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中有风景,才能懂盆景





传统的中式生活,

少不了那几样看似无用的事物。

没错——

无用,却少不了。

盆景,便是其中之一。



无用,

是没有具体而实际的功用,

并不代表没有意义。

庄子说:“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

盆景,便是有这样一种「无用之用」。



盆景,顾名思义,

微缩于盆中的自然景观。

早在遥远的上古时代,

将心仪的野生花草移植到器物里,

把造型优美、纹路奇特的石头带回家,

即盆栽和赏石,

就是顺其自然而产生的行为。

发展到后来,演化成了盆景中的两大门类:

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


▲ 树木盆景


▲ 山水盆景


从盆栽、赏石到盆景,

是量变积累出的质变,

是一次飞跃,一个转身。

差别就在于盆中之物能否成景,

是仅供欣赏的物,还是足以玩味的景。

很多时候,

这种差别只是微妙的差别,

取决于观看的视角甚至观者的心境——

你看它是景,便是景。




将盆景定位为艺术,

与音乐、绘画相提并论,

显然勉为其难了。

它更多是一种源于自然、又依赖于人的工艺品。

源于自然,

是不但取材于自然,

也师法自然,并最终表现自然;

依赖于人,

是不但依赖人的技艺,

也依赖人的眼光、学识和修养。



尽管出于造景的需要,

明代就有了完整、成熟的盆景制作技艺,

但它从不提倡一味炫技,

无论哪朝哪代、哪个流派,

都主张“顺物之性,因其自然,不设不施”,

追求“虽由人造,宛若天成”的天然之美。

究其原因,

盆景是人与天地的对话,

是人与大自然联系与沟通的方式。

天地自然,才是根本。



观赏盆景时,

看到的不只是眼前的景物,

更是自然在内心的投射。

就像读诗词时,

看到并不是罗列在一起的文字,

而是作者的感受;

有没有感应、有多少共鸣,

全在于自己的内心。

现代园林大家陈从周在《说园》中有语:

(盆景)宜静观,须独赏。

这句话的要点在“独”字。

李白就有一首《独坐敬亭山》。

独处时,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才能听到内心的声音,才能看到内心所见。



风景如画,自有高下。

盆景的高下,取决于人(创作者)的高下。

上品盆景,

绝不只是对自然景观的模仿和复制,

而是充满了诗情画意。

事实上,山水画正是盆景美学的重要源泉。

宋代是中国山水画的巅峰时代。

明代美学家屠龙就指出,

想要做出好盆景,就要多看宋画,特别是

马远、郭熙、刘松年、盛子昭(元)这几个人的作品。

近代盆景大师周瘦娟更是直截了当地总结说:

“制作盆景的高手,必须

胸中有沟壑,腹中有诗书,多看古今名画。”

盆景虽难以归入艺术,

但创作盆景的原理跟搞艺术是一样的。


▲ 下图中的山水盆景颇有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神韵


关于盆景,素有“一本二盆三架”之说。

严格说来,

一件盆景由景、盆和盆架(几)构成,

缺一不可。

景与盆,始终形影相随。

不同材质与造型的盆搭配绝不重样的景,

就有了变化无穷的盆景。

盆架、盆几则兴起于古典家具大爆炸的明代。

盆诚然可以为景锦上添花,

景也可能因盆架、盆几而光彩照人。



树木盆景中有一种独树一帜的“文人树”盆景,

大多为松、柏,一般瘦瘦高高的,

以枝干为主,叶片不多,甚至光秃秃的,

洋溢着洒脱之美。

如前所述,山水画是盆景的美学源泉,

文人树其实源于文人画,

但它正好和古代文人孤傲清高的形象不谋而合。

在中国古代,文人不只是读书人,

还是士大夫,是社会精英,

是时代思潮乃至生活方式的引领者。

无论高高在上还是穷困潦倒,

其精神内核并无两样——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两千多年里,

文人精神一以贯之、薪火相传,

任时光流转、朝代更迭。

如果说中国也曾有贵族,那就是文人;

如果说中国也曾有贵族精神,那就是文人精神。


▲ 文人树盆景


古代文人对盆景的喜爱不言而喻。

明代藏书家高濂描绘理想中的书房:

“宜明静,不可太敞。

窗外四壁,薜萝满墙,中列松桧盆景。”

清代徽州学者张潮在《幽梦影》中说:

