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甘肃 修志(上)
作者:武威一宁

   甘肃省位中国西部偏北。从最早有县的建制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甘肃一名始于11世纪,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宋时,分属宋、西夏、金所辖;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设甘肃行中书省;明代属陕西布政使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清代康熙初甘肃始复为省,辖今甘肃、宁夏、新疆、青海部分地区;光绪十年(1884)分置新疆省。1912年甘肃又划分为宁夏(原朔方)、西宁(原海东)、兰山、泾原(原陇东)、渭川(原陇南)、甘凉(原河西)、安肃(原边关)七道。1927年废道,1928年分设青海省和宁夏省。1949年8月26日成立甘肃行政公署,1950年1月8日成立甘肃省人民政府,省会兰州,相沿至今。

   甘肃修志,历史悠长,大体与全国同步而行,并带有明显的区域特色。自汉代到民国的两千多年间,共编修各种方志可考的约有380多部,加上各类图经、乡土志、调查记、采访录、要览等,则至少在452部以上,数量达近万卷,只是其中约半数,特别是早期志书已经散轶难觅。

   1986年,在天水市北道区放马滩出土的“战国秦邽县地图”(绘于秦始皇八年,前239年)和“西汉纸地图”(距今2100年),它们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地图之一。由于图上不仅标明山川、河流、居民点、县乡治所、道路、关口等,还有部分文字说明,这应当看作是我国最早的方志雏形之一。还有甘肃出土的几万枚汉简,虽然说不上是志书,但其中许多记载(如典章制度、令册、记事、户籍、官员薪水等)简略而名目繁多,也可看作是早期方志的起源和发端。

   甘肃方志编修的最初形式是地记,主要出现在两汉至魏晋南北朝的数百年间,已知的方志著作至少有47部。这一时期的地记编撰中,开始孕育后世成型方志中的各种体裁的雏形,如已有了“记”“志”“图”“录”“传”等体裁名称。

   隋唐两代是甘肃方志编修的重要发展时期,可考的方志有16部。“图经”的编修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形式。图经的编修与隋唐王朝的重视和倡导直接有关。从残卷《沙洲都督府图经》可知,凡水渠、泊泽、池堰、城塞、驿路等记载十分“详瞻”,后人称此残卷“为人间鸿宝也”,理由是“唐代图经,久绝于世”,而此残卷可纠他史旁志之谬。

   宋元时期,方志的编修也到了定型阶段,可考的方志有25部。从当时修书的名称和内容来看,已完成了由编修图经向定型方志的过渡,并在体例上也有所突破。元代编修全国性的《大元一统志》时,甘肃于大德二年(1298)编撰并提供了《甘肃图志》。

   至明清,甘肃的修志先后出现两个高潮期,其中明代修志92部,清代修志173部,为甘肃史志文化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之所以出现这种态势,除与当时国家长期统一,社会政治稳定,中央政权重视思想文化统治,倡导编纂整理历代典籍有关外,更与甘肃境内宋元以前的少数民族割据政权不复存在,全省纳入中央政府的统一体系有关。

   民国年间,甘肃修志得以继承和发展,共修各类志书67部。按照民国政府的要求,1928年4月成立甘肃通志局(后改名甘肃通志馆),各市县成立文献委员会,编纂府志、市志、县志和其他类志书。完成了甘肃史上第三部省志——《甘肃通志稿》。这一时期的修志,一是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并由省府聘任馆长、副馆长、编纂等,各市县亦然;二是对志书内容和编修方法做了统一的规定,三是编修手段有了新的要求,包括地图的绘制、文物古迹与特殊方物的照片、印刷装订等,还要求“特列大事记一门”,并规定了文献征集、各项调查、数据统计等方式方法;四是明确了市志编修,为地方志书中的第二种。除省市县志外,民国时期另有人物志、山志、石窟志、乡土志、寺庙志、书院志等编纂,一些诗体、赋体、韵文体等稀有体裁的志书也多见于这一时期。

   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修被列入国家规划,受到各地重视。甘肃以永登为先,先后有十余县组织修志,进度不一,但大多未及付梓,就因“文化大革命”而止。1959年,甘肃开始历史上第四次纂修《甘肃省志》,规划16部,100万字,但由于自然和政治的原因,价值不大,多为油印本。1978年后,在全国恢复修志的大背景下,1983年甘肃省第六次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重视编修甘肃省地方史志的决议案》为标志,各地全面开始新时期修志。1984年,甘肃历史上第五次《甘肃新志》的编修启动。1985年,省人民政府批转《〔甘肃省志〕编纂方案》(试行草案)。此后,省上有关部门、单位相继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1989年12月,《甘肃省志》第1卷《概述》、第2卷《大事记》率先出版,至2011年,《甘肃省志》共72卷,基本完成。同时,县志83卷和部分市州志、地区志先后完成。目前,大部分单位和市州县进入二轮修志,少部分单位和市县已完成二轮修志,另有十余卷省志、专志问世。修志工作进入常态化。新时期全省修志共***部。

