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乾隆沈丘县志上
 
龙的传人  

乾隆沈丘县志上

(2011-11-20 12:36:02)

乾隆沈丘县志上

 

【乾隆】沈丘县志  十二卷
  (清)乾隆十一年(1746)刊本

  知县何源谦等修,鲁之璠等纂。源诛字樊友,奉天正黄旗襄平(古县名,故址在今辽宁辽阳市)人,拔贡,乾隆十年(1745)来任。之璠字奂著,临颖县拔贡,时任此县教谕。
  乾隆九年(1744)秋,陈州府接布政使司修志檄文,九月下达于所属各县。时县今何奕宿方举贤开局,着手纂辑,而调任淮宁之令至。奕宿山西代州人,七年(1742)来任。十年(1745)二月河源洙来任,踵其事,仅两月稿已就,未及付引导后任冯澎已莅任。为之刊行。澎字震崖,直隶隆平(今河北省隆尧县)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如此匆匆,何以为书?续志多按旧志门类稍事茸补成书,故鲜有可观者。
  目录:卷前图经,县表,县纪。以下十二目依次分列于十二卷中,曰天文志,地理志,建置志,食货志,祀典志,学校志,秩官志,官师表,人物志,乡贤列传,丛纪志,艺文志。
  新旧两志相较,目录大同而小异。所谓小异,旧志多一名宦列传,此志多一地理志而已。此所谓县表即县建置沿革表,绝大部分志书均系于地理志。所谓县纪一县之大事记,多数县志皆独立置目,此书均列于卷首,颇为别致。凡前志体例之失,此志不稍动。如秩官志与官师表之并存,人物列传与乡贤列传之叠床架屋,重复累赘,极不合理。反之,应各自独立成目而却糅杂于一处者,如人物表中有甲科、乡举等项,亦殊为不当。人物与乡贤并列,首要明确二者之标准,此书乡贤中为贞节、隐逸、后妃,可谓荒唐之至!不少小目所辑之资料,近乎胡闹,如秩官志之武备一目,其内容竟是教场一区、卷棚三间、门楼一座、厕所一间,此之谓武备,能不令人失笑。
  差强人意者,如地理志之风俗,建置志之集店,食货志之沟渠等小目与丛纪志所载明代农民起义事多皆可观。风俗目谓康熙五十年后,事事侈靡,不学问而美衣服,不耕桑而喜游晏,人以为地近江南,虚浮之所染,亦风气迁移无所依柱使然。社会风气在变,河南明代中叶以后与清代前期的方志多反映此种情况。丛纪志记载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泰昌元年(1620)十二月农民围攻县城事,此皆在崇祯前,为此后大规模农民战争的序幕。
  此书见《八千卷楼书目》著录。
  是书原刊本现存世甚多。另有同治十年(1871)增刻本,所增补为咸丰七年(1857)至同治十年(1871),内容甚少,无重大事迹。

清乾隆11年沈丘縣誌
續修沈丘縣志序
志者一邑之信史也沈子之國肇封於周興廢改隸世有變遷欲以考民風騐盛衰稽政事徵得失可不博觀於志而約取之歟明季兵燹之餘文獻無存幸際?
朝定鼎以來聖聖相承修養教訓百十餘年土地日闢戶口日增文治昌隆風俗淳厚足備輶軒之採而博聞見之傳者不可勝紀自前令李公芳春雅志創修圖經表紀分志列傳論之甚詳序之不紊一篇之中再三致意惓惓苦心功不容泯獨是距今八十餘年未聞嗣嚮則釐輯續纂以後起者之責矣甲子秋九月
大方伯趙公訪求民瘼諮諏遺獻爲資政之首務檄下郡邑增修志乘前令山右馮公方舉賢開局而以循聲稱?調劇淮寧乙丑春王月余奉檄代庖玆邑
郡伯崔公政肅風清優遊掞藻溫言下逮亟欲增輯余固愳續修之難而不敢承命也顧念曩日備員舘閣纂修通志逾十六載倖叨敘用半剌許昌寧復可以踈淺辭耶又幸邑之學博臨潁魯君斯文已任蒐羅記載一如前例鏤勒成帙可備採摭余囙敦延多士擇其文行兼優者與之分校互考共勸厥事甫經兩月繕稿已就及獻諸
郡伯而新令寧晉馮公已下車矣余復謬膺
大憲委理許篆未幾又檄攝固邑來徃風塵沉迷簿領沈志之纂言紀事舛訛遺漏實有不能兼顧者頼馮公退食之暇手不停披討論旣精校讐益宻八十餘載之闕畧悉爲綜之核之以成一邑之信史付諸梓人告竣於丙寅之三月乃命使遠來囑爲序其梗槩又豈余之所敢贊一詞也哉韓子云莫爲之前雖美弗彰莫爲之後雖盛弗傳李公創之於前馮公成之於後余願官是邑者覽之起治而維風生斯土者鑑之思齊而善俗庶幾民風極盛而不衰政事有得而無失也於是拜手而爲之序
乾隆十一年歲次丙寅桐月上浣
文林郎判河南直隸許州前署沈丘縣事襄平何源洙撰

乾隆九年九月奉
憲飭續修沈邱縣志碑
陳州府爲通飭事 乾隆九年八月二十六日蒙
特 授河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二級紀錄四次趙    票開前事照德郡邑之有志猶國之有史史載一代星野疆域祥瑞災異以及君臣紀傳中外載紀志亦如之史卽志之合志卽史之分也豫省通志於雍正年間延請名儒考訂纂修刊刻成集固足以信今而傳後但通志爲一省之綱領其細徵節末端頼邑乘考載詳明查各府州縣志書大率於康熙初年纂訂之後類皆殘缺未經重輯此數十年來承平日久戶口繁多教化日興風俗移易土田則有墾闢之殊疆域則有改隸之異其人才疊見如掇高科而登黃榜者不乏人節孝可風而義行堪傳者不乏人至備位玆之某某治行卓越某某素餐貽譏其姓氏尚在人耳目間及今博採輿論猶不失其真倘再因循日久不思增輯後之人卽欲採擇而編載之苦於文獻無徵則數十年之因革捐益政績文章人物風土幾何不湮沒無聞謂非守土之咎歟夫今日之牧令額設公費無多欲其聘延碩彥多人開舘纂輯付之剞劂誠力有所未逮然就邑中紳士擇其品行端方素有文名者一二人與之商榷考訂照依舊志條欸逐加增輯抄錄成書一申司府備查一付禮房收貯便後智仁稽考有據可以踵事而纂修之其事簡而易行其費約而不繁當亦諸君子所樂爲也合行通飭爲此仰府官吏照牌事理卽便轉飭所屬一體查照辦理仍將作何修輯緣由先行具報事竣將所輯之書抄錄送司查考毋視爲迂緩而致有高擱之舉毋畏其繁難而等於道旁之築是本司所深望也勿違速速等因到府蒙此擬合就行爲此仰縣官吏照票事理卽便查照辦理仍將作何修輯緣由先行具報以憑轉報事竣將所輯之書抄錄徑送
布政司暨本府查考毋視爲迂緩而致有高擱之舉毋畏其繁難而等於道旁之築毋違速速須票
右票仰沈邱縣准此
續修志姓氏
總裁

巡撫河南等處兼提督全省節制各鎮兼管河道督理營田兵部侍郎兼督察院右副都御使加三級 碩色[靜菴] 滿洲正黃旗人
提督河南全省學正翰林院編修加二級 汪士鍠[筠川] 安徽休寧人  丙辰召試
監修

河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二級紀錄四次 趙城[亙與] 雲南通海人  乙未
河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三級嚴瑞龍四川閬中人 戊戌
河南等處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紀錄七次王丕烈[東麓] 江南青浦籍華亭人 丁未
河南等處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加三級王興吾[慎菴] 江南華亭人 丁未
河南布政使司分守糧儲驛塩道副使加一級紀錄二十次胡紹分[香圃] 浙江德清人
河南按察使司分巡開歸陳許兼管河務兵備道副使加一級紀錄三次金山[靜軒] 滿洲正黃旗人

    提調
陳州府知府加二級紀錄二次崔應階[吉升] 湖北江夏人
陳州府糧捕塩務水利通判張宗洙[慤齊] 浙江烏程人

     校訂
河南直隸許州州判署沈邱縣知縣何源洙 燮友 奉天正黃旗人 拔貢
沈丘縣知縣馮澎 震崖 直隸隆平人 丙辰

    纂修
沈邱縣儒學教諭署訓導事魯之璠 奐若 臨潁人 拔貢

    分纂
邑貢生  程櫓
邑貢生  劉堯華

    訂正
邑舉人  程沐
邑貢生  劉成昶
邑監生  李蒲

    司書
邑庠生  李皓
邑庠生  孫汴
邑庠生  李益謙
邑監生  趙越邑
邑監生  孫南極
邑庠生  唐兩明
邑庠生  李申甫
邑庠生  李儒基
邑庠生  李撝謙
邑童生  曾炳麟
邑童生  李淑世
邑童生  普甲桂
邑童生  李令煜
江南江寧府江寧縣候選從九品吏員張志揚

    督梓
邑貢生  劉勞
邑監生  張山立

沈邱縣志原序
嘗攷周禮夏官職方氏掌天下之圖辨其邦國都鄙之人民與其財用九榖六畜之數要乃辨九州之國使同貫利此志所由始也然志何以尚哉夫志志也志所志則志之是故志政治以污隆,志風俗以媺惡志人物以臧否志疆域則祥其分合志土地則次其肥磽志戶口則紀其增減志賦稅則別其重輕皆所以徵徃信來爲後賢之鑑戒也沈邱介在陳頴歷春秋楚漢際封域肇於聃季疆理牋於吳楚號寖興寖廢地矣明都金陵建淮陽爲中州巨鎮而沈屬焉僻處一隅不當襟帶咽喉之重因無供應迎送之繁隆萬以前民稍稍安集逮崇禎癸酉流寇渡河攻城屠邑所至無完壘沈維幸存而郊關以外盧井荒涼人煙寥落殊失昔日之舊矣今
聖天子定鼎燕京掃黃幘赤眉之強宼拯焦頭爛額之災黎數年以來漸有更生之樂[子不佞]以遼左孤踪承乏玆土思欲彌縫闕畧,修舉舊章,猥以兵火之餘講求匪易會
大司馬中丞賈公持節兩河撫綏之暇軫念中州載籍殘缺頗多檄下各屬有纂修邑乘之役[子不佞]學術殘漏懼奉行無狀徒滋續貂之誚爰質邑縉紳先生及諸文學輩分曹裒集編次成帙閱數月而告竣予讀之囙喟然嘆曰:沈子建治之始疆域封土隸在版圖者非不班班可考也迨至今日土田荒蕪戶口晨星今昔之感實疚瘚心玆志也民生之仳俪吏治之艱辛於玆亦錯見矣繙閱斯篇思所以起衰扶弊黼黻太平不能不望於後之君子峕順治十五年四月日沈邱縣知縣李芳春撰

沈邱縣誌書原帖
開封府爲纂修誌書以備典要事蒙
河南布政使司信牌順治十五年三月二十八日蒙
欽差巡撫河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河道兵部尚書兼督察院右副都御使加二級 賈憲牌前事照得各府州縣之有誌也其所紀載不越提封四境之中而實能備
國史之所未盡猶太宗之有小宗焉猶江海之支流山嶽之嶁阜焉不可廢也中州夙稱文獻名邦高賢輩出其於典故載籍必所素重昨據該司呈送通省府州縣誌書僅四十六種其餘各屬咸稱兵燹之後蕩然無遺就其中新經纂刻者止汝州永寧數處此外皆係勝國舊編而於近今之事俱付闕如及今不圖恐世遠言湮老成凋謝後來雖欲從事勢必更艱擬合通行急爲修纂爲此牌仰本司官吏文到卽便轉行各府州縣凡無誌者速宜蒐羅舊章博求稗乘敦禮耆英開局裒輯其有舊誌而未載近今之事者或有雖經翻刻而因陋就簡不諳史裁者亦須多方採集更延名碩訂正務使缺畧咸輯今昔備載修成先錄清稿呈送本部院披覽諒此不朽之垂人人自有同心也毋得遲違等因到司備行到府蒙此擬合就行爲此帖仰本縣官吏照帖備蒙憲牌內事理卽察該縣無誌者速宜網羅舊章博求稗乘敦禮耆英開局裒輯其有舊志而未載近今之事者或有雖經翻刻而因陋就簡不諳史裁者亦須多方採集更延名碩訂正務使缺畧咸輯今昔備載修成先錄清稿具文經送
本部院併送本司府披覽諒此不朽之垂人人自有同心也慎勿遲違速速須至帖者
                                                    右帖下沈邱縣准此
順治十五年四月   

原修誌姓氏
總裁
巡撫河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河道兵部尚書兼督察院右副都御使加二級 賈漢復 騰侯 滿洲籍曲沃人
巡按河南監察御史 李粹然 君煥 遼陽人 戊子貢士

提調
布政使司左布政使 徐化成 文侯 昌平籍滿洲人 貢士
        右布政使 姚延著 榕似烏程人 己丑
按察使司按察使   馬華曾 覲陽平湖人 己丑
提督學政右叅議兼僉事 朱延瑞 增城歙縣人 丁亥
分守大梁道左叅政 王來用 行予 遼東人
分巡睢陳道副使 曹由吉 錫餘安邱人 以爲
分巡大梁道副使 沈荃 位巷 江南青浦人 壬辰
管通省清軍屯田驛傳塩法道兼頴川潼關衛等處防河事務兵備僉事 陳奉 頡仙 江南武進人貢士

督理
開封府知府 錢綸 北直元城人 拔貢
      同知 韓齊范
           崔維雅 陽菴 北直新安人丙戌
           王鐄 公遠 北直淶水人拔貢
      通判 侯幼鉉 鼎玄 北直南皮人 拔貢
      推官 劉望齡 福建同安人 戊戌

