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代道教造像的绝巅——石门山三皇洞

——约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




石门山三皇洞是大足道教石刻艺术中的精品,题材众多,技艺精湛,有学者赞誉为“宋代道教造像的绝巅!”(胡文和、刘长久《大足石窟中的宋代道教造像》,《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3期)。



石门山三皇洞

三皇洞高3、宽3.9、深7.8米,原窟造像约近80尊,窟顶部分及右壁在清代乾隆年间崩塌,部分造像受到损坏,现存正壁、左壁及部分右壁造像约43尊。窟内无造像记,学界大多认为是南宋初期所开凿。

正壁三皇造像

窟内的正壁主像为三皇,端坐于龙头靠背椅上,天皇居中,地皇和人皇在其左右。三皇均头戴通天冠,项下系有方心曲领,胸前捧玉圭。在三皇头像上方,有三小圆龛,为道教尊神三清。因为正壁造像为三位帝皇形象的造像,所以,这个洞窟历来被称为“三皇洞”。对于此三皇造像,曾有儒家三皇和道教三皇的不同说法,不过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表明,该窟三皇为道教三皇的可能性更大,此说法也渐渐成为共识。

三皇洞左壁造像




在窟正壁和两侧壁转角处各有一身雕像。左右两侧壁雕像颇多,虽然右壁造像因崩塌而有所残坏,但其造像情况,今仍可从保存完整的左壁得知。现存完好的左壁造像,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刻28位天神像,有学者认为“二十八宿”。下层雕刻7身体量大致相当的站像,窟内的第1身,也就是正壁转角处的造像为天蓬元帅,第2、3、4身头戴通天冠,身着长袍,项下系方心曲领,双手捧笏。第5像头戴朝天幞头,亦着长袍、系方心曲领,第6像为神将。第7像头戴直脚幞头。这其中,第2、3、4、5以及第7尊像一般称为文官像。



天棚元帅

翊圣元帅

天猷元帅

真武元帅


石门山三皇洞“四圣”像


对于左右壁这些造像的身份,说法不一。首先,经过多年的研究,可以肯定的是“四圣”像,如左壁第1和6身像为天蓬和真武,基本已成共识,因此,与之对应的原右壁像为天猷和翊圣,他们四身造像一道,构成了宋代道教神系中较为盛行的“四圣”。他们组合在一道,经常出现在当时的宫观之中。

石门山三皇洞文官像

石门山三皇洞文官像

那么,站立的五身类似文官模样的造像究竟为谁呢?有学者认为,现存洞窟左壁的五位官员像,似应是《枕中书》中所列的“太昊氏为青帝治岱宗山,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祝融氏为赤帝治衡霍山,轩辕氏为黄帝治嵩高山,金天氏为白帝治华阴山”,原右壁的五位官员为尧、舜、禹等(胡文和《中国道教石刻艺术史》)。另一种观点,左右两壁“四圣”之内的文官造像,为道教尊奉的“八帝”。在道教经典中,三皇之后有八帝治理天下,如《云笈七签》中记载:


《三皇经》云:三皇后又有八帝,治各八千岁。(卷四“三皇经说”)

《命召咒文》云:三皇治世,各授一卷以理天下……号曰《三坟》。后有八帝,次三皇而治,人各授一卷,凡八卷,号曰《八索》。八帝之治,邪鬼逆窜。黄帝述以断邪恶。(卷六“三洞经教部·三洞品格”)

类似的记载在道教经典中较多,从这一点来看,正壁为三皇,两侧壁为八帝,再加之具有护法性质的“四圣”,因此构成了这窟造像的主体。不过,这一说法还可以继续探讨,比如八帝,他们的身份具体为谁等问题。

石门山三皇洞的开凿,可谓是将大足道教石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南宋初期,道教石刻在大足一地,开始达到兴盛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影响到大足乡里之中,尤其是南山、舒成岩、石门山等道教石窟的开凿,其所体现出的雕刻技艺,已经表现出具有自身浓厚特色的艺术风格,石门山三皇洞无疑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艺术风格历来受到世人赞赏,早在清光绪年间李型廉在《游石门山记》中描述到:


