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盛京疆域考
 
龙的传人
 

盛京疆域考

(2012-06-21 17:02:07)

盛京疆域考

【清】楊同桂 孫宗翰撰

 

  ●目錄

  序

  凡例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序

  盛京所隸自周末秦并燕始有兵事中更累代汔有明之季亡慮皆戰場矣而荒略之區頗有建置暨或沿或革上下數千年不可齊一又聲教時阻列史所志諸家所說未嘗躬履其地但據故紙而譌迕挂漏雜出其閒莫由傳信然則即其疆域所在甄綜之剖析之使覽者瞭然於上下數千年之所以分合其用力既勤而漢句驪夫餘濊貊魏公孫晉慕容中間烏桓鮮卑及隋唐有事高驪下逮渤海大氏與奚霫以至遼金元又我朝於明歷世戰爭以次附見有讀史方輿紀要所未詳者地勢兵形如指諸掌俾來者有稽真為功不尤韙哉光緒十七年辛卯雲從事吉林通志局亡友楊君伯馨以知府充提調兼分纂輿地伯馨籍北通州少日從宦奉天尋數數于役黑龍江既乃筮仕吉林周旋東三省有年又博極羣書故所纂特精覈且聞隨侍海龍廳日與其友黃縣孫君篠藩同輯盛京疆域考亦既成書未之見也越甲午志事將竣伯馨去署長春府其後雲亦為將軍郭博羅公要與西授【 授:援】 乙未軍罷遂謝歸次年伯馨卒吉林府署任無錫秦君曙村亦其 【 其:共】事志局者得所為疆域考於其家寄視雲數千里外屬為校之亡友也校字之役其忍辭既蕆以視劉蔥石觀察許付手民雲惟觀察傳伯馨且使孫君與之俱傳而曙村抱故人遺書又以傳為己責高義均可感至其書言約事賅上下數千年析疑訂誤多所發明覽者自得之雲何贅焉惟一再繙閱而幸其書之傳於觀察也又怳如甲午乙未閒崎嶇遼水左右因以慨當日主兵者不能出奇制勝如曩人一役之不力而貽後來環而相輕之患於無窮焉夫遠者不具論明楊鎬洪承疇先後以二十萬十數萬之眾出關而殲時我朝勝兵可兩萬耳甲乙之役我關外諸君視敵且十倍而失遼陽以南八城遽與之講昔人有言神堯以一旅取天下子孫不能以天下取河北其言深痛今豈殊哉宜雲校是書而友朋之徂謝與戎馬之倉皇交觸於心不能以自己也光緒二十八年壬寅上元顧雲石公謹序

  並榆關而東盡鴨綠江岸與朝鮮為鄰南至於海北帶蒙古諸邊至兩遼河匯流處是為盛京我國家肇基地也輻員數千里設關置守棊布星羅耕牧漁鹽之利日有加益枌榆子弟宿兵而講武里巷之龡豳奏雅頌聲達乎遠近登風俗之書考王會之圖一水一石今皆可畫方而計徵輿地者不難得其詳備矣而獨至古地之沿革則地輿諸家紛然聚訟余以貧薄遊遼左十數年於茲山川道理【 理:里】略聞梗概閒欲鉤考漢唐遺迹輒病諸說之牴牾迹其所由率推本於遼史余亦未敢議其非也及證以漢書而遼史誤矣班志有山川遼志無山川也復參之金史地理志而遼史益誤金志有山川遼志無山川也嗚呼志地者不著山川之界限考地者不徵各史之參伍徒齗齗然搜數故實承譌襲謬是猶扣槃捫燭取形聲之近似而自謂得之烏能窺其要領也哉然諸家亦非樂受遼史之愚也足迹不及乎馬訾行蹤未逾乎狼水不知山川之遠近不諳道里之縱橫習焉不察固無怪其然也楊子伯馨近畿之通津人也趨庭關外者有年遼水東西輪蹏幾徧山川疆域得於耳目者甚習比者侍膳海龍廳署因於詩禮之暇考證今古釐為斯編余是時適客其署與載筆焉大要以各史地志為之經李氏地理韻編為之緯以洪氏之疆域各志補其闕於顧氏之方輿紀要觀其通又參之水道圖說裔夷列傳蒙古游牧記諸書以正其譌而求其是旁徵遠引辨微析疑槧鉛讐校自秋徂冬始成完帙吁遼東自漢晉以降為華夷割據之場如十六國之燕秦唐世之渤海皆無正史可據千餘年而有遼史又徒以臆說誤人此輿地諸說之所以日紛古今疆域之所以難合也今於遊覽之聞見史志之異同山川道里之差池或有千慮一得者誠不免自忘其譾陋若夫缺略之處必欲強不知以為知是固吾儕所不敢也孫宗翰序

 

  ●凡例

  一所考郡縣皆本各史地理志曹魏十六國則本洪稚存先生之疆域志渤海則本唐書渤海傳及遼地志至參互考證則本韻編方輿紀要盛京通志及通典通考各書不敢臆說

  一領郡縣者唐以前曰州唐曰道宋曰路元曰行省雖所領不止盛京一域必為係之於首其領縣之郡有本非盛京境內者亦一體錄入特著其地之所在而考則從省

  一縣為州郡所屬降一格列之其有同屬一郡之縣而不在盛京境內者則附於末再降一格以清眉目至近代散州與縣異名而同實故亦與縣並列惟遼代之州最為紛歧有領縣而為下州者有不領縣而為上州者一遵史志體例散州領縣者州與縣平列其所屬之縣又降一格

  一郡縣下必先揭明屬今何地其有諸書未能指實而但言當屬某境者考之疆域有可互證亦即依例指實若證據亦無姑從眾說

  一各史地理志其郡縣下原有之注係當時紀實自應首先登載而別之曰原志原注凡正史志注備錄無遺惟遼金元三史複沓甚多略從節省

  一是考歸重疆域故於疆域特詳閒或考及事實必其有關於爭戰鼎革之大者餘事概不登載其近代經畫或有別見於文獻者則加以附考意未盡者末附按語已詳者不複

  一唐與渤海常分據盛京之地唐州本屬羈縻渤海又無地志州縣之失其屬者附於末

 

 

  ●盛京疆域考卷一

  通州楊同桂

  黃縣孫宗翰輯

  虞夏殷

  周

  秦

  西漢

  東漢

  曹魏

 

  ○虞夏殷 【禹貢九州攸同舜典肇十有二州說者謂舜分十二州夏時仍遵禹貢為九州是說也蒙竊疑之禹平水土定九州在肇十二州之前乃舜既分為十二州而夏時仍合為九州已屬創論甚或舍禹貢之經文而用漢儒之箋釋因爾雅職方之小異而以爾雅為殷制不能起古人而問之亦何敢以今人而臆斷之也今所考分州以後迄有殷以前於經史有可登載者載之餘蓋從闕】

  幽州

  舜典肇十有二州注十二州冀兗青徐荊揚豫梁雍幽并營也禹治水作貢但為九州及舜即位始分冀東恆山之地為并州其東北醫無閭之地為幽州又分青之東北遼東等為營州【孔氏穎達曰知分冀州為幽州并州者周禮職方氏九州之名有幽并無徐梁周立州名必因於古知舜時當有幽并職方幽并山川於禹貢皆冀州之域知分冀州之域為之也爾雅釋地九州之名於禹貢無梁青面有幽營云燕曰幽州齊曰營州孫炎以爾雅之文與職方禹貢並皆不同疑是殷制則營州亦有所因知舜時亦有營州齊即青州之地知分青州為之】舜既分為十有二州而至商時又但言九圍九有周禮職方氏亦止列為九州有揚荊豫青兗雍冀幽并而無徐梁營也則是為十二州蓋不甚久不知其自何時復合為九也【按書注所言幽營二州皆在今奉天境內然謂肇置幽并營三州係分冀青二州之域不過依附周禮職方及爾雅齊曰營州一語如孔氏穎達說耳考禹貢分州皆以山川定疆界雖萬世可考如海岱惟青州濟河惟兗州無不著其方隅所極惟冀州未著疆界蓋冀州王畿地廣且廻帶北邊幅員遼闊故未能限其所至也竊謂舜肇十二州蓋皆分冀州北邊之地增置三州本注乃謂分青之東北遼東等為營州使營州果在遼東亦非分青州之土禹貢海岱惟青州明明指定疆界若越千里之海而兼有遼東之地則青州東北必不以海為界矣經文確鑿豈能假借且以營州為今之遼東亦不盡足據唐置營海【 海:州】

  都督府治柳城在今熱河境內安知唐非有所本而名其地歟至以恆山之地為并州醫無閭之地為幽州欲本職方之制以強合於舜典禹貢而不知職方分州與禹貢歧異者甚多安能盡合總之今之奉天固應在舜典幽州境內欲並指營州則不敢臆斷也當與下齊曰營州附考參看】

  禹貢鳥?山夷皮服夾右碣石入于河 【禹貢畿內不制貢惟島夷貢其皮服故夾右碣石貢道專為鳥?山夷而言按經文夾右碣石入于河是其貢道自碣石之 【 脫東從二字】東北航海而來以入于河者也然則鳥?山夷雖未必專指奉天而奉天亦在其中矣】

  山海經海內東經潦 【 音遼】 水出衞皋 【 山名】 東東南注渤海入潦陽

  ○周 【周禮職方之幽州即今遼東西地也然考諸成周之世北攘山戎東來肅慎而幽州之列國無傳焉七雄爭長燕嘗略有遼東意者遼土之初變文物在此時耶其春秋以前則不可得而知矣】

  幽州

  周禮職方氏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無閭其澤藪曰貕養其川河泲其浸菑時 【按醫無閭山在今盛京廣甯縣境河泲則禹貢兗州之水菑又禹貢青州之水是職方之幽州蓋環渤海而抱其三面非盡遼東境也而遼地亦在幽州內矣】

  爾雅東方之美者有醫無閭之珣玗琪焉 【 爾雅義疏引邵氏正義云今大淩河有錦川石美者瑩潤如玉大者可作几】

  附齊曰營州 【爾雅義疏曰營州者釋名云古有營州齊衞之地於天文屬營室取其名也釋文營者蓋取營邱以為號引博物志云營與青同海東有青邱齊有營邱豈是名乎按說苑辨物篇本爾雅作齊曰青州是營即青矣又胡渭禹貢錐指云先儒□分青為營據爾雅齊曰營州以立義而王明逸非之曰中國疆界固有非至海畔止者如珠崖在大海中自為一隅而屬於嶺南然雖越海而土俗相接又他無可附遼東固中國東境豈有不屬接壤之冀而遙屬隔海之青乎周時遼東即營州而并於幽州則堯時決非屬青矣斯言亦近理云云愚按周禮職方之青州本禹貢之徐州故太公封齊於禹貢屬青州於職方則分據幽兗二州之境乃爾雅云齊曰營州考職方分土本無營州舜時營州未必即在遼東即果在遼東亦非為齊之屬地戰國時之郡縣遼土者燕也非齊也使果為齊地豈容燕人略而有之哉蓋太公封於營邱營邱齊地疑齊兼有營州之名故爾雅云然然非即舜典之營州也且說苑本爾雅作齊曰青州安知當時非有舛誤觀爾雅義疏及禹貢錐指所引諸說皆有可據而王明逸之說尤為精詳自孫炎以與職方不同遂以爾雅為□制箋釋家從而和之不知齊為周之封國周以前未嘗為齊也左氏晏子對景公曰爽鳩氏始居其地季□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後太公因之觀此則太公以前國名具在安有所謂齊者乃諸儒以爾雅齊曰營州一語橫生枝節說多牴牾故不敢從附辯於此】

  燕置遼東郡

  燕置遼西郡史記燕召公世家燕王喜二十三年太子丹質於秦亡歸二十七年秦兵臨易水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秦王覺殺軻使將軍王翦擊燕二十九年拔薊 【燕舊國於此】 燕王亡徙居遼東斬丹以獻 【 顧祖禹方輿紀要遼陽城東北五里有大梁水名太子河即故衍水也太子丹匿於衍水中後人因名為太子河】秦三十三年秦拔遼東虜燕王喜滅燕又朝鮮列傳自始全燕時嘗略屬真番朝鮮為置吏築障塞又杜氏通典北狄敘云燕將秦開襲破東胡郤千餘里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按史記通典所言則遼西遼東等郡自燕時已置非始於秦也又據朝鮮列傳所言則當燕盛時並朝鮮亦入屬境遼地更無論矣】 【按奉天一省在殷周之世其分封建國俱無可稽惟孤竹山戎兩國皆與奉天接壤蒙古游牧記喀喇沁旗為春秋山戎地土默特旗為古孤竹國是二國皆今直隸承德府朝陽建昌各縣界與奉天錦州府邊境相錯當孤竹山戎建國時或兼入奉天境內亦未可知至遼西遼東二郡自燕末始置其未經置郡之先想已早為燕地蓋春秋以後燕國強盛遼左右皆其屬境先儒以爾雅齊曰營州一語謂分青之東北遼東等為營州直若以遼東為齊地者恐與此相矛盾矣】

  秦 【 秦政并吞六合取天下而郡縣之於是遼東西始置官守築長城漸同內地矣易世而滅故事無可書】

  遼東郡 【通鑑秦政三十二年遣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伐斥逐匈奴收河南地築長城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又史記朝鮮列傳秦滅燕以朝鮮屬遼東外徼】

  遼西郡 【通鑑秦政二十六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曰遼東郡曰遼西郡於是後世皆謂郡縣自秦始然考杜氏通典北狄敘云趙武靈王破林胡樓煩築長城置雲中雁門代郡燕亦築長城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然則邊地之置郡自戰國已然秦特舉天下而郡縣之至郡縣之名則不始於秦也】

  ○西漢 【漢書地理志班固著并注 班志取法禹貢注晰山川郡縣封疆雖百世可考故論古地域至漢書而始詳然西漢地之在奉天者遼西遼東玄菟三郡耳而遼西一郡又兼有直隸永平府境至於樂浪郡屬本已畫入朝鮮而輿地諸家又欲以樂浪之屬縣強依附於奉天按之地理究屬不合未敢從眾也】

  幽州

  遼西郡 【 治在今直隸永平府境】 縣十四原注秦置有小水四十八并行三千四十六里屬幽州 【遼即大遼水發源塞外受水甚多所受諸水多在遼西郡屬本注小水四十八蓋兼有白狼徒河諸水矣】

  海陽 【 今寧遠州前屯衞東】 原注龍鮮水東入封大水封大水緩虛水皆南入海有鹽官

  陽樂 【 今寧 【 脫遠字】州前屯衞西 按李兆洛地理韻編以海陽陽樂二縣在今直隸永平府境而顧氏方輿紀要則以海陽屬寧遠前屯衞以陽樂城屬直隸又於遼史之海濱城紀云在衞西八十里遼志海濱本漢陽樂縣地方云云蓋陽樂跨有直隸奉天兩境城在直隸而地則兼屬奉天也】

  狐蘇 【 今錦縣地】 原注唐就水至徒河入海 【陳澧漢書水道圖說云唐就水今蒙古土默特右翼小淩河東南流至奉天錦縣入海然則小淩河即漢書之唐就水也】

  徒河 【 今錦縣南境】 原注莽曰河福 【按上狐蘇縣注唐就水至徒河入海是徒河當在狐蘇之南李氏地理韻編既以狐蘇為今錦縣地又以徒河在今錦縣西北未免倒置蓋徒河當在錦縣濱海處耳】

  交黎 【 今義州境】 原注渝水首受塞外南入海東部都尉治莽曰禽虜 【按漢書臨渝縣注渝水首受白狼東入塞外又有侯水北入渝本注云渝水首受塞外南入海則渝蓋合侯水以會白狼即今之大淩河也白狼為渝水旁源則臨渝即渝水發源處當在交黎之西今錦州之西北邊外本注既云渝水首受塞外南入海是交黎正當渝水西來南折之處其為今義州無疑李氏地理韻編以為在直隸境內者非又洪亮吉乾隆府廳州縣志以大淩河即古白狼河殆統其原委而言水經注白狼水出右北平白狼縣東南流逕龍城西南又東南至遼東入於遼水而陳氏漢書水道圖說以為白狼河下流即大遼水諸家之說多同陳氏然觀漢書本注及臨渝縣注渝水為白狼下流原委甚清本無疑義且大淩河獨流入海本不會於遼陳氏之說蓋沿水經注之譌大淩河發源在遼水之南入塞在遼水之西本不同道者也】

  且慮 新安平 柳城 令支 肥如 賓從 文成 臨渝絫 【按盛京通志云絫縣為今義州境然漢書絫縣注云下官水南入海又有揭石水濱水皆南入官而義州最著之渝水無一語及之漢書不應如是之略蓋絫縣當依陳氏漢書水道圖說及李氏地理韻編二說在今直隸境內又顧氏方輿紀要廣寧後屯衞宏政廢縣注云今衞治漢置絫縣屬遼西郡是說不知其所本然考其水道不如陳李二說為可據也】以上九縣 【 皆入直隸】 非奉天境從省

  遼東郡 【 治在今遼陽州北七十里】 縣十八原注秦置屬幽州

  襄平 【 附郭】 原注有牧師官莽曰昌平

  新昌 【 今海城縣東】

  無慮 【 今廣寧縣治】 原注西部都尉治師古曰即所謂醫巫閭

  望平 【 今新民廳西北境 明一統志望平廢縣在廣寧東北一百五十里】 原注大遼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行千二百五十里莽曰長說 【水經云大遼水出塞外衞白平山東南入塞過遼東襄平縣西又東南過房縣西又東過安市縣西南入於海本注云遼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是漢之 平即遼水入塞之處其為今新民北境無疑道元注遼水右會白浪水蓋誤以遼河旁源之老哈河為白狼也】

  房 【 今海城縣境】

  候城 【 今開原縣東南】 原注中部都尉治

  遼隊 【 今海城縣西六十里】 原注莽曰順睦 【 水經注遼隊縣在遼水東岸是也】

  遼陽 【 今州治】 原注大梁水西南至遼陽入遼莽曰遼陰 【水經注小遼水出遼山西南流逕遼陽縣與大梁水會其水西南流故謂之為梁水也又陳氏漢書水道圖說大梁水即今奉天遼陽州太子河西南流至州西境入渾河是也水經注所謂小遼水即今之渾河耳陳氏又謂志文至遼陽當作至遼隊此水原委如皆在遼陽不當言所至云云按漢書體例凡言至某處入河入海者皆非本境陳氏以遼陽為遼隊之譌似乎可據】

  險瀆 【 今新民廳南境廣寧縣東南】 原注應劭曰朝鮮王滿都也依水險故曰險瀆臣瓚曰王險城在樂浪郡浿水之東此自是險瀆也 【應注蓋以險瀆即王險城第考王險城在浿水之東而浿水已為樂浪郡屬則浿水之東不應更有遼東屬縣且漢遼東郡屬之極偏東者惟□漢一縣其境亦僅至沛水何險瀆遼至浿水之東臣瓚之說最為明晰此自是險瀆斷非王滿都也按顧氏方輿紀要引胡氏說云遼之三岔河別名黃水在險瀆故縣界蓋即遼瀆之異名又李氏地理韻編謂縣在今廣寧東南二說皆為可據然縣名險瀆仍當以顧說為優】