校梓
開封府陳州沈邱縣知縣今陞岢嵐州知州 李芳春 煥章 遼東籍齊河人 甲子
開封府陳州沈邱縣知縣 趙之璿 子璧 山西榮河人 乙酉

同較
署儒學教諭 蕭友槐 河內人 癸酉
      訓導 王鳴鳳 偃師人 貢生

纂修
廣東道御史 邑人 李鼎玉 壬辰
工部觀政進士 邑人 王養晦 戊戌
戊戌進士     邑人 劉祖向

評論
鄧州學政 邑人 李煥 歲貢
鹿邑縣教諭 邑人 張養純 恩貢

訂正
邑進士 孫馥
邑舉人 趙珙
邑貢士 劉璞
邑貢士 盧承庠

采輯
邑庠廩膳 生員 李印震

凡例 目錄
一 編葺以一統志爲主而叅之以河南通志開封府志陳穎二州志稍加較定其間有未祥者亦據各所見聞知識可傳信不疑者姑著其內
一冊內所編有經有表有紀有志有傳分之又各有論有祥有贊其次第則首圖經備觀覽也觀覽備而後有表以辨歷代之沿革沿革備而後有紀以稽治忽次則天文地理觀察所繋而地不可以先天故星野之後始繋以疆域山川形勝之類觀察祥則建置不可不備因地利也又次食貨地所產也建置食貨皆以爲民民和而神始歆其祭故次祀典神所依在人士則人之秀也故次學校士與民匪官曷理故次秩官有他方蒞玆土者有玆土仕他方者故次官師又次人物各有淑慝則有甄別故各有傳皆常也而有出于變者亦君子所不廢故次叢紀外也而詞翰則邦以內文獻所關不容稍漏故終之以藝文焉
一 舊志俱有沿革一欵今悉編之爲表以便稽閱
一 紀以縣志紀縣也凡繫於縣者紀之如氷雹、水旱、螟蝗免田租編賦役選守令敕郡縣之類若府志則宜祥載邑非郡此未敢盡錄
一 壇壝、學宮、祠廟、物產、水利諸欵間有聞見可資譚尚及可見之行者悉載其後以俟後之君子
一 戶口、田賦、徭役俱以新定經費錄所載爲定遵近例也
一 名宦、鄉賢必旣沒乃書以蓋棺而後論定故也其見存見任者卽有卓行惠政法不得書攷他郡邑志皆然惟去任有生祠者不在此例
一 聃季先聖後也卽肇封此地不敢與名宦諸賢同敘特列聖裔一欵於首以重啟疆之始
一察罕帖木兒父子有忠義之勛非凡將比且奮迹草莽卽生長此地恐後之建立勛業者未必能並謹書本傳二篇別爲忠烈於武將之前以表而出之後之邑長宜另立祠宇以昭著功德
一 孝子及貞婦其曾經旌表獎賞者旣列爲傳大書之餘如鄉評所推重者亦未可漏例得並書以禆風化
一名宦鄉賢各列傳其已入祠祀者大都論定無容置喙諸如未載祀典有或專一善論猶未定者不容遂泯故名宦傳後附以職官列傳鄉賢傳後其賢者亦立傳附焉未敢決其造詣也
一 祠廟正祀也故載在祀典寺觀則淫祠爾外之外之則於叢紀以示黜邪崇正之意
一 藝文以紀述題詠爲主其當時頒降及誥敕之文關繫王命者例不得載
一平輿縣攷潁州志在州西鄉爲沈故國則平輿卽沈邱矣若宛邱則陳州志稱隋置陳州改縣爲宛歷唐宋金元俱因之並以宛邱爲附郭明初亦因之改今屬省宛邱縣併爲陳州弘治十一年復置沈邱改今屬則宛邱非沈邱而何不然何今治境內有宛邱寺、宛邱井并以古宛遺風稱哉謂沈非宛者非矣故凡高賢大良屬平輿宛邱者並得收入又如鮦陽城在輿地志亦稱沈子國西有古鮦陽郡故於陰慶亦並收之鄉賢內孫璉郡庠生耳考其守城而死難於縣則捍患死事均有功於此地者忍漏不錄故以外傳存之又如察罕帖木兒雖以潁州封爵而實此地人物之杰出者故亦表之於傳之外以重其人亦重其地

沈丘縣志目錄
圖經
    縣境  縣城  縣治新圖  縣治  縣學
縣表
縣紀
卷之一  天文志
              星野
卷之二  地理志
              疆域  形勝  山川  八景  風俗  古蹟  邱墓
卷之三  建置志
              城池  縣治  公署  里分  街市  集店  庒村  營塚  倉儲  坊表  鋪舍  亭宇  橋渡  養濟  漏澤  義塚
卷之四  食貨志
              戶口  田賦  貢課  徭役  物產  水利
卷之五  祀典志
              壇壝  祠廟
卷之六  學校志
              學制  祭器  樂器  樂章  祭文  儀注  祀考  書籍  學田  社學  鄉飲
卷之七  秩官志
              職守  武備
卷之八  官師表
              封爵  令尹  儒職  合屬
卷之九  人物表
              辟舉  甲科  鄉舉  拔貢  歲薦  例貢  武勛  武舉  吏選  貤封  先聖後裔  令尹  儒職  職官
卷之十  鄉賢列傳
              鄉賢  忠烈  孝友  文儒  武將  后妃  戚里  貞節  隱逸  方伎
卷之十一  叢紀志
                災祥  寺觀  傳疑
卷之十二  藝文志
                記  文  詩  聯句
圖經
縣境  縣城  縣治  縣治新圖  學宮
        按:沈古沈子國自周室受封以沈子之邱在焉邑之得名以此蓋寔界陳頴之中玆圖首縣境處城鄙其中而錯官署廟社之址外周山川道里遠近而次縣治又次學宮各爲一轂俾邑長於斯者一覽而知守封疆飭侯度矣





縣表
先主畫埜分州創封建爲久安長治計秦不封建而郡縣遂使歷代沿革不一而古制隳矣沈隸陳頴視古子男附庸國或分或割地以代移而今適涖中州爲大梁襟帶蓋萬世無疆之業也爰列爲表

國              郡             州              
周[職方國]   爲沈子國
春秋           
戰國        國廢地[屬楚]
秦          屬頴川郡
漢          屬穎川爲汝南郡                  置平輿縣
東漢                                          
三國                                          
晉                                             
南北朝                                         
隋          開皇間以項城拆置沈州
唐          屬頴川                         武德四年廢沈州置沈丘縣
五代                                          
宋          屬順昌府                       爲沈丘縣
金          屬潁州                         爲沈丘縣
元          屬潁州                         爲沈邱縣
明                                         洪武初省弘治十一年始置沈邱縣
國朝                                       爲沈邱縣

縣紀
夫志以究興衰稽治亂匪直歷代之沿革已也或者曰:沈一邑耳卽志亦奚當於編年然獨不曰:春秋者始固一列國史哉是故會則書伐則書滅潰則書歸則書殺則書死難則書有年則書謹隨事而備錄焉者何亦援古證今以傳信傳疑已爾徒以空文勝也乎哉
周分天下爲九畿[文王第十一子聃季食邑于沈遂爲沈子國]
春秋襄王二十八年春王正月魯叔孫得臣會晉人、宋人、陳人、鄭人伐沈沈潰[按頴舊志頴春秋爲胡子國沈子國在胡子國西一百二十里卽今下沈邱]
景王七年夏楚子、蔡侯、陳侯、鄭伯、許男、徐子、滕子、頓子、沈子、胡子、小邾子、朱世子佐淮夷會於申七年冬楚子、蔡侯、陳侯、許男、頓子、沈子、徐子、越人發吳
敬王元年秋七月戊辰吳敗頓、胡、沈、蔡、陳、許之師於雞父胡子髡沈子郢滅獲陳夏齧
敬王十三年孔子自蔡如葉葉公沈諸梁問政孔子曰:政在來遠附邇他日沈諸梁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孔子聞之曰:由爾何不對曰其爲人也學道不倦悔人不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敬王十四年夏四月庚辰蔡公孫姓帥師滅沈以沈子嘉歸殺之
唐武德四年置潁州領四縣[汝陰、潁上、下蔡、沈邱]
宋天僖三年正月晦沈邱縣民駱新田間震雷頃之隕石三入地七尺許
嘉定十四年宋人掠沈邱殺縣令
元至元二年以潁州屬汝寧府省四縣及錄事司入州後復領三縣[沈邱、潁上、太和]
至正十一年五月辛亥潁州妖人劉福通爲亂以紅巾爲號陷潁州十六年四月明兵取潁州路改潁隸鳳陽府省沈邱、汝陰二縣沈邱縣廢
明弘治十一年撫按以陳潁相距三百餘里民無統紀奏割陳潁項三處邊隅地復設沈邱縣
國朝仍爲沈邱縣屬開封府
雍正二年改陳州爲直隸州統四縣沈邱屬焉四年避孔子諱业旁加邑讀作期音
十二年改陳州未陳州府統七縣沈邱屬焉
卷之一 天文志
按漢地理志陳潁俱古豫州域爲氐房心分野又爲角亢分野沈舊隸潁今隸陳則分野當從陳潁故辨域分星占祥察變而遇災省咎吧不可因之以修德修救也哉殆不可以方隅之限而忽之也爲天文志
星野
氐房心在卯宋豫州分野[爾雅曰:氐天根也角亢下係於氐若木之有根宋分唐天文志曰:氐房大火也初氐二度餘千四百一十九秒中房二度終尾六度自雍邱東南接太昊之墟西接陳鄭盡古商亳之地山堂考索云:氐十六度房五度心三度費直起氐十一度天文志云淮陽入心一度]
角亢在辰鄭兗州分野[唐天文志曰:角亢壽星也初軫十度餘八十七秒十四秒中角八度終氐一度自原武管城盡陳蔡汝南之分地皆豫州之分野鄭兗州又云角十一度亢九度]
論曰:星野之不相值自昔疑之漢鄭玄氐註保章已謂其書亡矣後世諸家紛紛聚訟說者猶有取於唐僧一行以今考之亦未見度數之盡合也蓋沈邱割潁、陳、項之地而成縣陳、潁、項俱古豫州域爲氐房心分野按項天文志南亳爲心分豊沛爲房分西接陳鄭爲氐分沈在陳之南項之東似屬氐迨考潁志曰:角亢壽星也氐涉壽星東與亳地土相接次南直潁水之間曰太昊之墟爲亢分又南涉淮氣連鶉尾在成周之東爲角分沈舊爲潁地又在太昊之墟之南似屬角亢邑舊志又載潁州屬鳳陽在禹貢時爲楊州域天文斗分野戰國屬楚陳州在戰國時亦屬楚在秦併爲穎川郡今縣治正頴川地在天文當屬斗第考陳潁項志並無斗之說總數論而折衷之則沈爲角亢之分明矣雖然沈在梁豫僅一彈丸則梁豫星豈沈所得專哉顧先朝因星變而察吏治未聞以地限天郎官與列宿應則觀妖祥而救政序事亦與有責矣慎勿謂某星非我分野而援經以自解云
卷之二 地理志
夫漢相入秦先收圖籍蓋其重然矣沈建土肇封稱屬屢易我
聖神混一寰區民改而聚地改而闢沈自明弘治創建埀二百餘禩生民日衍人文日奮較諸前代山若增而高水若濬而深矣則所以樹疆寧宇而厝之俾永有攸暨者非以守土者爲之主持哉

疆域
東至界首舖 五十里
西北至蓮池集 二十五里
南至響張埠口 十三里
西北至槐坊店 五十五里
東至太和縣 九十里
西至項城縣 六十里
東南至潁州 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陳州 一百五十里
東南至潁州白廟集 一百五十里
南至新蔡縣 一百里
東北至鹿邑縣 一百八十里
西北至南頓巡檢司 九十里
西北至省 四百二十里
東南至江南江寧府陸路九百里 水路一千九百里
北至京師陸路一千八百里 水路由鳳陽出清河轉北自徐州達京三千五百里 廣一百一十里 袤六十八里
余按邑故譜遡厥疆域嘗作而嘆曰美哉翼翼乎周封之舊也及攷左國沈在春秋時始雖不與中國之盟會而後乃從諸侯會申從陳從蔡伐吳救州來是後又敗於吳旋臣楚乃知沈固伯王之國也夫沈非有堅城濬池兵力強而儲糗峙也其在百二十四國中僅枝駢爾而猶足以爲中國用至漢光武時猶與王莽犄角而爭矧今宇內寧宴而此地以南接潁南錯鹿邑爲豫南屏藩計桑土者有隱慮矣

形勝
廣陳潁之交會而當道里適均之地據兩河之襟帶而有上下分合之流平原曠野每當春雨過綠映青浮一派勝槩良亦可觀據形揆勢合間隔之土集隨土之民改建一州併設一所控項城而引太和掖鹿邑而聯新蔡一方保障固亦有可待者[出舊志]
梁宋吳楚之衝齊魯汴洛之道[出陶弘景信州記]
襟帶長淮控扼陳蔡[出風土記]
前帶潁水後枕平輿[河南通志]
古之論險者不在形勝而在德勝沈無崇山峻嶺疊嶂重關顧封自周文與汝墳而遵化縱山谿之險無所藉頼是果在形勝也乎若乃不修其德而區區倚河山爲保障卽天府不足恃也體國者可以鑒矣

   山川
   乳香臺  在縣南二里舊產乳香故名上有香臺寺
   黃牛嶺  在縣南三十里流鞍河北
   古黃河  在縣北五十里槐坊店南古黃河之支流正統十二年淤塞失故道惟西華境一支入潁河合流下達于淮
   潁河  在縣南關外一曰發源登封縣頴谷山故曰潁河按潁州志發源自汝州山中至小窰西華始大滙澤南頓洪武初黃河自通許之西支分陳州商水入南頓混潁東流項城趙家渡入沈邱新治澎湃乳香臺東過舊沈邱楊橋遶西古城折而東北爲長灣又折而南爲私擺渡經王庒舖遶北城門外依黃霸堆而東入舊黃河留陵出江口經廿城至正陽入淮宣德五年此淤塞呼爲小河上達汴梁下同淮泗
北河  在縣北五十里槐坊店南古黃河北涯發源與潁河同自新站集與南頓河分流經槐坊店、新安集、紙店、界首至舊縣入潁河下通淮安
小汝河  在縣東南三十里添子塚南積乾柳樹集南溝洫之水成河過雙溝水四達處有古塚名添子塚水自北而南至沈邱鎮入潁河
流鞍河  在縣西南自三鄣坡積水過水邱成河東過黃牛嶺又東過青陽舘折而直北至沈丘鎮入潁河相傳光武征王尋披戰失利渡河沒馬漂鞍至青陽舘收散兵追尋故名流鞍河
舒陽河  在縣西關外發源乾柳樹集經鄭家湖過官路西鞠家集道傍經縣演武場東入南河
迷艇湖  在縣北二十里相傳光武爲王莽追急夜奔在此迷道故名
界首湖  在縣東北四十里本黃河水道淤塞隔成湖長三十餘里湖之南二里又一小湖亦長二三里成化年間潁州同知劉節曾督民開兩渠以洩水
楊家湖  在縣北十五里
白楊湖  在縣東二十五里亦古黃河道淤隔成湖潦則會界首湖之水
馬家湖  在縣北二十里
范家湖  在縣東南今爲沃壤民皆樹藝
鄭家湖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舒陽河南方廣僅五里四時不竭相傳隋時蓼人鄭祥遠乃龍也嘗據此池後人呼爲鄭家湖
閘子湖  在縣北二十四里
宿家湖  在縣北三十里
棠棣湖  在縣北三十里
綿塚湖  在縣南十里
蔡家漥  在縣南十里
丁家漥  在縣北十五里
阮家漥  在縣西南八里
谷家漥  在縣西北三里
稽潁志內有雙溝、汴家溝、九里溝三道下註皆由沈邱以入潁河亦沈邱所屬也附入備考
雙溝  在西鄉小汝河北首自沈邱河八里灣而東雙溝並馳一二里餘尾達柳河中間過小汝河入潁
汴家溝  在沈邱小汝河南北流入潁
九里溝  在沈邱之東水自范家湖入潁
始余入沈搜邑乘而讀之攷其山嵓多不見惟乳香一臺猶爲東北二山基址其水則發源於朱仙合流於潁泗己又嘆曰美哉河流之秀四通八達之區也顧山不與寶藏澤不腴貨財而猶商賈藉以行舟楫資以入邑之多利用者以此又其地形漥下溝洫塞淤每藉二河以洩田之得疏導者亦以此然而天降時雨山川出雲當必有山甫申伯以鍾此靈淑者余得而徃從焉便號稱之曰某山某水某先生之所產毓也某壑某邱某先生之所釣遊也非全沈之大槩而最盛之餘事哉

八景
香臺夕照  在縣南二里上有香臺寺基址高爽每過晴夕日光清曜滌人襟懷
孤柳寒鴉  孤柳古所植也在治北材幹楂枒每秋冬群鳥噪集
東郊牧唱  在城東瓦廟地廣民稠群集芻牧兒童橫坐牛背唱樂以歸
南浦漁歌  在縣南河中每遇水漲漁舟雜集夕棹以歌
醒城煙柳  在縣正西七里城高爽週圍皆樹每晴樹頭青翠出沒煙光
鞠道埀楊  在縣西關外抵鞠家集埀楊夾道繁蔭清影行者情怡
半潭新月  在縣南關河下有深潭新月中天水光蕩漾可愛
七里迥灣  在縣西北河灣環遶七里而逕一里舟行亦甚可玩
滄海桑田之變其信然乎舊志作於順治十五年于今埀八十載言潁河澎湃香臺奔騰楊橋舟楫資以行商賈藉以入因於河之兩岸羅列八景今潁河上塞南頓司廢舟楫久不能行因而逥灣新月不復蕩漾而漁歌更無聞矣煙柳埀楊無從考稽而孤柳不必問矣香臺荒涼不堪回首惟東郊一望視昔差盛昔也荒郊今爲沃野昔也芻牧今爲繡壞撫今追昔欣戚半之然而地之盛衰轉移在人濬治一加河流自盛但惜源遠流長非一邑一郡之所能爲力耳