    甘肃旧志整理工作始于1986年,至2011年,正式出版旧志点校本82部,内部印制点校本10部。在旧志研究述评方面,也有少量文章发表。

甘肃历代修志

   甘肃修志,大体可以分为两汉至元的发展、成熟和定型期;明清两代的编修高潮期;民国时期近代方志的继承和变化期;社会主义时期方志编修的全面展开等四大历史时期。

   甘肃两汉至魏晋修志 两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地记,是甘肃方志的最初形式。仓修良所著《方志学通论》中,对魏晋南北朝时代所产生的人物传记和地记列表,在《地记产生顺序表》中,共列136部地记,其中涉及甘肃的有《西河记》《秦记》《秦州记》《仇池记》《沙州记》《凉记》《凉州记》共7种。目前已知甘肃早期的方志著作至少有47部,大多均已佚。其中较著名的有阚骃的《十三州记》和刘暤摹抖鼗褪德肌贰

  《十三州志》 全国地理总志,又称《十三州记》。阚骃撰,共10卷。约北凉永和五年(437)成书。以在汉代版图内所设司隶、豫、冀、兖、徐、青、荆、扬、益、凉、并、幽、交13州为纲,介绍各地的郡县沿革、河道发源及流向、社会风俗等地理现象,是研究中国西北地方史、古代地理状况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史料。该书被唐代刘知几誉为“言皆雅正,事无偏党”。已散佚,魏朝郦道元《水经注》、唐代颜师古《汉书地理志注》多有征引;清代张澍从《水经注》《后汉书注》《初学记》《括地志》《太平广记》《太平寰宇记》诸书中辑录佚文299条,按地域进行排比,编撰成书,收入《二酉堂丛书》;另有清代王谟《汉唐地理书钞》及《知服斋丛书》辑本。

   阚骃(?~约444)。字玄阴。甘肃敦煌人。初事北凉,得蒙逊器重,拜秘书考课郎中,典校经籍,刊定诸子3000余卷。后加封都尉,官至尚书。入魏后,乐平王拓跋丕引为从事中郎。后流落京都平城(山西大同),饥寒而死。阚氏通经传,曾为王朗《易传》作注;撰《十三州志》。

  《敦煌实录》 中国古代首部实录性史书,20卷,北魏时成书,已佚。刘曌V饕窃亓硕鼗偷厍睦泛腿宋铩#ú钩涞隳谌荩┦歉仕嘧钤绲姆街炯炎髦弧!妒吠āぴ邮銎吩唬骸翱な槿绯h持晟螅鯐之该博,能传不朽,见美来裔。”又外篇曰:“敦煌僻处西域,求诸人物,自古阙载,既而刘暡檬椋蚶诼溆⒉牛尤挥酢!

   刘暎ǎ俊522年)。字延明。西凉王李暠时,官拜儒林祭酒、从事郎中、抚夷护军等,著《略记》130篇84卷,《凉记》10卷,《方言》3卷,《靖恭堂铭》1卷。曾注《周易》《韩子》《人物志》《黄石公三略》等。

   “五凉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独特而辉煌的一页。晋末天下大乱,中原群雄逐鹿,民不聊生,甘肃境内的河西地区先后出现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等地方割据政权,偏安一隅,史称“五凉”。这时中原世家大族纷纷避难西迁,一时学者云集,与当地文化交融,他们相继编著出一大批重要的史学、哲学、经学和文学著作等,“五凉文化”由此而生。当时五凉诸国都设立史馆,置著作或太史令,专修国史。除了官修,私修数量也多,也有少量为他邦所录。同时还积极与东晋和南朝保持文化史书的交流。此时期编写的史书数量较大,其中就有方志的雏形之作30余部,合计238卷,如《西河记》《凉记》《敦煌实录》《凉书》等。虽然这些志书后世无存,却为以后的《十六国春秋》《晋书》《隋书》等的编纂,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也为甘肃方志奠定了早期的基础。此时的著名人物有:索绥、刘庆、刘暋⑺麝汀⒄炮选⒂鞴椤⒍喂炅⒆谇盏取