  居就 【 今遼陽州西南八十里】 原注室偽山室偽水所出北至襄平入梁也 【陳氏漢書水道圖說云室偽水即今遼陽州沙河出千山北流至州西北境入太子河是則室偽山即今千山】

  高顯 【 當在今奉天府境】

  安市 【 今蓋平縣東北七十里 明一統志安市廢縣在蓋平縣東北九十里今鐵場堡即其地】

  武次 【 今岫巖州境】 原注東部都尉治莽曰桓次 【胡林翼讀史兵略注武次今岫巖廳也李氏地理韻編謂在今承德縣東今從胡說】

  平郭 【 今蓋平縣南】 原注有鐵官鹽官

  西安平 【 今安東寬甸兩縣境】 原注莽曰北安平 【按下元菟郡西蓋馬縣注云馬訾水西南至西安平入海馬訾水即鴨綠江則其地為鴨綠江入海處自當在今安東寬甸境內矣今寬甸南境興安東接壤處有安平河疑沿舊名】  文 【 當在今復州境】 原注莽曰受亭 【 顧氏方輿紀要引胡氏說在平郭之西】

  沓氏 【 今金州廳東境】 原注應劭曰沓水也 【按李氏地理韻編以沓氏在今遼陽州境惟顧氏方輿紀要云沓氏在金州衞東南晉廢志云遼河旁有沓渚漢沓氏縣因以為名非也縣西南臨海渚謂之沓渚三國吳嘉禾二年謀討公孫淵陸琩曰沓渚至淵道里尚遠蓋泛海至遼沓渚其登涉之所也魏景初三年以遼東沓縣吏民渡海居齊郡界立新沓縣即沓渚之民矣愚謂顧說引證鑿鑿確有可據蓋漢之遼東郡西南盡海金州以東亦必置屬縣也】

  番汗 【 在今朝鮮】 非奉天境從省

  玄菟郡 【 今興京北】 縣三原注武帝元封四年開高句驪莽曰下句驪屬幽州 【史記朝鮮列傳曰漢興復修遼東故塞至浿水為界屬燕燕王盧綰反入匈奴□亡命東走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稍役屬真番朝鮮蠻夷及故燕齊亡命者王之都王險傳子至孫右渠武帝遣樓船將軍等討平之定朝鮮為四郡後漢書武帝元封三年滅朝鮮分置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至昭帝始元五年罷臨屯真番以并樂浪玄菟玄菟復徙居句驪自□大嶺己東沃沮穢貊悉屬樂浪後以境土廣遠復分嶺東七縣置樂浪東部都尉陳壽曰玄菟郡本治沃沮城後為夷貊所侵徙治高句驪縣西北】

  高句驪 【 今興京及海龍廳境】 原注遼山遼水所出西南至遼隊入大遼水又有南蘇水西北經塞外 【遼水今謂之渾河諸書所謂小遼水也水經注云玄兔高句驪縣有遼山小遼水所出西南至遼隊縣入於大遼道元注水出遼山西南流又西南逕襄平縣為淡淵晉永嘉三年涸又逕襄平縣入大梁水顧氏方輿紀要云渾河一名小遼水源出塞外西南流至瀋陽合沙河又西南入於太子河又陳氏漢書水道圖說遼水今興京英額河出英額門外東山西流曰渾河又西南流至遼陽州西北境入大遼水南蘇水今奉天昌圖遼東境黑爾蘇河西北流經蒙古科爾沁左翼為漢塞外地其水又西南流入大遼水志以其入塞外略之按今昌圖境內東來之水無大於黑爾蘇河者發源海龍廳圍場山內西北流折而西南入大遼古名南蘇即今東遼河也陳說最確】

  上殷台 【 今通化縣境】 原注莽曰下殷

  西蓋馬 【 今懷仁縣東境】 原注馬訾水西北入鹽難水西南至西安平入海過郡二行二千一百里莽曰玄菟亭 【陳氏漢書水道圖說云鹽難水今與京東南境侈家江南流至朝鮮國山陽公城會城南之鴨綠江西南流至其國義州入海馬訾水今吉林南界鴨綠江西南流至山陽公城與佟家江合志文西北疑當作西南愚按本注馬訾水西北入鹽難水云云是西蓋馬縣地當馬訾鹽難二水合流處即今侈佳江入鴨綠江口之地自應在今懷仁縣東境李氏地理韻編以為今蓋平縣治非】

  【按漢初遼東遼西二部仍為燕國迨燕王盧綰反入匈奴以兵力定之而後復為郡縣史記絳侯世家云破綰軍上蘭復擊破綰軍沮陽追至長城定上谷十一縣右北平十六縣遼西遼東二十九縣是也又按今昌圖府屬在漢為塞外地已入烏桓鮮卑境烏桓本東胡鮮卑者東湖之支前漢均未立傳後漢書烏桓傳云漢武帝遣驃騎將軍霍去病擊破匈奴左地因徙烏桓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為漢偵察匈奴動靜鮮卑傳云漢初為冒頓所破遠竄遼東塞外與烏桓相接未嘗通中國考漢遼東郡之塞即今開原縣北之柳邊□上文高句驪縣注南蘇水西北經塞外核其方域漢塞於今無異古今中外之限相去不遠烏桓鮮卑兩傳既皆言遼東塞外知今之昌郡固應在兩部界內特兩部界址鮮卑在東而烏桓稍西耳】

  ○東漢 【續漢書郡國志晉司馬彪著梁劉昭注新莽亂政發烏桓句驪各部乓擊匈奴其人皆不欲行亡為寇盜自是東北諸夷久患邊鄙光武不勤遠略建武六年省都尉官遂棄嶺東地悉封其渠帥為縣侯八年句驪遣使朝貢詔復其王號二十五年烏丸大人郝旦等率眾詣闕朝貢又封其渠帥為侯王君長者八十一人皆居塞內布於緣邊諸郡令招來種人給其衣食於是始有遼東屬國錯居郡縣之閒而郡縣舊疆遂不免少有增損今並徵其事之可證者著於編】

  幽州

  遼西郡 【 同前漢】 五城原注秦置雒陽東北三千三百里

  海陽 【 同前漢】

  陽樂 令支 肥如 臨渝 以上四縣非奉天境從省

  遼東郡 【 同前漢】 十一城原注秦置雒陽東北三千六百里案本紀永元十六年郡復置西部都尉官 【文獻通考四裔鮮卑考云光武建武二十一年鮮卑與匈奴入遼東太守祭彤擊破之斬獲殆盡又和帝本紀元興元年句驪王宮復入遼東寇略六縣太守耿夔擊敗之又文獻通考烏桓考云靈帝初烏桓漸盛遼西有邱力居者眾五千餘落自稱王遼東蘇僕延眾千餘落自稱峭王中平四年前中山太守張純叛入邱力居眾中遂為諸部烏桓元帥寇掠州郡五年劉虞為幽州牧購斬純首北州乃定】

  襄平 【 同前漢】

  新昌 【 同前漢 安帝紀建光元年高句驪復與遼東鮮卑八千餘人攻遼隊殺掠吏人蔡諷等追擊於新昌戰沒】   無慮 【 同前漢】原志有醫無慮山 【安帝紀元初二年鮮卑圍無慮縣又攻夫犂營注云無慮屬遼東郡有醫無慮山因以為名夫犂縣名屬遼東屬國鮮卑傳注亦同惟夫犂作扶黎今按遼東屬國下無夫犂縣名當是原書脫漏蓋屬國下之無慮縣應即夫犂無慮則仍遼東郡之屬縣初不系於屬國者也今據王鳴盛十七史商搉諸說移系於此又順帝陽嘉元年鮮卑寇遼東屬國耿□移屯無慮拒之】

  望平 【 同前漢】

  安市 【 同前漢】

  平郭 【 同前漢】 有鐵

  西安平 【 同前漢】 原注魏氏春秋曰縣北有小水南流入海句驪別種因名之小水貊 【按漢質桓之閒句驪王伯固復犯遼東西安平殺帶方令掠得樂浪太守妻子即此】

  汶 【 同前漢 按王氏十七史商摧汶當作文】

  沓氏 【 同前漢】

  候城 【 本志候城係衍文詳見下候城縣注】

  番汗 【 同前漢】 非奉天境從省

  玄菟郡 【 同前漢】 六城原注武帝置雒陽東北四千里 【按玄菟逼近句驪夫餘各夷屢為邊患安帝永初五年句驪王宮遣使貢獻求屬玄菟元初五年復與濊貊寇玄菟攻華麗城建光元年春幽州刺史馮煥玄菟太守姚光遼東太守蔡諷等出塞擊之捕斬濊貊渠帥宮乃遣嗣子遂成將二千餘人逆光等詐降光等信之遂成因據險以遮大軍而潛遣三千人攻玄菟遼東焚城郭於是發漁陽右北平等屬國三千餘騎救之而貊人已去秋宮遂率馬韓濊貊數千騎圍玄菟夫餘王遣子尉仇台將二萬餘人與州郡并力破之順帝陽嘉元年置玄菟郡屯田六部靈帝建寧二年玄菟太守耿臨討句驪斬首數百級伯固降服乞屬玄菟此句驟患邊之大略也夫餘自安帝永初五年始寇樂浪桓帝永康元年又寇玄菟太守公孫域破之靈帝熹平三年復奉朝貢夫餘本屬玄菟獻帝時其王求屬遼東此夫餘患邊之大略也又按華麗城本前漢樂浪郡屬縣此言寇玄菟攻華麗城疑當時縣廢以其地改屬玄菟耳】

  高句驪 【 同前漢】 原志遼山遼水所出原注山海經曰遼水出白平東郭璞曰出塞外衞白平山遼山小遼水所出 【按水經大遼水出塞外衞白平山東南入塞本志遼山遼水所出未能指明小遼與大遼易混本注引山海經及郭璞之說蓋言出白平者為大遼此遼山特小遼水所出耳所以補志中之略】

  西蓋烏 【 同前漢 王氏十七史商搉烏當作馬】

  上殷台 【 同前漢】

  高顯 【 同前漢】 原志故屬遼東

  候城 【 同前漢】 原志故屬遼東 【東觀漢紀安帝即位之年分高顯候城遼陽屬玄菟本志於高顯等三縣亦書云故屬遼東然則遼東郡屬之候城其為衍文無疑】

  遼陽 【 同前漢】 原志故屬遼東原注東觀書安帝即位之年分三縣來屬

  遼隊 【同前漢 續漢書郡國志本無遼隊顧氏方輿紀要亦謂遼隊至後漢初廢公孫度復置然考郝經續後漢書蔡諷姚光興師伐句驢王宮宮詐降請和二郡不進宮密遣軍攻玄菟焚燒候城入遼隊殺吏民觀此則遼隊縣固在不然郝經續書豈肯為無稽臆說按句驪王宮寇邊正安帝元初之際或遼隊廢於東漢之初至安帝時業己復置亦未可知顧氏謂後漢初廢公孫度復置恐未為確論惟遼隊在前漢時本遼東郡屬縣今詳續後漢書攻玄菟焚燒候城入遼隊似遼隊已與候城皆改屬於玄菟茲據郝書補此縣系於候城之下】

  遼東屬國 【 當在今錦州府境】 原注故邯鄉西部都尉安帝時以為屬國都尉別領六城雒陽東北三千二百六十里 【初鮮卑寇遼東屬國都尉段熲率所領馳赴之既而恐賊驚去乃使驛騎詐齎璽書召熲熲於道偽退潛於還路設伏虜以為信追熲熲因大縱兵悉斬獲之】

  昌遼 【 今錦州府境】 原志故天遼屬遼西原注何法盛晉書有青城山 【洪亮吉曰水經注白狼又東北逕昌黎縣故城西地理志云交黎也應劭云今昌黎也本志昌遼故天遼句當作昌黎故交黎又通鑑注昌黎漢交黎縣屬遼西郡後漢屬遼東屬國都尉魏立昌黎縣後立昌黎郡今按昌黎縣置於魏正始五年而應劭係後漢初平中太守去正始時尚遠然劭已有今昌黎之說則謂昌黎置於魏正始者亦恐未確至本注青城山則今莫能指名矣】

  賓徒 【 當在今錦州府境】 原志故屬遼西

  徒河 【 今錦縣境】 原志故屬遼西

  無慮有醫無慮山 【 無慮本遼東屬縣誤脫於此詳見前遼東郡無慮縣】

  險瀆 【 同前漢】

  房 【 同前漢】

  夫犂 【當與無慮縣相近 本志無夫犂惟考之安帝紀元初二年鮮卑圍無慮縣又攻元犂營則章懷所注不為無據蓋遼東屬國之無慮當即夫黎之譌今增於此其詳則見前遼東郡無慮縣 按後漢遼東塞外各夷與前漢略同今之昌圖府在東漢仍烏桓鮮卑境也又今安東寬甸兩縣東漢則為貊地後漢書高句驪傳句驪一名貊耳有別種依小水為居因名曰小水貊出好弓所謂貊弓是也本注魏氏春秋曰遼東郡西安平縣北有小水南流入海句驪別種因名之小水貊竊按漢西安平縣當鴨綠江入海處即今安東寬甸兩縣境小水貊即在其地此又與前漢小異者也】

  ○曹魏 【三國疆域志洪亮吉補撰 公孫割據蓋嘗易置郡縣司馬仲達滅之而地始入於曹魏雖創制稍有更張然苟且一時不足據為典要今就三國疆域志錄存之】

  幽州 【公孫度雄踞海東更名平州自領平州牧淵滅後復合為幽州屬炎武京東考古錄公孫度自號平州牧據遼東魏分遼東昌黎玄菟帶方樂浪五郡為平州後還合為幽州】

  遼西郡 【 同前後漢】 魏領縣三

  海陽 【 同前後漢】

  陽樂 肥如非奉天境從省

  昌黎郡 【 今錦州府境】 魏領縣二原志漢遼東屬國都尉魏升作郡

  昌黎 【當在奉天境 元郝經續後漢書魏正始五年鮮卑內附置遼東屬國立昌黎縣以居之又通鑑注昌黎漢交黎縣屬遼西郡後漢屬遼東屬國都尉魏立昌黎縣後立昌黎郡考漢交黎縣即今之義州昌黎為漢之交黎則昌黎亦應在今義州境內矣當與前漢遼西郡之交黎後漢遼東屬國之昌遼參看】

  賓徒 【 同東漢】

  遼東郡 【 同前後漢】 魏領縣八原志漢初平元年公孫度復分遼東為遼西中遼郡魏景初二年公孫淵滅郡復合 【文獻通考句驪王伯固數寇遼東建安中公孫康擊之破其國其子拔奇怨為兄不得立與消奴加各將下戶三萬餘口詣公孫康降還住沸流水】

  襄平 【 同前後漢】 原志漢舊縣有首山 【 司馬懿破公孫淵將卑衍楊祚處】 有梁水 【懿斬公孫淵父子於此 自後漢末公孫度自號平州牧及其子康康子文懿並據遼東東夷九種皆服事之公孫氏滅魏置東夷校尉居襄平】

  汶 【 同前後漢】

  北豐 【當在今復州境 洪氏三國疆域志無北豐縣考三國志魏正始元年以遼東汶北豐縣民流徙度海規齊郡之西安臨菑昌國縣界為新汶南豐縣以居流民觀此則北豐本遼東屬縣且與汶並稱當去汶不遠應在濱海金復州境界今據三國志增補北豐系於汶縣之次】

  東沓 【今金州廳東境 東沓縣名亦洪氏疆域志所無按三國志魏景初三年六月以遼東東沓縣吏民度海居齊郡界以故縱城為新沓縣觀此則東沓亦遼東屬縣當即沿前後漢沓氏舊邑謂之東沓或視舊邑東徙考漢之沓氏為今金州廳境則東沓亦應即金州境內雖洪志所無亦據三國志補之系諸北豐之次】

  居就 【 同前漢】 原志漢舊縣中興後省

  樂就 【 當在奉天府境】

  安市 【 同前後漢】

  西安平 【同前後漢 三國志魏齊王正始三年句驪王位宮寇西安平五年幽州刺史毌邱儉將萬人出玄菟討之戰於沸流位宮敗走儉追至□峴懸車束馬登丸都山屠其所都斬首萬餘級六年毌邱儉復討之過沃沮千餘里到肅慎南界刻石紀功又刊丸都山銘不耐城而還又吳書嘉禾中孫權遣謝宏陸恂拜句驪王宮為單于恂到安平口即安平海口也按此則西安平為鴨綠江口益明】

  新昌 【 同前後漢】

  遼隊 【同前漢 按遼隊縣洪志所無因史有明文故依漢書次序補錄於此顧氏方輿紀要遼隊至後漢初廢公孫度復置三國志魏景初元年遣幽州刺史毋邱儉等齎璽書徵淵淵遂發兵逆於遼隊與儉等戰儉戰不利而還二年春遣司馬懿征淵淵遣將軍卑衍楊祚等步騎數萬屯遼隊圍塹二十餘里懿佯出其南而潛軍濟水出其北逕指襄平至首山衍等迎戰復大破之遂造城下為圍塹會霖雨三十餘日遼水暴漲運船自遼口逕至城下雨霽起土山修櫓發石連弩射城中淵窘急八月丙寅夜大流星墜襄平城東南淵與其子修突圍東南走遂斬之】

  力城 【 當在奉天境】

  玄菟郡 【 今遼陽東北二百里】 魏領縣三 【陳壽曰漢玄菟郡本治沃沮後為夷貊所侵而徙公孫氏據遼東復置玄菟郡於遼東東北二百里晉因之即此城矣通鑑初公孫淵奉表稱臣於吳吳主大悅遣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將軍賀達將兵萬人備九錫乘海道授淵封淵為燕王比至襄平淵欲圖之先分散其吏兵置中使秦旦等六十人於玄菟玄菟在遼東北二百里注云此非玄菟郡舊治也又文獻通考魏正始中幽州刺史毌邱儉將兵討句驪遣玄菟太守王頎詣夫餘位居遣大加郊迎供軍糧自後漢時夫餘王葬用玉匣常先以付玄菟郡王死則迎取以葬及公孫淵伏誅玄菟庫中猶得玉匣一具按陳壽及通鑑皆謂玄菟郡在遼東北二百里然則其地應在今興京廳西境矣】

  高句驪 【 同前後漢 西漢高句驪畏服奉漢故仍其國而屬之為縣東漢以降判 【 判:叛】服不常屢煩兵力見於記載者皆稱高驪王云云其不能伏受約束己可概見又焉得以縣羈縻之乎然三國以降猶存高句驪縣名而史傳所記高句驪與曹魏慕容氏屢屢搆兵顯然勁敵且其時高句驪闢土益廣亦非復曩時舊規安能仍守羈縻之制疑自曹魏以後或別立高句驪縣以符舊制第史無所考姑存疑而已】

  望平 【 同前後漢】

  高顯 【 同前後漢】

  【 按曹操親征蹋頓克滅烏桓而鮮卑已強塞外又為鮮卑屬矣況魏祚甚短不久易姓疆場出入究不能考其詳也】

 

  盛京疆域考卷一

 

 

  ●盛京疆域考卷二

  通州楊同桂

  黃縣孫宗翰輯

  晉

  十六國

 

  ○晉 【地理志唐房玄齡等撰 司馬氏自魏時翦滅公孫威行遼左迨武帝篡魏統壹寰區永嘉之亂中原板蕩五胡雲擾遼東一隅慕容氏遂踞而有之矣】

  幽州

  遼西郡 【 同前後漢】 統縣三

  海陽 【 同前後漢】

  陽樂 肥如 以上二縣非奉天境從省

  平州原志漢末公孫度自稱平州牧晉咸寧二年分昌黎遼東玄菟帶方樂浪等郡國五置平州統縣二十六 【晉書公孫度自稱平州牧魏克公孫淵遂置平州晉因之 欽定通志云在遼陽城東四十五里今為土堡猶呼為州】