風俗
地居土中物受正氣其人性和 而才慧其地產厚而類繁[杜氏通典] 魏俗剛強[玉海] 地爲四戰其俗右武人具五都其氣習豪[唐劉禹錫汴州刺史廳壁記] 重禮儀勤耕紝[宋地理志] 俗尊年齒學尚經術[寰宇記] 物產富饒習俗侈靡[方輿勝覽] 好祭祀用史巫舊俗剛毅里多壯士[通志] 士風端愿民俗勤勞有巢由清節之風[風土記] 好尚稼穡重於禮文其風不變於古[隋書] 風俗淳厚[九域志] 土沃民淳[出古碑] 世大夫皆習尚淳質喜忠義今諸學士縉紳敦詩習禮自耕讀外他無所希慕惟以節義相高二南之化不讓矣但村野細民間有秦雍之末俗其交際多靡侈入冬則婚喪之餽遺甚廣其倉庾多不之積而蓋藏寡鮮隨收隨用不爲終歲之計嗟乎俗之淳漓自上導始故轉移化導之機嘗在師帥而後之守玆土者尚其留意歟
今按沈民風俗大抵三十年一變
國初民風淳樸中敬喜節義好讀書但地瘠人稀農事未修迨康熙二十年後土漸辟而淳厚之意衰惟崇節儉家絃誦猶可尚焉至五十年後專事侈靡不學問而美衣服不耕桑而喜遊宴人以爲地近江南虛浮之所漸染然亦風氣遷移無所砥柱使然近二十年來官師講學勸農課桑訓俗人亦稍知向學反浮華而勤耕織且土地之辟十倍於前幾無寸土不毛矣風俗之變端頼有轉移者信哉

古蹟
醒城  去縣西四里相傳漢光武爲王莽追急奔迷艇湖迷路至此醒覺築城以自衛名曰醒城
鮦陽城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按輿地志沈子國西有古鮦陽郡相傳其地多水出鮦魚城在鮦水之北故曰鮦陽後漢光武封戚里陰慶爲鮦陽侯卽此
黃城  去縣東二十八里舒陽河之南相傳前代於此屯兵人見黃旗故呼黃城出潁州志
沈子國城  去縣東南三十里卽周聃季所封處今遺址見存地屬潁州
沈亭  去縣東南廢沈子國城東五里秦高士沈郢建爲遊釣之所今爲潁州預備倉基
香臺廢關  去縣南二里舊有巡檢司設縣時廢
界首關  去縣東北五十里見有巡檢司今無
畢卓池  去縣西南三十五里鮦陽城內相傳爲畢卓飲處廣十里今已半湮
蓮池  去縣西北三十五里明正統間黃河流從此地出蓮故名今爲蓮池集

邱墓
水邱  去縣南二十里考潁志漢光武與王尋戰于此及卽位詔令瘞戰死士骨于此今爲水邱寺墓猶存
沈邱  去縣東南二十里廢沈子國城南疑卽沈子之邱又云沈諸梁邱
添子塚  去縣二十里塚在小汝河交流雙溝水中水泛常沒頂水落出其半正德間有盜掘塚得金玉簪金銀器有取之合室俱病相傳上古小國主陵墓土俗浪呼爲添子塚
華姑塚  去縣西北五十里古黃河北岸相傳華佗之妹死塟于此
青塚  去縣西一十八里潁河西岸不知何代何人塚鄉人見其塚上草獨青于他地遂相沿呼爲青塚
畢卓墓  去縣西南三十里在鮦陽城
明誥封叅政劉公墓  在縣城東三里橋東路北
明劉孝子墓  在縣東十里路南生員劉天啟所廬墓
明勅贈忠順大夫鄉賢盧公墓  在縣西七里老萊溝西
  資政大夫浙江左布政使劉公墓  在縣城北三里官道東有碑記
  勅贈太僕寺少卿忠烈李公墓  在縣西熊家塚前去城五里
  鄉賢孫公墓  在縣北鞠家集西去二十里有碑記
  鄉賢普公墓  在縣西阮家漥北去城八里
國朝湖廣武昌府理刑同知王公墓  在縣城東北二十里白龍溝東
  勅授文林郎知縣趙公墓  在縣東南朱家灣前去城八里
    嗟乎君子之姱修砥礪豈以博名高哉蓋亦有不容己爾太史公有言曰: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紀也惟倜儻非常之人頼焉余今所論其人或遠在數十世近亦不啻數十年然而歷邱封則思葉公之問孔遊平麓則羞添子之慢藏此何以故蓋行墟墓之間者不施哀於民而民哀談里俗之變者不蘄感於人而人感夫非人情乎而況今古興亡之故也余是以知禁樵表墓仁者之用心而君子之澤未容以五世斬矣
卷之三 建置志
城池  縣治  公署  里分  街市  集店  庒村  營塚  倉儲  坊表  鋪舍  亭宇  橋渡  養濟  漏澤  義塚
夫善改作者不若仍舊善救弊者不若先未然彼好以奇自見者不知春秋興作必書之義也余蓋志建置而知君子之用心矣何者高城深隍借民力以守之矣而公署以出政倉廩以司儲坊表以別賢鋪舍以傳令橋渡以利涉皆王政所寓沈地僻事簡土木不繁大都新創者十之九卽緣舊而新之者猶以新稱至廢而不加葺者僅十之一二蓋自明弘治創置以來德澤灌洽諸君子務以撫摩煦育之恩保惠而周恤之愛人節用兩得之矣但今所宜葺者皆向之用民力以成之者也倘因其未甚敝也而隨墜隨理則於民未甚勞於財未甚費閔子騫所爲知言者以此嗟乎天下之政率皆如是哉

城池
週圍三里半零四十步壕深一丈五尺濶倍之弘治開剏之初知縣李琳築土爲墻夏秋河水泛漲東南二面盡在水中規模草創未獲永固正德丁卯知縣孫誠用磚包圡高八尺正德辛未流賊蹂躝縣丞杜斌失守正德癸酉知縣覃繼芳壘圡包磚約高一丈正德庚辰知縣茅容添修垛口五尺隨遇積雨俱頹嘉靖癸未知縣趙永昌復加修理未及加高惟展築四面城濠頗爲舒布嘉靖丁亥知縣李宗元重爲築圡壘磚高一丈八尺垛口四尺五寸頗爲完固東南隅設立水門鼎鑄鐵窗一副嘉靖壬戌知縣張九仭內實以圡寬三丈三尺頂收七尺隆慶丁卯知縣羅鳳翔增修西門甕城起以重樓扁其門曰綏和城門用鐵葉包裹隆慶己巳秋雨日久城中水深尺餘城週圍傾圯三分之二知縣戴乾命典史戚棠督工修理完備仍開水門二道一在東北隅一在西南隅正衝文廟識者病其洩氣僉議欲爲磚橋【石秋】以復道名曰青雲路上覆奎樓以應文廟未果萬曆丁丑知縣宋存德增修東北二門甕城重樓如制東曰明康北曰瞻宸萬曆甲申知縣張良武上覆以磚贈修南門甕城名曰熙皞萬曆癸巳夏雨兩月濠水浸沒城傾圯過半知縣劉世光修葺完固崇禎己卯流寇猖獗知縣李自修增修城垛二尺下墊圡基二尺挖濬舊濠加深三尺崇禎壬午寇焰愈張知縣武傑創立敵樓八座復於舊濠內濬子濠一道闊三丈深一丈嗣是時際承平諸凡仍舊順治十三年城多傾圯濠多淤塞知縣李芳春復加築鑿沈始屹然改觀百姓恃爲金湯矣順治十六年大雨綿連四月抵七月不止城四面傾圯一百五十餘丈知縣趙之璿甫來受事輒出資斧之餘募夫修築不費民間一粒視舊城又加完固
國朝順治十六年後官斯土者屢有修補至雍正九年劉令謙始承估大爲重修雉樓城垣俱稱完備嚴禁人損其圡畜損其基第日久硝鹼剝削過甚又因河溢屢浸傾頹者凡七處寬二十餘丈北西兩門甕城及東南角樓悉毀乾隆九年馮令奕宿祥請捐俸倡修於是[劉睿劉勞翁秉成于渭熊之嶶吳炳文、劉橘、劉雲鵬、郭日峙、李梁園、吳懷忠、劉三謙、常式周、李思謙、李繼俊、牛璞、李晉源、陳瑨、郭壇、王棟、劉楠、劉應麒、劉應麟、李雲霖、劉光第、劉世德、馬延縉、王士恒、普天樂、盧肇基、熊維熊、張山立、張玉立、張元會、趙越邑、劉叔轍、曾邀、孫維坦、李撝謙、孫南極、李森、李溥、趙音、劉世富、孫時敏、普筠、劉嘉淦、孫玜、劉從先、王人龍、劉輔清、錢治、李靜深、劉仲車、劉國林、劉藻、孫來泰、劉世貴、張鳳彩、卜銳、卜鎰、卜彥儒、卜釗、程沭、盧大信、劉世誠、普垣、普鵬、程馬、王猷、李鐸、唐樸、王可造、劉紹曾、張士玉、王澐、孫西庚等七十六人]爭先樂輪共捐銀四百七十三兩募夫修築並將磚土分裂剝落者苫補完固越兩月工竣煥然一新矣[督工者劉勞、張山立、劉睿、孫南極、張玉立、李撝謙、劉光第、劉世德、趙越邑工竣俱經給匾獎勵] 天下無百年不敝之物而有千年不敝之術思患預防是也城池爲一邑保障授之
朝廷責綦重矣歲久傾頹豈土石之過亦膜視不修之所致也前人俟之後人後人諉咎前人欲其不傾頹也得乎沈城自創建以來訖二百年而若新發於硎者端頼從前諸君子隨時修補之功後之官玆土者踵而行之雖千年不敝可也