甘肃两汉至魏晋方志著作47部

   著 作

 作 者

 朝 代

《秦记》

  阮 籍

 魏

《张掖郡玄石图》

 孟 众

 魏

《张掖郡玄石图》

 高堂隆

 魏

《西河旧事》

 佚 名

 魏 晋

《晋太康秦地记》

 佚 名

 晋

《陇西人物志》

 索 纬

 晋

《西河记》

 喻 归

 晋

《玄晏春秋》

 皇甫谧

 晋

《年历》

 皇甫谧

 晋

《凉国春秋》,又名《凉春秋》、《索绥前凉录》

 索 绥

 前 凉

《凉书》

 索 晖

 前 凉

《凉记》

  刘 庆

 前 凉

《凉记》

 张 谘

 十六国·燕

《拾遗录》

 王 嘉

 后 秦

《凉州记》又名

《西凉记》、《凉记》

 段龟龙

 后 凉

《拓跋凉录》

 佚 名

  南 凉

《十三州志》

 阚 骃

 北 凉

《凉书》

 高道让

 北 凉

《凉记》

 宗 钦

 北 凉

《诸郡碑》

 李 暠

 西 凉

《杂碑文》

 李 暠

 西 凉

《略记》

 刘

 西 凉

《凉书》

 刘

 西 凉

《人物志注》

 刘

 西 凉

《秦纪》

 姚和都

 西 凉

《西凉录》*

 宋承义

《沙州记》

 段 国

  南 朝

《吐谷浑记》

 段 国

  南 朝

《秦州记》

 郭仲产

 南 朝

《仇池记》

 郭仲产

 南 朝

《凉州记》

 张 资

 南北朝

《国记》

 邓 渊

 南北朝

《参定朝仪律令音乐章》

 邓 渊

 南北朝

《国史》

 段承根

 南北朝

《国史》

 阴仲达

 南北朝

《国史》

 李琰之

 南北朝

《敦煌实录》

 刘

 北 魏

《中朝多士传》

 宋 绘

 北 魏

《姓氏谱录》

 宋 绘

 北 魏

《太和起居注》

 李伯尚

 北 魏

《前朝功臣序赞》

 李仲尚

 北 魏

《陇西记》

 佚 名

《陇右记》

 佚 名

《张掖记》

 佚 名

《甘州记》

 佚 名

《秦州地记》

 佚 名

《凉州异物志》

 佚 名

《敦煌耆旧传》

 佚 名

   甘肃隋唐修志 隋唐两代是甘肃方志编修的重要发展时期,图经的编修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形式,可考的计有22部。其中《沙州图经》《沙洲都督府图经》《沙洲地志》《沙州城土境》《敦煌录》《寿昌县地境》《雍州图经》《陇右图经》等尚存残卷,其余散轶。

  《沙州图经》 又称《沙州志》,清末于敦煌石室中发现。中国最早的图经。唐代无名氏作,编于开元年间。首尾残缺,其存者长不逾三丈,有经无图。文字489行,计7073字。原稿在法国。后有罗振玉《敦煌石室遗书》所收残卷影印本。书中记载了当地天象、池水、渠、泽、堰、堤、驿、县学、社稷坛、杂神、寺庙、冢、古城、祥瑞、歌谣、古迹以及行政机构和区划等,还保留部分新疆域内容。

  《沙洲地志》  唐光启元年记载沙州、伊州地情的残卷。发现于敦煌鸣沙石室中。前人定名为《沙州地志》,日本学者羽田亨在其所撰《唐光启元年写本沙州伊州地志残卷考》中,则题名为《沙州伊州地志》。此书卷首残缺,卷末从形式看尚属完整。该书先述州的沿革大事及州境内河流湖海,著名城镇,再分县叙述。对州下辖县的记载,诸如去州之远近、户口、乡镇、物产、寺观、烽戍、山川、湖泊、古迹、风俗等都有详略不同的记载,甚至有零乱的情况出现。

甘肃隋唐方志著作22部

  著 作

 作 者

 朝 代

《西域图记》

 裴 矩

 隋

《西域道里记》

 佚 名

 隋

《沙州城土境》

 佚 名

 唐

《河西人物志》

 赵武孟

 唐

《沙州图经》(《沙州志》)

 佚 名

 唐

《沙州都督府图经》

 佚 名

 唐

《河西陇右地形图》

 佚 名

 唐

《关中陇右山南九州别录》

 贾 耽

 唐

《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

 贾 耽

 唐

《吐蕃黄河录》

 贾 耽

 唐

《河湟十一州地图》

 佚 名

 唐

《成州图》

 佚 名

 唐

《庆州旧图经》

 佚 名

 唐

《回鹘道里记》

 李 晟

 唐

《安定图经》

 佚 名

 唐

《沙州地志》

 佚 名

 唐

《寿昌县地境》

 佚 名

 唐

《敦煌录》

 佚 名

 唐

《陇右图经》

 佚 名

 唐

《雍州图经》

 佚 名

 唐

《敦煌新录》

 李延范

 后 唐

《使于阗记》

 高居诲

 五 代

   裴矩(547—627) ,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人,隋文帝时任黄门侍郎、吏部侍郎,隋炀帝时在甘肃张掖主管两域互市。期间,采访西域政权、风俗、山川、交道、物产等,著《西域图记》3卷,叙44国事(今佚)。

   贾耽(730—805),字敦诗,地理学家。沧州南皮(在今河北)人。唐代宗大历时任鸿胪卿,德宗贞元时为宰相。在任鸿胪卿时,主持与各族往来朝贡,熟悉边疆山川风土,勤于搜集资料,绘撰涉及甘肃的《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关中陇右山南九州别录》《吐蕃黄河录》等。

   甘肃宋元修志 宋元时期是甘肃方志编修的定型时期。方志编修计有25部,即北宋12部,南宋7部,元代6部。多数已佚。而方志名称,北宋时大多称“图”、“图记”、“图经”,南宋时则称为“志”、“记”,至元代,则大部称为“志”,还出现了“续志”,说明修志出现了连续性。这一时期甘肃方志在内容上突破仅记地理的限制,增加了人物、学校、风俗、碑碣、艺文等,同时在体例上有了细目或分纲立目。全面完成了从图经向定型方志的过渡。可惜这些志书已佚难觅,只是在后世的有关典籍中(如《太平寰宇记》)有零碎记载。