  昌黎郡 【 當在今錦州府境】 統縣二原注漢遼東屬國都尉魏置郡 【通鑑輯覽武帝太康二年冬鮮卑慕容涉歸寇昌黎按顧炎武日知錄云昌黎有五魏正始五年立昌黎郡晉太康二年慕容廆寇昌黎安北將軍嚴詢敗廆於昌黎成帝咸康二年慕容皝自昌黎東踐冰而進凡三百餘里至歷林口是則在渝水下流而當海口此一昌黎也云云觀顧氏說則此昌黎即今錦州府境當在海城蓋平兩縣境又按慕容涉歸係廆之父一名夷落韓太康二年之寇昌黎者係慕容涉歸亭林誤以為廆耳蓋廆自太康五年始入寇遼西復掠昌黎每歲為邊患云】

  昌黎 【 附郭】

  賓徒 【 同東漢】

  遼東國 【 同前後漢郡】 統縣八原注秦立為郡漢光武以遼東等屬青州後還幽州 【按通鑑太康七年廆寇遼東恆為東部之患永嘉三年遼東太守龐本以私□殺東夷校尉李臻詔以渤海封釋代之釋牧斬本五年遼東附塞鮮卑素喜連木丸津等託為臻報仇攻陷諸縣太守不能討慕容廆東擊連津盡併二部之眾得所掠民三千餘家徙之棘城立遼東郡而歸愍帝以廆為大都督大單于按晉雖置遼東國而仍有太守是與郡縣無異又按鮮卑東夷別種其地在今奉天以北塞外考遼東古塞止今開原縣北境漢高句驪縣注云南蘇水西北入塞外是今昌圖府屬皆當時塞外地也此言附塞鮮卑素喜連木丸津云云疑昌圖亦鮮卑境矣】

  襄平 【 同前後漢】 原注東夷校尉所居

  汶 【 同前後漢】

  居就 【 同前漢】

  樂就 【 當在奉天府境】

  安市 【 同前後漢】

  西安平 【 同前後漢】

  新昌 【 同前後漢】

  力城 【 當在奉天境】

  玄菟郡 【 同曹魏】 統縣三 【李氏地理韻編以晉玄菟在今朝鮮境按郡屬望平縣為今新民廳境郡治何遽遠在朝鮮且晉玄菟郡史無易置明文疑仍曹魏舊耳】

  高句驪 【 同前後漢 穆帝永和二年燕王皝使慕容格攻高句驪拔南蘇置戍而還】

  望平 【 同前後漢】

  高顯 【 同前後漢】

  【 按晉室混一之後兩遼土地不久入於慕容雖仍存郡縣之名實則為慕容私封晉不得而易置之】

  ○十六國 【疆域志洪亮吉補撰 永嘉遘亂胡羯相煽遼東燕薊之區始沒於前燕繼沒於前秦繼又沒於後燕繼又沒於北燕然後入於元魏自永嘉以迄宋之元嘉百年之閒屬易其姓而郡縣又多僑置其於兩漢魏晉舊封或名同而實異或先同而後異離析磔裂苟竊一時史傳不可得而詳也今所著則依洪亮吉之疆域志而史乘之有可徵信者亦采輯之】

  前燕

  前秦

  後燕

  北燕

  ·前燕 【慕容氏崛起塞外入居遼西棘城之北是為鮮卑大單于永嘉初廆以討平遼東功都督遼左平州刺史崔□忌之太興初搆高驪及宇文氏共伐棘城不克遂釀兵端廆襲比?心敗之比?心奔高句驪廆於是悉降其眾盡有遼東地康三年子皝僭王號東破丸都高驪稱臣北滅宇文兼扶餘西掠幽冀遷都龍城子儁嗣之席捲河洛遷薊遷鄴建國改元傳至子暐始為苻秦所滅自廆據遼東至太和五年為秦滅共五十餘年】

  平州 【 仍晉舊】 原志晉置平州治肥如城 【平州初置以慕容廆為刺史永嘉亂後太興四年拜廆為平州牧咸和九年拜皝平州刺史慕容儁稱帝後又拜儁幽冀平并四州牧不過遙以朝命羈縻之而已】

  昌黎郡 【 當在直隸境去龍城不遠】 領縣五原志魏置晉書皝徙昌黎郡築好城於乙連東使蘭勃戍之以逼乙連 【顧氏日知錄昌黎有五晉書載記慕容皝徙昌黎郡又云破宇文歸之眾徙其部人五萬餘落於昌黎以史考之當去龍城不遠此又一昌黎也按通鑑輯覽鮮卑慕容涉歸寇昌黎注云昌黎魏郡晉因之地在今熱河塔子溝界疑即慕容皝所徙之昌黎也】

  昌黎 【 仍漢魏舊】原志漢舊縣晉書太康二年廆寇昌黎三年嚴詢敗廆於昌黎咸和中皝討慕容仁自昌黎踐海冰而進建元二年皝及鮮卑帥宇文歸戰於昌黎歸敗奔漠北有九城山 【本注引皝討慕容仁自昌黎踐海冰而進是其地濱海蓋仍漢魏舊邑顧亭林所謂五昌黎之一者也皝之徙昌黎郡疑當時徙郡而未徙縣九城山則今莫能指名矣】

  棘城 【 今義州境】原志按地形志棘城前燕時嘗作縣太平御覽稱燕書秋七月營新殿昌黎大棘城縣河岸崩出鐵築頭千餘枚又稱前燕錄元康四年定都大棘城所謂紫蒙之邑也太安初宇文莫圭將大素延率眾十萬攻棘城為廆所敗咸康三年石虎擊段遼怒皝不會師進軍至棘城皝使子恪擊走之【十六國春秋咸康元年十月慕容仁遣王齊等南還齊等自海道趣棘城遇風不至十二月齊等至棘城皝始拜朝命按此時慕容仁方據平郭叛故欲阻晉使不得逕達棘城也通鑑輯覽注大棘城今錦州府義州】

  賓徒 【 同漢魏】 原志漢舊縣

  徒河 【 今錦縣】 原志漢舊縣晉書段遼寇徒河皝將張萌逆擊敗之燕二年儁使慕容霸將兵二萬自東道出徒河有青山 【前燕錄太康十年廆自遼東北遷徒河之青山慕容翰留鎮徒河堡廆葬於青山周濟晉略建興初段氏貳于王浚浚使廆攻之以翰為將取徒河遂鎮之十六國春秋太興二年□毖結高句驪及宇文氏段國氏等謀滅廆進攻棘城廆閉門自守使召其子翰於徒河】

  龍城 【 漢柳城在今直隸】 非奉天境從省

  遼東國 【 仍曹魏舊】 領縣十三原志晉書廆討鮮卑素連木津斬之二部悉降廆立遼東郡而歸封廆遼東郡公 【初廆既平遼東以其子翰鎮遼東仁鎮平郭廆卒皝嗣立翰等不自安仁遂以平郭叛襄平令王冰等應之遼東相韓矯玄菟太守高□等棄城奔還仁於是盡有遼東地皝自征遼東將乘海討仁羣下咸諫以海道危阻皝曰舊海水無淩自仁反己來凍合者三矣天其或者欲吾乘此而剋之乎乃率三軍從昌黎踐淩而進仁果不虞皝之至軍去平郭七里乃狼狽出戰遂斬仁徙遼東大姓於棘城使慕容恪鎮遼東】

  襄平 【 仍漢魏舊】 原志漢舊縣晉書皝自征遼東剋襄平有梁水淡淵 【晉永康三年五月大旱襄平縣梁水淡淵竭晉書皝載記皝遣軍討仁敗沒襄平令王冰將軍孫機以遼東叛於皝】

  汶 【 仍漢魏舊】 原志漢舊縣晉書皝遣高詡等討慕容仁與戰於汶城北

  居就 【 仍漢魏舊】 原志漢舊縣晉書慕容仁所署令劉程以城降皝 【十六國春秋慕容仁以前平州別駕龐鑒領遼東皝攻拔之龐鑒單騎走居就】

  樂就 【 仍曹魏舊】

  安市 【 仍漢魏舊】 原志漢舊縣按今本作安平誤

  西安平 【 仍漢魏舊】 原志漢舊縣後趙錄石虎遣王華自海道襲燕安平破之 【 事在咸康七年又破之下有後入高驪為泊汋城】

  新昌 【 仍漢魏舊】 原志漢舊縣晉書縣人張衡執縣宰降皝 【 此皝初伐慕容仁時事】韓恆為新昌令慕容仁遣兵襲新昌督護王寓擊走之遂徙新昌入襄平

  力城 【 仍曹魏舊】 原志漢舊縣

  平郭 【 仍兩漢舊】原志漢舊縣晉書廆遣少子仁自平郭入伯林為左翼攻宇文乞得龜克之拔其國城慕容仁殺皝使東歸於平郭皝討仁去平郭七里候騎乃告仁狼狽出戰為皝所擒皝以慕容恪為渡遼將軍鎮平郭太平御覽稱前燕錄海出大龜枯死於平郭遼東送之侍郎王宏以為宇文乞得龜滅亡之徵也有南山【 十六國春秋段氏宇文氏各遣使詣仁館於平郭城皝將張美 【 美:英】將百餘騎閒道掩擊擒斬之又□以恪為渡遼將軍鎮平郭撫舊懷新屢破高句驪兵句驪畏之不敢入寇】

  險瀆 【 仍兩漢舊】 原志漢舊縣晉書皝遣使按弟仁遇仁於險瀆有黃水 【皝遣使按驗慕容仁兵已至黃水通鑑注黃水當在漢遼東郡險瀆縣皝使遇仁於險瀆仁知事發故殺皝使者據平郭叛按本志黃水疑即遼河下游】

  和陽 【 當在今遼陽州境】 原志以下三縣晉書皆皝征遼東所置 【咸和九年皝自征遼東斬仁所置守宰以杜羣為遼東相安輯遣民置和陽武次西樂三縣而歸】

  武次 【 今岫巖州境】

  西樂 【 今廣寧縣境 據遼金史志漢遼西郡無慮縣地即慕容皝所置之西樂縣】

  玄菟郡 【 疑仍魏晉舊】 領縣三原志晉書咸康四年皝玄菟太守劉佩出兵擊趙斬獲而還 【十六國春秋趙王虎攻燕進次棘城皝懼欲走玄菟太守河閒劉佩曰今強寇在外眾心恂懼事之安危係於一人大王當自強以勵將士不宜示弱臣請出擊之乃將敢死數百騎出衝趙兵所向披靡斬獲而還於是士氣百倍】

  高句驪 【 疑仍漢魏舊】 原志漢舊縣

  望平 【 疑仍漢魏舊】 原志漢舊縣晉書皝始封望平侯

  高顯 【 疑仍漢魏舊】 原志漢舊縣  遼西郡 【 疑仍兩漢舊】領縣四原志按地形志平州晉置治肥如城則郡蓋自前燕時移屬平州後魏仍之 【文獻通考四裔徒河段考云其姪務勿塵有遼西之地而臣於晉所統三萬餘家控弦四五萬騎封務勿塵為遼西公假大單于再傳□慕容皝所破】

  陽樂 【 當在今錦州府境】 原志晉書廆遣慕容翰攻段氏取徒河新城至陽樂

  海陽 【 仍兩漢舊】 原志有碣石秦長城 【 唐彬傳彬復秦長城塞自溫城洎於碣石綿亙山谷且三千里】 三陘 【慕容霸伐趙軍至三陘地形志海陽縣有橫山通鑑注蓋即三陘之地】 樂安城 【慕容霸至三陘趙將鄧恆棄樂安遯去孫泳入樂安籍其穀帛霸收樂安北平兵糧與儁會臨渠】

  集寧 【 今寧遠州西境 按遼史隰州注漢海陽縣地慕容皝於此置集寧縣□此則集寧固前燕所設之縣今特補系於末】

  北豐

  肥如 令支 以上二縣非奉天境從省

  【按鮮卑擅石槐自漢靈帝時已稱強盛其後□比能代興至晉而慕容廆遂大振□割據之日高驪漸強又宇文分踞於遼東徒河段擁眾於遼西廆屬破高麗滅宇文子皝又滅段氏及其弟仁叛據平郭亦以兵力滅之蓋奉省土宇塞內塞外當時皆為前燕有也】

  ·前秦 【 蒲洪本略陽氐也永嘉亂時石虎以為流民都督居枋頭尋都督關中自稱三秦王改姓苻氏數傳至太和中苻堅破□虜慕容□迫 【迫:追】殲慕容評於高驪分幽州置平州以石越為平州刺史及淝水一敗萬事瓦裂慕容垂割據舊疆堅遂走死秦亦淪亡幽平之墟復入鮮卑裔□矣自苻堅滅燕至太元九年慕容垂建國凡四十四年】

  平州 【 治在今直隸境】 原志晉書地理志苻堅滅燕之後分幽州置平州載記堅分幽州置以石越為平州刺史鎮龍城

  昌黎郡 【 同前燕】 領縣五

  昌黎 【 同前燕】

  棘城 【 同前燕】

  賓徒 【 同前燕】

  徒河 【 同前燕】

  柳城 非奉天境從省  遼東郡 【 同前燕國】 領縣十三原志晉書咸安元年苻堅伐慕容桓於遼東滅之 【載記苻堅長驅至鄴慕容桓退保和龍慕容評奔昌黎暐就縛遂追評桓于和龍桓殺其鎮東慕容亮而併其眾攻其遼東太守韓稠于平川堅將郭慶遣朱□擊之執送於堅】

  襄平

  汶

  居就

  樂就

  安市

  西安平

  新昌

  力城

  平郭

  險瀆

  和陽

  武次

  西樂 【 以上十三縣皆同前燕】

  玄菟郡 【 同前燕】 領縣三

  高句驪 【 同前燕】

  望平 【 同前燕】

  高顯 【 同前燕】

  遼西郡 【 同前燕】 領縣四

  陽樂 【 同前燕】

  海陽 【 同前燕】

  肥如 令支 以上二縣非奉天境從省

  ·後燕 【慕容垂自前燕時嘗為平州刺史嗣以不容於國走依符堅堅敗遂復舊疆定都中山改元稱制子寶嗣位敗於拓跋東徙龍城又以句驪王安為平州牧封遼東帶方二國王遼水東西與高驪分據其半寶子盛擊破高驪拔其新城南蘇等城於是復有遼東西地再傳至慕容熙馮跋高雲弒之而慕容氏滅矣自太元九年至義熙五年為馮跋所篡凡二十六年】

  平州 【 州治無考】 原志後燕錄燕二年垂徙平州刺史帶方太守王佐鎮平郭晉書載記熙平州刺史慕容歸棄城走 【載記光始二年夏高句驪攻宿軍平州刺史歸棄城走按宿軍為遼西郡屬高驪已用師於此則遼東土地為高驪蠶食者多矣又按載記秦苻堅分幽州置平州以石越為平州刺史鎮龍城此言高驪攻宿軍平州刺史歸棄城走則其平州治所與前燕同異無所考信】

  昌黎尹 【 疑同前燕郡】 領縣五原志胡三省云燕都龍城以昌黎太守為昌黎尹

  昌黎 【 同前燕】

  棘城 【 同前燕】

  賓徒 【 同前燕】

  徒河 【 同前燕】 原志有青山 【 初皝破高句驪徙於青山故高雲世為燕城人】

  龍城 非奉天境從省

  遼東郡 【 同前燕國】領縣十三原志晉書載記高句驪寇遼東垂將慕容佐遣郝景救之為所敗遼東玄菟遂沒慕容農進伐高驪復遼東玄菟二郡農以司馬龐淵為遼東太守太平御覽稱高閭燕志光始五年春慕容熙與符【 符:苻】 后征高驪至遼東為衝車馳道以攻之

  襄平 【 同前燕】 原志晉書載記襄平令段登等謀反伏誅

  汶 【 同前燕】

  居就 【 同前燕】

  樂就 【 同前燕】

  安市 【 同前燕】

  西安平 【 同前燕】

  新昌 【 同前燕 原注云有盧龍按盧龍本遼西郡境載記又無易置新昌明文則有盧龍三字恐□遽信】

  力城 【 同前燕】

  平郭 【 同前燕】

  險瀆 【 同前燕】

  和陽 【 同前燕】

  武次 【 同前燕】

  西樂 【 同前燕】

  玄菟郡 【 同前燕】 領縣三原志晉書載記慕容農進擊高句驪復遼東玄菟二郡

  高句驪 【 同前燕 晉書隆安二年慕容盛襲高句驪拔新城南蘇二城開境七百餘里】

  望平 【 同前燕】

  高顯 【 同前燕】

  營州原志以遼西郡歸營州與石趙同 【 同:在第十六字時下】 時

  遼西郡 【 同前燕】 領縣六原志晉書載記盛徙新城南蘇五千餘戶於遼西魏襲幽州刺史盧溥於遼西克之

  陽樂 【 同前燕】

  海陽 【 同前燕】

  肥如 令支 宿軍 建安 以上四縣非奉天境從省

  ·北燕 【高雲見戕馮跋竊據封從兄萬泥幽平二州牧萬泥怨望奔白狼阻兵以叛以全力討平之而元魏已強陵於外弟宏更稱兵於內驚怖而死宏遂篡立魏太武親討之盡奪其地宏旋死於高驪按馮氏國祚尤短鼠竊一隅偷視朝夕非能撫其土而經紀之也故事無可書自義熙五年至魏延和元年六郡降魏凡二十四年】

  平州 【 州治無考】

  昌黎 【 脫尹字】 【 疑同前燕郡】 領縣五原志晉書載記太元十二年跋僭稱天王於昌黎

  昌黎 【 同前燕】

  棘成 【 成當作城同前燕】

  賓徒 【 同前燕】

  徒河 【 同前燕】

  龍城 非奉天境從省

  廣興 【 觀下元魏庶都縣注知此數縣皆今錦縣境】

  永樂

  燕昌

  建德郡

  建德

  望平

  廣都 【 觀下元魏庶都縣注知此數縣皆今廣寧縣境】

  白狼 非奉天境從省

  遼東郡 【 同前燕】 領縣十三原志晉書載記蝚蠕斛律為其弟大但所逐盡室奔跋跋館之於遼東郡

  襄平

  汶

  居就

  樂就

  安市

  西安市 【 市當作平】

  新昌

  力城

  平郭 【 十六國春秋宏請迎於高驪高驪處之於平郭尋徙之北豐殺之】

  險瀆

  和陽

  武次

  西次 【 次當作樂以上十三縣皆同前燕】

  玄菟郡 【 同前燕】 領縣三

  高句驪

  望平

  高顯 【 以上三縣皆同前燕】

  幽州冀州 【 治無考】 原志通鑑馮萬汲 【 汲:泥】 為幽冀二州牧 【 晉書載記作幽平】 鎮肥如

  遼西郡 【 同前燕】 領縣匕 【 匕:七】 原志太平寰宇記稱北燕錄馮宏太興元年省遼西郡 【遼西郡前燕及前秦皆屬平州後燕改屬營州此又改屬幽冀二州蓋當時州無 【 無:多】 僑置故易置無常耳】

  陽樂 【 同前燕】

  海陽 【 同前燕】

  肥如 令支 宿軍 建安 臨渝 以上五縣非奉天境從省

  【按自前秦粗定遼地勢同羈縻至後燕慕容寶以句驪王安為遼東帶方二國王而遷之土壤漸入高驪馮氏草□漫無經紀而郡縣故多僑置尤難稽考蓋奉天疆域之□分為合彼時固無確據也】

 

  盛京疆域考卷二

 

 

