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盆景造型章法---物和意


 物和意(二)


接上一篇 

  竹林七贤之一,

就是那个死的时候抚琴一曲,

慨然长叹曰:

“广陵散如今绝矣。”的嵇康,

提出“声无哀乐”的命题,

指出了艺术的“以我观物”的一面。

他认为:

“哀乐自当以情感,则无系于声音。”

(音乐本身并没什么悲哀和快乐,

音乐所产生的悲哀和快乐

依赖于演奏者和欣赏者当时的情感状态。)

刘勰的《文心雕龙》还论述了在创作中

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

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

即“情以物兴”和“物以情观”(《诠赋》)﹐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

“意授于思,言授于意,

密则无际,疏则千里。”(《神思》)﹐

认为创作者观察外物﹐

只有带著深挚的情感﹐

并使外物染上强烈的感情色彩﹐

艺术表现上才会有精巧的文采,

强烈的感染力。


《吕览·精通》曰:

“心非臂也,臂非椎非石也,

悲存乎心,而木石应之。”

是讲一个悲伤的人,

拿着磬槌击磬

(古打击乐,一般和编钟合奏,称金石之声。)

那音乐也听着伤悲。

这就是艺术上所谓共情(情感共鸣)作用。

艺术的主要职能是传递心志感情,

而不是炫耀手段。

“师”和“匠”的区别就在这里。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文赋》)。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中也说: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

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诗歌创作方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词——意象。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周易·系辞》)。

国人重视生机,

万物都有一个有余不尽的有意思。 

        钟嵘《诗品》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过于直白则无意蕴

请注意“意蕴”这个词,

意是蕴含着的,是藏着的


宋徽宗办画院,

要求绘画尚理法,重形似,

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所出之画题,

也多用古人诗句,构思巧妙者为立。

如“乱山藏古寺”,

要求要点在于一个“藏”字,

有学生画了满目荒山,

一和尚在山脚上艰难地挑水。

虽然画面上没有庙字,

但却用和尚的出现来突出庙字的藏在深山之中。

所以此画被认为最好。


又如一题:“踏花归去马蹄香”

,有夺魁者画一群蜜蜂追逐马蹄而飞,

突出了马蹄上的花香气。

再有一题是“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一夺魁者则通过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

来说明船夫曾为了招揽生意卖力地吹笛,

但久吹无游客来应,他困倦不堪,

只得将笛子横子舟尾自己蒙头大睡去。

这种处理,把野水无人渡,

孤舟尽日横的双层意思都表达出来了。

中国盆景秉承这些思想,

特别注重藏和露的关系。


有口诀说:
山欲高,云霞锁其腰;
水欲远,掩映断其流;
树欲活,姿态尽婀娜;
景欲致,盆中空处是。

        昔郑所南画兰花,

根皆裸露,不沾水土。何也?

水土皆被蒙人所夺也。

艺术一物,不过言志而已。

        元丁鹤年诗《为平江韫上人赋些子景》:
“咫尺盆池曲槛前,
老禅清兴拟林泉。
气吞渤解波盈掬,
势压崆峒石一拳。
仿佛烟霞生隙地,
分明日月在壶天。
旁人莫讶胸襟隘,
毫发从来立大千”。

如是《咏水石盆景》诗:
时人有高致,
泉山一钵著。
相对入林下,
惚然忘归途。

诗多是借景言情的。

“借”字很奇妙。

中国造园第一书《园治》说:

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

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然物情所逗,目寄心期,

似意在笔先,庶几描写之尽哉。

 盆景是小园林,这段话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做盆景要巧于因借。

野林茂密则恍若蝉鸣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绿竹扶疏则依稀琴音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置樵山间似闻斧丁斤斤;

松下纹枰仿佛子落丁丁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飞檐一角想见次第屋宇;

柴门独竖恍惚深山犬吠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要做到景中寓意,意在盆外。

《庄子外物》篇说: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有个被我们讲得很滥了的方针“意在笔先”。

现在的人多理解为,

动手之前做个图看看怎么布枝就算意在笔先了。

是这样的么?

  画论里面有说:

今人用心,在有笔墨处;

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

倘能于笔墨不到处,

观古人用心,庶几拟议神明,进乎技已。

图纸只是笔墨(就是前文说的“文”)罢了,

意当在笔墨之外。

立意是建立欲表达的思想情感,

或老辣,或疏野,或朴茂,

或虬古,或悠闲,或清净。。。


做盆景须得意境空阔,

余味无穷,盆外有景,景外有情。

倾心于以意为之的意象,

缘物寄情,形神兼备,言简意赅。

“当其得意时,心与天壤俱,

闲云随舒卷,安识身有无。”

(李白《赠横山周处士》)

然后就可以达到五柳先生所说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东坡居士《书晁补之藏与可画竹》中形容: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余音缭绕,余味悠长。

识的琴中韵,何劳弦上音?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未完待续


下一节<形神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浅说“笔为心用”和“意在笔先”
情深深 意浓浓【情感美文】
文赋的艺术特点
小知识
砚边自话 (31期)山水画研修-构图布局与“意在笔先”(之六)
中国画论参考资料:立意与意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