甘肃宋元25部方志著作

  著 作

 作 者

 朝 代

《秦州图经》

 佚 名

 北 宋

《天水图经》

 佚 名

 北 宋

《天水志》

 佚 名

 北 宋

《庆州志》

 佚 名

 北 宋

《秦州志》

 佚 名

 北 宋

《镇洮州补遗》

 李 洪

 北 宋

《至道西鄙图》

 杨允恭

 北 宋

《河西陇右图》

 郑文宝

 北 宋

 《西域图》

 盛 度

 北 宋

 《泾原环庆西路州军山川

  城寨图》

 曹韦、张宗贵

 北 宋

《山川郡县形胜图》

 冯 业

 北 宋

《熙河六州图记》

 陈 冠

 北 宋

《同谷志》

 李修已

 南 宋

《续同谷志》

 李 绮

 南 宋

《文州古今记》

 章 颖

 南 宋

《文州古今志》

 杨 槱

 南 宋

《文州续记》

 杜孝严

 南 宋

《西和州志》

 张仕佺

 南 宋

《环州志》

 佚 名

 南 宋

《甘肃图志》

 佚 名

 元

《元甘州志》

 佚 名

 元

《元山丹州志》

 佚 名

 元

《元肃州志》

 佚 名

 元

《元文州志》

 佚 名

 元

《元德顺州志》

 佚 名

 元

   余阙(1303—1358),字廷心,一字天心。唐兀氏,世家河西武威,元惠宗元统元年赐进士及第,历官同知泗州事、中书刑部主事、翰林修撰、淮西副使、佥都元帅府事、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淮南行省左丞等。曾参与辽、金、宋三史的撰修,为修撰官。后以事被劾。归隐庐州青阳山。著有《青阳集》。

   甘肃明代修志 这一时期,由于甘肃版图在行政上隶属陕西管辖,故甘肃没有省志,相关记载都录在陕西志书中,但省内的地方修志还是延续,并出现第一个高潮期。已知共修志91部,分属从永乐至崇祯的11个帝王时期,尤以嘉靖、万历、崇祯为多。其中嘉靖年间修25部,万历年间修21部,崇祯年间修22部,合计68部。此时的编修,数量较多,品类齐全,有府、州、县志,有边关卫、所志,还有山川古迹志。有“创修”、“续修”和“重修”。此外,家乘族谱的编修此一时期也开始兴盛,因属于私撰,故留存稀少。此时的修志著名人物有胡缵宗、赵时春、康海等。

  明代,与主体方志相辅的还有军事管制区编修的关镇卫所志。都司卫所为明代地方军事机构,虽是军管区,在不设府、州、县的地区也兼理民事和行政职能,为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组成部分,故其志也兼记防地范围内的风俗、物产、古迹、人物、艺文等。在明代各行都司中,只有陕西行都司曾编修志书。

   明代在攻取河西后,为固边防,驻重兵防守,陕西行都司于洪武七年(1374)设于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市),原名西安行都卫,翌年改为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洪武九年(1376)罢撤。洪武十二年(1379)在庄浪(今甘肃省永登县)恢复建制。洪武二十六年(1393)迁至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先后辖甘州左、右、中、前、后五卫及肃州卫、山丹卫、永昌卫、镇番卫、庄浪卫、西宁卫、凉州卫共十二卫,并直辖镇夷、高台、古浪三个守御千户所。甘肃纂修有《陕西行都司志》和《凉镇志》《甘镇志》《肃镇志》。此外有卫,所志12部。其中《岷州卫志》3次纂修。《靖虏卫志》《甘州卫志》各2次纂修。另有《庄浪漫记》《庄浪汇记》《永昌卫志》《洮州卫志》和《高台所志》。嘉靖三十四年(1555) ①罗洪先编绘刊行的《广舆图》中,备载甘肃境内西起肃州卫之嘉峪关,经凉州卫、兰州、靖虏卫至宁夏府的军事地理要素的②《九边图》。

   甘肃明代府志  共13部,其中《临洮府志》5次纂修,《庆阳府志》《巩昌府志》各2次纂修。另有《平凉府志》及《庆阳府志并属县志》《平凉府志并属县志》《巩吕府志并属县志》。还有《巩郡记》《徽郡记》和《北地记》。

   甘肃明代州县志  共16部,其中《兰州志》4次纂修,《河州志》《宁州志》《肃州志》《阶州志》《静宁州志》各2次纂修,另有《秦州志》和《泾州志》;有县志约39部,其中《镇原县志》4次纂修,《伏羌县志》《通渭县志》各3次纂修,《秦安县志》《真宁县志》《兰县志》《安定县志》《宁远县志》《庄浪县志》《成县志》《渭源县志》各2次纂修,另有《华亭县志》《礼县志》《西和县志》《文县志》《崇信县志》《漳县志》《金城志》《会宁县志》《清水县志》《洮阳古今志》《张掖志》《灵台县志》等,计23个县编有县志。