“居城市中,

当以画幅当山水,以盆景当苑圃,以书籍当朋友”,

把盆景和绘画、书籍并列为大隐于市的必需品。

文人热衷的品茶、焚香等风雅事中,

盆景也是不可或缺的配角,

绵延至今的茶道、香道中,时而有盆景的身影。

当真是——

孤根如寄,高标自整。

坐上西湖风景。

几回误作杏花看,被梦里、香魂唤省。

薰炉茶灶,春闲书永。

不似霜清月冷。

从今更爱短檠灯,夜夜看。



盆 景 简 史 


唐以前,盆景在史籍中影影绰绰。野史记载东汉奇人费长房能施缩地之术,将山川、河流、树木、鸟兽、人物、舟车、亭台楼阁等尽皆缩于一缶(古代的一种瓦制器皿),称之为“缶景”。假如属实,这可算是已知最古老也最高大上的盆景了。


▲ 《职贡图》局部


可以肯定,最晚至唐代,盆景已是上流社会的标配。画家阎立本描绘万国来朝大唐天子的《职贡图》中,使者携带的贡品就包括三峰式山水盆景;唐章怀太子墓出土的壁画中,一名侍女手中赫然捧着盆景;史载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喜欢用黄瓷斗装上兰花蕙草,再配上五颜六色的石头摆放在家中,王维也是古典园林的鼻祖之一,在长安城郊外那座园林史上里程碑式的辋川别业中,想必就陈设着这样的盆景。


▲ 章怀太子墓壁画局部


藏富于民、生活闲适的宋代,赏玩奇花异草怪石蔚然成风,盆景也就有了更多粉丝,大文豪苏轼不但写诗填词吟唱盆景,还经常动手制作盆景而乐此不疲。宋画中也常有盆景出没。譬如宋《十八学士图》中,案上那盆苍劲的古松格外引人注目,老根出土、虬枝盘曲、旁逸斜出,当为培育了上百年的佳品。


▲ 宋《十八学士图》


元代前后不过百年,但正是在这一时期,盆景实现了体量轻型化、小型化的飞跃,极大地推动了盆景在民间的普及。当时盆景还不叫盆景,而被称为“些子景”,所谓些子,没多大之意。些子景极力追求小巧玲珑之美,由此奠定了盆景“小而美”的审美标准,以至于后来,明人屠隆在《考盘余事》中说:“盆景以几案可陈者为佳,其次则列之庭榭中物也”——干脆简单粗暴地以大小论好坏了。


▲ 盆景以小巧玲珑为美,是元代奠定的审美标准。


明代是盆景的黄金时代,特别是明代中后期的造园热中,盆景大显身手,一时洛阳纸贵。事实上,盆景这个词就产生于明代,源于苏州籍大学士王敖在《姑苏志》中的一段描述:“虎丘(苏州)人善于盆中植奇花异卉,盘松古梅,置之几案,清雅可爱,谓之盆景。”盆景不但在私家园林炙手可热的江南地区受人追捧,在福建、广东等地也不乏市场,著名学者、“岭南三大家”之一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提到,广州人喜欢用细如黄杨的九里香制作盆景,几成习俗。反映世俗生活的画作中,盆景的身影随处可见,以仇英的《汉宫春晓图》为例,画中绘有多处盆景,虽名汉宫,人物也身着汉唐衣饰,盆景却显然是明代的气象。


▲ 《汉宫春晓图》局部


盆景业内素有五大流派或八大流派之说,这基本上是清代奠定的格局,可算是盆景在明代大发展之后的续集。《红楼梦》中描绘的贾府,多次出现“点着宣石,布满青苔的小盆景”;李斗在《扬州画肪录》中提到,乾隆年间扬州城里“家家有花栽,户户养盆景”,不但有花树点景和山水点景的技艺,还出现了带瀑布的盆景。


▲ 清丁观鹏《宫妃话宠图》局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成书于清嘉庆年间的《盆景偶录》将适宜做盆景的植物分为四大家、七贤、十八学士和花草四雅,至今仍不失参考价值。四大家是金雀、黄杨、迎春和绒针柏;七贤是黄山松、缨络柏、榆、枫、冬青、银杏和雀梅;十八学士指梅花、桃花、杜鹃、石榴、茶花、腊梅、罗汉松、栀子、南天竹、翠柏、六月雪、紫薇、西府海棠、虎刺、枸杞、木瓜、吉庆和凤尾竹;兰、菊、水仙、菖蒲并称“花草四雅”。


▲ 清代《盆景偶录》将适宜做盆景的植物分门别类





「坑古兄弟」中式古建&园林项目实景



感谢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盆栽史
砚式盆景,别有洞天
盆景技艺:黑松的造型方法
盆景艺术与中国传统山水画共通之美
易艳莉仿古山水画,凝练了国画的美,令人过目难忘!
爱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