  ●盛京疆域考卷三

  通州楊同桂

  黃縣孫宗翰輯

  元魏

  隋

  唐

  渤海

 

  ○元魏 【地形志北齊魏收著 魏太武擊走馮宏始有遼東六郡數傳至於孝武胡后攘羭爾朱搆禍國分為二厥後東魏篡於高齊西魏篡於宇文周而河北自晉州以東河南自洛陽以東皆為齊境其西為周境是遼東數郡由東魏入於北齊矣然郡縣悉仍魏舊故統於魏書且自後燕慕容寶封高驪王安為遼東帶方二國王句驪遂略有遼東郡縣北魏北齊之閒屢封高驪皆有遼東郡公之目則遼水以東當時已非魏齊所有特高驪郡縣無考今第就魏地形志所有者錄之而已】

  營州原注治和龍城太延二年為鎮真君五年改置永安末陷天平初復 【按魏書地形志營州屬有樂良郡平州北平郡屬有朝鮮縣釋地者不一其說然考魏世祖本紀延和元年徙營邱成周遼東帶方玄菟樂浪六郡民於幽州開倉賑之是當時已徙其民矣其地形志北平郡朝鮮縣注云延和元年徙朝鮮民於肥如復置縣屬北平郡是朝鮮一縣明為僑置而樂良郡注云正光末復置疑亦因遷來之民僑置此郡蓋皆在直隸境非兩漢舊地然則遼河以東沒入高驪久矣】

  昌黎郡 【 郡治龍域 【 域:城】 今直隸境】 領縣三原注晉分遼東置真君八年併冀陽屬焉 【李氏地理韻編云昌黎郡在今錦州府境按顧亭林五昌黎之說有云魏併柳城昌黎棘城於龍城而立昌黎郡志云有堯祠榆頓城狼水即燕之舊都龍城此又一昌黎也又顧氏方輿紀要云後魏昌黎郡亦治龍城省昌黎縣入焉然則昌黎郡治在今錦州北邊以外本注推原於晉蓋沿舊名而其地則異韻編亦未考實耳】

  廣興 【 今錦縣地】 原注真君八年併徒河永樂燕昌屬焉有雞鳴山石城大柳城

  定荒 【 今錦州府境】 原注正光末置有鹿頭山松山 【顧氏方輿紀要云後魏正光末析龍城廣興二縣地置定荒縣高齊時廢李氏地理韻編云在今錦州府境按龍城在今義州北邊外既云析龍城廣興二縣地置則定荒當在義州境而本注云有松山按松山在今錦縣之西是定荒仍兼錦縣境】

  龍城 【 今錦州邊外】 非奉天境從省

  建德郡 【 當在今錦州邊外】 領縣三原注真君八年置治白狼城 【李氏地理韻編云在今錦州府境然觀本注治白狼城則仍在錦州邊外】

  廣都 【 今廣寧縣地】 原注真君八年併白狼建德望平屬焉有金紫城

  陽武 【 當在錦州府境】 原注正光末置有三合城

  石城 【 本注云有白鹿山祠按白鹿山今喀喇沁旂地】 非奉天境從省

  遼東郡 【 疑在今錦州府境】 領縣二原注秦置後罷正光中復治固都城 【按顧氏方輿紀要襄平城在營州東南後魏正光中僑置遼東郡於此領襄平新昌二縣而李氏地理韻編謂仍漢晉之舊恐難確信以當時遼水之東皆為高驪有也詳見下襄平縣注】

  襄

  平 【 今錦縣境】 原注二漢晉屬後罷正光中復有青山 【晉書載記慕容廆以遼東僻遠徙居徒河之青山是青山本古徒河縣境今本注云有青山則襄平當在錦縣境內李氏地理韻編以為同前後漢非】

  新昌原注二漢晉屬後罷正光中復 【 李氏地理韻編謂在今海城縣東恐誤】

  平州原注晉置治肥如城

  遼西郡 【 同前後漢】 領縣三原注秦置

  陽樂 【 疑同前後漢】 原注二漢晉屬真君七年併令支合資屬焉有武歷山覆州 【 州:舟】 山林榆山太真山 【文獻通考契丹考有云距幽州北七百里有榆關東臨海北有兔耳覆舟山山皆陡絕今本注有覆舟山其地蓋去榆關不遠】

  海陽 【 疑同前後漢】 原注二漢晉屬有橫山新婦山清水肥如 非奉天境從省

  【按魏中分天下然遼地僅有其半所置郡縣皆遼西之境至遼東郡則但存其名而已又庫莫奚東部鮮卑宇文之別種至魏時漸立部落與遼西接壤蓋鮮卑滅而奚興其是否侵人奉天境內亦無從考信也】

  ○隋 【隋初混壹區夏未遑從事於邊鄙遼水東西高句驪蠶食幾盡開皇十七年文帝使拜句麗王元遼東公優冊為王明年句驪率靺鞨萬餘騎寇遼西帝怒命漢王諒總水陸軍討之饋運不繼師出榆關復遇疾疫進次遼水元惶懼謝罪乃罷兵待之如初煬帝嗣位藩禮頗闕大業七年詔討高驪發民夫運米積於瀘河懷遠二鎮八年詔左十二軍出鏤方長岑海冥蓋馬建安南蘇遼東玄菟等道右十二軍出臨屯候城肅慎襄平等道凡一百十三萬餘人號二百萬進至遼水高驪阻水拒守大敗之乘勝進圍遼東城車駕渡遼命尚書衞文昇等撫遼左之民建置郡縣會宇文述等渡鴨綠水東為高驪所敗帝乃引還惟於遼水西拔高驪武厲邏置遼東郡及通定鎮而歸九年帝復親征適楊玄感作亂六軍並還高驪盡銳來追殿軍多敗十年又發天下兵征高驪而盜賊蜂起所在阻絕軍多失期師至遼水高驪亦困弊乞降乃頓懷遠鎮受其降班師後天下喪亂隋遂以亡是終隋之世不能有遼左之土文獻通考稱高驪至隋漸大東西六千里則當時遼之東西固高驪境也即隋師所出之道所稱郡縣舊名不過推本兩漢之故其實高驪皆已易置隋不得知其詳也至遼東郡及通定鎮隋所創置未能經久茲故摭前後出師大略附於元魏【 脫後字】 焉】

  ○唐 【地理志石晉劉昫宋歐陽修等撰 唐初承隋之舊未即用師於遼東武德初高句驪王建武再遣使入朝拜遼東郡王太宗己禽突厥頡利詔瘞隋戰士胔毀高驪所立京觀建武懼築長城千里東北首扶餘西南屬之海未幾其東部大人蓋蘇文殺建武立建武弟之子藏侵侮隣國□書讓之【 脫拔字】不奉詔貞觀十九年帝親征之蓋牟等城進圍安市不克拔遼蓋二州人以歸明年詔牛進達李勣等伐之二十二年詔薛萬徹自海道伐之高宗永徽六年詔程名振蘇定方等伐之顯慶三年復遣名振率薛仁貴伐之後二年詔契苾何力等討之乾封元年蓋蘇文死高驪內亂詔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分五道進討卒滅高驪以其地置安東都護府治平壤後都護府內徙垂拱中又以藏子德武為安東都督高驪乃復國焉當高驪破滅之初唐己盡有遼地然不即郡縣其疆而僅領之以羈縻州於是渤海方強遂略有高驪故地遼水東西大半沒於渤海是有唐一代遼東初沒於高驪繼沒於渤海即遼西一隅亦不過置之屯戍兼防契丹未嘗革其戎索之舊也今據新唐書地理志錄存之而即以渤海次焉】

  安東上都護府原志總章元年李勣平高麗國得城百七十六分其地為都督府九州四十二縣一百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城以之用其渠帥為都督刺史縣令上元三年徙遼東郡故城儀鳳二年又徙新城聖歷元年更名安東都督府神龍元年復故名開元二年徙於平州天寶二年又徙於遼西故郡城至德後廢

  高麗降戶州十四府九原注太宗親征得蓋牟城置蓋州得遼東城置遼州得白巖城置巖州 【 通鑑輯覽注巖州在今遼陽州東北】及師還拔遼蓋二州之人以歸高宗滅高麗置都督府九州四十二後所存州止十四 【按舊唐書地理志云初置領羈縻州十四惟其所列無諸比識利拂涅拜漢四州而以新城遼城哥勿建安四都督府足之既多缺略亦屬牽強】

  南蘇州 【今海龍廳大圍場內 文獻通考貞觀二十一年李勣破高驪於南蘇班師至頗利城渡白狼黃巖二水怪其淺狹間契丹遼源所在云此水更行數里合而南流即稱遼水按白狼水即大淩河旁源詳見前漢志交黎縣注下此言合而南流即【 脫今字】 稱遼水蓋仍沿水經注之訛黃巖水今莫能指名觀上 【 上:此】水合而南流即遼水一語似即頗利城或謂即奉化縣境按之道里似乎可據又唐書契苾何力傳乾封二年高麗兵十五萬屯遼水引靺鞨數萬眾據南蘇城何力進擊破之胡氏通鑑注南蘇漢高句麗縣地有南蘇水城因此名按南蘇水為今之東遼河發源圍場是南蘇州即今圍場無疑方輿紀要諸書均以為金州廳境謬即李氏地理韻編以為今興京境者亦未確】

  蓋牟州 【今遼陽州東北境 貞觀十九年伐高麗李勣攻蓋牟城拔之以其地為蓋州胡氏通鑑注蓋牟在遼東城東北又賈耽方域考營州道內有自都護府東北經古蓋牟新城之語今按唐貞觀行軍之道渡遼水先拔蓋牟次攻遼東白巖次及安市係由北而南胡氏鑑注及賈耽之說皆為脗合遼金史志以及釋地各書均以為今蓋平縣治則沿誤耳】

  倉巖州 【今昌圖府境 薛仁貴傳乾封初泉男生內附遣將軍龐同善等往慰納詔仁貴援送同善至新城夜為虜襲仁貴擊之同善進次金山衄虜不敢前高麗乘勝進仁貴又敗之拔南蘇木底倉巖三城乃負銳提卒進攻扶餘據此則倉巖當在昌圖府境】

  磨米州 【當在奉天府境 通鑑貞觀十九年伐高麗凡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沙卑麥谷銀山后黃十城按唐書高麗傳太宗既破南北部傉薩兵高麗震駭后黃城及銀城並自拔數百里無人煙然則后黃銀山二城宜皆安市近地沙卑城則張亮海道之師所拔至磨米一州與蓋牟遼東相提並數當亦去蓋牟不遠】

  黎山州 【 當在奉天境】

  延津州 【 今鐵嶺縣境 按遼志延津縣注本渤海富壽縣地有延津故城更名所謂故城疑即此】

  木底州 【 今海龍廳大圍埸境】

  安市州 【同漢晉舊 貞觀十九年破高麗遼東城進次安市高麗北部傉薩高延壽南部傉薩高惠真以十五萬眾來援距安市四十里而屯帝曰虜墮我策中矣遂大破 【脫之字】 圍安市三日不下乃班師總章中高麗大長鉗牟岑率眾反詔高偘等討之偘徙都護府治遼東州破叛兵於安市又敗之泉山】

  諸比州 【 按前高麗降戶注云高宗滅高麗置都督府九州四十二後所存州止十四是置州之初蓋兼高麗故也 【 也:地】非皆在遼東境也後所存州十四蓋有所併省非餘州陷沒止存十四州屬都護也然則十四州之地宜半在朝鮮半在遼東輿地諸家謂皆在奉天境內殊難考信如諸比以下四州衞樂以下五州皆此類】

  識利州

  拂涅州

  拜漢州 【 以上四州李氏地理韻編謂當在奉天境姑存其說】 代那 積利 【 二州皆在朝鮮】 非奉天境從省  新城州都督府 【今新民廳東北 通鑑貞觀十九年江夏王道宗將兵數千至新城折衝都尉曹三良引十餘騎直壓城城中驚擾無敢從 【 從:出】者又高麗傳貞觀二十年李勣率營州都督兵伐高麗由新城道以進次南蘇木底虜戰不勝焚其郛而還永徽五年高麗以靺鞨兵攻契丹戰新城契丹敗之六年詔程名振等討高麗渡遼水趣新城高麗以其兵少開門渡貴端水逆戰名振等大破之焚其外郛而還總章元年李勣復討高麗次新城合諸將謀曰新城賊西鄙不先圖餘城未易下進擊西南山臨城遂降之近【 近:進】 拔城十有六顧氏方輿紀要曰在金州衞西按唐伐高麗凡由陸路進者必先趨新城以至南蘇木底且其地與契丹為進 【 進:近】自應在開原新民之境金州處西南一隅為唐世行師所不及顧說不足信】

  遼城州都督府 【今州治 按高麗傳貞觀二十年征高麗圍遼東城帝渡遼水營馬首山身到城下見士填塹分負之羣臣震懼爭挾塊以進城遂潰以其地為遼州馬首山即今遼陽西南之首山觀帝渡遼水營馬首山身到城下似彼時遼城去今州治不遠說者謂在今州治北七十里恐不足據】

  哥勿州都督府 【 當在奉天境 按泉男生傳既求內附詔契苾何力率兵援之乃舉哥勿南蘇倉巖等城降】

  衞樂州都督府 【 當在奉天境】

  舍利州都督府 【 當在今金州廳境】

  居素州都督府 【 當在奉天境】

  越喜州都督府 【 當在今鐵嶺縣境】

  去旦州都督府 【 當在奉天境 按以上五州姑據類編存之】

  建安州都督府 【今蓋平縣西南六十里 貞觀十九年營州都督張儉將胡兵為前鋒渡遼水趨建安城破高麗兵斬數千級帝次安市破高麗援兵因議所攻帝曰吾聞安市地險而眾悍莫離支擊不能下因與之建安恃險絕粟多而士少若出其不意攻之不相救矣建安得則安市在吾腹中勣曰不然積糧遼東而西擊建安賊將梗我歸路不如先攻安市帝曰善儀鳳元年徙熊津都督府於建安故城】

  ○渤海 【渤海之先本粟末靺鞨附高麗者姓大氏高麗滅率眾保挹婁之東牟山萬歲通天中契丹□營州都督趙翽反有舍利乞乞仲象者與靺鞨酋乞四比羽及高麗餘種東走遼水保太白山之東北阻奧婁河武后封比羽為許國公不受命詔李楷固索仇擊斬之時仲象已死其子祚榮引殘痍遁去楷固窮躡度天門嶺祚榮因高麗靺鞨兵以拒楷固敗還於是契丹附突厥王師道絕不克討祚榮即并比羽之眾恃荒遠建國自號震國王西交突厥地方五千里盡得扶餘沃沮弁韓朝鮮海北諸國據遼地南至于海西渡遼惟錦州以西尚為蠶食所未及先天中朝命拜渤海郡王始去靺鞨號稱渤海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為海東盛國五季之末滅於遼今考其地屬奉天省據遼史沿革錄之州縣或失其本屬亦為散附於末不隸遼左版圖則從省】

  西京鴨淥府 【 今通化縣東並下神州見遼志淥州】 領州四原志鴨淥朝貢道也 【遼史阿古齊傳渤海既平復叛阿古齊與康默記討之會賊游騎七千自鴨淥府來援勢張甚阿古齊一戰克之遂進軍破輝發城】

  神州 【 附郭】 縣三 【唐志賈耽曰自鴨淥江口舟行百餘里乃小舫泝流東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又泝流五百里至丸都縣城故高麗王都又東北泝流二百里至神州】

  神鹿

  神化

  劍門

  桓州 【 今懷仁縣通溝口見遼志桓州】 縣三 【遼志桓州云高麗王於此創立宮闕國人謂之新國又通典曰漢建安中高麗王伊夷模更作新都於丸都山下在沸流水之東云云今懷仁縣通溝口有高麗王墓碑所敘與通典略同可稱確據】

  桓都

  神鄉

  淇水

  豐州 【 今通化縣東北境見遼志豐州】 縣四

  安豐

  渤恪

  隰壤

  硤石

  正州 【 今通化縣墳見遼志正州】

  長嶺府 【 今海龍廳境】 領州二原志長嶺營州道也 【唐志賈耽曰自都護府東北經古蓋牟新城又經渤海長嶺府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遼史康默記傳從征渤海先登拔之與韓延徽下長嶺府軍還所下城邑多叛默記與阿古齊平之破輝發城按此則府當去輝發不遠】

  瑕州

  河州

  鄚頡府 【 今昌圖府境見遼志韓州】 領州二

  鄚州

  頡州 【 唐志作高據遼志改】

  越喜 【 今昌圖府境】

  萬安 【 今昌圖府境】

  定理府 【 今鐵嶺縣西南 盛京通志作興京城西北】 領州二

  定州 【 盛京通志作興京境】

  瀋州 【今承德縣治見遼志瀋州 明一統志漢遼東郡地渤海置瀋州遼東行部志瀋州在唐時嘗為高麗侵據李勣東征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城實今之瀋州也唐季為大氏所有】

  定理

  平邱

  巖城 【 當即白巖城】

  慕美

  安夷 【 今鐵嶺縣西南六十里見遼志雙州雙城縣】

  瀋水

  安定 【 今鐵嶺縣西南六十里見遼志雙城作安定郡者疑係字譌】

  保山

  能利 【按遼志瀋州有縣九未載其名元一統志瀋州本挹婁故地渤海建定理府都督定瀋二州故縣九云云後罹兵火定州與縣並廢今據增入其分屬則不可得而詳矣】

  鐵利府 【 今承德縣西南七十里見遼志廣州】 領州六

  廣州 【 今承德縣西南六十里 遼志廣州注云高麗為當山縣】

  汾州

  蒲州 【 承德縣北四十里 盛京通志蒲州遼初已廢自應以蒲河得名今承德縣西北四十里香爐山蒲河源在焉州之設亦應在此】

  海州

  義州

  歸州

  懷遠府 【 今昌圖府境見遼志信州】 領州九 【按唐書渤海傳以南京為沃沮故地西京為高麗故地定理為挹婁故地東平為沸涅故地鐵利為鐵利故地懷遠為越喜故地其說不盡可據按文獻通考四裔考沃沮濊貊併屬樂浪沃沮凡二國東沃沮在句驪蓋馬大山之東濱大海而居北與挹婁夫餘南與濊貊接北沃沮一名置溝婁去南沃沮八百餘里與挹婁接人皆乘船捕魚挹婁古肅慎國在不咸山北夫餘之東千餘里濱大海南與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極有石砮楛矢夫餘在玄菟北千里南與高句麗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最為平敞由黑水稍東南行十日得拂涅越喜鐵利等部其地距渤海北東際於海云云合而觀之是東沃沮為朝鮮北境北沃沮為吉林東南境之濱海處挹婁為吉林東境拂涅越喜鐵利為吉林北境及黑龍江之東境唐書以渤海之西京為高驪故地南京為沃沮東平為拂涅定理為挹婁鐵利為鐵利懷遠為越喜而遼志沿革則以沃沮拂涅挹婁鐵利越喜等部俱在今奉天境內按渤海五京原不盡在奉天且其地域亦不應若是之狹據以傳信誤人實多附辯於此】