   上列志书,大部散轶,现能见到的有:万历《临洮府志》,嘉靖《平凉府志》,嘉靖《庆阳府志》,嘉靖《河州志》,万历《宁远县志》(残本),崇祯《成县新志》,万历《庄浪汇记》以及嘉靖《秦州志·序言》等10多部。

   甘肃明代专志 《崆峒山志》万历十七年(1589)李应奇纂,计3卷,2册,明代甘肃3部山川古迹志之一,为甘肃最早刊行的山志,由分野、建革、疆域、形胜、田赋、仙迹、题咏等七门组成。资料丰富,考证详备、准确,被收入明万历《内阁书目》和《四库提要存目》。许登纂《崆峒山志》和胡缵宗纂《羲台志》(又称《伏羲台志》),均佚。

   甘肃清代修志 清代是甘肃方志编修的第二次高潮期,已知甘肃共修各种地方志175部,贯穿顺治至宣统的10个帝王时期,尤以康熙、乾隆为最,其中康熙年间纂修40部,乾隆年间纂修42部,道光年间纂修17部,光绪年间纂修27部,宣统年间纂修22部。其特点表现为修志规模大,地域广,成书多,品类全,体例完备。基本形成州县无不修志的局面。另有卫志、厅志、镇志、乡土志、人物志、山志、采访录及其他志书多种。如杨春茂纂修《重刊甘镇志》。这些志书有官修,有私撰,优劣并存,不乏张维指出的“官辑应征之本,”其中粗率错讹,多有所见。但总体上不同程度地保存了各地资料,仍不失为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清代甘肃省志  清康熙六年(1667)陕甘分治以前,甘肃无省志。甘肃史料见于《陕西通志》。①(乾隆)《甘肃通志》又称《敕修甘肃通志》,50卷,36册,约88万字,甘肃巡抚许容监修,李迪、张能第、甄汝翼、郑铎、樊初荀、田吕叶、曹最等人先后参与编纂,历时9年,乾隆元年(1736)成书。此志为《四库全书》本;②(宣统)《甘肃全省新通志》为第二部全省通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陕甘总督前任升允、后任长庚监修,丁喜翰、安维峻先后任总纂。宣统元年(1909)成书,100卷,81册,计325万字,宣统三年(1911)刻印十余部。总目有十:天文、舆地、建置、祠祀、学校、兵防、职官、人物、艺文、志余;子目七十。全书上溯开天辟地,下至宣统元年。记述甘、宁、青三省之事。

   清代甘肃府志 共11部,其中《兰州府志》3次纂修。《庆阳府志》、《巩昌府志》各2次纂修,另有《临洮府志》、《甘州府志》和《平凉府志》。此外,张澍编纂的《凉州府志备考》,是一部方志初稿,成书于嘉庆十五年,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准”方志著作,未刊。在他的《养素堂文集》中不见其序文,屈万里、刘兆祐主编的《张介侯所著书》第6册收有《凉州府志备考》的《艺文》《职官》《人物》《西夏纪年》4个部分。

   甘肃清代州志 共36部,其中《阶州志》6次纂修。《豢州志》《宁州志》《狄道州志》各4次纂修。《河州志》《差州志》《肃州志》《静宁州志》各3次纂修。另有《岷州志》《洮州志》《五凉全志》《徽州志》《秦州志》《直隶秦州新志》。

   甘肃清代县志 共93部。其中《通渭县志》《镇原县志》各6次纂修。《伏羌县志》《会宁县志》《靖远县志》《金县志》《皋兰县志》《礼县志》各4次纂修。《崇信县志》《庄浪县志》《华亭县志》《宁远县志》《两当县志》《文县志》各3次纂修。《陇西县志》《临洮县志》《清水县志》《秦安县志》《成县志》《西和县志》《徽县志》《永昌县志》《山丹县志》《敦煌县志》《合水县志》《正宁县志》各2次纂修。另有《灵台县志》《泾川县志》《平凉县志》《安化县志》《定西县志》《渭源县志》《漳县志》《天水县志》《永登县志》《民勤县志》《武威县志》《古浪县志》《西固志》《环县志》《玉门县志》。计41个县编有县志。

  《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 也简称《五凉全志》,总纂③张玿美,生卒年不详,字昆岩,甘肃武威人。清雍正元年(1723)举孝廉,授广东惠来县知县,后升廉州府(治所在今广西合浦县)知府,又升雷琼道。该志乾隆十四年(1746)成书并刻本。全志含武威、镇番、永昌、古浪、平番五县县志各一部,另艺文志一部。纂修以《周礼·地官·司徒》的智、仁、圣、义、忠、和的六条道德标准教养五县百姓为宗旨,借鉴康对山《武功志》的体例,定为七篇:地理、建置、风俗、官师、兵防、人物、文艺。是凉州现存较早的志书。尽管内容较为简略,且有疏误之处,但它刊印后流布较广。1998年由张克复等整理点校,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清代甘肃各类方志编修统计表 

