他选一群读书人。

因为读书人勇敢,读书人更聪明,打仗动脑子,他会不断去研究,不是一味的蛮干,读书人了解更多道理,在极乱的战场上能做到不动心,头脑冷静。

“领山农”,曾国藩招兵喜欢招农民,而且是山农,因为山农不像那些兵油子,有那么多的私心,他就是为了活命,就是为了保家卫国。

然后湘军的拙与诚体现在战术上就叫“结硬寨,打呆仗“。

湘军作战最重视扎营,在扎营上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很多。

湘军行军,是半天行军,半天扎营。就是每天花四小时行军,走30里,然后就不走了,再花四小时挖沟修墙,扎下营盘。

扎下营盘之后,湘军首先要环绕营地挖出两道深沟,然后沿着沟再建两道高墙。壕沟的深度、宽度和营墙的高度、宽度都有明确的规定。

修好这些之后,晚上还要把部队分成三班,两班睡觉,一班轮流站岗,这叫做“站墙子”。

然后,我们看看湘军具体的作战方法是怎样的?

曾国藩的作战思想就是“以静制动,反客为主”。曾国藩反复强调,湘军作战,不要急于进攻,不要浪战,而要先站稳脚跟,不主动出击,等着敌人漏出破绽,你再出击,后发制人。

湘军攻城不是一月、两月,而往往需要一年、两年,攻城的方法叫“挖沟法”围城,每攻一座城池,先在城外挖两条长壕,把城池团团围住,里面一条是断了城里的粮草接济,防止城内突围。外面一条是为了抵抗敌军的援军。

所以曾国藩能够做这个“结硬寨,打呆杖”的战略,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贪小利,不求其谋,分清主客。

曾国藩的这些做法确实笨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做事就是做的扎实牢靠,不贪小利,踏踏实实,这是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

然后,在1872年3月12日,这个时候的曾国藩身体状态就很差了,这天饭后,他说,今天精神不错,到花园里边走走。走着走着突然脚底下一软倒了下去,他的儿子扶住他,就发现他的腿已经站不住了,赶紧拿了把椅子,让他坐下,坐了一会儿,就去世了,享年61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忠君”而被“君”疑的曾国藩
逆境人生魅力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逆境中的大彻大悟
从曾国藩和左宗棠关系的演变过程再悟交友之道
[曾国藩系列Ⅰ】晚清政治军事人物,湘军首领!
曾国藩五次受辱:从“愤青”历练成“老奸巨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