  達州

  越州

  懷州

  懷福 【 今昌圖府境】

  豹山 【 今昌圖府境】

  乳水 【 今昌圖府境以上三縣均見遼志信州下以意定之當系諸此】

  紀州

  富州 【 今鐵嶺縣治見遼志銀州】 領縣二

  富壽 【 今鐵嶺縣境見遼志銀州延津縣】

  優富 【 今鐵嶺縣境見遼志銀州永平縣】

  美州 【 當在奉天境見遼志遂州】

  山河 【 當在奉天境併下二縣見遼志遂州山河縣】

  黑川

  麓川 【 同州地】

  福州 【 五代史記契丹傳胡嶠與部曲東之福州又東行過一山名十三山又東行數日過衞州有居人】

  邪州

  芝州

  安遠府 【 今通化縣境見遼志慕州】 領州四寧郿慕常

  慕州

  慕化

  崇平

  銅 【 獨奏】 州 【 今海城縣東南四十里見遼志銅州 按□奏州之名見渤海傳內當如今之直隸州】

  花山 【 見遼志銅州析水縣】

  附載郡州縣之失其屬者

  銅山郡 【 今鐵嶺縣東北四十里見遼志咸州元一統志銅山郡故城在咸平府南】

  安寧郡 【 今昌圖府境見遼志鳳州】

  麓州 【 當在奉天境見遼志麓州】

  集州 【 今承德縣東南四十五里見遼志集州】

  奉集 【 同州】

  銀州 【 今鐵嶺縣地見遼志銀州新興縣】

  蓋州 【 今蓋平縣治】 又改辰州 【 見遼志辰州】

  永豐 【今海城縣西六十里見遼志遼陽府仙鄉縣滿洲源流考永豐縣在今海城縣西六十里遼水東岸明時有永豐堡亦在海城西南六十里】

  雞山 【 今遼陽州西八十里見遼志遼陽府鶴野縣】

  紫蒙 【 今遼陽州東見遼志遼陽府紫蒙縣】

  金德 【 又為】 常樂 【 今遼陽州治見遼志遼陽府遼陽縣】

  長寧 【 又改】 興遼 【 今遼陽州西南見遼志遼陽府興遼縣】

  平陽 【 今廣寧縣境見遼志懿州寧昌縣考證下】

  麓郡

  麓波  雲川 【 以上麓郡麓波雲川三縣今廣寧縣境見遼志乾州司農縣】

 

  盛京疆域考卷三

 

 

  ●盛京疆域考卷四

  通州楊同桂

  黃縣孫宗翰輯

  遼

  ○遼 【地理志元托克托等修 隋唐以來奚與契丹並稱後併奚而有其地遼太祖天贊三年征渤海圍扶餘府天顯元年拔之遂圍輝罕降渤海王大諲譔以次攻下鄚頡南海定理長嶺等府盡有遼東地而遼西郡縣自五季時亦蠶食有之幅員稍廣增置官守今考其地之屬在盛京者得州縣百有七十而輝發等地猶為鄰封非設官置吏之所也嗚呼亦宂矣哉】  上京臨潢府 【今蒙古巴林旗牧地 本志臨潢府本漢遼東郡西安平之地新莽曰北安平云云按漢遼東郡之西安平在鴨綠江入海處奉天境也遼時臨潢府南臨潢水即大遼發源處與西安平相去懸絕何等謬附甚且以遼陽為漢浿水縣地以顯州東北三百里之原州為遼東北安平縣地又以興州為漢海宜縣地考之漢地理志並無海宜縣名蓋遼地得之於渤海其於勃海沿革尚屬確實至其徵引漢唐茫無足據故以下援引漢書概置不錄】

  懿州 【 今昌圖府境】 原志廣順軍節度在顯州東北三百里西北至上京八百里

  渭州 【 當在今康平縣西境】 原志高陽軍節度顯州東北二百五十里

  壕州 【 今新民廳北境】 原志顯州東北二百二十里西北至上京七百二十里

  原州 【 當在今康平縣境】 原志顯州東北三百里西北至上京八百里

  福州 【 當在今康平縣境】 原志原州北二十里西北至上京七百八十里

  橫州 【 當在今新民廳北境】 原志遼州西北九十里西北至上京七百二十里有橫山

  鳳州 【 今康平縣北境】 原志果囉國故地渤海之安寧郡境南王府五帳分地韓州北二百里西北至上京九百里 【按蒙古游牧記科爾沁左翼後旂本契丹地遼置鳳州金廢其牧地當法庫邊門外東西二遼河於是合流今兩遼匯流處即在康平縣境內其為遼鳳州無疑】

  遂州 【 當在今新民廳北境】 原志本高州地南王府五帳放牧於此在檀州西二百里 【 檀州後更名棋州】 西北至上京一千里

  順州 【 今廣寧東北百二十里】 原志橫帳南王府在顯州東北一百二十里西北至上京九百里

  閭州 【 今廣寧縣北境】 原志羅古王牧地近醫巫閭山在遼州西一百三十里西北至上京九百五十里

  以上係頭下軍州皆諸王外戚大臣及諸部從征俘掠或置生口各團集建州縣以居

  按上京所屬尚有州十一縣與城三十一頭下軍州六邊坊城八非奉天境從省

  東京遼陽府 【 今州治】原志太祖攻渤海拔輝罕城俘其王大諲譔以為東丹王國立太子托雲為人皇王以主之神冊四年葺遼陽故城為鐵鳳城以渤海漢戶建東平郡為防禦州天顯三年遷東丹國民居之升為南京城名天福東至北烏爾呼赫四百里南至海邊鐵山八百六十里西至望平縣海口三百六十里北至挹婁縣范河二百七十里十三年改南京為東京府曰遼陽轄州府軍城八十七統縣九【太祖本紀天顯元年平渤海改渤海國為東丹輝罕城為天福冊封太子貝為人皇王以主之蓋東丹國即輝罕也聖宗太平九年東京錫里軍詳袞大延琳囚留守駙馬蕭孝先殺戶部使韓紹勳等遂僭位號其國為興遼年為天慶分兵取瀋州聖宗以燕王蕭孝穆討之十年八月擒延琳渤海平延琳蓋渤海族也天祚六年春東京亂裨將高永昌僭號稱隆基元年州縣多應之屢討不克永昌求援於金金以王爵招之不從乃伐之永昌敗奔長松遼陽人執之以獻於是遼之東京州縣及南路繫遼之女真皆降於金】

  遼陽 【 今州治】 原志本渤海國金德縣地又為常樂縣 【文獻通考四裔女真考云遼阿保機吞北方三十六蕃女真其一也阿保機慮其為患遷其豪右數千家於遼陽南而著籍焉謂之合蘇館合蘇館者女真也】

  仙鄉 【 今海城縣西六十里】 原志渤海為永豐縣神仙傳云仙人帛仲理能點金以救百姓

  鶴野 【 今遼陽州西八十里】原志渤海為雞山縣昔丁令威化鶴來歸集於華表以咮畫表云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來歸城郭雖是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纍纍

  析木 【 今海城縣東南四十里】 原志渤海為花山縣

  紫蒙 【 今新民廳境】 原志佛寧國置東平府領紫蒙縣後徙遼城并入黃嶺縣渤海復為紫蒙縣 【按唐書渤海傳東平府拂涅故地督伊蒙陀黑北五州今本志云佛寧國置東平府領紫蒙縣細釋文義佛寧蓋拂涅之轉音紫蒙亦即東平府屬蒙州之附郭縣也又按下遼州志云渤海為東平府有遼河及羊腸錐子等河其地確在今新民廳境府境在此則府屬之州縣亦當去新民不遠又十六國疆域志昌黎郡棘城縣下引太平御覽稱前燕錄元康四年定都大棘城所謂紫蒙之邑也按棘城在今義州之北棘城有紫蒙舊名故前燕錄云然與本志紫蒙自是兩處蓋道理相去甚遠也】

  興遼 【 今遼陽州西南】 原志渤海為長寧縣

  肅慎 【 當在奉天府境】 原志以渤海戶置

  歸仁 【 當在奉天府境】

  順化 【 當在奉天府境】

  辰州 【 今蓋平縣治】 統縣一原志奉國軍節度本高驪蓋牟城渤海改為蓋州又改辰州

  建安 【 疑即附郭】

  盧州 【 今蓋平縣西南六十里】 統縣一原志元德軍刺史本渤海杉盧郡故縣五山陽杉盧漢陽白巖霜巖皆廢在京東一百三十里 【按本州方域及下熊岳縣注傍海云云當作在京西一百三十里志云京東誤】

  熊岳 【 附郭】 原志西至 【 脫海字】 一十五里傍海有熊岳山

  來遠城 【 今鳳凰城東境】 原志本熟女直地統和中伐高驪置兩指揮建城防戍 【遼史本紀聖宗統和二十八年親征高驪還渡鴨綠江皇后及皇弟迎於來遠城又文獻通考契丹屢侵高驪高驪遂築六城曰興化曰鐵州曰道州曰龍州曰龜州曰郭州於境上契丹以為貳己遣使求六城其王詢不許舉兵襲之大中祥符三年契丹再伐高驪詢與女直設奇邀擊殺契丹殆盡詢又於鴨綠江東築城與來遠城相望跨江為橋潛兵以固新城按此則來遠城當在鳳凰城東近鴨綠江岸處又遼史高驪列傳開泰元年詔復取六州地三年詔東京留守耶律托實等造浮梁於鴨綠江城保宣義定遠等州太康四年王徽乞賜鴨綠江以東地不許然則鴨綠江東地蓋已為遼侵踞矣至文獻通考稱高驪築城與來遠城相望跨江為橋云云遼史高驪傳不載其事然以先後考之高驪跨江為橋在敗遼之後遼造浮梁在未敗以前不同時也】

  鐵州 【 今蓋平縣東北六十里】 統縣一原志建武軍刺史渤海置州故縣四位城河端蒼山龍州皆廢 【天顯元年後鐵州刺史衞鈞反耀庫濟攻拔之】

  湯池 【 附郭 鴨江行部志湯池縣本遼陽 【 陽:時】鐵州以其東有鐵嶺故名明一統志初置鐵嶺衞在今鐵嶺城東南五百餘里故鐵嶺城與高麗接界】

  興州 【 今鐵嶺縣南六十里】 原志興中軍節度渤海置州故縣三盛吉蒜山鐵山皆廢

  湯州 【 今遼陽州西北一百里】 原志渤海置州故縣五靈峯常豐白石均谷嘉利皆廢

  崇州 【 今承德縣東】 統縣一原志隆安軍刺史渤海置州故縣三崇山溈水緣城皆廢在京東北一百五十里

  崇信 【 附郭】

  海州 【 今縣治】統州二縣一原志南海軍節度高驪為沙卑城渤海號南京南海府督沃晴椒三州故縣六沃沮鷲巖龍山濱海昇平靈泉皆廢太平中大延琳叛南海城堅守經歲不下別部酋長皆被擒乃降因盡徙其民於上京置遷遼縣移澤州民來實之【本志以高驪沙卑城即為海州顧氏方輿紀要亦曰沙卑城今海州衞又名卑沙城高驪所築疊石為城幅員九重或譌為卑奢城唐貞觀十八年伐高驪張亮帥舟師自東萊渡海襲沙卑城其城四面懸絕惟西門可上唐兵攻拔之愚按唐書貞觀十九年帝親征高驪張亮帥舟師由海道襲沙卑城破之游兵鴨綠上是沙卑城明明近鴨綠江岸當在鴨綠江下游傍海處蓋太宗分道用兵李勣為遼東道大總管帥騎士趨遼東拔蓋牟圍遼東城此陸軍之在北者也張亮為平壤道大總管由海道趨平壤破沙卑城此水軍之在南者也破沙卑而游兵鴨綠則沙卑自應近鴨綠江岸去海州且五六百里何遂混入海州境內且今之海城並無依山負嵎之險安有所謂四面懸絕惟西門可上云云者承譌襲謬習焉不察皆遼史之誤也】

  臨溟 【 附郭】

  耀州 【 今海城西南六十里】 統縣一原志本渤海椒州故縣五椒山貂嶺澌泉尖山巖淵皆廢隸海州

  巖淵 【 附郭】

  嬪州 【 今海城縣西北百二十里】 原志柔遠軍刺史本渤海晴州故縣五天晴神陽蓮池狼山仙巖皆廢隸海州  淥州 【 今通化縣東境】統州四縣二原志鴨淥軍節度本高驪故國渤海號西京鴨淥府都督神桓豐正四州事故縣三神鹿神化劍門皆廢大延琳叛遷餘黨於上京置易俗縣居之

  宏聞

  神鄉

  桓州 【 今懷仁縣通溝口】原志高驪中都城故縣三桓都神鄉淇水皆廢高驪於此剏立宮闕國人謂之新國五世孫釗晉康帝建元初為慕容皝所敗宮室焚蕩隸淥州在西南二百里

  豐州 【 今通化縣東北境】 原志渤海置盤安郡故縣四安豐渤恪隰壤硤石皆廢隸淥州在東北二百一十里

  正州 【 今通化縣東北境】 統縣一原志本沸流王故地國為公孫康所併渤海置沸流郡有沸流水隸淥州在西北三百八十里

  東那 【 今通化縣境】 原志在州西北七十里

  慕州 【 今通化縣境】 原志本渤海安遠府地故縣二慕化崇平久廢隸淥州在西北二百里

  顯州 【 今廣寧縣治】統州三縣三原志奉先軍上節度本渤海顯德府地世宗置以奉顯陵顯陵者東丹人皇王墓也人皇王購書數萬卷置醫巫閭山絕頂築堂曰望海有十三山有沙河 【畢沅續通鑑遼天慶七年九月遼主置怨軍八營募自宜州者曰前宜後宜自錦州者曰前錦後錦自乾自顯者曰乾曰顯又有乾顯大營二萬八千餘人屯衞州蒺藜山十二月金咸州都統烏楞古敗遼人於蒺藜山進攻顯州拔之於是乾懿豪徽成川惠等州皆降】

  奉先 【 附郭】

  山東 【 今廣寧縣地顧氏方輿紀要云縣東北九十里】

  歸義 【 今廣寧縣東北】

  嘉州 【 當在奉天境】 原志嘉平軍下刺史隸顯州 【李氏地理韻編以嘉州在朝鮮境按嘉州既隸顯州自當去廣寧不遠韻編說恐未確】

  遼西州 【 今義州東四十里】 統縣一原志阜成軍中刺史屬顯州長慶 【 附郭】

  康州 【 當在奉天府境】 統縣一原志下刺史世宗遷渤海率賓府人戶置屬顯州

  率賓 【 疑附郭】 原志本渤海率賓府地

  乾州 【 今廣寧縣西南五十里】 統州一縣四原志廣德軍上節度聖宗置以奉景宗乾陵 【契丹國志燕王既招怨軍十月到乾州十三山劄寨十一月管押武勇軍武朝彥等作亂謀殺燕王王奔他軍聖宗統和三年秋東幸次槀城庚辰至顯州謁凝神殿辛巳幸乾州觀新宮命南北面臣僚分巡山陵林木及令乾顯二州上所部里社之數又按統和八年於乾州置安德一縣今本志無之不知何時併省俟考】

  奉陵 【 附郭】

  延昌 【 當在錦州府境】

  靈山 【 今廣寧縣境】 原志本渤海靈峯縣地

  司農 【 今錦州府境】 原志本渤海麓郡縣併麓波雲川二縣置 【按契丹國志云天慶七年天祚再命燕王會四路兵馬防秋十月至陰涼河聞怨軍無衣劫掠乾州都統蕭幹一面招安十一月到衞州蒺藜山遂留大軍就糧司農縣】

  海北州 【 今義州南四十里】 統縣一原志廣化軍中刺史地在閭山之西南海之北初隸宣州後屬乾州 【五代史記晉末帝紀由錦州又行五六日過海北州至東丹王墓即此】

  開義 【 附郭】

  貴德州 【 今鐵嶺縣東南】 統縣二原志寧遠軍下節度太宗時置聖宗建貴德軍後更名有沱河大寶山 【遼史聖宗統和二十八年親征高驪十一月渡鴨淥江敗其兵遂焚開京至清江次年班師還至貴德州遇雨霽乃得渡己丑次鴨淥江按此則貴德州當在鴨淥江東岸然以金地理志貴德州沿革考之則又確在鐵嶺承德二縣界內或者鴨淥江外高驪亦有貴德州耶遼史本多紕繆不足徵信當與金貴德州參看】

  貴德 【 同州】 原志渤海為崇山縣

  奉德 【 同州】 原志本渤海緣城縣地嘗置奉德州

  瀋州 【 今承德縣治】 統州一縣二原志昭德軍中節度渤海建瀋州故縣九皆廢 【契丹國志天祚命張琳討渤海自顯州進兵渤海止備遼河三叉梨樹口琳遣羸卒數千疑其守兵以精騎閒道渡河趨瀋州渤海稍郤退保東京琳隔太子河扎寨越二日發安德州義軍先渡河次引大軍齊渡】

  樂郊 【 附郭】 原志太祖俘蘇州三河 【 脫縣字】 民建三河後更名

  靈源 【 今承德縣境】 原志太祖俘蘇州吏民建漁陽縣後更名

  巖州 【 今遼陽州東】 統縣一原志白巖軍下刺史本渤海白巖城屬瀋州白巖 【 附郭】 原志渤海置

  集州 【 今承德縣東南四十五里】 統縣一原志懷眾軍下刺史渤海置州

  奉集 【 附郭】 原志渤海置

  廣州 【 今承德縣西南七十里】 統縣一原志防禦渤海為鐵利郡 【續通鑑遼天慶六年貴德州守將耶律伊都以廣州渤海叛附高永昌遼主遣蕭罕嘉努張琳討之】

  昌義 【 附郭】

  遼州 【 今新民廳境】 統州一縣二原志始平軍下節度渤海為東平府督伊蒙陀黑北五州共領縣十八皆廢 【 原志不著縣名】有遼河羊腸河錐子河蛇山狼山黑山巾子山

  遼濱 【 附郭】

  安定 【 今新民廳境】

  棋州 【 今開原縣西南四十里】 統縣一原志祐聖軍下刺史本渤海蒙州地初建檀州後更名 【按此當屬遼州本紀天慶八年通棋雙遼四州民八百餘戶降於金】

  慶雲 【 附郭】

  遂州 【 當在奉天府境】 統縣一原志刺史本渤海美州地 【州與上京道同名然參看兩處之志似各自為州非重出按本志云本渤海美州地渤海懷遠府屬有富州美州為今鐵嶺縣治美州與富州並列當去鐵嶺縣不遠】

  山河 【 附郭】 原志本渤海縣併黑川麓川二縣置

  韓州 【 今奉化縣境】 統縣一原志東平軍下刺史本果囉國舊治柳河縣高驪置鄚頡府督鄚頡二州渤海因之太宗置三河榆河二州聖宗併二州置【按上鳳州志云果囉國故地渤海之安寧郡境在韓州北二百里是韓州固在鳳州之南矣蒙古游牧記科爾沁左翼中旂注云旂東南四百七十里有阿拉馬圖城周六里三百步有奇門四一統志按此城近開原邊外疑即舊韓州城也又按金史志幃【 幃:韓】州柳河縣注遼以河為界有枸河柳河今考其河即內遼河外遼河也遼河至此分為二故有枸河柳河之稱南流近承德界合為一今無枸柳河名惟稱巨流河按此則韓州即今昌圖府西境康平縣南境也】