乡土志

采访录

人物志

顺治

1

4

3

2

9

康熙

3

13

19

4

1

40

雍正

2

2

乾隆

1

3

8

29

1

41

嘉庆

2

1

5

1

1

10

道光

1

15

1

17

咸丰

1

1

同治

3

1

4

光绪

1

6

12

1

5

2

27

宣统

1

4

5

2

1

4

5

22

合计

2

11

36

93

5

1

4

7

3

4

1

8

175

   吴之珽,字乾玉,号赤谷,甘肃陇西人。康熙拔贡,曾任江西婺源,江苏宝应、浙江秀水等县知县。好读史,殚心著述,作《蠹书》2篇,作《襄武人物志》,将陇西人物分为30传。后客居静宁。康熙五十五年(1716),知州黄廷钰请其协纂《静宁州志》14卷,该志义例简要,深得志法,于静宁故实,考证精详,对后世修志影颇大。

   沈青崖,字寓舟,浙江嘉兴人。乾隆初名士,曾任西安粮道。所纂《雍正·陕西通志》颇具史法。乾隆二年(1737)纂修《重修肃州新志》30卷。后应狄道州知州张儒、张永淑先后之请,采访吴镇及刘维瀚等纂录之稿本,于乾隆十年(1745)纂成《狄道州志稿》12卷,已佚。他在自序中说:“狮之搏狸,亦必用全力。仆纂狄志,不以狄视狄也,犹用纂全陕通志之法式。经纬组织具在凡例,不支蔓,不挂漏,是为志体。”

   邢澍(1759—1823),字雨民,号佺山,甘肃武都人。清代著名学者,与武威张澍齐名,时称“陇上二澍”。乾隆年间进士,历任浙江永康、长兴知县,江西饶州、南安知府。家藏万卷图书,博学能文,精天文地理。主张地方官应热心方志编纂,以“扬前烈,光盛典”。提出“志之为书,体类于史,非藉学具三长,惟精惟博,相与上下其议论,将不足以信今而传后。”与钱大昕同纂《长兴县志》,成为清代地方志中善本之一。还在邵晋涵、孙星衍两家搜集刻石资料的基础上,增订辑录周秦至元代8000种碑目,著成《寰宇访碑录》,名噪一时。一生著述颇丰,据冯国瑞《邢佺山先生著述考》所列,有《十三经释义》《关右经籍考》《全秦艺文志》《西汉希姓录》《宋会要》辑本以及《金石文字辩异》等15种。此外,还协助吴鹏翱编纂《武阶备志》,并作序。

    张国常(1836—1907),字敦五,甘肃皋兰县(今兰州市)人。光绪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以父老,求终养,不复仕。主讲兰山书院二十余年,门生甚众。光绪十五年(1889).陕甘总督杨昌浚嘱其纂修皋兰县志,于光绪十八年(1892)纂成《重修皋兰县志》30卷。张氏去世后由③刘尔忻通过陇右乐善书局,交志稿于甘肃政报局石印发行。《陇右方志录》称:“志分图、表、志、传四纲,依类相从,有条不紊,旧志讹误,订改无遗;又始立方言,金石两目,义例谨严,文词渊雅,吾省名志也。”张氏一生勤奋著述,遗稿积数十巨册,惜散佚颇多,尚存《土司蕃族考》1卷,《甘肃忠义录》30卷。

   甘肃民国时期修志 民国9年(1920)陇南等14县相继成立县志局。次年,省署通令各县纂修新志。民国17年(1928)成立甘肃省通志局,省政府拨银洋35万元,纂修《甘肃通志》,编制70人,由省政府主席刘郁芬、孙连仲督修,总办为吴瀛章、杨思(兼总纂)。翌年,省政府颁发《甘肃各县县志局简章》11条,规定:“县志局以县长为监修,其纂修、采访及事务各员,由监修分别聘委”“县志或创修,或续修、通修,依各县情形自定之。”民国21年(1932)又改甘肃省通志局为甘肃省通志馆,杨思任馆长,张维任副馆长。各县县志馆按照民国政府令,相继改为文献委员会。在省县通志局(馆)和文献委员会的推动下,各地相继开局修志。

   民国时期,甘肃共编修各类志书92部。从版本上看,有铅印本、石印本、油印本,也有稿本或手抄本;从内容和编纂形式上分,有创修、有重修、有续修,有通志、有专志、有要览、有记、有采访录、有调查录;从修志体例看,大都承袭前代遗范,从不同方面记载各时期各地发展变化的史料、史实,也因时代之变而有所创新。如:记述辛亥革命在甘肃所引起的社会变革;注重国计民生史实的记述;增添或加强了教育、实业、民政、交通、邮政、军制等新目;采用摄影、现代绘图新技术等。哈锐、任承允、贾缵绪纂修的《天水县志》,采用分志条目体,标题新颖,充分运用当时所认知的科学知识,大量应用图表,扩展志书记述内容,设交通、教育、民政、民族等志,对新鲜事物给予足够重视。

   此一时期的甘肃修志,因为地处边远,避开战火,故得以兴盛一时。但由于时间短、内乱和外敌入侵,加上经济条件所限和时代的政治局限性(如,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的黑暗动荡不可能写入志书),因此,名志佳作甚少,即使有些撰成之志,也没能付梓。