縣治
舊志在城西北隅明弘治十一年間設知縣李琳創建完備正德六年流寇破城縣治公宇燒燬一空正德八年知縣覃繼芳重建
正堂三間扁曰節愛東西耳房各一間後爲後堂三間有工字廳三間扁曰思補後堂前東西有門子房各一間稍後爲知縣宅堂之東爲茶廳三間門樓一座東有耳房三所各二間茶廳左爲幕廳三間東爲庫樓又東爲吏廨堂之西爲架閣庫西爲軍冊庫又西爲分署門門之內西爲典史廨堂中路前爲戒石亭左爲吏戶禮房各二間承發司二間右爲兵刑工房各二間馬科舖長司各一間前爲儀門三間左右角門各一間儀門內西爲獄儀門外左爲土地祠正殿三間拜殿三間門樓一座右爲寅賓舘門樓一座正廳三間左右耳房各三間前爲大門門內東爲劉公祠三間門樓一座門之上爲鐘鼓樓門之東爲申明亭門樓一座內爲宋公祠三間門之西爲旌善亭門樓一座內爲羅馬二公祠三間
前建縣治經兵荒之後傾圯廢壞者十去六七康熙三十年知縣範時瑞重修二堂三十六年大雨雹大如杵小如雞子城內屋瓦盡碎明年以後知縣周之謨重修縣治大概完備四十二年知縣張祖愷重建六房五十九年知縣魏世泰重修頭門樓又於宅門外西偏建禮房三間雍正三年知縣陰儼重修儀門十年知縣劉謙於二堂西建書房三間又於大堂前建東西快手民壯班房各三間十一年於二堂迤東建過廳三間十二年知縣諸齊賢始立縣治匾聯乾隆二年知縣王郁文重修官署於二堂後西北隅建書房三間又承建上論坊於大堂前中路戒石亭舊處戒石移大堂簷下東偏十年三月署知縣何源洙勸捐重修土地祠
典史廨康熙四十三年典史王紳重修衙署雍正元年典史田興於廳治東北隅建草房六間乾隆二年典史何大義重修衙署十年典史章卜甌於廨廳前建東西小房各一間
公署[係行署今無]
舊志陰陽學在治東宋公祠
惠民藥局在治西房一間半
察院在治東正廳三間後廳三間左右耳房各一間過廳三間廚房三間書吏房三間廁房一間又南爲皂隸房各二間前爲儀門一間左右角門各一間前爲大門三間以上俱弘治庚申知縣李琳建門之東爲木柵二間
槐房店公館在治北五十里正廳三間東西皂隸房各三間後廳三間廚房二間中門一間左右角門各一間中門外東西房各一間兵荒之後俱各焚毀順治三年知縣王繼祚捐金買民房前廳三間後樓三間左右耳房各三間門樓一間
紙店巡檢司在治東北四十里正廳三間大門一間左右角門各一間廳之前爲巡檢司廨公署係各處公館今無存者
爲政有體役民有常則規厝位置以爲民極非以餙觀也且夫官各有司則各有所寄然後朝以視政夕以安身咸有所賴故爲之廳以聽事爲之舘以舍客爲之曹以庋籍茲縣署所由立也沈人職方其良牧長所以創始葺廢者規置有條後先並美矣而在今則稍有不然者是故鳩工庀才勞而號召相土度費詘而廩庾則興作之難也有分署之臨而分署之舘不並飭有合屬之務而合屬之舍不皆興則廢墜之難也故謹述其端而祥其興廢俾修復者得有所考
里分
額設一十三里
務本  新泰  大善  達順  孝城  永安  感化  富有  沈三  沈四  沈五  河北二  河北三
舊治二十五里撥陳州一十五里曰歸善曰務本曰遵教曰新泰曰大善曰達順曰孝城曰親賢曰樂善曰永安曰智仁曰遷善曰遵化撥頴州五里曰沈三曰沈四曰沈五曰河北二曰河北三撥項城二里曰感化曰富有收集流寓輳爲三里曰慕義曰歸仁曰尚德共爲二十五里原係紙上戶口寔有未敫未幾迯亡正德七年削去遷善、遵化、尚德、慕義、歸仁五里迨後又值迯亡者眾嘉靖元年削去歸義、遵化、親賢、智仁、樂善五里止存一十三里相沿日久明季兵燹之後迯亡甚多仍不可按籍而求矣
國朝建制俾縣以統里里轄於縣棊布星分網維相統之義然也故總之則有長隸之則有甲長各爲一而甲自爲十統同之中辨異者寓矣有司者持其網而整飭之俾諸督征催輸可一提絜而自辨顧沈之里甲湊撥陳颕及項割裂之餘多係淺薄以故戶口稅賦視他邑獨少殿焉
街市
東門大街  南門大街  西門大街  北門大街  中十字街  北十字街  司前街  城隍廟街  學前衚衕  縣前街  學前街  縣後街  司後街  東十字街  東關街  南關街  北關街  西關街
集店
夫集者積也爲其爲貨財之所聚店者殿也爲其爲商旅之所占昔孟子輿談王政於市必曰廛而不征於關亦曰譏而不征欲以阜財貨而來商旅耳沈商賈少通則貨物微聚貨物少聚則貿易僅興卽有重征安所措於稀寡之所第徃來之餘察其非常而一嚴警之亦將以禁暴而非爲暴意也而隣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夫縣城以單日爲集則萃一方之貨物凡居民貿易者趨赴焉各鄉小集不具書大者悉書之
一集鎮
本縣集  四關輪集俱係單日集有輪會自五月二十五日起至六月初三日止自十一月十八日起至二十四日止
槐坊店  治西北五十五里係雙日集有輪會自五月初十日起至十四日止自十月二十五日起至十一月初一日止
紙店集  治東北四十里係單日集有輪會自五月十五日起至十九日止自十一月初十日起至十七日止
新安集  治北四十里係雙日集有輪會自五月二十日起至二十四日止自十一月初二日起至初八日止
蓮池集  治西北三十里係單日集有輪會自六月初四日起至十一日止自十一月二十三日起至二十九日止
鞠家集  治北二十里係雙日集無輪會
黍洋集  治北二十里
里仁集  治西二十里雙日集無輪會
劉虎集  治南十五里係雙日集無輪會
趙德營集  治東北二十里
乾柳樹集  治東北二十里係單日集無輪會
東楊家及  治東二十五里係雙日集無輪會
北楊家集  治北五十五里係單日集無輪會
魯家集  治南二十五里係單日集無輪會
幫糧集  治西二十里係單日集無輪會
邑鹿
迷路店  治北七十里係雙日集無輪會
五化店  治東北四十里係單日集無輪會
高山店  治西北六十五里係單日集無輪會
李弘店  治北四十里係雙日集無輪會
按今
半坡店集  治北二十八里係雙日集無輪會
雒莊集  治西南三十里係單日集無輪會
劉莊店集  治西南十五里係雙日集無輪會
毛家營集  治北四十里係單日集無輪會
永興集  治西南七十里係雙日集無輪會
李興集  治北二十五里係单日集無輪會
白廟集  治西南二十五里係單日集無輪會
仁義集  治東二十里係單日集無輪會
雙堂集  治西南二十五里係單日集無輪會
信家堂集  治西北十五里係單日集無輪會
庒村
舊志
洛庒  劉庒  東劉家村  瓦廟村  東王家村  皇城村  三塚村  程家村  常家村  劉家村  陡溝村  孤柳樹村  黃花村
按今
東關村  黃家堂村  八里趙家村  九家村  獅子橋趙家村孟家村  颕河趙家村  宛溪趙家村  楊家集村  董家村  李家村  劉村集村  劉家村  又李家村  草廟村  黃盧村  張家村  天塚橋村  棗園韓家村  沙嶺劉家村  紙店集村  張家村小李家村  乾柳樹村  黍羊村  綠柳村  張李村  仁義集村  又草廟村  陳家觀村  洪山廟村  趙德營村  歸化村  邢王村  中流溝村  東河村  劉家窰村以上東方
西關村  增壽寺村  韓劉村  楊家堂村  鞠家集村  玄帝廟村  崔家村  半坡店村  常賈村  石槽張家村  劉家寨村  槐店集村  幫糧集村  李興集村  劉家腰庒村  信家堂村  劉家園村  谷陳劉村  李家村  樹王家村  又李家村  里仁集村  高山店村  楊家村  蔡李村  劉家村  又劉家村  唐家村  又劉家村  孫家村  海家村  李家村  劉景營村  又李家村以上西方
南關村  徐家庒  蔣家庒  盧家橋村  龍王廟村  十家村  寶金堂村  韓家村  谷家村  魯家堂村  晏家橋村  醒城李家村  黃家塚李家村老家李家村  小庒李家村  熊家塚李家村辛家橋村  劉庒店村  响塲埠口村  重楼村  劉家橋村  雒庒村  蔡家窪村  又十家村  沙家埠口村  劉虎集李家村小庒李家村  大庒李家村  雙堂集村  白廟集村  周家橋村  李家樓村  劉虎集村  馬家村  觀音堂村  萬壽寺村  陳王村  季家廟村  大馬張家村  栗林王家村  常家村  三丈坡村  王家村  蓮池集村  夏家樓村  以上南方
北關街  西張家村  三大夫營村  徐逓舖村  宜路集東鄉村  魏家橋村  張家橋村  孟店橋村  楊家橋村  八丈溝村  張家村  黃花城村  山西營  徐李村  陡溝村  齊李村  回龍溝村  王家樓村  魏家樓村  呂家橋村  范塚王家村  耿家廟村  谷家橋村  龍泉寺村  于張村  王家橋村  楊家集村  橫溝村  常食溝村  程家村  劉家村  徐張村  竹園庒村  五花店村  新溝村  新安集村  石佛廟村  石劉村  王幫溜村  劉孟村  以上北方
營塚
毛家營  楊海營  劉海營  魚營  周家營  常里營  三大夫營  劉景營  熊家營  黃家塚  王家營  谷家營  趙得營
倉儲
舊志有預備倉在治西大門一間中門一間官廳一間廒六所共三十間萬曆二十一年知縣劉世光重修
常平倉  社倉
國朝雍正二年知縣陰儼承建社倉五處一城內一槐坊店一新安集一紙店集一蓮池集六年知縣劉謙承遷建常平倉十七間在馬神廟西七年又承遷建常平倉三十二間在縣治之西乾隆二年知縣王郁文捐建社倉一所於大堂之西五年又承建貯監谷倉廒五間於縣治之西
夫倉庾者民命所關有司重務不可忽也爲政者苟令倉使庾胥母滋弊孔不至於名存而實亡將陳陳相因而廩有餘粟庶幾哉稱有備之國而天不能爲之災地不能爲之患也
坊表
興賢育才在孺學前左右
東魯首相在南門十字街爲長史盧元愷立崇禎十一年燬
三世叅知在東門十字街爲劉漢儒三代立
首藩方岳在西門大街爲浙江左布政使劉漢儒立
旌表貞節在治北三十五里爲趙騰妻王氏立
國朝建立節孝坊六
民于應泰妻董氏木坊在縣治東馬道街口
廩生劉申妻閻氏石坊在縣治東小十字街南
故民韓秉彝妻吳氏磚坊在趙德營西
監生劉中岱妻王氏石坊在南門內大街
民海化龍妻解氏在槐坊店集之東
廩生趙儀妻李氏石坊在縣治南黌學街
孝義坊一
爲生員張幟張尋立石坊在縣治東小十字街北
彰善坊一[小木坊在西關茶菴前]
爲貢生劉勞生員王雲翼民王文學辛昺立
舖舍
舊志
總舖在縣治西
鞠家集毛家營以上二舖通陳州
徐遞舖五花店界首以上三舖通太和縣
今按
縣前總舖一名城內舖司四名
鞠家集舖司二名槐店集舖司二名徐張集舖司二名以上三舖通陳州府
新安集舖司二名楊家集舖司二名以上二舖通鹿邑縣
紙店集舖司二名通太和縣

亭宇
沈子亭見頴州志
勸農亭在治東門外

橋渡
東門橋  西門橋  南門橋  北門橋
磚橋在西關外設治時創
倪家橋在西關北首
王家營橋在倪家橋北
義橋在西關外義塚南
南關西磚橋
王家橋在西關外
三里橋在縣東三里
周家橋在治西南十五里
路家橋在周家橋北
劉庒橋在治西南十五里
徐家橋在縣西七里
永興橋在槐坊店
迵龍溝在縣東北三十里
平鄉橋在治北七十里
晏家橋在縣西四里
馬鳳橋在李興集北離縣治三十里
大石桥在毛家營集後乾河內離縣四十里
程家橋在縣北四十里
下溜橋在黃河南岸孫家營東騎溝
魯家橋在毛家營西安家窪
鞠家集橋一在集南頭一在集北頭
外河渡口在治西北二十里
徐家渡口在縣南二里
香臺寺渡在縣南二里
熊家塚渡在縣西南四里
泥河渡口在縣西五里
西徐家渡在縣西十五里
黃家渡在縣西八里
王家渡在縣東南二里
响張渡在縣東南八里
紙店渡在縣東北四十里
蓮池渡在縣西北三十里
里仁集渡在縣西二十里
新安集渡在縣北四十里
私擺渡在縣東北三十里
槐店渡口在槐店集
劉家渡口在新安集西
李家渡口在新安集東
郭家渡口在李家渡口東
周禮行人掌傳遞而橋樑以時成則橋樑誠王政之一事沈不當孔道無郵使絡繹之煩第粗修橋道可通車馬則止然而源泉少汎褰裳者稱不便爲政者誠緦緦然不令其病涉爲時其功而嚴其程焉卽行辟人可矣而德之所行不其速于置郵而傳命哉

養濟
舊志養濟院立于治東南隅地勢窪下正德六年劉賊燒毀嘉靖七年知縣李宗元勸諭鄉民孟克成捨僧院一所建立嘉靖四十年知縣王鑑遷徙西關北首童養蒙宅基一所建立官廳三間兩旁通後連房二十間大門一座今止存地基一片
今按雍正十二年奉
旨建立廣惠堂養濟貧民承建在西關半邊街之街東堂基共二畝四分九釐買盧姓地基二畝三分四釐貢生劉勞捐地基一分五厘共門面九間長二十餘間內房屋二十六間門坊一座此乃諸令齊賢倡捐銀一百三十兩又勸諭官紳士商捐銀捐地建置捐銀人姓名銀數多寡載在碑記
計開廣惠堂義田義塚畝數坐落
置買義田六十畝七分六厘半邊街迤北大路之東
貢生劉世貴捐義田一頃二十一畝三分一在堂南一畝三分一在縣南魏家廟五十畝一在頴州李翱橋七十畝
監生劉中岱妻王氏捐義田一頃六十一畝九分二厘七毫八絲七忽在縣北許家庒
監生程都妻張氏捐義田兩頃六十八畝三分三厘七毫在蓮池集西北程家庒
置買義塚地一畝二分五厘在西關之西
生員張尋捐義塚地七畝在縣北三里橋
鰥寡之恤自古爲然要未如我
朝之仁恩普被也
世宗憲皇帝好生爲心于京師建立普濟、育嬰兩堂廣育無告之窮民永爲定例歲活者以數萬計又特諭各直省州縣一體通行其存活可數計哉復各置義田埀諸永久仁恩廣播直與天地同其悠遠矣

舊志漏澤
東漏澤園在縣西関外校塲門前義民蕭永地一畝三分創立
西漏澤園在西関外三里大路南義民普錇地三畝三分創建
按却掃編宋元豐中睦州陳向以朝官爲開封府界使者嘗行部宿陳留佛寺夜半聞垣外人聲起燭之四望積骸蔽野皆貧無以塟者委骨于此乃請于神宗斥官地數頃塟之卽日報可仍命總其事凡得遺骸八萬餘每三十爲一坎卽其地之隅爲佛寺歲令寺僧一人掌之說者謂漏澤園始于此沈有漏澤亦義舉也

義塚
舊志義塚在縣北二里萬曆二十一年知縣劉世光見是歲大荒骸骨蔽野無以塟捐俸金置地一區掩埋不特在城爲然凡係縣屬地方皆同立有碑記後順治九年知縣李文煥奉文收塟暴骨復設義塚二區一區在縣北三里一區在縣西一里各立有坊記
舊志所載義塚寥寥今除廣惠堂買捐義塚二處外紳士又捐有義塚一十二處
原任寧陵縣教諭劉中柱捐義塚地二十畝在縣南季家廟去城七里
恩貢生程杓捐義塚地三畝在縣西大路北去城二里
例貢生孫玳捐義地五畝在紙店集東去城四十里
監生孫玜捐義地三畝在紙店集東去城四十里
歲貢生孫時敏捐義地一畝五分在趙德營去城二十里
生員趙文朴捐義地三畝在紙店集去城四十里
生員谷林桂捐地三畝一分在縣西北去城五里
趙門王氏捐地一畝三分在縣東北趙家村去城三十五里
生員張繼厚繼聖繼起捐地六畝在縣東添子塚去城十五里
吏員徐克長捐地二畝五分在紙店東北徐家堂去城四十五里
里民李弘緒捐地四畝五分在縣東李家庒去城八里
生員劉光第捐地二畝五分在縣西魏家臺去城二里
我聞文王之治岐也必先矜鰥寡孤獨又讀呂氏不韋所著月令有掩骼埋胔之文蓋煢獨之民無所控告而澤及枯骨王者之仁誠卹其饑寒而拊循之勿令啼號而於義塚之未廣者無擇鄉市遍今收掩卽西伯之所以長王而後嗣其有興者必在於斯矣必在於斯矣
卷之四 食貨志
戶口  田賦  貢課  徭役  物產  水利
開封府四州鄭與禹多瘠确許頗饒陳亦號殷足大都善耕植輕末技故所獲視三地饒焉沈地收穫望在二麥二麥熟卽三秋稍稍穫刈則一年之俯仰足矣余故觀於沈而知民之生生易也蓋得自食其圡之所有而無負賦役外闔戶飽食飦如矣殆庶幾旣庶而富者歟且夫田賦徭役貢課疇不出於民力哉經費括而爲一則於民不甚病誠謹守而行之以節愛之念將民不擾而國用自足柰之何逋負者之曾不異於他邑也豈必催科繁擾而後足以虐民哉

戶口
按舊志縣冊自弘治十一年撥陳州軍民等籍一千四百三十三戶撥項城軍民等籍三百戶撥頴州軍民等籍五百戶收籍流移單丁三百戶湊合二十五里皆紙上虛籍名有而寔無也?
乾隆十年本縣在冊寔籍一萬四千一百六十四戶共男婦大小五萬九千五百九十二名口內分大口三萬九千七百三十八名小口一萬九千八百六十四名口.
戶口之繁係乎生聚生聚之方視乎培養沈邑地瘠圡薄居民寥落爾來村庒碁布戶口百倍於前非國家恩勤養育賢守令相繼滋培何以得此遊化日者固有不知其所以爲之者矣

田賦
豫州厥田惟中上厥賦錯上中按舊志明朝原額官民田六千三百九十六頃四十三畝五分三厘
攷鹿邑縣括地志有沈邱縣地在彼縣內開列於後民地一百五十六頃九十六畝四分四厘
務本里民地四百四十八頃八十一畝四分三厘七毫五系八忽
新泰里民地三百五十四頃六十畝三分七厘二毫五系九忽
大善里民地四百六十六頃六十九畝三分二厘二毫三系
達順里民地三百八十七頃四十九畝二分三厘七毫二系五忽
孝城里民地三百一十九頃二十四畝七分一厘四毫九系五忽
永安里民地三百二十九頃二十六畝八分六厘三毫四系
感化里民地三百一十六頃一十四畝二分四毫八忽
富有里民地三百七十二頃五畝五分八厘七毫二系三忽
沈三里民地四百五十二頃七十七畝六分八厘九毫九系三忽
沈四里民地四百四十頃七十七畝六分二厘九毫九系五忽
沈五里民地三百二十四頃一十二畝四分六厘二毫
北二里民地四百三十六頃一十八畝二分三毫二系七忽五微
北三里民地四百八十七頃三十七畝六分六厘八毫四系七忽

國初額數不足歲歲開墾今?舊管應征起存倉口熟地三千九十頃八十二畝四分二厘又康熙九年起至雍正六年止首報入額征解共地二千五十八頃六十八畝四分二厘五毫又收入雍正十三年老荒地五頃六十二畝七分三毫二絲五忽以上種成熟地共五千一百五十五頃一十三畝五分五厘二毫二絲五忽外收入江南太和縣寄庒地三頃五十畝六分八厘八毫
額征丁地等銀壹萬三千七十三兩一分五厘六毫陸絲壹忽伍?伍纖內有額征糟米三百三十七石九斗五升二合二撮該價銀貳百壹拾玖兩陸錢陸分捌厘捌毫壹絲叁忽奉部文歸入丁地一例編征臨時扣出米價赴水次採買黑豆交稅以上應起解司庫銀壹萬壹千陸百壹拾捌兩陸分柒厘二毫肆絲壹忽伍?伍纖存留銀壹千肆百伍十肆兩玖錢肆分捌厘肆毫貳絲
土田授之生民圖籍藏之天府有土卽有賦不得伸縮變易於其間沈自兵荒之後土地荒蕪額之不足宜矣今無寸土不毛而額數猶歉千餘頃何歟古昔授田之例上地百畝中地二百畝下地三百畝沈自他縣撥來上地絕少所有者悉中下地耳以授田之例求之則六千三百頃之賦當得萬餘頃之田今盡沈之地方滿五千之數者非籍民之隱漏以地來自三縣奸民作弊仍滾入三縣故也曩黃牛嶺鲖陽城一帶悉屬沈地去沈近黃牛嶺距縣三十里鲖陽城距縣三十里而去頴遠相去俱一百五十里近則絲毫難欺遠則易於行奸狡獪之徒向頴報墾報差四畝開種一頃其端一開一倡百和不數年間悉成頴土事在康熙三四十年之間以一頴推之則陳項可知此額之所以不足也額不足嗣後定行開墾民不首報則功令森嚴其害官受之首報則一畝得二畝之稅其害民受之於此而能使官民不病又不致額數不足是在練達之才熟計而長策之矣