  柳河 【 同州】 原志本渤海粵喜縣地併萬安縣置

  雙州 【 今鐵嶺縣西六十里】 統縣一原志保安軍下節度渤海置安定郡 【本紀天慶八年正月保安軍節度使張崇以雙州二百戶降於金】

  雙城 【 附郭】 原志本渤海安夷縣地

  銀州 【 今鐵嶺縣治】 統縣三原志富國軍下刺史本渤海富州太祖以銀冶更名

  延津 【 附郭】 原志本渤海富壽縣地有延津故城更名

  新興 【 今鐵嶺縣地】 原志渤海置銀冶嘗置銀州

  永平 【 今鐵嶺縣地】 原志本渤海優富縣地

  同州 【 今昌圖府治境】 統縣二原志鎮安軍下節度渤海為東平寨

  東平 【 同州】 原志產鐵撥戶三百採鍊隨征賦輸

  永昌 【 今開原縣地】

  咸州 【 今鐵嶺縣東北四十里】 統縣一原志安東軍下節度渤海置銅山郡地在渤海龍泉府南多山險初號和掄台布城開泰八年置州 【詳見金地理志咸平府下】

  咸平 【 附郭】

  信州 【 今懷德縣西四十里】 統縣二原志彰聖軍下節度渤海置懷遠府 【蒙古游牧記科爾沁左翼中旂本契丹地遼置信州彰聖軍領武昌武定二縣注云信州故城在旂東南三百八十里全遼志自開原東北至信州三百十里今有城周十里門八土人猶呼為信州城一統志按遼史地理志信州自是古越喜地在今開原縣南全遼志作開原東北非是觀此則張石州直以信州在開原縣南矣然考宋許亢宗行程錄云自瀋州七十里至興州五十里至銀州又四十里至咸州又四十里至肅州又五十里至同州自同州三十里至信州又九十里至蒲里孛堇寨又四十里至黃龍府按銀州為今鐵嶺縣治咸州北之肅州則今開原縣北部已入昌圖府界又北五十里始至同州又三十里始至信州則信州應在今昌圖府之北亢宗於宣和六年奉使至金親歷其境故所記詳悉若如張石州所言則亢宗之錄反為倒置愚按今昌圖府東北之八面城蓋即遼信州故城且城東北百餘里有玻璃城疑即許亢宗所稱之蒲里孛堇寨今八面城蓋沿入門而譌玻璃城亦即蒲里之轉音也按其里到與全遼志所載相合且與黃龍府方域亦不相矛盾石州之說蓋誤又文獻通考貞觀二十一年李勣破高驪於南蘇班師至頗利城渡白狼黃喦二水說者謂頗利城即今奉化縣境然則八面城北之玻璃城或即唐頗利城亦未可知】

  武昌 【 附郭】 原志本渤海懷福縣地析平州提轄司及豹山縣隸之

  定武 【 今昌圖府境】 原志本渤海豹山縣地析平州提轄司併乳水縣置

  銅州 【 今海城縣東南四十里】 統縣一原志廣利軍刺史渤海置

  析木 【 與遼陽府下同地同名】 原志初隸東京後來屬

  定理府 【 今鐵嶺縣南六十里】 原志刺史故挹婁國地 【 太祖天顯元年降渤海王大諲譔以次攻下定理鄚頡長嶺等府】

  安定府 【 當在奉天境 按上雙州志云渤海置安定郡然則遼安定府疑即其地遼史本多複沓不止安定一處也】

  長嶺府 【 今海龍廳境 詳見渤海長嶺府下】

  鎮海府 【 當在今岫巖州境】 統縣一原志防禦兵事隸南女直湯河司 【文獻通考契丹阿保機吞併女直慮其為患遷其豪右數千家於遼陽南而著籍焉謂之合蘇館即南女直也按今遼陽州東南五十里有湯河湯河有司蓋遼嘗置官以司女直也本志鎮海府兵事隸南女直湯河司而府則名以鎮海縣則名以平南疑其地在今岫巖州濱海處】

  平南 【 同州】

  冀州 【 當在奉天境】

  東州 【 當在奉天境】

  尚州 【 當在奉天境】

  吉州 【 當在奉天境】 原志福昌軍刺史

  麓州 【 當在奉天境】 原志下刺史渤海置

  荊州 【 當在奉天境】

  懿州 【 今廣寧縣東北】 統縣二原志寧昌軍節度太平三年越國公主以媵臣戶置 【按此懿州與上京道同名然上京之懿州為廣順軍節度係聖宗女燕國公主以媵臣戶置與此不同顧氏方輿紀要云懿州在廣寧東北二百里本紀天慶八年十二月寧昌軍節度使劉宏以懿州八百戶降金】

  寧昌 【 同州治顧氏方輿紀要云在懿州北二十里】 原志本平陽縣

  順安 【 今廣寧縣 【 脫地字】 】

  順化城 【 當在奉天境】 原志嚮義軍下刺史

  寧州 【 當在奉天境】 統縣一 【 按此寧州與上京道同名上京屬之寧州在上京之北此屬東京自當在奉天境內也】

  新安 【 同州】

  衍州 【 今遼陽州西南】 統縣一原志安廣軍防禦

  宜豐 【 附郭】

  連州 【 當在奉天境】 統縣一原志德昌軍刺史

  安民 【 同州】

  歸州 【 今蓋平縣西南九十里】 統縣一 【 景宗保寧八年女直襲歸州五寨剽掠而去】

  歸勝 【 附郭】

  蘇州 【 今金州治】 統縣二原志安復軍節度本高驪南蘇城興宗置州 【續通鑑載遼天慶七年事云自建隆初女直嘗由蘇州泛海至登州買馬故道雖存久閉不通至是金之蘇州漢兒高藥師等以大舟浮海欲趨高驪為風漂達宋界備言契丹女直事宋因有交金圖遼之意按此則遼之蘇州確在今金州境內然非即高驪之南蘇也高驪南蘇因南蘇水得名自係今海龍廳境本志云本高麗南蘇城殊為謬誤然自有此說而後世輿地諸家皆以南蘇為金州境矣其誤實由於此】

  來蘇 【 附郭】

  懷化 【 今金州東】

  復州 【 今復州治】 統縣二原志懷德軍節度

  永寧 【 附郭】

  德勝 【 今復州東南】

  肅州 【 今開原縣東北三十里】 統縣一原志信陵軍刺史

  清安

  安州 【今昌圖府境 松漠紀聞自信州二百九十里至安州南鋪宋張棣圖經地理驛程云自肅州南鋪至安州南鋪四十里然則安州在今昌圖東南境矣本紀保大二年二月金師敗奚王哈瑪爾於北安州遂降其城】

  榮州 【 當在奉天境】

  率州 【 當在奉天境】

  荷州 【 當在奉天境】

  源州 【 當在奉天境】

  渤海州 【 當在奉天境】

  河州 【 當在奉天境】 原志德化軍置軍器坊

  祥州 【 今遼陽州地故長寧縣西南】 統縣一原志瑞聖軍節度

  懷德 【 今遼陽州西南 按自榮州以下七州一縣兵事或屬北女直或屬黃龍府似皆入吉林界內輿地諸家謂當在奉天境實無確據俟考】

  按東京所屬尚有軍州十二州十縣十五下縣二非奉天境從省

  中京大定府 【 今蒙古喀喇沁旂牧地】

  神水 【 今錦縣西北 開泰二年二月詔以女河川為神水縣即此】

  成州 【 今錦縣西北】 統縣一原志興府軍節度晉國長公主以媵戶置軍曰長慶隸上京後改軍名

  同昌 【附郭 顧氏方輿紀要在右屯衞西北百九十里按蒙古游牧記喀喇沁右翼旂東七十里有萬歲山山在山海關東北大梁河北其東南有同昌故縣及宜民興城等縣並在大梁河北觀此是同昌應在錦縣西北境矣】

  興中府 【 今直隸朝陽縣三座塔地】

  安德州 【 今錦縣西北】 統縣一原志化平軍下刺史屬興中府

  安德 【 附郭】 原志統和八年析霸城東南龍山徒河境戶置

  黔州 【 今義州東北境】 統縣一原志阜昌軍下刺史屬興中府 【蒙古游牧記土默特右翼旂注旂東北百五里有遼白川州故城武經總要白川州東至黔州七十里東南至宜州百里云云按此則黔州蓋今義州東北境】

  盛吉 【 同州】

  宜州 【 今義州治】 統縣一原志崇義軍上節度有墳山松柏連亙百餘里禁樵採浚河累石為隄 【盛京通志作在今義州治東二十五里金天德三年改名義州移今治】

  宏政 【 附郭】 原志世宗以定州俘戶置

  錦州 【 今錦縣治】 統州一縣二原志臨海軍中節度有大胡僧山小胡僧山大查牙山小查牙山淘河島 【本紀天慶五年十一月錦州刺史耶律珠展叛應章嘉努保大三年正月宜錦顯成川豪懿等州相繼降金】

  永樂 【 附郭】

  安昌 【 今錦縣西】

  嚴州 【 今寧遠州西南】 統縣一原志保肅軍下刺史屬錦州

  興城 【 附郭】

  來州 【 今寧遠州西南百三十里】 統州二縣一原志歸德軍下節度有三州山六州山五脂山 【本紀保大三年二月來州歸德軍節度使田顥權隰州刺史杜師回閏州刺史張成皆籍所管戶降於金按來州統隰遷二州遷州已入直隸境內從省】

  來賓縣 【 附郭】 原志本唐來遠縣地

  隰州 【 今寧遠州西南八十里】 統縣一原志平海軍下刺史慕容皝置集寧縣 【宋張棣圖經地理驛程來州至石家店四十里石家店至隰州四十里隰州至楊州館五十里楊州館至桃花島四十里今按桃花島在寧遠東十五里則隰州疑即今中後所城也】

  海陽縣 【 附郭】

  按中京所屬尚有軍州二州十二縣十七下縣十三非奉天境從省

  潤州

  海濱

  附屬國之在奉天境者

  輝發國 【原作回跋今海龍廳屬境 聖宗本紀開泰八年三月癸未輝發部太師塔喇噶來貢興宗本紀重熙十二年夏四月己亥置輝發部詳袞都監】

  【按奉天一省在遼為三京之屬遼東一帶皆為東京錦州一府中京屬也昌圖一府上京屬也去其徵引紕繆之處尚可得其要領至邊邑疆域分屬仍恐不免參差姑以存疑而已】

 

  盛京疆域考卷四

 

 

  ●盛京疆域考卷五

  通州楊同桂

  黃縣孫宗翰輯

  金

  元

 

  ○金 【地理志元托克托等撰 女真起混同江外破黃龍府建大號屬遼東京有高永昌之亂亦攘其地而有之尋滅遼破宋幅員半中土而榆關以東官守多仍遼舊閒有併省則以鎮代之宣宗以降東京叛於萬努錦州入於蒙古蓋當女真未亡時而遼水東西固己非其有矣哀宗之世卒滅於元今考郡縣屬奉天者備錄之而鎮亦分附於其末焉】

  上京路 【 今混同江外】

  信州 【 今昌圖府北境】 縣一原志下彰聖軍刺史本渤海懷遠軍遼開泰七年建 【詳見遼志信州下又和尼傳和尼攻濟州敗敵八千與敵遇於信州伊喇本陷於陣和尼力戰出之又烏雅扎拉傳正隆六年伐宋州縣無備契丹瓜里陷韓州圍信州扎拉道出咸平亟還信州與戰敗之】

  武昌 【 同州】 原注本渤海懷福縣地 鎮一按上京路所屬尚有府一州二路五軍一縣五非奉天境從省

  咸平路府一領剌郡一縣十

  咸平府 【 今鐵嶺縣東北四十里】縣八原志下總管府安東軍節度使本高驪銅山縣地遼為咸州國初為咸州路置都統司天德二年升為咸平府後為總管府 【按本紀太祖既破寧江州再出師破遼兵於鴨子河拔賓州烏楞古又敗遼兵於咸州西遂克咸州考金時咸平府屬縣多在范河柴河之閒則遼之咸州確在鐵嶺開原兩縣境更無疑義】

  平郭 【 附郭】 原注倚舊名咸平大定七年更

  銅山 【 今開原縣南三十里】原注遼同州鎮安軍遼太祖時以東平寨置因名東平軍曰鎮東世宗大定二十九年以與東平重故更南有柴河北有清河西有遼河

  新興 【 今鐵嶺縣治】 原注遼銀州富國軍本渤海富州熙宗皇統三年更名來屬南有范河北有柴河西有遼河

  慶雲 【 今開原縣西南四十里】 原注遼棋州祐聖軍後更名有遼河 【伊喇幹罕傳瓜里將犯韓州聞元帥兵至不戰遯去將轉趨懿宜州默音屯懿州慶雲縣按懿州屬下並無慶雲之名志傳必有一誤】

  清安 【 今開原縣東北三十里】 原注遼肅州信陵軍熙宗皇統三年降為縣 【 元一統志清安故城在咸平府西北】   榮安 【今開原縣西境】 原注東有遼河

  歸仁 【 今昌圖府治東南境】 原注遼舊隸通州安遠軍本渤海強師縣遼更名金因之北有細河 【遼東行部志歸仁縣遼時為安州元一統志歸仁故城在咸平府北舊安州全遼志開原北陸路第三站曰歸仁站即故縣也】

  玉山非奉天境從省

  韓州 【 今昌圖府境】 縣二原志下刺史遼置東平軍本渤海鄚頡府 【詳見遼韓州下又伊喇幹罕傳咸平府賊穆昆瓜里招誘富家奴隸得眾二千攻陷韓州及柳河縣遂趨咸平賊勢益張】

  臨津 【 同州治】 原注倚未詳何年置 【 元一統志臨津縣廢城在咸平府遺阯猶存】

  柳河 【 今昌圖府境】 原注本渤海越喜縣地遼以河為名有枸河柳河

  東京路府一領節鎮一刺郡五縣十七鎮五  遼陽府 【 今州治】縣四原志中東京留守司本渤海遼陽故城遼完葺之為東京太宗天會十年改南京路平州軍帥司為東南路都統司之時嘗治於此以鎮高驪 【太祖本紀收國二年高永昌據東京以幹魯統諸軍會咸州路都統烏楞古討敗之戮永昌於是東京州縣皆降又世宗本紀世宗初為東京留守值海陵南伐天下騷動咸平府賊穆昆瓜里攻陷韓州據咸平帝討平 海陵又使人圖帝帝還東京官屬皆勸進遂即帝位於東京改元大定海陵尋見弒又世宗大定二十四年三月如上京四月丙寅行次東京給復東京百里內稅租一年迨後衞紹王踐位元遂南侵宣宗貞祐三年諭遼東宣撫使布希萬努選精銳屯瀋州廣寧以候進止已而萬努僭號改元天泰竊據東海者十九年始為元所擒云】鎮一

  遼陽 【 附郭】 原注倚東梁河國名烏勒呼必喇俗名太子河 【世宗本紀世宗留守東京時東梁水漲溢暴至城下水與城等決女牆石罅流入城城中人惶駭上親登城舉酒酬之水退】

  鶴野 【 今遼陽州西八十里】 原注哈斯罕在其地 鎮一 【 曰長宜】

  宜豐 【 今遼陽州西南】 原注遼舊衍州安廣軍皇統三年廢為縣有東梁河

  石城 【 今遼陽州東南】 原注興定三年九月以縣之靈巖寺為巖州名其倚郭縣曰東安置行省 【顧氏方輿紀要石城在州東南十二里又東有石城故城蓋高驪舊城也】

  澄州 【 今海城縣治】 縣二原志南海軍刺史下本遼海州天德三年改州名 【瓜爾佳錫爾格傳貞祐三年布希萬努取咸平東京澄瀋諸州及明安穆昆人亦多從之元耶律瑠格傳伊實布僭號於澄州國號遼改元天威】 鎮一

  臨溟 【 附郭】 鎮一 【 曰新昌今海城縣東】

  析木 【 今海城縣東南四十里】 原注遼銅州廣利軍附郭析木縣也皇統三年廢州來屬有沙河

  瀋州 【 今承德縣治】縣五原志昭德軍刺史中本遼定理府地遼太宗時置軍曰興遼後為昭德軍置節度明昌四年改為刺史與通貴德澄三州皆隸東京 【顧氏方輿紀要宋政和六年女真阿骨打攻遼叛將高永昌於遼陽取瀋州永昌帥眾拒金人於活水金帥既濟永昌軍不戰而卻活水即渾河也又金史幹魯傳幹魯與遼軍遇於瀋州敗之攻瀋州取之許亢宗行程錄自顯州一百五十里至梁魚務又一百三里至摩綽寨又八十里至瀋州】

  樂郊 【 附郭】 原注遼太祖俘三河之民建三河縣於此後改今名有渾河

  章義 【 今承德縣西南七十里】 原注遼舊廣州皇統三年降為縣來屬有遼河東梁河遼河大口

  遼濱 【 今新民廳境】 原注遼舊遼州東平軍遼太宗改為始平軍皇統三年廢為縣有遼河

  挹樓 【 今鐵嶺縣南六十里】 原注遼舊興州興中軍常安縣遼嘗置定理府剌史於此本挹樓故地大定二十九年章宗更名有范河清河國名魁必喇【 世宗本紀瓜里至瀋州遯去會烏雅扎拉等敗賊兵還至常安縣】

  雙城 【 今鐵嶺縣西六十里】 原注遼雙州保安軍也皇統三年降為縣章宗時廢

  貴德州 【 今鐵嶺縣東南】 縣二原志刺史下遼貴德州寧遠軍國初廢軍降為刺郡

  貴德 【 附郭】 原注倚有范河

  奉集 【 今承德縣東南四十五里】 原注遼集州懷遠軍奉集縣本渤海舊縣有渾河

  蓋州 【 今州治】縣四原志奉國軍節度使下本高驪蓋葛牟城遼辰州明昌四年罷哈斯罕建辰州遼海軍節度使六年以與陳同音更取蓋葛牟為名 鎮二

  湯池 【 今蓋平縣東北六十里】 原注遼鐵州建武軍湯池縣 【 李石傳其高祖名仙壽帝嘗賜之遼陽湯池地千頃】 鎮一 【曰神鄉】

  建安 【 今蓋平縣境】 原注遼縣 鎮一 【 曰大寧今蓋平縣東二百四十里即岫巖州地】

  秀巖 【 今岫巖州治】 原注本大寧鎮明昌四年升泰和四年廢為鎮貞祐四年復升置

  熊岳 【 今蓋平縣西南六十里】 原注遼盧州元德軍熊岳縣遼屬南女真湯河司

  復州 【 今州治】 縣二原志下刺史遼懷遠軍節度明昌四年降為刺史 鎮一

  永康 【 附郭】 原注倚舊名永寧大定七年更

  化成 【 今金州治】 原注遼蘇州安復軍本高驪地興宗置皇統三年降為縣來屬貞祐四年五月升為金州興定二年升為防禦 鎮一 【曰歸勝今蓋平縣西南九十里】

  來遠州 【 今鳳凰城境】 原志舊來遠城本遼熟女真地大定二十二年升為軍後為州

  博索府路 【 疑在今安東縣境】 原志國初置統軍司天德二年置總管府貞元元年與海蘭路總管並為尹兼本路兵馬都總管原注此路皆明安戶【按高驪列傳云其國地當鴨淥江以東海蘭路以南大定四年鴨淥江堡戍頗被侵越焚毀世宗諭來使曰邊境小小不虞爾士使然耶抑疆吏為之耶按此則金與高驪蓋以鴨淥江分界又大定十年高驪王晛之弟翼陽公晧廢晛自立而以讓國來奏世宗詔博索路勿受有司移文詳問之云云是博索路實與高驪接壤也又瓜爾佳錫爾格傳云貞祐三年布希萬努以步騎九千侵博索近境完顏阿里巴斯傳云興定元年萬努據遼東侵博索境高驪畏其強助糧八萬石又唐志賈耽曰自鴨淥江口舟行百餘里乃小舫泝流東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境唐高驪傳載薛萬徹攻高驪事有泊汋城疑泊汋城即泊灼口近地今按金博索路名為前代所未有蓋沿泊汋音轉譌為博索耳合觀兩傳博索去遼陽不遠故萬努屢屢侵之竊謂金與高驪既以鴨淥江分界則與高麗接壤之博索路自應在鴨淥江西岸在金為來遠州及貴德州以東在今日則鳳凰興京二廳以外即新設之寬甸懷仁通化等縣地□氏地理韻編謂【 謂:李】 在今鳳凰城東四百七十里顧氏方輿紀要李 【 李:謂】在遼陽東四百七十里按遼陽東四百七十里則僅及鴨淥江岸若由鳳凰城東四百七十里計之則己在鴨淥江東矣與金史不甚脗合當以顧說為是又按博索府元初未嘗遽廢元史本紀世祖中統三年六月命博索府屯田軍移駐鴨淥江之西以防海道二十七年冬詔諳王奈曼岱遼陽平章政事色徹肯右丞洪察呼摘蒙古軍萬人分戍雙城及博索府諸城以防哈坦兵按此則博索府已兼有鴨淥江東地又按元地理志遼陽省所屬之東寧路皆今高驪屬境也其原志有云至元十三年升東寧路總管府割靜州義州麟州威遠鎮隸博索府又瀋陽路原志云元初平遼東高驪麟州神騎都領洪福源率西京都護龜州四十餘城來降然則麟州本高驪地割麟州等處隸博索蓋以麟義諸州在鴨淥江東岸地近博索故割以隸之耳此特元時為然未必金舊壤也元後廢博索府為巡檢司】