转而南,有三皇洞,豁然开朗,诸像列眉,上镌三皇,垂旒执笏,犹见太古衣冠;左右二力士睁目露牙,阴森可畏,两旁镌立像大下数十,精工妙丽,肃若朝班,惟左班像多短裂。

可见,古人对其造像甚为赞赏。在今天的的各种著述中,亦比比皆是。综观这个洞窟,其艺术价值至少体现出三个方面。

三皇洞左壁上层造像(局部)

首先,这个洞窟总体构思完善,并注重推陈出新。

这一点,从窟内造像题材丰富,但是井然有序即可大体略知,可想当初设计者应是反复斟酌,数易其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洞窟与石门山一个佛教造像洞窟——第6号十圣观音洞,在洞窟的窟型、规模、设计上等有相近之处,但是,这个道教造像的三皇洞不是对佛教造像窟的简单借鉴,而是在布局上注重自身题材的需要,尤其是四圣以及诸多小像的出现,显示出营建者不拘泥于6号窟的形式,而是有所创新。

石门山三皇洞文官像

其次,这个洞窟造像雕刻细腻,仙风尽显。

三皇洞造像雕刻技艺精湛,匠师不但善于总体设计,而且在每尊像以及每个具体部位的处理都颇费匠心。以八帝为代表的文官像,为细眉凤眼,皆略微上挑,嘴唇微闭,脸颊稍显丰腴,细细观赏,恍若真人之肌肤;颔下的系带,飘于肩两侧,颇有仙风徐来而自飞拂之感。其身着的袍服,俱以素面为主,少于雕饰:或着长袖袍服,其衣袖下垂过膝,极富下坠之感;或着短袖袍服,造像肌骨隐约可见,身材显现无余,秀丽而有颀长,更增干练之风。文官像皆持朝笏,双手握于胸前,十指纤细。在朝笏上饰有花纹,笏下为中垂的绶带,紧贴在袍服之上,在其上有花结,或为圆形,或为蝴蝶形,与素面的袍服两相对应,于朴素大方之中显示出造像的高贵与文雅,一派文质彬彬之貌。这些文官造像,表面上看来似为儒家官员像,但又体现出道教制作道像时,“必具修真度世”(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之范的要求,可谓是我国古代道教造像的绝品。

之外,其他造像也是精雕细琢,正壁的三皇像沉稳大气,高贵端庄。四圣造像中,身着的甲胄,其甲片清晰可见,袍服飘拂自然流畅。三皇洞内,还有体量较小的神像,如现存于左壁上层的造像,基本上保存完好,神情兼备,其中,位于洞内的两身女神造像,头戴花冠,身着长裙,长带飘拂,衣饰之华丽,彰显出细腻的雕工。

三皇洞文官头像

最后,这个洞窟注重在对比中求变,彰显自身艺术特色。

在造像中,儒雅文静的文官造像,与狰狞威武的神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神将手持各种法器,面目狰狞凶恶,可谓是大足石刻护法神将像的精品,与北山第133号水月观音龛的四身金刚像,以及石门山6号西方三圣窟外四金刚神像不分伯仲。这些神将点缀在文官造像旁,更增其威武勇猛之貌。神将之间,也并非单纯如一,如天蓬与天猷皆为三头,但是前者为六臂,后者为四臂,而真武像则单首双臂。文官造像亦是如此,其面容或老成稳重,或年轻俊美;服饰上或长袖下垂而飘拂自如,或短袖紧缩而显其干练之风。

由此来看,三皇洞不失为大足石刻造像中的精品,难怪被誉为“宋代道教造像的绝巅”。

文  李小强

图  杨光宇  李小强

转载自:大足石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教艺术】去重庆耍,别忘了去看看“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 | 神圣与世俗的极致美学
丹凤眼与美须髯
蜀中石刻巡礼:大足石刻
石刻之旅:大足石门山
2002-13T《大足石刻》特种邮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