   《甘肃新通志》(又名《甘肃通志稿》)民国18年(1929)甘肃省政府决议编修甘肃省志,筹拨经费,成立甘肃省通志局,正式启动甘肃历史上第三部省志的纂修。由时任省政府主席刘郁芬监修,杨思、张维、慕寿祺等编纂,张维总纂。工作初始,拟定了《甘肃通志馆章程》及《甘肃通志馆办事规则》,同时拟定《甘肃通志目录》和《甘肃通志采访纲要》,然后派员赴各地采访督促。后因战祸频仍,省政府主席多次易人,省财政拮据,至民国20年(1931)初,原筹措经费被刘郁芬提做他用,编纂工作由是而辍。民国21年(1932)根据内政部颁布的《修志事例概要》规定,甘肃省通志局改名为甘肃省通志馆,由省民政厅长杨思兼任馆长,张维任副馆长。民国23年(1934),原定五年限期届满,经费停发,书未杀青。副馆长张维与邓隆、廖元佶、朱秉衡共同商约,私人负责,义务尽职,坚持编纂,历经8年之艰辛,于民国25年(1936)修成。

   全志共130卷,450万字,分17纲,93目,具体为:舆地志15卷.分载总分图、沿革图表、晷度、疆域、山脉、水道、地质、气候、物产、古迹(含陵墓);建置志5卷,分载县市、廨署、庙宇、关梁;民族志10卷,分载族姓、移徙、户口、宗教、学艺、实业、风俗、方言;民政志5卷,分载自治、警政、水利、蠲账;财赋志7卷,分载贡赋、税捐、仓储、市籴、公债、官产、差徭、会计、货币;教育志6卷,分载学制、书院、学校、学田、留学、社会教育;军政志9卷,分载兵制、塞防、屯田、马政、互市、边事;交通志4卷,分载道路、驿传、河运、邮电;外交志1卷,分载交涉、通商、教会;职官志14卷,分载官制、职官表、科举表、武科表、议员表、学校毕业表;选举志6卷,分载选举例度、征辟制科表、科举表、武科表、议员表、学校毕业表;人物志28卷,分载上古至清末之烈女、寓贤、释道;金石志3卷,分载石器、陶器、金器、石刻、造像、摩崖、瓦砖、壁画、古木竹简;艺文志2卷,分载经、史、子、集、方言、译经;纪事志10卷,记载上古至民国期间之大事;变异志1卷,记载变异、天变、地震、人异、物异;杂记志4卷,分载轶闻、考证、拾遗、前志。

   全志上起远古,下迄民国17年(1928)甘、宁、青分省为止。结构严谨,资料翔实,文字简赅,有创见和独到之处。对甘肃前两部通志中的错误、舛漏多有校正补阙。对山川河流记述详确。尤对甘肃各民族以历史先后为序,析其历史渊源、姓氏演变。对甘肃诸土司名称、种族、辖区、户口均归纳人志,颇具地方特点。由于时代局限,也难免缺失之处,如记载社会经济及科技方面的资料比较简略,对封建社会制度尊从道德的规范和选举制度文字较多,但仍不失为一部使用价值较大的志书。志稿完成时,因抗战爆发,经费无着,除《甘肃省县总分图》、《甘肃地理沿革图表》于民国23年(1934)由北平大北印书局铅印发行外,其余均未付梓。全稿现藏于甘肃省图书馆。

  《庆阳府志续稿》杨景修(庆阳县人)编纂,14卷,10万字。上限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下限止于庆阳府裁撤的民国3年(1914)。

   《兰州市志》 民国32年(1943)春,兰州市政府筹组由甘肃省主席谷正伦为主任委员,黎锦熙、蔡盂坚(兰州市长)为副主任委员,张维、水梓等为顾问,慕寿祺、王烜、袁翰青等为编审委员,李蒸、顾学颉、李恭为编纂委员的兰州市志创修委员会,创修《兰州市志》,其成员多为来自沦陷区任教于西北师院、甘肃学院的教授,亦有地方学者,阵容强大,虽然大部分脱稿,惜未成书。

   甘肃民国时期县志 共计64部。《会宁县志》《天水县志》各3次修纂;《靖远县志》《西和县志》《漳县志》《定西县志》《陇西县志》《西固县志》《夏河县志》《永昌县志》《平番县志》《庆阳县志》《镇原县志》《宁县志》《东乐县志》《安西县志》各2次纂修;还有30个县编有:《渭源县志》《徽县志》《红水县志》《礼县志》《康县志》《洮沙县志》《和政县志》《导河县志》《临潭县志》《镇番县志》《古浪县志》《伏羌县志》《秦安县志》《清水县志》《崇信县志》《华亭县志》《灵台县志》《榆中县志》《皋兰县志》《正宁县志》《高台县志》《临泽县志》《鼎新县志》《金塔县志》《敦煌县志》《张掖县志》《玉门县志》《酒泉县志》《平凉县志》《泾川县志》。共计46个县编有县志。