  北京路

  義州 【 今州治】 縣三原志下崇義軍節度使遼宜州天德三年更州名 【伊克傳伊克從其兄攻乾州其兄病卒伊克代領其眾攻乾州降之遂與布呼攻下義州】 鎮一

  宏政 【 今義州境】 原注有淩河 【 元混一方輿勝覽金崇義軍宏政開義宏 【 宏:饒】 慶三縣與此微異明一統志金義州治饒 【饒:宏】 □縣】

  開義 【 今義州南四十里】 原注遼海北州廣化軍縣故名熙宗皇統三年廢州來屬 鎮一 【 曰饒慶今義州西五十里】

  同昌 【 今義州北】 原注遼成州興府軍縣故名國初隸川州大定六年罷川州隸懿州承安二年復隸川州泰和四年來屬 【布薩忠義傳賊陷靈山同昌惠和等縣陣而西忠義追之及於和托賊引去】

  錦州 【 今錦縣治】 縣三原志下臨海軍節度使舊隸興中府後來屬 【按宣宗興定二年元兵徇錦州元帥劉仲亨死之又顧氏方輿紀要云金末蒙古將木華黎鎮北京大定府降將張致據錦州以叛華黎以致地險兵精欲設奇取之遣兵急攻溜石山堡而使別將屯永德西十里致馳救溜石永德軍遣將斷其歸路華黎馳至神水與致遇永德軍亦至致敗走錦州遂下】

  永樂 【 今錦縣治】 原注本慕容皝之西樂縣地

  安昌 【 今錦縣西九十五里】

  神水 【 今錦縣西北】 原注遼開泰二年置皇統三年廢為鎮大定二十九年復升為縣有土河 【陳元靚曰大元於錦州置臨海節度領永樂安昌興城神水四縣屬大定府路按元史錦州並無屬縣據臨海節度一語當係大金之譌然金志錦州屬下又無興城附識於此存以備考本注土河疑即徒河所謂小淩河也】

  瑞州 【 今寧遠州西南百三十里】縣三原志下歸德軍節度使本來州天德三年更為宗州泰和六年以避睿宗諱謂本唐瑞州地故更今名 鎮一

  瑞安 【 附郭】 原注舊名來賓唐來遠縣也明昌六年更為宗安泰和六年復更今名

  海陽 【 今寧遠州西南】

  海濱非奉天境從省

  廣寧府 【 今廣寧縣治】縣三原志散下鎮寧軍節度使本遼顯州奉先軍天輔七年升為府因軍名置節度天會八年改軍名鎮寧天德二年隸咸平後廢軍隸東京泰和元年七月來屬原注舊有奉先縣天會八年改為鍾秀縣【 通志云後廢尋復置明一統志鍾秀城在廣寧縣西南五里元省入閭陽與元史互異】 鎮六寨四 鎮二 【曰歡城當在今錦州府境曰遼西今義州東四十里 □□傳張覺叛上命有司運米萬石於廣寧給南京潤州戍卒遂下宜州拔義牙山】

  廣寧 【 附郭】 原注舊名山東縣大定二十九年更名有遼世宗顯陵鎮寨二 【 曰閭城曰兔兒窠】

  望平 【 今新民廳西北】 原注大定二十九年升梁漁務置 鎮一 【 有梁漁務山西店地與縣治同】

  閭陽 【 今廣寧縣西南五十里】 原注遼乾州廣德軍以奉乾陵故名奉陵縣天會八年廢州更名來屬有淩河有遼景宗乾陵 鎮一 【曰閭陽衡家地同縣治】 寨二 【 曰大斧山曰北川當在錦州府境】

  懿州 【 今新民廳境北】縣二原志下寧昌軍節度使遼嘗更軍名慶懿又為廣順復更今名金因之先隸咸平府泰和末來屬原注大定六年罷川州以宜民同昌二縣來屬承安二年復以二縣隸川州泰和四年罷川州以宜民隸興中同昌隸義州【 太祖本紀天輔元年十二月烏楞古等敗耶律聶呼兵於蒺藜山拔顯州乾懿豪微成川惠等州皆降貞祐三年元兵徇懿州節度使高閭山死之】

  順安 【 今廣寧縣地 元一統志豪州本遼時懿州金皇統三年省入順安縣後復置元初為懿州路】

  靈山 【 今廣寧縣地】 原注本渤海靈峰縣地 【金史赫舍哩志寧傳賊張覺略懿州陷靈山同昌等縣志寧追之又布薩忠義傳賊陷靈山同昌惠和等縣陣而西行忠義追之及於和托敗之】

  興中府 【 治今直隸境】 縣四

  永德 【 今錦縣西北】 原注遼安德州化平軍安德縣世宗大定七年更今名北有淩河 鎮一 【 曰阜安今錦州府地】

  興城 【 今寧遠州西南】 原注遼嚴州保肅軍縣故名皇統三年廢州隸錦州有桃花島

  宜民 興中 【 今土默特】 以上二縣非奉天境從省

  按北京路所屬尚有府二州六縣三十非奉天境從省

  【按奉省地城金世亦僉三京開元以北上京屬也廣寧以西北京屬也鐵嶺以南皆東京也雖官守亦不免稍繁而郡邑界址甚清與班志遙遙相對考地者可不為諸說所淆矣】

  ○元 【地理志明宋濂等監修 元太祖崛起漠北奠壹寰宇幅員之廣振古罕聞而遼水東西自女真未滅時已次第有之併省官守舉凡遼金所置之州縣軍鎮十不一存闊節疏目未嘗不可以為治今考其官守之屬在奉天者行省一路府州十數而已】

  遼陽等處行中書省為路七府一屬州十二屬縣十徒存其名而無城邑者不在此數原志本省計站一百二十處 【按遼陽省本統七路其東寧一路盡入高驪而大寧一路則又半屬蒙古非皆奉天屬境也】

  遼陽路 【 今州治】領縣一州二原志唐以前為高句驪及渤海大氏所有梁貞明中安巴堅以遼陽故城為東平郡後為南京又改東京金置遼陽府後復改為東京宜風澄復蓋瀋貴德州廣寧府來遠軍屬焉元初廢貴德澄復州來遠軍以廣寧府博索府懿州蓋州作四路直隸省至元六年置東京總管府降廣寧為散府隸之十五年割廣寧仍自行路事直隸省十七年又以博索府懿州蓋州來屬二十四年始立行省二十五年改東京為遼陽路後廢博索府為巡檢司【史天倪傳從穆呼哩略地因進言曰金棄幽燕遷都於汴已失策矣遼水東西諸郡金之腹心我若得大寧以扼其喉金雖有遼陽不能保矣穆呼哩善之自太祖十年金宜撫布希萬努即據遼東僭號太宗五年擒萬努世祖至元三年立東京廣寧懿州開元博索等路宣撫司二十四年始立遼陽行省及泰定帝崩於上都雅克特穆爾迎文宗於江陵又徵兵遼陽已而以鄂博哈雅發平灤民塹遷民鎮以禦遼東軍於是上都諸王額森特穆爾圖們岱等自遼東以兵入遷民鎮帝遣雅克特穆爾等禦之遼東軍抵京城額森特穆爾兵亦至雅克特穆爾擊敗之遼東軍遁圖們岱亦走還遼東上都乃降遼王托克托遇害時御史奏言遼王托克托自其祖父以來屬為叛逆蓋因所封地大物眾宜削爵而析其分地文宗天厤二年以遼陽蒙古高驪肇州三萬戶從逆拘其符印制敕順帝至正六年遼陽為捕海東青煩擾沃濟野人及碩達勒達皆叛十八年流賊關先生陷上都略往遼陽遂至高驪復陷遼陽行省命赫嚕等征之而元亦亡矣按托克托稱為遼王且言自其祖父以來屢為叛逆是襲封已久然則遼陽雖立行省亦嘗分封建藩觀下廣寧府志封布爾古特為廣寧王則分封又不止遼陽也】

  遼陽 【 今州治】 原注倚郭至元六年以鶴野縣警巡院入焉 【 英宗朝以遼陽金銀鐵冶改歸中政院】

  蓋州 【 今蓋平縣志】 原志初為蓋州路至元六年併為東京支郡併熊岳湯池二縣入建安縣八年又併建安縣入本州 【史天祥傳太祖時天祥為提控元帥拔蓋金蘇復等州又榮祖傳布希萬努僭號於開元命榮祖副薩里台進討之拔蓋州宣城等十餘城按宣城當近蓋州今無可考證】

  懿州 【 今廣寧縣東北】 原志初為懿州路至元六年為東京支郡所領豪州及同昌靈山二縣省入順安縣入本州 【本紀世祖至元二十四年諸王納延反北京帝自將征之敗其兵諸王蘇都爾所部特爾格渡遼欲劫取豪懿州秋七月納延黨蘇都爾犯咸平宣慰達春等合兵出瀋州宣慰伊爾蘇克分兵趣懿州其黨悉平又王伯勝傳仁宗立拜伯勝遼陽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遼陽省治懿州州敝陋民不知學伯勝為增郡學弟子員擇賢師教之延祐二年召為大都留守遼陽民狀其行事言於中書乞留伯勝不報民涕泣而去按仁宗本紀延祐二年十月以遼陽路之懿州隸遼陽行省而伯勝傳乃云遼陽省治懿州殊不可解或者當時行省亦嘗徙治他州歟】

  廣寧府路 【 今廣寧縣境】領縣二原志金為廣寧府元封布爾古特為廣寧王舊立廣寧行帥府事後以地遠遷治臨潢立總管府至元六年以戶口單寡降為東京路總管府屬郡十五年復分為路行總管府事原注有醫巫閭山為北鎮在府城西北二十里【太祖十年穆呼哩遣史進道等攻廣寧府降之又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命趙德澤吳榮領逃奴無主者二百四十戶淘銀畊田於廣寧瀋州又成宗大德二年詔加封北鎮醫巫閭山為□德虞寧王歲時與嶽瀆同祀著為令】

  閭陽 【 今廣寧縣西南五十里】 原注初立千戶所至元十五年以戶口繁夥復立行千戶所後復為閭陽縣

  望平 【 今廣寧縣東北百五十里】 原注至元六年省鍾秀縣入焉十五年為望平軍民千戶所今復為縣

  大寧路 【 今蒙古喀喇沁右翼旂南】 領州九 【按大寧路所領有司一縣七州九其七縣一司皆今內藩蒙古牧地即所謂九州亦非盡奉天屬境也】

  義州 【今州治 王珣傳太師穆呼哩承制以珣為元帥兼領義川二州事丙子張致僭號錦州陰結開義楊伯傑等來掠義州珣出戰伯傑引去世祖至正十三年以義州隸博索府順帝至正二十年命遼陽行省參知政事張居敬討義州賊】

  瑞州 【 今寧遠州西南百三十里】原注至元二十三年巴延奏准以索多哈達等拘收戶計種田立屯於瑞州之西撥瀕海荒閒地及時開畊設打捕屯田總管府仍以索多哈達等為屯田官

  錦州 【 今錦州 【 州:縣】治 穆呼哩傳錦州張鯨聚眾十餘萬殺節度使稱臨海郡王遣使來降穆呼哩以鯨總北京十提控兵從征鯨有反側意執送行在誅之鯨弟致憤其兄被誅據錦州叛略平灤瑞利義懿廣寧等州穆呼哩討之進逼紅羅山主將杜秀降奏為錦州節度使遂破張致軍於神水縣東圍錦州數月城中縛致出降又羅璧傳至元十九年初行海運以璧為運糧萬戶二十四年納延叛璧復以漕舟至遼陽浮海抵錦州小淩河至廣寧十寨諸軍賴以濟按紅羅山今志作虹螺山在今錦縣西境】

  川州

  建州 興中州 利州 惠州 以上四州非奉天境從省

  瀋陽路 【 今承德縣治】原志本挹婁故地渤海大氏建定理府都督瀋定二州此為瀋州地契丹為興遼軍金為昭德軍又更顯德軍後皆燬於兵火元初平遼東高驪國麟州神騎都領洪福源率西京都護龜州四十餘城來降各立鎮守司設官以撫其民後高驪復叛洪福源引眾來歸授高驪軍民萬戶徙降民散居遼陽瀋州初創城郭置司存僑治遼陽故城中統二年改為安撫高驪軍民總管府及高驪舉國內附四年又以質子淳為安撫高驪軍民總管分領二千餘戶理瀋州元貞二年併兩司為瀋州等路安撫高驪軍民總管府仍治遼陽故城轄總管五千戶二十四百戶二十五【 本紀世祖中統三年立瀋州以處高驪降民又成宗大德元年以實喇台所隸新附高驪女真漢軍居瀋州】

  開元路 【 治在今吉林】原志金末其將布希萬努據遼東元初癸巳歲禽萬努師至開元率賓東土悉平開元之名始見於此乙未歲立開元南京二萬戶府治黃龍府至元四年更遼東路總管府二十三年改為開元路領咸平府後割咸平為散府俱隸遼東道宣慰司【按本紀世祖中統三年六月割遼河以東隸開元路是開元路之為今開原縣境亦無可疑者第本志有云開元路治黃龍府考黃龍府本渤海夫餘府文獻通考遼太祖攻渤海夫餘城下之改夫餘城為東丹府命其子突欲留兵鎮之遼史本紀太祖既拔渤海歸次夫餘府城上黃龍見繞行宮上崩行宮在夫餘城西南兩河之間因以夫餘為龍州黃龍府聖宗更名通州此遼黃龍府之原委也金改通州為隆州元又改為開元路與遼史行宮在夫餘城西南兩河之間一一脗合是金之隆州即遼之黃龍府元之開元路也金地理志隆州志云有混同江拉林河其地明明為今吉林西境尚在昌圖府以北蓋元代之開元路兼有吉林西境故設治於黃龍府至明之三萬衞僅得元代開原路之南隅而釋地者猶以今開原為古之黃龍府毫釐千里其誤蓋始於此至本志又謂開元為隋唐之黑水靺鞨金之會寧府亦皆臆造之說未敢據以傳信也】

  咸平府 【 今鐵嶺縣東北】原志遼平渤海以其地多險隘建城以居流民號咸州安東軍領縣曰咸平金升咸平府領平郭安東新興慶雲清安歸仁六縣兵亂皆廢元初因之隸開元路後復割出隸遼東宣慰司【本紀泰定帝泰定二年咸平府清河寇河合流失故道壞隄堰敕蒙古軍千人及民丁修之按本志有咸平府古朝鮮地箕子所封漢屬樂浪郡之說語多無稽今節去】

  【 按元氏遼陽中書省所屬與近代略同惟開元路兼有吉林境視今為小異耳】

 

  盛京疆域考卷五

 

 

  ●盛京疆域考卷六

  通州楊同桂

  黃縣孫宗翰輯

  明

 

  ○明 【地理志國朝張廷玉等奉敕撰  勝朝之經畫關外幅員與昭代略同然不置行省而僅領之以指揮戍之以衞所控扼兩關屏蔽三衞至於昌圖海龍等城明皆未嘗有也中葉以降緣邊東北罷於奔命而建州一衞遂為我國家王迹所基天戈一揮海隅底定蓋當明社未屋時而遼土已入於我於是屯戍之區皆豐鎬矣又明洪武紀元至三十一年止迨燕王篡立黜建文年號而仍以洪武紀年故其地志有書洪武三十幾年者有已著建文年號而下文又繫以洪武年者不為標反令閱者滋出【 出:在第四字標下】 疑故附著之】

  遼東都指揮使司 【 治在今遼陽州治】原注元置遼陽等處行中書省治遼陽路原志洪武四年七月置定遼都衞六年六月置遼陽府縣八年十月改都衞為遼東都指揮使司治定遼中衞領衞二十五州二十年府縣俱罷東至鴨綠江西至山海關南至旅順海口北至開原由海道至山東布政司二千一百五十里距京師一千七百里【明史葉旺傳初元主北走其遼陽參政劉益屯蓋州與平章高家奴相為聲援保金復等州帝遣黃儔齎詔諭益益籍所部來歸乃以益為指揮同知未幾元平章洪保保馬彥暉殺益右丞張良佐擒彥暉殺之保保挾儔走納克楚良佐因權衞事以狀聞帝念遼陽重地復設都指揮使司統轄諸衞以葉旺等鎮之通鑑輯覽洪武八年納克楚以兵至遼東見禦備嚴不敢攻越蓋州趨金州指揮韋富等伏弩城下擒其驍將敵大沮沿柞河遁葉旺先扼河緣河壘冰為牆沃以水經宿凝沍如堅城旁設阮阱敵至伏四起納克楚急趨連雲島遇冰城旁走悉陷穽中大潰旺合兵追擊至畢嚕河納克楚僅以身免已而擁眾數十萬屯金山數侵遼東二十年帝以馮勝為大將軍征之復遣所獲之元將鼐喇固北還以書諭納克楚勝自大寧帥師趨金山進壓納克楚營納克楚既為大軍所偪又先入鼐喇固言遂降九月封納克楚海西侯成化以後福餘等三衞屢犯遼東又李成梁傳隆慶四年辛愛大人入遼東時俺答插漢部長土蠻方強泰寧部長速把亥炒花朵顏部長董狐狸長昂佐之東則王杲王兀堂清佳砮楊吉砮之屬亦時窺塞十【 十:在第二字下下】 下年之閒殷尚質楊照王治道三大將皆戰死成梁方為都督僉事大修戰備無何土蠻大入成梁過 【 過:遇】於卓山敗之及成梁子如松如柏相繼鎮遼東而土蠻炒花猶時入為患云】