貢課
貢按舊志載襖銀七十五兩磚料銀十一兩一錢料價銀共二百零二兩今無
課按舊志食鹽鈔銀三十三兩五錢八分二厘二毫一絲內起運鈔銀一十二兩七錢八分八厘五毫門攤鈔十七錠三貫九百零二文
今?陳州一州四縣從前皆食淮鹽故有鈔銀若干自康熙二十七年始改食蘆鹽每年額銷鹽引二千三百四十七引每引正課四錢六分六厘四毫二絲商人自徃天津運使衙門交納

徭役
銀差按舊志文廟一祭銀四十兩啟聖及名宦鄉賢二祭銀五兩社稷壇二祭銀十二兩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二祭銀十八兩馬神廟二祭銀三兩螞蜡廟二祭銀四兩鄉飲二次銀十四兩王府民校銀一百五十六兩府第改補宗祿銀一百五十四兩三錢四分崇府水草銀二兩五錢廚役銀十兩布政司柴薪銀四十三兩二錢九分順治九年奉文裁解督道柴薪銀三兩七錢順治九年奉文裁解本府馬夫銀八兩順治九年奉文裁解捕盜廳皂隸工食銀七兩二錢奉文裁解河捕廳皂隸工食銀一兩六錢九分四厘順治九年奉文裁解河捕廳馬夫銀一兩九錢四厘七毫七絲順治九年奉文裁解管河道聽事吏銀七兩二錢順治九年奉文裁解捕盜廳修理衙舍銀十二兩順治九年奉文裁解舉人坊牌銀四兩九錢七分進士坊牌銀一兩八錢六分一厘本縣各官馬夫銀二十八兩八錢各官柴薪銀八十四兩儒學齋夫銀七十二兩膳夫銀四十兩歲貢銀二十兩水手銀二十四兩冠服改補宗祿銀三十三兩五錢五分八厘案牘門子工食銀八兩四錢順治九年奉文裁解
力差按舊志本縣正堂門子二名工食銀十四兩四錢典史門子一名工食銀七兩二錢正堂皂隸十六名工食銀一百一十五兩二錢馬快八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每匹馬草料銀十兩八錢共銀一百四十四兩民壯五十名共銀三百六十兩燈夫四名銀二十八兩八錢看監禁卒八名工食銀五十七兩六錢預備倉斗級四名工食銀二十八兩八錢轎傘扇夫七名工食銀五十兩四錢倉庫書二名工食銀二十四兩庫子四名工食銀二十八兩八錢修理監倉銀二十兩舖司兵十七名工食銀一百一兩走遞馬二十六匹每匹草料銀四十兩共銀一千四十兩走遞夫四十名每名銀七兩二錢共銀二百八十八兩槐坊店渡夫一名工食銀七兩二錢順治九年奉文裁解
會銀按舊志應付過徃上司中火下程廩給口糧公署各衙門傘扇轎公座桌椅錫器等項共銀七十七兩六錢順治九年奉文裁解迎春酒席及門神桃符銀四兩順治九年奉文裁解按院並學院出巡下學行香講書及掌印官朔望行香講書賞紙及禮神香燭共銀二十兩順治九年奉文裁解每年霜降祭旗並犒賞花紅銀八兩順治九年奉文裁解本縣正堂俸銀二十七兩四錢九分心紅紙張銀三十兩典史俸銀十九兩五錢二分教諭訓導每員俸銀十九兩五錢二分巡檢司俸銀十九兩五錢二分應試生員盤纏銀十九兩六錢四分學道歲考科舉等項銀四十七兩一錢三分六厘七毫本縣起送考貢生員花紅酒席銀二十兩一年一次積至銀四十兩公費交際銀二十兩順治九年奉文裁解雜支本縣原無驛遞支應兩院守巡提學道巡歷及理刑查盤合用油燭柴炭等項遇有過徃隨時設備
今總計銀差、力差、會銀乾隆十年存留應支欵項修理文廟除荒寔征銀六兩一分四厘九毫本縣知縣俸除荒寔征銀一十八兩四分四厘八毫門子二名工食銀十二兩皂隸六名工食銀九十六兩馬快手八名工食銀四十八兩喂馬草料除荒寔征銀三十四兩六錢四分六厘一毫酌存民壯三十名工食銀一百八十兩看監禁卒八名工食銀四十八兩看倉斗級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轎傘扇夫七名工食銀四十二兩庫子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本縣典史俸銀三十一兩五錢門子一名工食銀六兩皂隸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馬夫一名工食銀六兩本縣儒學教諭訓導銀共八十兩喂馬草料除荒寔征銀四兩八錢一分一厘九毫齋夫三名工食銀三十六兩膳夫二名工食銀四十兩門斗二名工食銀十四兩四錢文廟香燭米除荒寔征銀一兩一分五毫文廟祭祀銀四十兩各壇祭祀除荒寔征銀一十五兩六錢三分八厘九毫邑厲壇小祭除荒寔征銀六兩一分四厘九毫春秋祭祀馬神除荒寔征銀一兩二錢三厘鄉飲除荒寔征銀二兩八錢七厘本縣霜降祭旗犒賞除荒寔征銀三兩二錢八厘本縣舖司兵十七名除荒寔征銀四十兩九錢一厘六毫二絲外宗祿粟米寔征米一百二十二石一斗八升二合七勺七抄該征銀七十九兩四錢一分八厘八毫五?解府
驛站按舊志原額永新驛上馬一匹銀一百一十四兩榮澤所牛一隻銀二十四兩廩延所牛五隻銀一百四十兩郭店驛舘夫銀一百五十九兩永新驛舘夫銀四十二兩一分五厘大梁驛廚役工食銀一兩八錢九分零四厘
按今驛站舊恊濟永新驛夫馬一匹除荒寔征銀四十五兩七錢一分三厘六毫榮陽所牛十隻除荒寔征銀九十六兩二錢三分九厘一毫廩延所牛五隻除荒寔征銀五十六兩一錢三分九厘四毫郭店驛舘夫除荒寔征銀六十三兩七錢五分八厘四毫永新驛舘夫除荒寔征銀一十六兩八錢四分七厘八毫大梁驛廚役除荒寔征銀七錢五分九厘八毫今改解本縣驛站寔征銀八百一十兩三錢二分四厘內除奉裁里夫銀一十九兩四錢五分又除恊濟改解司庫銀二百七十八兩八錢八分七厘九毫又除撥改解司庫銀三百八十二兩三錢八分六厘一毫本縣驛站馬四匹寔支銀一百二十九兩六錢
馬政按舊志原額本色馬十四匹折色馬九疋每疋征銀三十兩共馬二十三疋征銀六百九十兩草料銀一百三十兩倒換循還銀八兩吏醫銀一十四兩泒入條鞭內起解太僕寺交納今無
河夫按舊志原額宻編頭項遇起夫時起夫三十三名每名徵工食銀七兩二錢不起夫徵工食銀二百三十七兩六錢解河道支用
按今河夫夫三十三名工食除荒實徵銀九十五兩二錢七分六厘七毫水手一名工食除荒實徵銀四兩八錢一分一厘九毫