   甘肃民国时期专志及其他志书  张维编纂的《甘肃人物志》《仇池国志》;张颖轩编纂的《首阳山志》安履祥编纂的《朱圉山志略》;冯国瑞编纂的《麦积山石窟志》;要览类有《甘肃要览》《酒泉县要览》《康县要览》《高台县要览》《文县要览》《西固要览》《成县要览》;采访录有《临泽县志采访录》《泾川县采访新志》;调查录有《渭源风土调查录》《永登县各项调查表》;乡土志及乡土教材有《甘肃乡土志稿》《镇原县乡土志》《皋兰县风土志》《张掖县乡土志》《天水指南》《天水乡土教材》《天水三字经》。另有《拉卜楞设治记》《青城记》。共计25种。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甘肃的乡土志和乡土教材颇为引人瞩目。会宁朱允明私修的《甘肃乡土志稿》(取材于1912—1946)凡23章.121节,约50万字。张掖县知事李含青编著的《张掖县乡土志》更为独特,分历史、政绩、兵事,全志均为四字韵语,明白晓畅,易于上口,惜已失传。《天水乡土教材稿》(1922—1927),李天煦编纂,稿成后油印,标明“高级小学使用”,并在当地学校试行,很受师生欢迎。本书名为教材,但资料基本上都取自方志,从编目到内容都具备方志性质。民国27年(1938)编成铅印的《天水三字经》、凡4篇,28目,万余字,借用少儿蒙学读物《三字经》的形式,注入地方志内容,虽有局限,但别具匠心。

    刘尔炘(1864一1931),字又宽,号晓岚,又号果斋。甘肃兰州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二年(1894)任翰林院编修,三年后辞官,回兰州任五泉书院讲席、主讲、甘肃文科高等学堂总教习。他专心致力于地方文教实业,关心民众疾苦,创办学堂、修学社及陇右乐善书局等文化教育社团,1912年任甘肃省临时议会副议长。1915年创办甘肃省公立图书馆。热心修志事业,积极支持印行《重修皋兰县志》,并为《甘肃人物志》作序。一生著述甚丰,有《果斋日记》、《兰州五泉山修建记》、《拙修子太平书》等数十部。

   慕寿祺(1875—1948),字子介,号少堂。甘肃镇原县人。清末举人。曾任甘肃文高等学堂教习。1907年赴京、津、汉等地调查学务,接受进步思想,入同盟会。后任甘肃省临时议会副议长、甘肃省长公署秘书长、甘肃省立第一中学校长、省参议院议员、参政院参政等职。1929年任甘肃省通志局总纂。毕生著述颇丰,计有《经学概论》《陇上同名录》《甘肃省历代大事记》《西北道路志》等30余部,尤以记述甘肃、青海、宁夏三省的《甘宁青史略》(40卷)价值颇高,还重修《镇原县志》20卷。

   杨思(1882—1956),字慎之。甘肃会宁人。清末进士,翰林院检讨。1906年留学日本,同盟会员。历任甘肃省议会副议长,安肃、兰山道尹,护理(代理)甘肃省长,南京政府国民大会代表、省民政厅长。1932年任甘肃通志馆馆长兼总纂,主持并与张维、刘庆笃完成《甘肃通志稿》130卷。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监察委员会副主席、甘肃省政协副主席。

   周希武(1884—1928),字子扬,号绳之。甘肃天水人。民国2年(1913)任甘肃省立一中教务长兼教国文、历史等课。次年改任省立武威四中校长,期间师从李叔坚询考订之学,并潜心钻研历史地理。民国6年(1917)随勘界专员周务学赴玉树勘界,载书陟昆仑,探河源,周行玉树土司25族,审察舆地,考诸载籍,撰《玉树调察记》一册附《宁海纪行》1卷,青海玉树自是有志。对西陲山水、民族、边事均有深湛研求,曾搜集典籍、网罗旧闻,自纂《青海志》(未成)。著有《汉书地理志今释》、《甘肃民族史》、《甘肃水道图说》等。民国17年(1928)去西宁途中遭土匪伏击,身亡。

                               甘肃历代修志分类统计表

朝 代

省志

府志

州志

县志

厅志

关镇

卫所

人物志

采访录

杂记

山水寺庙志

合计

备注

 隋以前

 7

 4

 27

 9

 47

 全佚

 隋唐

 1

 8

 1

 1

 10

 1

 22

 全佚

 宋

 3

 12

 4

 19

 全佚

 元

 1

 5

 6

 全佚

 明

 13

 16

 39

 20

 3

 91

 存十

 余部

 清

 2

 11

 34

 93

 1

 9

 7

 4

 8

 3

 1

 173

 大部

 有存

 民国

 1

 4

 63

 7

 1

 4

 2

 7

 3

 92

 大部

 有存

 合计

 4

 32

 75

 200

 1

 29

 21

 10

 37

 12

 5

 17

 7

 45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方志源流(下)
明代方志纂修述略
宁波学研究→藏书文化→散出方志的流传
康熙云南方志与地方文化互动探究
《文化安顺》艺文春秋 《安顺府志》纂修始末 2020年第98期(总581期)
地方志目录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