物產
穀屬粟、麥、黍、豆、脂麻、蜀黍、蕎麥、薏苡諸種
帛屬縑帕、土紬、綿布諸物
貨屬黃蠟、蜂蜜、檾麻、綿花、油絲、靛、蔫、硝、鹼等物
卉屬牡丹、芍藥臘梅、海棠、木香、玫瑰、月季、金雀、迎春、芙蓉、棣棠、鳳仙、石竹、玉簪、秋海棠、虞美人、罌粟、菊、蓮等物
果屬桃、杏、梅、李、棗、柹、梨、核桃、石榴、蘋婆、林檎、銀杏、櫻桃、西瓜、甜瓜、荸薺、菱角等物
蔬屬葱、韭、茄、蒜、菠、芹、芥、藕、白菜、蔓菁、蘿卜、瓠子、胡蘿卜、山藥、萵苣、白苣、蒝荽、眉豆、絲瓜、豇豆角、葫蘆、倭瓜等物
藥屬益母草、豨莶草、黑白丑牛子、半夏、小茴香、桑白皮、薄荷、蟬蛻等物
木屬榆、柳、槐、栢、楊、桑、柘、楝、楮、楸、桐、椿、樗等木
筠屬水竹、斑竹、紫竹、叢竹、鳳尾竹、實竹等物
禽屬鳧、雁、鴉、鳩、鳸、鵲、鶉鵪、瓦雀、鴛鴦、黃麗、竹鷄、八哥、啄木、巧婦鳥、黃雀、鴿子、鷄、鴨、鵝之類
獸屬牛、馬、騾、驢、豬、羊、貓、犬、獾、兔、鼠、狼諸物
鱗介屬鯉、鯇、鱒、鱧、鯽、鮎、鱨、鱓、鰻、鱺、白鰷、?、蝦、鰌、蛇、鱉、黿等物
蟲豸屬斯螽、蜻蛉、螻蛄、螳蜋、蜣蜋、蟋蟀、蜘蛛、蚯蚓、蚰蜒、蠍子、青蛙、蝦蟆、蠶、蟬、蝸牛等物
沈界陳颕地僻而頗沃旣無山巌川谷之利縱舟楫稍通而亦無富商大賈走集其中其圡之所產繭絲雖云少入而花布足以自贍至糧稅所需尤多籍以供辦他若檾麻藍靛諸品亦足以滋民生備日用而諸果若桃李梨柿之類大約與中州諸郡所產相等攷其俗猶近質直不闘滛巧外如一切遠方靡麗糜費之物亦不甚至至亦不大售豈以玩好寡鮮而遂淡於耳目之役哉書曰:不?異物賤用物民乃足吾有取於沈之民
溝洫
迷艇湖溝  鄭家湖溝  蔡家湖溝  宿家湖溝  迴龍溝  瓦廟溝明水溝  常食溝  雙溝  卞家溝  九里溝  丁家窪溝  棠棣溝  馬家溝  大橫溝  古皂溝  閘子湖溝  捐望溝  姚子溝  李家溝  大紅絲溝  楊海營溝  劉海營溝  十字河溝  金家廟溝  龍灣溝  李村溝  三丈波溝  水邱寺溝  又龍灣溝  橫溝  王家橋溝  王家窪溝  王家村溝  柳溝  又柳溝  小紅絲溝  流湖集溝  老龍腰溝  張白毛溝  路家橋溝  夏家橋溝  周家橋溝  劉家橋溝  熊家橋溝  朱家廟溝  石橋波溝  响水溝  老萊溝  白馬溝  蕭家溝  魚營溝  管家溝  老牛愁溝  吳家橋溝  皇城村溝  戚家湖溝  孫家溝  一丈溝  高山店溝  拖邊溝  絲溝  楊家溝  洪溝  東橫溝  西橫溝  北橫溝  小直溝  董家溝  孔家溝  鷄心??溝  鞠家集溝  三里橋溝  李家村溝  香臺寺溝  李家湖溝  劉家溝  水門溝  雙溝  皂溝  王七溝  李家廟溝  常逝溝  西古溝  甜瓜溝  淗米溝  蒲溝  八里溝  白龍溝  劉家溝  郭家溝  新溝
按前舊志載溝而不及疏濬之人厥功泯焉今考從前疏濬之功有不容畧者備得載錄明萬曆間知縣宋存德疏濬溝洫知縣劉世光疏濬溝洫又因隣縣索夫助役疏濬劉景營一帶溝洫鄉大夫普仲節爲作利役記
國朝康熙十四年知縣戴良佐疏溝洫二十三年知縣郭金璧疏濬溝洫雍正九年知縣劉謙疏濬溝洫十二年知縣諸齊賢疏濬橫溝、十里溝、西橫溝、劉家溝舊日淤塞又新開閘子湖溝一道趙德營溝一道乾隆二年以後知縣王郁文疏濬新安集北一帶蔡河九年知縣馮奕宿因縣東楊家湖水氾濫無洩挑挖王家溝一道上下長四里又將其四境溝渠通爲濬治十年署知縣河源洙徧查溝洫淤塞者躬詣勘騐委典史督工疏濬深通
溝洫爲民間重務大禹聖人尚專力於此況其他乎顧禹治九河八年於外萬世永賴後人歲歲疏濬而民不被其澤者計效速而功力淺也沈邑窪下四境皆有溝洫當事者能并力而盡疏之乎小民好逸惡勞兼之隣界推諉是以淤塞者甚多卽爲疏濬深淺不一宜經水潦而氾濫不免也誠能當水潦之時徧查聚水之處相其出入形勝宜溝者封土爲識農隙逐一挑挖引小入大引大入河務期水有所洩而止三年必有成功任事者繼以寔力奉行而民猶不被其澤者未之有也
卷之五 祀典志
壇壝  祠廟  祭文附
季梁對隋侯曰:夫神民之主也是以聖人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逮乎民和而神降之福矣故動則有成然則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非德而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凴依將在德歟
社稷壇在縣治西門外其制南向壇門一間繚以周垣壇上立主二一題曰沈邱縣社之神一題曰沈邱縣稷之神分左右歲以春秋仲月上戊日有司前期一日齋戒或用豕二羊二祝一帛二
祭文附
維  年  月  日  官  致祭於
社、稷之神曰:維神奠安九圡粒食萬邦分五色以表封坼育三農而蕃稼穡恭承守圡肅展明禋時屆仲春秋敬修祀典庶丸丸松柏鞏盤石於無疆翼翼黍苗佑神倉於不匱尚嚮
  風雨雷雨壇在縣治南門外其制南向壇上立主三一題曰風雲雷雨之神一題曰沈邱縣境內山川之神一題曰沈邱縣城隍之神歲亦以春秋仲月上戊日有司前期一日齋戒或以羊三豕三祝一帛六以致祭
祭文附
維  年  月  日  官  致祭於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之神曰:維神賛襄天澤福佑蒼黎佐靈化以流形生成永賴乘氣機而皷盪溫肅攸宜磅礴高深永保安長之吉凴依鞏固實資捍禦之功幸民俗之殷盈仰神明之庇護恭修歲祀正值良辰敬潔豆籩祗陳牲幣尚嚮
雍正六年署沈事鹿邑縣知縣張修五欽奉
上諭創建先農壇置買耤田於城東門外壇地壹畝三分建正宇三間東西配房各一間牆垣一週門樓一座耤田四畝九分春日致祭耕耤歲以爲常
十年知縣劉謙重修社稷風雲雷雨二壇又改建螞蜡祠於城東門外正宇三間大門一間圍牆一週
祭文附
維  年  月  日  官  致祭於
先農之神曰:維神肇興稼穡粒我烝民頌思文之德克配彼天念率育之功當陳時夏茲當東作咸服先疇洪惟九五之尊歲舉三推之典恭膺守圡敢忘勞民謹奉彛章聿修祀事惟願五風十雨嘉祥恒沭於神庥庶幾九穗雙岐上瑞頻書於大有尚嚮
邑厲壇在縣治北門外歲以春三月、清明日、秋七月十五日、冬十月一日晡時祭前三日有司告城隍之神祭之日奉城隍主於正中南向用羊一豕一以主其祭設無祀鬼神位於壇之下左右儀文咸如定式
里社明洪武年定制每里立社一命耆老歲以春秋仲月用羊一豕一酒果致祭於五圡之神五谷之神祭畢享餕懽飲如古社飲酒禮
鄉厲明洪武年定制每里立無祀鬼神壇一謂鄉厲命耆老歲以春秋仲月用羊一豕一致祭里社、鄉厲俱廢今止存邑厲壇
厲祭文
維  年  月  日  官  爲祭祀闔境無祀鬼魂等眾事承奉  禮部劄付該部欽奉
皇帝聖旨普天之下后圡之上無不有人無不有鬼神人鬼之道幽明雖殊其理則一故天下之廣兆民之眾必立君以主之君總其大又設官分職於各府州縣以各長之又於每一百戶內設一里長以統領之上下之職紀綱不紊此治人之道如此天子祭天地神祗及天下山川王國各府州縣祭境內山川及祀典神祗庶民祭其祖先及里社圡穀之神上下之理各有等第此事神之道如此尚念冥冥之中無祀鬼魂昔爲生民未知何故而歿其間有遭兵刃而橫傷者有死於水火盜賊者有遭刑禍而死者有被人取財而逼死者有被人強奪妻妾而死者有天災流行而疫死者有蟲毒猛獸所害者有饑餓而凍死者有因戰闘而殞傷者有因危急而自縊者有因牆房傾頹而壓死者有死後無子孫者此等鬼魂或終於前代或歿於近世或兵戈擾攘流移於他鄉或人煙斷絕久缺其祭祀姓名泯沒於一時祀典無聞而不載此等鬼魂死無所依精魄未散結爲陰靈或倚草附木作爲妖怪悲號於星月之下呻吟於風雨之時凡遇人間令節心思陽世魂渺渺以無歸身墮沉淪意懸懸而望祭興言及此憐其慘悽故勅天下有司依時享祭在京都有大厲之祭在王國有國厲之祭在府州有郡厲之祭在各縣有邑厲之祭在各里有鄉厲之祭期於神依人而血食人敬神而知禮仍命本縣城隍以主此祭今有本縣知縣不敢有違謹設壇於城北七月十五三月清明十月初一置備牲醴美飯享祭無祀鬼魂等眾幽冥異境人力難爲必資神力庶得感通今特移文於神先期分遣諸將召集無祀鬼魂等眾至日悉赴壇所普享一祭神當欽奉須至牒者
按禮法施於民則祀之以勞定國死勤王事則祀之能禦大災捍大患則祀之壇壝之設以爲民也苟祭非其鬼而淫祠繁興民德濫矣茲志所載欽而不黷其德禮之正歟有民社之寄者宜知所以敬事之矣
雩祭祭文附
維  年  月  日  官  致祭於
稷、先農、山川之神曰:恭膺詔命撫育羣黎仰體彤廷保赤之誠勤民勸稼俯惟蔀屋資生之本力穡服田令甲爰頒肅舉祈年之典惟寅將事用申守圡之忱黍稷惟馨尚兾明昭之受賜來牟率育庶俾豐裕於葢藏尚嚮
禜祭祭文附
維  年  月  日  官  致祭於
城門之神曰:詔命臨民職司守圡惟兆人之攸頼並藉神功兾四序之常調羣蒙福蔭必使雨暘應候爰占物阜而民安庶其寒燠咸宜共慶時和而歲稔仰靈樞之默運聿集嘉祥襄元化以流形俾無菑害尚嚮
龍神祭文附
維  年  月  日  官  致祭於
龍神曰:維神德洋寰海澤潤蒼生允襄水圡之平經流順軌廣濟泉源之用膏雨及時績奏安瀾占大川之利涉功資育物欣庶類之蕃倡仰藉神庥宜隆報享謹遵祀典式恊良辰敬布几筵肅陳牲幣尚嚮
關聖廟在宛邱寺西康熙二十四年邑令郭金璧剏建正殿三間兩廡東西各三間殿後準提閣三間以前東西房各三間閣東三官殿三間
雍正七年欽奉上諭榮封三代定於此廟致祭歲以爲常復於大殿迤東建啟聖祠三間
啟聖祠祭文祭如至聖崇聖祠義
維年  月  日  官  致祭於
關帝之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曰:維公世澤貽庥靈源積慶德能昌後篤生神武之英善則歸親宜享尊崇之報列上公之封爵錫命優隆令三世以肇禋典章明備恭逢諏吉祗事薦馨尚嚮
關帝祭文祭如至聖廟儀
維  年  月  日  官  致祭於
忠義神武關聖大帝曰:維帝浩氣淩霄丹心貫日扶正統而彰信義威震九州完大節以篤忠貞名高三國神明如在徧祠宇於寰區靈應丕昭薦馨香於歷代屢徵異躋顯佑羣生恭值佳辰遵行祀典筵陳籩豆凡奠牲醪尚嚮
城隍廟在縣治東南隅無專祀每歲春秋二仲月祭於南壇正廳三間後宮三間兩廡東西各五間頭門三間二門三間皂隸房東西各一間知縣李琳剏建嘉靖八年縣丞吳芳重修萬曆五年知縣司成章建鐘樓一座二十一年知縣劉世光重修正殿、二門、兩廡有碑記康熙十六年閤邑捐置香火田六十畝坐落縣東距城五里監生孫遜敏施地四十畝坐落縣東距城五里
圡地祠在縣治大門內儀門之東歲以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
螞蜡廟在縣治東門外
馬神廟在縣治東北隅正殿三間大門一座
獄神廟在囹圄內每歲春秋仲月祭圡神畢祭之
國朝明秩祀典非神祗德被生民則聖賢功貽後世崇報之意永埀無極義甚正且大歟但作善者降祥作不善者降殃未有不爲善而以謟禱得福未有不爲惡而以守正得禍紫陽夫人葢有味乎其言之哉
宋公生祠在縣門東隅萬曆八年創舉人張四術記今無
羅馬二公生祠祠在縣門西一祀蒲州羅公隆慶元年創進士劉漢儒記一祀和州馬公隆慶三年創建舉人張四術記今無
劉公生祠在土地祠前壽春劉公去後邑之人不忘肖像祀之今無
六公祠在縣治頭門外西南隅舊稱五公祠祀前邑侯羅鳳翔、馬思齊、劉世光、南邦化、黎玉田五公邑令諸齊賢捐資建入劉允謙號六公祠葢羅馬劉三公舊祠毀合祀於此也
戴公生祠在槐坊店集康熙二十一年邑人爲邑侯戴良佐建
三公生祠在北関閣門外祀劉公謙、諸公齊賢、王公郁文正祠三间东西房各一间墙垣一週共地四畝八分西至路東至東官路南至王姓坑涯北隣馬姓
祠宇之立凡以報其有功德於民者或酧功於沒世之後或感德於去思之時不可以工逢迎獻謟媚而設也建之者眾志相孚居之者心安不愧庶可免人竊笑其旁矣書之以風在位者
卷之六 學校志
學制  祭器  樂器  樂章  祭文  儀注  祀考  書籍  社學  學田  鄉飲
李芳春曰:今國家之所以養士者豈不在學校哉顧學校之設非爲士之貧而養之又非欲群其類而習爲文辭巳也程顥言於朝曰:治天下以正風俗得賢才爲本宜選學明德修者爲太學之師次以分教天下苟得誠心啟迪明經修行如胡安定其人者則人材何患不盛風俗何患不美且夫文王作人菁莪棫樸之化後世罕嫓乃其嗣聃季食邑沈邱且洛邑諸儒叠鐘靈淑以開中原文獻之傳而道統今有在矣顧居之不異地養之不異術而不自任以爲重何以稱士人副名實乎然則以千載真儒爲己任者其在斯夫其在斯夫
學制
儒學在縣治西南隅明弘治戊午知縣李琳創建嘉靖丁亥知縣李宗元剏治始全
正殿五間供桌、龍帳俱全備順治七年知縣劉允謙重修左右爲東西廡各五間供桌二張前爲?門三間?門外爲泮池久廢知縣李芳春重建池前爲櫺星門三間門之前爲龍門殿之後爲啟聖祠三間萬曆十八年知縣李弘祖改建東爲名宦祠三間在?門東北西爲鄉賢祠三間在?門西北隅崇禎五年知縣柴懋掄建經久傾圯順治十四年知縣李芳春重修廟之右爲儒學頭門三間儀門三間內爲明倫堂五間日久頹壞順治七年知縣劉允謙重修堂之後爲教諭廨正房三間東西房各三間前廳三間東西書房各二間嘉靖癸未知縣趙永昌創建堂之東爲訓導廨房三間前房三間東西房各二間門之西爲射圃亭臥碑一座題名碑一座知縣劉世光置重修儒學碑學田碑指揮下劉世光建
文昌宮在城東南隅海濠南創于順治十四年三韓李公芳春重修于康熙十五年戴公良佐地基南至官街北至海濠堤東至火神廟東山外皮一直徃北至海濠堤西邊前截西至張家房後門中截至西堤根王閣三間拜殿三間東西房六間兩耳房八間池南爲社學基址
嘗考櫺星天曲星也張晏所謂農祥者也漢高帝立櫺星祠祀以太牢由宋而今以此立孔子之門葢農者教之本衣食不足不暇治禮儀契敷五教而稷實先之則孔子之門可無是哉又凡星金之散氣其本曰水天之少陽也石則圡之積其本爲金地之少陽也星墜地爲石類也非變也立櫺星以石天地之義也豈曰取其介可以傲風日己耶況夫子德配天地星石咸括其中而木爲五行之一春氣也孔子太和元氣流行於四時春足以盡孔子哉以木無謂也是說也吾得諸元人馬玉氏嘗見各郡邑櫺星多用木從省便耳義則未安嗣今再修邑學其以石易之可矣
康熙十五年知縣戴良佐重修文昌閣立義學其中詳見碑記
十八年知縣戴良佐、教諭王化遠重修學宮
二十五年頒立御製先師孔子及四配賛碑
三十二年教諭陳起元創建奎樓在文明門東興賢坊南城上
三十五年頒立御製大成殿萬世師表扁額是年知縣範時瑞、教諭李元起、訓導宋方大重修學宮
三十九年教諭劉起重修學署
四十五年教諭劉正心紏眾重修學宮是時邑舉人內閣中書劉璐承父光澤縣知縣祖向遺志重修大成殿、?門鄉賢後裔亦捐貲督工而正心之力居多又自捐修學署詳見碑記
五十一年奉上諭特升朱子位於大成殿十哲之次
五十四年奉上諭特以宋儒範仲淹從祀兩廡
雍正元年奉上諭特以啟聖祠爲崇聖祠追封先師孔子五代丁祭增設太牢
三年頒立御製大成殿生民未有扁額增兩廡從祀先賢先儒詳見圖冊
四年知縣陰儼創建耤田神倉於大成殿側
六年知縣徐士璋奉上諭創建忠義節孝二祠於文廟左右各正殿三間門樓一座
十二年知縣諸齊賢、教諭魯之璠、訓導劉羣集重修大成殿
是年教諭魯之璠捐修學署始穿井創立學圃訓導劉羣集捐修學署
十三年監生李蒲、劉朴、劉世誠生員趙文朴、李林桃、唐楫童生劉雲鵬、普超武捐建學庫一所盛貯祭樂等器
監生劉淑轍吏員楊福魁同捐置志版存庫備用
乾隆二年奉上諭復以元儒吳澄從祀兩廡
三年知縣王郁文、教諭魯之璠、訓導劉羣集重修櫺星門原任寧陵縣教諭劉中柱捐石灰三百觔貢生劉勞督工
四年奉上諭特升有子位於大成殿十哲之次
是年頒立御製大成殿與天地參扁額
八年知縣王郁文、教諭魯之璠、訓導劉羣集重修大成殿上葢貢生劉中柱、張元會、劉勞生員劉光第同捐木料
十年知縣馮澎捐金倡義又勸閤邑紳士共捐資重修明倫堂
祭器
銅花瓶二  銅香爐二  錫香爐三  錫爵盞一百二十今易銅  銕香爐三十  銕燭臺二  木燭臺二十六  錫燭臺十二  錫毛血碟四十  官鎖一  木櫃一  黃絹帳一副  以上嘉靖二十八年知縣汪鎰捐置
紅緞帳一副萬曆十三年訓導張天眷捐置
走銅錫香爐一  走銅錫花瓶二  錫燭臺二  錫酒罇二  簠簋二百三十二  鐙三  鉶八  黃絹帳三副  燈籠二十  以上萬曆二十一年知縣劉世光捐置
雍正十三年奉飭查明祭器止存古銅香爐三、銅爵盞一百三十八、鉄燭臺二、毛血碟二、黃布帳一副、祭帛匣十、竹籩六十、燈籠四、鉄香爐瓦香爐瓦花瓶瓦燭臺各數件俱全缺不等至十三年置造始備
計開
古銅香爐三  銅爵一百三十八  鉄燭臺一  毛血碟二  黃布帳一副  祭帛匣十  竹籩六十  鉄香爐四  瓦香爐一百二十  瓦燭臺十  木盤五十[大成當商捐]  木俎六張[瑞雲當商捐]  錫盤八[大升當商捐]  細瓷盤二十四  燭檠一[大豐當商捐]  錫花瓶二  錫燭臺二[永盛號捐]  細瓷簋六十[貢生張元會捐]  錫鉶二  香盒二  柷版二[貢生劉堯華捐]  龍勺二  罍一  洗一  罍洗案一[貢生孫時敏捐]  供桌一[監生孫遜敏捐]  盆架一  錫盥盆一[監生劉世德捐]  錫斝六  錫彞一  茅沙池一[監生張毓基捐]  錫執爐一  錫提爐一  帨巾一  庭燎二  燎乂二  福爵一  胙盤一  瘗鍬一  齋戒牌二[監生劉仲車捐]  燈籠二十八  太尊一  山尊一  雲雷尊一  犧尊一  象尊一  壺尊一  燔爐一[生員普重熤捐]  高照[生員李鋐捐]  紗燈十[生員唐橘捐]  瓦燈二十[生員劉士溶捐]  木豆四十[生員劉世富捐]  黑磁盤六十[生員李湛捐]  公案一[生員曾逮捐]  白磁簋四十  白磁爵五十[吏員劉應起捐]  誓牌宿牌二  班位牌一  昭穆牌一  拜席十
禮曰:噐皿不備不敢以祭又曰:黍稷非馨明德爲馨德所以昭誠信而通神明者也不然神其吐之矣受福云乎哉
樂噐 舊志無
康熙三十年教諭陳起元曾置樂器至雍正十二年止存琴瑟各一張俱不堪用十三年奉文備造
計開
大小皷十一[知縣諸齊賢捐]  編磬十六[教諭魯之璠、訓導劉羣集捐]  編鐘十六[原任寧陵縣教諭劉中柱捐]  麾旙一  旌節一[鹽商錢仁號捐]  琴一  琴磚一[貢生劉勞捐]  瑟一[監生李鐸捐]  瑟案一[生員韓大愷置]  銅鐘一[生員劉光第捐]  笙一  笛一  柷一[生員孫庶可捐]  雙管一  塤二  籥一[貢生劉世貴捐]  鳳簫一  洞簫一  瓦磬十六[生員孫庶可捐]  敔一[恩貢程杓捐]  箎一  石磬一[監生劉永濤捐]  羽籥三十六
乾隆二年奉文飭查樂器多不合式布政司估價備造六年頒發瓦磬十六琴一鳳蕭二塤二箎二羽籥三十六其器少備
乾隆八年部頒樂章
文廟春季樂章夾鐘爲宮倍應鐘起調
迎神  咸平
伬????伍伬仩伍??????仩伍伬仩伍伍
大哉孔子先覺先知與天地參萬世之師
伍仩??????仩伬仩????伬伍??????伬
祥徵麟紱韻答金絲日月旣揭乾坤清夷
初獻  寧平
伬????伍仩??伬仩????仩伍????伍??
予懷明德玉振金聲生民未有展也大成
伍仩伬伍????伍??伬仩??伬??????伬
俎豆千古春秋上丁清酒旣載其香始升
亞獻  安平
伬????伍仩伍??伬仩伍????伍仩伍伬
式禮莫愆升堂再獻響恊鼔鏞誠孚罍甗
伍伍??????伬仩伬??伍????伍????伬
肅肅雍雍譽髦斯彥禮陶樂淑相觀而善
終獻  景平
伬??伍??仩伍????伍仩??伬仩伍????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皮弁祭菜於論思樂
伍仩伬伍??仩????伍伍仩伬仩伍??伬
惟天牖民惟聖時若彛倫攸敘至今木鐸
徹饌  咸平
伬??伍伬仩伬伍??伬伍仩??????伬
先師有言祭則受福四海黌宮疇敢不肅
伍仩伬伍??????伬伍仩??伬伍????伬
禮成告徹毋疏毋凟樂所自生中原有菽
送神  咸平
伬????伍仩伬????仩伍伍仩????伍??
鳧繹峩峩洙泗洋洋景行行止流澤無疆
伍仩??伬伬仩????伬伍伬仩??????伬
聿昭祀事祀事孔明化我蒸民育我膠庠
文廟秋季樂章南呂爲宮仲呂起調
迎神  咸平
仩伬????伬仩??仩??伬????伬伬
大哉孔子先覺先知與天地參萬世之師
伬????仩??????????仩??伬??仩????
祥徵麟紱韻答金絲日月旣揭乾坤清夷
初獻  寧平
仩伬????????仩????伬??仩伬仩
予懷明德玉振金聲生民未有展也大成
伬????伬仩仩伬仩??伬??????仩????
俎豆千古春秋上丁清酒旣載其香始升
亞獻  安平
仩伬??伬??????伬??仩伬????伬
式禮莫愆升堂再獻響恊鼔鏞誠孚罍甗
伬伬仩仩??????????伬??仩伬仩????
肅肅雍雍譽髦斯彥禮陶樂淑相觀而善
終獻  景平
伬仩??伬??仩伬伬??????伬仩??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皮弁祭菜於論思樂
伬????????????仩伬????????伬????
惟天牖民惟聖時若彛倫攸敘至今木鐸
徹饌  咸平
仩伬??????伬????伬????仩????
先師有言祭則受福四海黌宮疇敢不肅
伬??伬????仩????伬??????伬仩伬??
禮成告徹毋疏毋凟樂所自生中原有菽
送神  咸平
仩伬伬????仩??伬伬????仩伬仩
鳧繹峩峩洙泗洋洋景行行止流澤無疆
伬????????????仩??伬??????仩????
聿昭祀事祀事孔明化我蒸民育我膠庠
九年部頒祭文
崇聖祠祭文
維  年  月  日  官  致祭於
肇聖王、裕聖王、詒聖王、昌聖王、啟聖王曰:惟王奕葉鐘祥光開聖緒盛德之後積久彌昌凡聲教所覃敷率循源而溯本宜肅明禋之典用伸守圡之忱茲届仲春秋聿修祀事配以先賢顏氏、先賢曾氏、先賢孔氏、先賢孟氏尚饗
先師廟祭文
維  年  月  日  官  致祭於
至聖先師孔子曰:惟先師德隆千聖道冠百王揭日月以常行自生民所未有屬文教昌明之會正禮和樂節之時辟雍鐘皷咸恪薦於馨香泮水膠庠益致嚴於籩豆茲當仲春秋祗率彛章肅展微忱聿將祀典配以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尚饗
名宦祠祭文
維  年  月  日  官  致祭於
官名全書之靈曰:惟靈文武憲邦公忠體國當皇朝之肇造心膂攸司值列聖之丕承股肱作輔明良合德奮庸而庶績咸熙中外宜猷敷澤而兆民永頼洵屬廊廟之碩望允宜俎豆以明禋考績紀勳崇報昭埀於令典陳性奠幣馨香祗薦於歲時尚饗
鄉賢祠祭文與名宦同
忠義孝弟祠祭文
維  年  月  日  官  致祭於
忠義孝弟之靈曰:惟靈稟賦貞純躬行篤實忠誠奮發貫金石而不渝義問宣昭表鄉閭而共式祗事懋彛倫之大性摯莪蒿克恭念天顯之親情殷棣萼模楷咸推夫懿德綸音特闡其幽光祠宇維隆歲時式祀用陳簠簋來格几筵尚饗
節孝祠祭文
維  年  月  日  官  致祭於
節孝之靈曰:惟靈純心皎潔令德柔嘉矢志王貞全閨中之亮節竭誠致敬彰閫內之芳型茹氷蘗而彌堅清操自勵奉盤匜而匪懈篤孝傳徽絲綸特沛乎殊恩祠宇昭埀於令典祗循歲祀式薦奠醪尚饗
祭祀儀注
正殿每歲春秋二仲用上丁日前期一應祭器洗刷精潔晾乾祭品預爲措理酒須特造牲須充腯毛色形體純正物須豊潔顏色氣味精好教官傳集與祭執事人分定掌管教官暫充承祭官令禮生呼唱肄儀樂工演樂歌工演歌佾生演舞祝習讀祝文及視幣賛者分引行事至熟庶免臨事舛錯
崇聖祠儀注
前期泒定正殿承祭官以知縣後殿承祭官以同城次官並陪祭分獻官、禮生、執事人等編榜同祝文送各官簽名懸掛
前期二日各衙門設齋戒牌承祭陪祭分獻各官沐浴齋戒遷宿正寢不入內禮生與執事生皆清齋一宿
前期一日承祭官具補服至犧所省牲
前期一日執事用白紙糊版黃紙鑲邊墨書祝文
前期一日早教官令禮生舉祝案用皷樂同前編榜送承祭陪祭分獻各官署名回榜懸廟前祝文送前後殿安設
前期一日午承祭官帥陪祭分獻各官朝服齋赴文廟上香行一跪三叩禮監視宰牲幷瘞毛血至期未黎明之前承祭後殿官及陪祭分獻各官衣朝衣及各執事、禮生頂帶齊集大成門外鐘鼓齊鳴由兩旁門入廟供事先赴後殿執事按位陳設
圖冊開
崇聖祠陳設五案每位禮神制帛一、磁爵三、豆八、羊一、豕一、鉶一、簠二、簋二、籩八、酒罇一配位陳設每位一案制帛二每位銅爵三、豆四、簠一、簋一、籩四、豕肉一兩廡陳設制帛二每位銅爵三、豆四、簠一、簋一、籩四、豕肉一遵圖冊陳設畢一跪三叩頭退
陳設旣畢承祭官、分獻官入西門旁序立賛引生導承祭官入視陳設出仍就序立執事焚香燃燭賛引生對引生引承祭官進左門至盥洗處賛引生賛盥手承祭官盥手畢典儀唱執事者各執其事賛引生賛就位引承祭官就位立分獻官隨後立典儀唱迎神賛引生賛跪叩興承祭分獻官各行三跪九叩禮興典儀唱獻帛行初獻禮捧帛爵生就前跕立賛引生賛升壇捧帛爵生就各位前站立賛引生引承祭官進殿左門賛引生賛詣
肇聖王神位前承祭官就位前立賛引生賛跪承祭官行一跪一叩禮興賛引生賛奠帛捧帛生跪進承祭官捧帛拱舉立獻畢獻爵執爵生跪進承祭官接爵拱舉立獻畢行一跪一叩頭禮興賛引生賛詣讀祝位立讀祝生至讀祝案前一跪三叩頭捧祝版立案左賛引生跪承祭官、讀祝生俱跪下分獻官俱跪賛引生賛讀祝讀祝生讀畢捧祝版於正位前跪安案上帛匣內三叩頭退不賛賛引賛叩興承祭官三叩頭禮興賛引賛詣
裕聖王神位前如前儀賛詣
詒聖王神位前詣
昌聖王神位前詣
啟聖王神位前皆如前儀畢典儀唱行分獻禮賛引生賛詣
先賢顏氏神位前承祭官就位立奠帛爵如前儀畢賛詣
先賢曾氏神位前奠帛爵如前儀賛詣
先賢孔氏神位前賛詣
先賢孟氏神位前皆如前儀其兩廡從祀另分賛引生於典儀唱分獻禮時卽引分獻官詣從祀位前照前四配儀行禮畢賛引生賛復位引承祭官分獻官各復位立典儀唱行亞獻禮獻爵於左與初獻同儀典儀唱行終獻禮獻爵於右於亞獻同儀供獻畢賛引生復位引承祭官復台下位站立兩廡分獻官亦復位隨後站立典儀唱行徹饌徹畢唱送神賛引生賛跪叩興承祭官及分獻官皆行三跪九叩頭禮興典儀唱捧祝帛各詣燎位捧祝帛生至位前一跪三叩頭捧祝帛起依次送至燎所承祭分獻官各退西旁立候帛過仍復位立典儀唱望燎賛引生賛詣燎位引承祭官分獻官同至望燎位立望焚祝帛賛引生賛禮畢退
至聖殿儀注
黎明正祭官服朝衣至大成門鐘鼓齊鳴由東旁門入各執事先赴正殿兩廡各案遵照圖冊陳設
正位陳設制帛一、白磁爵三、牛一、羊一、豕一、登一、鉶二、簠二、簋二、籩十、豆十、酒罇一
今三爵下卽次陳一登居中二鉶列左右又次陳中二簠在左二簋在右旁十籩列左十豆列右乃次陳三俎案中牛左羊右豕又次尊案安五尊又次奠案其香燭神位前巳此尊列案上再設祝案在奠案右酒罇在堦東
四配位陳設每位制帛一、白磁爵三、羊一、豕一、鉶一、簠二、簋二、籩八、豆八、酒罇一
十二哲陳設東六案制帛一、白磁爵各一、豕一、鉶各一、簠各一、簋各一、豆各四、豕首一
西哲與東位陳設同
東廡陳設制帛一、銅爵各一、豕三、每案簠一簋一、籩四、豆四
兩廡陳設與東廡同
名宦鄉賢與兩廡同
陳設畢一跪三叩頭退
分獻陪祀各官兩旁門序立賛引生、對引生引承祭官入視陳設出仍就台下序立位執事焚香燃燭賛引生、對引生賛詣盥洗所導承祭官至盥洗處賛引生賛盥手承祭官盥手畢引至臺下立典儀唱佾禮生就位執事各司其事分獻官陪祭官各就位俟鼉鼓三通佾舞生各就次立畢賛引生賛就位引承祭官就拜位立分獻官隨後立典儀唱迎神左麾生舉麾唱舉迎神樂奏咸平之章樂作賛引生賛跪叩興承祭官、陪祭官、分獻官俱行三跪九叩頭禮興右麾生聽擽敔畢偃麾高唱樂止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捧帛爵生捧帛爵就位站立左麾生舉麾唱舉初獻樂奏寧平之章左節生舉節唱奏寧平之舞樂作賛引生賛陞壇捧帛爵生各就各位前站立賛引生導承祭官由東階上進殿左門立賛引生賛詣
至聖先師孔子位前引承祭官至案前立賛引生賛跪叩興承祭官行一跪一叩頭禮興賛引生賛奠帛捧帛生以帛跪進承祭官接帛供舉立獻畢賛引生賛獻爵如前儀獻畢行一跪一叩頭禮興不賛賛引生賛詣讀祝位承祭官詣讀祝位立讀祝生至祝案前一跪三叩頭捧祝版立於案左右麾生唱樂暫止賛引生賛跪承祭官、讀祝生、分獻官、陪祀各官俱跪賛引生賛讀祝讀祝生讀畢捧祝版至正位案前跪安帛匣內三叩頭退左麾生唱起樂樂作賛引生賛叩興承祭官及各官行三叩頭禮興典儀唱行分獻禮各引賛卽引分獻官詣各壇賛引生賛詣
復聖顏子位前引承祭官詣案前立賛引生賛跪叩興承祭官一跪一叩頭興賛引生賛獻帛捧帛生跪進於案左承祭官接帛拱舉立獻案上賛引生賛獻爵執爵生跪進於案左承祭官接爵拱舉立獻案上行一跪一叩頭禮興不賛賛詣
宗聖曾子位前如前儀賛詣
述聖子思子位前如前儀賛詣
亞聖孟子位前如前儀其十一哲兩廡及名宦鄉賢祠於典儀唱行分獻禮時卽另分賛引生導分獻東哲官歷東階由左門入分賛引生導分獻西哲官歷西階由右門入各詣哲位前若止一分獻官則由東入分賛引生導分獻兩廡官詣兩廡位前分賛引生引分獻名宦鄉賢祠官出詣名宦鄉賢祠前俱如四配儀若四位共案者獻爵時執事必每位前斟酒行禮畢賛引生賛復位承祭官分獻官各復[台下拜]位立右麾生聽擽敔畢高唱樂止右節生唱舞止典儀唱行亞獻禮左麾生舉麾唱舉亞獻樂奏安平之章左節生舉節唱奏安平之舞樂作賛引生賛陞壇承祭官分獻官俱如初獻儀獻爵於左無獻帛無讀祝賛引生賛復位承祭官分獻官各復位立右麾生聽擽敔畢偃麾高唱樂止右節生折節唱舞止典儀唱行終獻禮左麾生舉麾唱舉終獻樂奏景平之章左節生舉節唱奏景平之舞樂作賛引生賛陞壇賛引生引各官俱如亞獻儀獻爵於右賛引生賛復位承祭官分獻官各復位立右麾生聽擽敔畢偃麾高唱樂止右節生折節唱舞止舞文生行一跪一叩頭禮興執節引退於兩旁站立典儀唱飲福受胙賛引生賛詣受福胙位承祭官至殿內立捧酒胙生二員捧至正位案前供舉至飲福胙位右旁跪接福胙生二員在左旁跪賛引生賛跪承祭官跪賛飲福酒承祭官受爵供舉授接爵生賛受胙承祭官受胙供舉授接胙生賛引生賛叩興承祭官三叩頭興賛復位承祭官復位立次行謝福胙禮賛引生賛跪叩興承祭官分獻官及陪祭各官俱行三跪九叩頭禮興典儀唱徹饌左麾生舉麾唱舉徹饌樂奏咸平之章樂作徹訖右麾生聽擽敔畢偃麾高唱樂止典儀唱送神左麾生舉麾高唱舉送神樂奏咸平之章樂作賛引生賛跪叩興承祭官分獻官及陪祀各官皆行三跪九叩頭禮興右麾生聽擽敔畢偃麾高唱樂止典儀唱捧祝帛各恭詣燎位捧帛生至各位前一跪三叩頭捧起祝文在前帛次之俱送至燎位承祭官陪祭分獻各官俱退至西旁立候祝帛過仍復位立典儀唱望燎唱舉望燎樂與送神同樂作賛引生賛詣望燎位導承祭官至燎位立祝帛焚畢樂止賛引生賛禮畢退
文廟祀考
木主位序易紊名稱易訛今依闕里志泮宮禮樂疏孔門弟子傳畧文廟崇祀考聖廟崇祀圖亘訂以備正其位序稽其姓宇里居焉
正祀
至聖先師孔子
四配
復聖顏子字子淵魯曲阜人
宗聖曾子曾參字子與魯南武城人卽今嘉祥
述聖子思子孔伋字子思至聖之孫伯魚之子
亞聖孟子孟軻字子輿一字子車鄒縣人
十哲
先賢閔子閔損字子騫魯人
先賢端木子端木賜字子貢衛人
先賢冉子諱雍字仲弓魯人
先賢宰子宰予字子我曲阜人
先賢顓孫子諱師字子張陳州人
先賢仲子諱由字子路魯之卞人今泗水
先賢卜子卜商字子夏衛人又云溫縣人
先賢冉子冉耕字伯牛魯鄆城人
先賢冉子冉求字子有魯人
先賢言子言偃字子游吳人
先賢有子字子若魯人乾隆三年陞列十哲
先賢朱子諱熹字元晦康熙五十三年陞配十哲之次
正祀
肇聖王木金父至聖五世祖
裕聖王祈父公至聖高祖
詒聖王防叔公至聖曾祖
昌聖王伯夏公至聖祖
啟聖王叔梁公紇至聖父
四配
先賢顏氏顏無繇字路家語作顏繇字季路顏回父
先賢孔氏孔鯉字伯魚至聖之子孔伋之父
先賢曾氏曾點字皙又字子皙嘉祥人史記作蒧曾參父
先賢孟氏孟激字公宜魯公族孟孫氏之後鄒人孟軻父
從祀
先儒程氏伯溫程珦字伯溫程顥程頤父
先儒蔡氏季通蔡元定字季通世稱西山先生諡文節蔡沉父
先儒朱氏喬年朱松字喬年諡靖獻朱熹父
先儒周氏輔成周輔成字周敦頤父
東廡
先賢蘧瑗字伯玉衛大夫
先賢澹臺滅明字子羽武城人
先賢原憲字子思一字子憲魯人
先賢南宮适字子容魯人
先賢商瞿字子木魯人
先賢漆雕開字子若蔡人
先賢司馬耕字子牛宋人
先賢有若今升十哲之列
先賢巫馬施字子期楚人
先賢顏辛字子柳魯人
先賢曹卹字子循蔡人
先賢公孫龍字子石楚人
先賢秦商字子丕楚人
先賢顏高字子驕魯人
先賢壤駟赤字子赤秦人
先賢石作蜀字子明成紀人
先賢公夏首字子乘魯人
先賢后處字子里齊人
先賢奚容蒧字子皙魯人
先賢顏祖字子襄魯人
先賢句井疆字子野衛人
先賢秦祖字子南秦人
先賢縣成字子祺魯人
先賢公祖句茲字子之魯人
先賢燕伋字子思秦人
先賢樂欬字子聲魯人
先賢狄黑字皙之衛人
先賢孔忠字子蔑至聖兄孟皮子
先賢公西蒧字子尚魯人
先賢顏之僕字子叔魯人
先賢施之常字子恒魯人
先賢申棖字子周魯人
先賢左邺明中都人
先賢秦冉字開蔡人
先賢牧皮昔失祀雍正二年乃從祀
先賢公都子雍正二年升祀
先賢公孫丑雍正二年升祀
先賢張載字子厚大梁人
先賢程頤
先儒公羊高齊人
先儒孔安國字子國魯人
先儒毛萇字點一字長公趙人
先儒高堂生字伯漢魯人
先儒諸葛亮字孔明瑯琊陽都人
先儒鄭康成諱元高審人
先儒胡安國字康侯崇安人
先儒王通字仲淹太原後家河汾
先儒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
先儒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
先儒尹焞字彥明巴洛人
先儒呂祖謙字伯恭務州人
先儒蔡沈字仲默建陽人
先儒陸九淵字子靜金谿人
先儒陳淳字安卿龍溪人
先儒魏了翁字華父浦江人
先儒王柏字會之金蕐人
先儒許衡字仲平河内人
先儒许謙字益之京兆人
先儒王守仁字伯安餘姚人
先儒薛瑄字德溫河津人
先儒羅欽順字允升泰和人
先儒陸隴其字稼書華亭人
兩廡
先賢林放雍正二年復從祀魯人
先賢宓不齊字子賤曲阜人
先賢公哲哀字季沉濟南人
先賢公冶長字子長魯人
先賢高柴字子羔衛人
先賢樊遲字子遲兗州人
先賢商澤字子秀兗州人
先賢梁鱣字子魚齊人
先賢冉儒字子魯兗州人
先賢伯虔字子析兗州人
先賢冉季字子產兗州人
先賢漆雕徒父字子有兗州人
先賢漆雕哆字子歛兗州人
先賢公西赤字子華曲阜人
先賢任不齊字子異荊州人
先賢公良孺字子正陳州人
先賢公肩定字子中兗州人
先賢鄔單字子家聊城人
先賢罕父黑字子黑兗州人
先賢榮旂字子旗兗州人
先賢左人郢字子行兗州人
先賢鄭國字子徒魯人
先賢原亢字子籍兗州人
先賢亷潔字子遭衛人
先賢叔仲會字子期兗州人
先賢公西輿如字子上兗州人
先賢邦選字子歛兗州人或作邽選
先賢陳亢字子禽陳州人
先賢琴張字子開衛人
先賢步叔乘字子車青州人
先賢秦非字子之魯人
先賢顏噲字子升魯人
先賢顏何字冉
先賢縣亶字子象
先賢樂正克字正子齊人
先賢萬章孟子門人
先賢周敦頤字茂叔道州道縣人
先賢程顥字子敦
先賢邵雍字堯夫範陽人
先儒穀梁赤字子赤魯人
先儒伏勝字子賤濟南人
先儒后蒼字近君東海郯人
先儒董仲舒廣川人
先儒杜子春字時元緱氏人
先儒范寗字武子
先儒韓愈字退之南昌人
先儒范仲淹字希文邠州人
先儒胡瑗字異之泰州人
先儒楊時字中立將樂人
先儒羅從彥字仲素南劔人
先儒李侗字愿中劍蒲人
先儒張栻字敬夫綿竹人
先儒黃幹字真卿閩縣人
先儒真德秀字景元浦城人
先儒何基字子恭金華人
先儒趙復字仁甫德安人
先儒金履祥字吉父蘭溪人
先儒陳澔字可大都昌人
先儒陳憲章字公甫新會人
先儒胡居仁字叔心餘干人
先儒蔡清字介夫晉江人
書籍
官版四書一部  易經一部  書經一部  詩經一部  春秋一部  禮記一部  通鑑一部  性理一部
以上俱嘉靖二十八年知縣汪鎰置
四書六本  易經六本  書經六本  詩經六本  春秋四本  禮記八本  通鑑三十本  性理三十本  伊洛淵源二本  二程全書十本  洪武正韻五本
以上俱萬歷二十一年知縣劉世光置
國朝順治年間存學書籍
四書一部  易經一部  書經一部  詩經一部  二程全書一部  洪武正韻一部  性理網鑑俱殘缺不全
康熙年間存學書籍
文廟禮樂志一本  易經解義一部  日講四書解義一部  書經解義一部  御製訓飭士子文一篇  宋六子進稱先賢圖說一本
雍正年間存學書籍
大清會典儀注一本  名教罪人詩二本  聖諭廣訓一本  學政全書二本  御製朋黨論一篇  勸蠶說[制臺王頒發]  蠺務成規二本  諭士習文二本  上諭三十六本  陸宣公奏議一部[知縣諸齊賢捐置]  說唐詩一部  字學正本一部  四書一部  禮記一部  春秋一部[教諭魯璠捐置]  易經一部  書經一部  武三子一部[訓導劉羣集捐置]  邢註孝經一本  爾雅一部  莊子一部  人倫圖說一本[貢生孫時敏捐置]  清本四書一部[生員趙偀捐置]  易經合參一部  詩經衍義一部[生員唐橘捐置]
乾隆元年以後部頒
御註孝經一本  學政全書二本  外官相見儀注一本  從祀先賢先儒圖冊一本  文廟樂章一本  文廟祭文一本  大清律例一部  大學衍義一部[撫臺尹頒發]  近思錄一部  文獻通考一部  明職一本  呂語集粹一部  規勸條約二本  成均講義一部  正本贈言二本[撫臺雅頒發]  學宮備考一部[藩臺趙頒發]  日講四書解義二部[知縣王郁文捐領]  康熙字典二部  朱子全書二部  明史一部  御纂易經二部  書經二部  詩經二部  春秋二部  性理二部  四書文一部  醫學集要一部[原任寧陵縣教諭劉中注捐置]  文廟從祀考一本[貢生劉勞捐]
李芳春曰:始余視學按籍而稽之曰嗟乎中州當兵火之餘茲學尚多存書不謂非幸也顧斈不在記問昔譚尚矣諸士倘非躬行而寔踐亦呫嗶云尔于買櫝還珠之弊不免也矧指經笥爲陋習又弊帚視焉者乎藏修于斯者省之
學田
設志初未有也明萬曆八年知縣司成章將南截河幷城隍廟前池塘申請兩院定爲學田後因無人佃業租無所出有名無實閤學申準已廢萬曆二十一年知縣劉世光又申作學田條疏有法耕種有人行之歷有年歲其後知縣柴懋掄以南河淤塞乃風氣所關申請疏鑒河流通而桑田變矣茲循舊牒存空名俟後之君子興復云
南截河淤出地伍十五畝今爲河道城隍廟前池四畝九分今課銀截河內四十六畝淤出旱地九畝四分課銀康熙五十四年知縣朱弘華置買義學田小弓地九十七畝零在城東李家營雍正元年生員谷林桂捐學田一十九畝在城西北五里
詩序:子衿刺學校廢也小雅:菁莪樂育才也魯頌:泮水頌僖公修泮宮也今之郡邑莫不有學以聯師萃秀秩祀崇禮故自殿堂門廡廩藏泡湢號有舍田有租燦然備具亦旣詳且周矣乃或倚徒不講頓令號舍鞠爲園蔬則誰之咎哉
社學
前志所載社學八處今皆廢壞無存康熙十五年知縣戴良佐另立社學一處在南關文昌閣前瓦房三間東西房四間嗣後項城知縣顧芳宗署沈事修瓦亭三間頭門一座瓦房六間今亦傾頹
社學之立用養童蒙以爲由塾升序之地也葢黌宮所育之才能使成人有德未能盡使小子有造故凡鄉曲之間悉應立學而城邑尤要無如宮守茲圡留心教化者又恐亷俸不敷除每歲館金薪水之費實無餘力建舍又安能徧及鄉曲哉前明知縣劉世光動支各處息谷建置今則勢不能行惟閤邑紳士同心合力勷成盛舉是所厚望耳
鄉飲儀注
凡鄉飲酒每歲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於儒學成禮飲酒前一日執事於明倫堂依圖陳設坐次司正率執事習禮至日執事宰牲具饌主席及僚屬司正先詣學遣人速賔比至執事者先報曰賔至主席率僚屬出迎於庠門之外揖入主居東賔居西三讓三揖而後升堂東西相向立賛禮唱兩揖兩叩畢又唱各就位賔主旣就位茶罷賛唱司正揚觶執事引司正由西堦詣堂中北向立賛唱賔僎以下皆立賔僎以下皆揖平身執事者乃以觶酌酒授司正司正舉酒曰:恭惟朝廷率由舊章敦崇禮教舉行鄉飲非爲飲食凡我長幼各相勸勉爲臣盡忠爲子盡孝長幼有序兄友弟恭內睦宗族外和鄉里無或廢墜以忝所生讀畢執事唱司正飲酒飲畢以觶授執事賛唱揖司正賔僎以下皆揖平身司正復位賔僎以下皆坐旣坐又唱讀律令執事舉律令案於堂中執事引讀律令者詣案前北向立唱賔僎以下皆立行揖禮如前讀畢律令復位唱執事者供饌案執事以次供饌案訖唱賔僎以下各就席旣就席又唱主獻賔主起席北面立執事酌酒以授主主受爵於僎於介如前儀注退復位賛唱賔酧主賔僎介依次受爵酧酒如前儀唱各就位執事者分左右立然後唱斟酒旣斟酒訖唱飲酒或三行或五行唱供菜供湯又唱斟酒飲酒以後如前儀席終唱徹僎案執事徹僎案訖唱賔僎以下各行禮主賔僚屬東西交拜訖唱送賔遂以次下堂分東西而行三揖三讓出庠門而退
主席府州縣以正印官爲之如無正印佐貳代之其位在東南大賔以致仕官爲之位於西北僎賔擇鄉里之年高有德者爲之位於東北介以次長位於西南僚屬位於東三賔位於賔主僎介之後司正以教職爲之主揚觶以罰失禮者行禮時凡執事皆以生員爲之具公服恪供厥職一切僕役不許上堂又於堂西簷下設棚北向擇老成生員二人於此坐以待讀律觀禮
律令
凡鄉飲酒禮序長幼論賢良別奸頑其坐席間年高有德者居上年高淳篤者並之以次序齒而列其有違條犯法者不許干與良善之席違者罪以違制敢有諠譁失禮者揚觶以禮責之
鄉飲酒禮圖
三 二 一 大                                一 二 三
賔 賔 賔 賔                            僎  僎 僎 僎

賔眾                                            僚屬

介                  律案                  主  司正

    西階                                            東階
鄉飲酒之禮古先王尊德尚齒之盛舉也州邑歲歲舉行使人習見習聞悚然於齒德之當尊而孝弟之心油然生焉善俗之道莫過乎是沈自國初以來惟康熙五年及乾隆二年至五年典僅三舉葢重其事因而慎其人慎其人幾致廢其事矣前此大賔未經書名恐致煙沒不傳令人嘆古禮之久廢而今日之必不可行也爰書之以見愛禮之義前明鄉飲大賔
李大伸以子如霖貴誥封文林郎城固縣知縣介饌未攷
劉東見鄉賢傳介饌未攷
李如霖見鄉賢傳介饌未攷
普珦見孝友傳介饌未攷
程松見隱逸傳介饌未攷
康熙五年鄉飲大賔
張養純字抱一由選貢任息縣訓導改授鹿邑教諭賦性孝友舌耕養親閭里推爲孝子及秉鐸兩邑曰以躬行課士次及文藝受業者皆知名一時且好施與解組後所餘?俸擇戚族困乏者盡周給之邑人皆稱其賢周令可立舉行鄉飲因請就席成禮
僎賔李灼
介賔謝君平
乾隆二年鄉飲大賔
劉中柱字靜瀾天姿純粹行誼端方由例貢任寧陵縣教諭訓誨有方士子喁然向風不索諸生禮節用弗給取諸家故諸生有豈弟君子之頒居官九載以父母春秋高歸侍色養備至賦性恬退以俯仰爲羞尤善耐有犯者忍之弗較也生平好施家積借契不下數百紙不求償守先人舊規每歲歉必出粟減價以濟貧者急公慕義捐穀石艮兩地畝以勸社倉廣惠堂義塚諸大政各上憲俱表其閭知縣王郁文慕其賢舉行鄉飲禮請之固辭不出至再乃勉就焉享年七十有三
僎賔唐乾男
介賔徐必達
乾隆五年鄉飲大賔仍前
僎賔劉維嶽
介賔李映臣
禮經言鄉飲酒之禮廢則長幼之序失而爭闘之獄繁葢飲酒之禮有四一爲飲國中賢者一爲三年賔賢能一爲州長習射而飲酒一爲党正蜡祭而飲酒禮雖有四其爲尊德尚齒教孝教弟之意則一故不惟國中當行卽各鄉村亦當效古蜡祭飲酒法教之各立里社春秋祈報祀神後合村中老幼會飲或以教職董其事或以致仕之老主之再或以甲科之士主之立之儀注歲歲舉行卽于讀律令時宣讀
上諭十六條明白剖示庶几知識日開聞見日熟習慣自然而囂淩之風可潛消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豫章漫抄》(明)陆深 撰
灤陽錄卷之一
畿輔通志卷九十七
大元一統志
石蓮盦彙刻九金人集  (清)吳重憙 編
宰惠紀略卷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