  定遼中衞 【 今遼陽州治】 原注元遼陽路治遼陽縣原志洪武四年罷六年復置十年復罷十七年置衞 【本紀嘉靖四十年把都兒犯遼陽蓋州又李成梁傳隆慶六年十月土蠻六百騎營舊遼陽北河去邊二百餘里俟集眾大舉成梁擊走之萬曆九年黑石炭以兒鄧小歹青卜言兔入遼陽副將曹簠追至長安堡遇伏多所損失十四年土蠻部長一克灰正糾把兔兒炒花花大等三萬騎約共馳遼陽挾賞成梁偵得之以輕騎出鐵邊堡晝伏夜行二百餘里至可可母林大風雷敵不覺既至敵大驚將士冒死陷陣破之十八年卜言台周黃台吉結西部五萬餘騎復深入遼瀋海蓋成梁潛遣兵出塞襲之遇伏大敗國朝天命六年三月癸亥取明遼陽其經略袁應泰自縊】原注西南有首山南有千山又東南有安平山山有鐵場又西有遼河自塞外流入至海州衞入海又西北有渾河一名小遼水東北有太子河一名大梁水又名東梁水下流俱入於遼水【 開國方略國朝天命六年征明遼陽其城守官聞我兵至決太子河水于壕閉西閘列火器以守我兵奮力奪橋遂克其城】又東有鴨綠江東南入海又東有鳳凰城在鳳凰山東南成化十七年築為朝鮮入貢之道又南有鎮江堡城 【國朝既下遼陽降者大小七十餘城鳳凰鎮江等城俱降】 又連山關亦在東南

  城堡附考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云遼陽下城一堡二十四曰中遼陽城鞍山驛堡長店鋪堡皮驛堡沙河鋪堡甘泉鋪堡八里鋪堡爛泥鋪堡首山鋪堡板橋鋪堡山坳鋪堡接官廳鋪堡路臺二十四座東路馬楓單堡散平峪堡一堵牆堡堵堡清河堡張其哈蝲佃子堡敵臺四十九座邊牆九十四里西路張勇堡長勝堡武靖營堡長定堡長寧堡長靜堡長安堡敵臺八十二座邊牆一百七十里其險山堡下堡十四曰寬佃子堡散等堡雙堆兒堡灑馬吉堡湯站堡靉陽堡鎮東堡長嶺堡長佃子堡草河堡鳳凰城堡鎮夷堡青苔峪堡甜水站堡敵臺七十四座邊牆七十四里按明時寬甸堡等處稱遼東六堡通鑑輯覽遼陽鎮東二百餘里舊有六堡其地不毛與遼陽聲援不接萬曆三年李成梁請移建孤山堡于章齊喀喇甸亦曰新甸險山堡于寬甸沿江新安等四堡于長甸長嶺諸處仍以孤山險山二參將戍之其地並扼要害可拓境七八百里益收耕牧利廷議從之又李成梁傳迆東都督王兀堂故通市寬奠後參將徐國輔等強抑市價萬曆八年三月兀堂以六百騎犯靉陽及黃岡嶺指揮王宗義戰死復以千餘騎從永奠入成梁擊走之其秋兀堂復犯寬奠副將姚大節擊破之兀堂由是不振初成梁獻議移建孤山等堡及三十四年成梁以孤山等堡地孤懸難守與督撫蹇達趙楫建議棄之時生聚日繁至六萬四千餘戶乃盡徙居民於內地居民戀家室則以大軍驅迫之死者狼籍給事中宋一韓力言棄地非策熊廷弼復連章極論帝素眷成梁悉留中不下國朝天命六年取明遼陽於是險山堡孤山驛新甸寬甸大甸永甸長甸等城俱降】

  定遼左衞原志洪武六年十一月置

  定遼右衞原志洪武六年十一月置

  定遼前衞原志洪武八年二月置

  定遼後衞原志本遼東衞洪武四年二月置八年二月改九年十月徙治遼陽城北尋復

  東寧衞原志本東寧南京海洋草河女真五千戶所洪武十三年置十九年七月改置

  自在州 【 原治今開原縣】 原志永樂七年置於三萬衞城尋徙

  以上五衞一州同治都司城內

  海州衞 【 今州治】 原志本海州洪武初置於舊澄州城九年置衞二十八年四月州廢東北距都司百二十里 【李成梁傳萬曆十八年土蠻族弟土墨台豬借西部青把都恰不慎及長昂滾兔十萬騎深入海州成梁不敢擊縱掠數日而去國朝天命六年既下遼陽於是海州等七十餘城俱降】原注西南濱海有鹽場西有遼河匯渾河太子河入海謂之三岔河又西有南北通江亦合於遼河東有大片嶺關有鹽場

  城堡附考 【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海州下城一堡三曰海州城東勝堡東昌堡耀州堡路臺十二座墩臺四十四座邊牆四十四里】

  蓋州衞 【 今蓋平縣治】 原注元蓋州屬遼陽路原志洪武四年廢五年六月復置九年十月置衞二十八年四月州復廢北距都司二百四十里 【國朝天命六年既下遼陽蓋州亦降】原注東北有石城山又北有平山其下有鹽場又東有駐蹕山西濱海有連雲島上有關又東有泥河南有清河東南有畢里河下流皆入於海又南有永寧監城永樂七年置又西北有梁房口關【 今營口廳】 海運之舟由此入遼河旁有鹽場又東有石門關西有鹽場北有鐵場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蓋州下城二十三堡四曰蓋州城熊岳堡五十砦堡伏兵堡岫巖堡關山堡曹家祚子山城鐵鑛山城永寧監城赤山城貓兒嶺山城霹靂山城西家山城壅石砦山城冰谷山城黃孛羅背山城一面山城匾山城石邱山城小觀觜山城得力山城桂羽河山城夾河山城馬才山城松山城龍潭山城七家觜山城墩臺八座】

  復州衞 【 今州治】 原志本復州洪武五年六月置於舊復州城十四年九月置衞二十八年四月州廢北距都司四百二十里 【國朝天命六年既下遼陽復州亦降】原注西濱海西南有長生島又南有沙河合麻河西注於海東有得利嬴城元季土人築洪武四年二月置遼東衞於此尋徙又南有樂古關西有鹽場北有鐵場

  城堡附考 【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復州下城五堡一曰復州城大黃山城呂洪山城駱駝山城欒古驛城羊官堡敵臺二十九座】

  金州衞 【 今州治】 原志本金州洪武五年六月置於舊金州八年四月置衞二十八年四月州廢北距都司六百里 【國朝天命六年既下遼陽金州望海堝亦降】 原注東有大黑山小沙河出焉又有小黑山駱馬河清沙河俱出焉衞東西南三面皆濱海南有南關島 【顧氏方輿紀要島在衞南二十里天啟中守將張盤議開河斷南關島以守衞城即此】 東有蓮花島東南有金線島 【方輿紀要蓮花島在衞東三十里金線島在衞東南百二十里明時俱有兵戍守】 又東有皮島 【方輿紀要皮島在衞東七十餘里明天啟中毛文龍屯駐於此崇禎二年袁崇煥殺文龍於雙島國朝崇德二年四月取明皮島】 又有長行島南有雙島及三十島 【方輿紀要三山島在城南海中長行島在衞東南百餘里明天啟中毛文龍使朱昌國駐長行島曾有功駐三山島張盤守金州為碁布之勢今按本注三十島蓋即三山島也】西南有鐵山島東北有蕭家島有關又旅順口關在南海運之舟由此登岸有南北二城其北城有中左千戶所洪武二十年置 【國朝天命十年正月克明旅順城明兵之航海來駐守者也天聰七年七月大軍克旅順口明總兵黃龍戰死廣鹿島副將尚可喜以廣鹿長山石城諸島來歸】又東南有望海堝石城永樂七年置 【方輿紀要望海堝堡在衞東南七十餘里地特高可駐兵千餘明洪武初都督耿忠於此築堡備倭海濱咽喉地也永樂十七年總兵劉江用石壘之倭入犯盡殲之遼之倭患遂絕】又衞東有鐵場東北有鹽場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金州下城十七堡八曰金州城關廂城木場驛堡旅順口堡望海堝堡黃骨島堡石河驛堡鹽場堡牛心山城賽歌山城金鹿山城虎洞山城小黑山城中頂山城太白東觜山城島山城成兒山城可羅山城縮利把山城縱城山城望高山城鹿子山城歸服堡紅觜堡敵臺九十五座】

  廣寧衞 【 今縣治】 原注元廣寧路原志洪武初廢二十三年五月置衞東距都司四百二十里 【本紀正統七年兀良哈犯廣寧嘉靖二十七年把都兒寇廣寧參將關振戰死李成梁傳萬曆九年十月土蠻復連速把亥等十餘萬騎攻圍廣寧不克轉掠團山堡盤山驛及十三山驛攻義州成梁禦卻之二十九年成梁再鎮遼東開原廣寧復開馬木二市諸部耽市利爭就款國朝天命七年正月征明廣寧由東昌堡度遼河圍西平堡城克之副將羅一貴等殲焉又破總兵劉渠等援兵廣寧巡撫王化貞遂棄城入山海關大軍入城於是□州大淩河閭陽驛十三山驛等四十餘城皆降】原注洪武二十五年二月建遼王府建文中改封湖廣荊州府西有醫無閭山南濱海東有路河東北有珠子河下流皆注於遼河又板橋河在西南流入海北有白土廠關又有分水嶺關西北有魏家嶺關又北有懿州元屬遼陽路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廣寧後屯衞於此永樂八年州廢徙衞於義州衞城又西南有閭陽關東北有望平縣元俱屬廣寧路又西北有川州元屬大寧路又東北有順州西北有成州元俱屬東寧路【按元史地理志東寧路本高驪平壤城至元六年李延□等以府州縣鎮六十城來歸八年改西京為東寧府十三年升東寧路總管府然則東寧路屬皆在高驪境內平壤城左右今本注以順成二州與廣寧衞鄰接揆之地理相去懸絕恐亦有誤】又西南有鍾秀城元置千戶所於此俱洪武中廢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廣寧下城三堡一曰廣寧城閭陽峽城□山驛城高平堡其正安堡下堡八曰正安堡團山堡鎮寧堡鎮遠堡鎮安堡鎮靜堡鎮邊堡鎮夷堡墩臺七十九座邊牆一百七十二里】

  廣寧中衞原志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二十八年四月廢三十五年十一月復置

  廣寧左衞原志 【 同上】

  廣寧右衞原志本治大淩河堡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二十八年四月廢三十五年十一月復置 以上三衞俱在廣寧衞城

  廣寧前衞原志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後廢

  廣寧後衞原志 【 同上】

  義州衞 【 今州治】 原注元義州屬大寧路原志洪武初州廢二十年八月置衞東南距都司五百四十里 【李成梁傳萬曆十年速把亥率弟炒花子卜言兔入犯義州成梁禦之鎮夷堡設伏待之斬速把亥十七年三月土蠻部犯義州復入太平堡把總朱永壽一軍盡沒國朝天命七年大軍既取廣寧移向山海關明經略熊廷弼巡撫王化貞盡焚沿途村堡而走大軍遂克義州】原注西北有大淩河下流入海東北有清河下流合大淩河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義州下城二堡十曰義州城率馬嶺驛大清堡大靖堡大寧堡太平堡大康堡大安堡大定堡戚家堡狗河砦堡大順堡路臺八座敵臺一百二十座邊牆一百五十六里】

  廣寧後屯衞原志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於舊懿州永樂八年徙治義州衞城

  廣寧中屯衞 【 今錦縣治】 原注元錦州屬大寧路原志洪武初州廢二十四年九月置衞東南距都司六百里 【李成梁傳土蠻數求貢市關吏不許萬曆七年以四萬騎自前屯錦州營深入成梁遏其衝會戚繼光亦來援敵遂退俄又與速把亥合璧紅土城聲言入海州而分兵入錦義成梁踰塞二百里直抵紅土城擊敗之土蠻益□諸部兵分犯錦義及右屯大淩河以城堡堅不可克而成梁及薊鎮兵亦集乃引去無何復以二萬騎從大鎮堡入攻錦州部將周之望等戰死敵乃分掠小淩河松山杏山成梁馳援始出境去國朝天命七年取明廣寧錦州等處遂降已而明復遣兵戍守十一年正月征錦州松山杏山塔山等七城守將焚糧儲遁天聰元年五月征錦州遂敗明兵於寧遠崇德五年遣兵防戍錦州六年八月再征錦州大破明兵七年三月己卯克錦州總兵祖大壽降】原注東有木葉山 【 方輿紀要木葉山在衞東三十里契丹阿保機建南樓於木葉山在今三衛境內廢永州非此山也】西有東西紅螺山西南有杏山東南有乳峰山又東有大淩河小淩河又西有女兒河與小淩河合又南有松山堡在松山西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左千戶所於此轄杏山驛至小淩河驛東有大淩河堡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廣寧右衞二十八年四月廢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右千戶所於此轄淩河驛【通鑑輯覽明萬曆三十七年恭圖陷大勝堡復深入小淩河官軍大敗時杜松駐大淩河不敢救國朝天聰五年八月圍明大淩河城破錦州援兵崇德四年正月征明松山三月敗其援兵於錦州六年五月敗明總督洪承疇于松山八月征錦州駐營於松山杏山之間自烏忻河南山至海橫截大路乙丑大破明兵十三萬於松山七年二月克松山洪承疇等就擒】至十三山驛 【袁崇煥傳崇煥為寧前兵備僉事時十三山難民十餘萬久困不能出大學士孫承宗行邊崇煥請將五千人駐寧遠以壯十三山勢別遣驍將救之寧遠去山二百里便則進據錦州否則退守寧遠奈何委十萬人置度外承宗與總督王象讓發插部護關者三千人往告經略王在晉在晉不能救眾遂沒脫歸者僅六千人】又城南有鹽場二鐵場一又西有鐵場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錦州下城五堡六曰錦州城松山所城大淩河所城小淩河所城杏山驛城大茂堡大勝堡大鎮堡六福堡錦昌堡大興堡路臺十七座墩臺九十七座邊牆一百四里】

  廣寧左屯衞原志洪武二十四年九月置於遼河西後徙廣寧中屯衞城

  廣寧右屯衞 【 今錦縣十三山站南】原注元廣寧府地原志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於十三山堡二十七年遷於舊閭陽縣之臨海鄉東南距都司五百四十里原注北有十三山山西有十三山堡西有大淩河又西南有望梅嶺又南有鹽場東有鐵場

  城堡附考 【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右屯下城三堡一曰右屯城十三山驛城鎮湯所城孫忠堡路臺二十四座墩臺十二座】

  廣寧前屯衞 【 今寧遠州西南山海關東】原注元瑞州屬大寧路原志洪武初屬永平府七年七月州廢二十六年正月置衞東距都司九百六十里原注西北有萬松山北有十八盤山西有麻子峪有鐵場東南有山口峪有鹽場東北有六州河下流至蛇山務入海西有山海關與北直撫寧縣界又有急水河堡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前千戶所於此轄山海東關至高嶺驛【 本紀嘉靖三十九年打來孫又犯中前所殺守備武守爵黃廷勛】 又東有杏林堡宣德五年正月置中後千戶所於此轄沙河驛至東關驛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前屯下城六堡二十四曰前屯城中後所城中前所城高嶺驛城沙河驛城東關驛城新興營堡三通溝堡黑座巢堡錦川營堡高台堡瑞昌堡平川營堡三鐵【 鐵:山】營堡永安堡背陰陣堡鐵場堡八里鋪堡下馬驛右堡石河鋪堡永豐大砦堡雙墩鋪堡長安大砦堡徐官屯堡古城砦堡王二由堡祿安砦堡王保屯堡蔣千戶屯堡山 【山:鐵】 嶺堡路臺三十六座墩臺一百十六座邊牆三百六十八里】

  寧遠衞 【 今州治】 原志宣德五年正月分廣寧前屯中屯二衞地置治湯池東距都司七百七十里 【國朝崇德八年十月征明寧遠拔之遂下中後所中前所等處】 原注西北有大團山東北有長嶺山南濱海東有桃花島東南有覺華島城 【國朝天命十一年正月征明錦州移兵攻寧遠城袁崇煥堅守未易下明兵積聚俱在海中覺華島鑿冰為壕以守乃遣軍殲之焚其船及積聚】西有寧遠河即女兒河也又名三女河又東有塔山有中左千戶所轄連山驛至杏山驛西有沙河中右千戶所轄東關驛至曹莊驛俱宣德五年正月置又南有鹽鐵二場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寧遠下城五堡十六曰寧遠城中左所城中右所城連山驛城曹莊驛城椴木衝堡長嶺山堡沙河兒堡松山寺堡灰山堡寨兒山堡白塔峪堡興水縣堡小團山堡仙靈寺堡曲尺河鋪堡雙樹鋪堡團山屯堡高橋鋪堡王刀堡五里橋屯堡路臺三十二座墩臺一百五十五座邊牆二百二里】

  瀋陽中衞 【 今承德縣治】 原注元瀋陽路原志洪武初廢三十一年閏五月置衞南距都司百二十里 【李成梁傳萬曆三年冬炒花大會黑石炭等二萬餘騎從平虜堡南掠轉掠瀋陽見城外列營乃據西北高墩成梁邀戰敵大潰走十年王杲之子阿台糾阿海連兵入抵瀋陽城南渾河大掠去成梁從撫順出塞百餘里火攻古勒寨射死阿台連破阿海寨擊殺之杲部遂滅十三年二月把兔兒偕從父炒花等以數萬騎入掠瀋陽退駐遼河成梁與巡撫李松擊破之其年五月敵犯瀋陽伏精騎塞下誘官軍遊擊韓元功追襲之敗死閏九月諸部長復犯蒲河大剽掠而西部銀燈亦窺遼瀋成梁令部將李平胡出寨三百五十里擣破銀燈營諸部長始引去十七年腦毛大合長昂等三萬騎犯平虜堡備禦李有年等戰死敵大掠瀋陽蒲河榆林八日始去國朝天命六年三月乙卯取明瀋陽城陣斬總兵賀世賢等遂敗明兵于渾河斬總兵陳策又敗明總兵李秉誠等兵于白塔鋪】原注洪武二十四年建瀋王府永樂六年遷於山西潞州東有東牟山南有渾河又東有瀋水入焉又西有遼河又東北有撫順千戶所洪武二十一年置所東有撫順關 【李成梁傳建州都指揮王杲故與撫順通馬市萬曆元年誘殺備禦裴承祖明年十月杲復大舉入成梁檄副將楊騰等分屯要害諸軍四面起敵大奔盡聚杲寨寨地高成梁用火器攻之破數柵杲走高臺會大風起縱火焚之毀其營壘而還杲走市關都督王台執以獻斬之國朝創業之初明萬曆十九年遣使通好於我太祖乃於撫順清河寬甸靉陽四關互市通商貢天命三年克明撫順城東州瑪哈丹三城悉下四年明經略楊鎬集兵瀋陽分四路來攻以杜松等督兵六萬由渾河出撫順關李如柏等督兵六萬由清河出鴉鶻關馬林等督兵四萬由開原合葉赫兵出三岔口劉綎等督兵四萬合朝鮮兵出寬甸口期並趨我都城三月甲申我軍大破杜松等兵于薩爾滸松等沒于陣乙酉大破馬林等兵于尚閒崖及斐芬山林僅以身免丁亥又破劉綎等兵于棟鄂路綎戰死其李如柏一軍自呼蘭路遁歸是役也明起傾國之兵來侵五日之閒悉被我軍誅滅】又北有蒲河千戶所亦洪武二十一年置 【李成梁傳萬曆十二年炒花等以數萬騎入蒲河及大寧堡六日始出塞又熊廷弼傳萬曆四十八年五月我大清兵略地花嶺遂略王大人屯蒲河明將土失亡七百餘人謗騰於朝弼遂不安其位】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瀋陽下城三堡十曰瀋陽城奉集堡武寧營堡東路撫順所城會安堡東川堡路臺七座敵臺三十九座邊牆二十六里西路靖遠堡長營堡平敵堡上榆林堡十方寺堡蒲河所城路臺五座墩臺六十一座邊牆四十八里其鎮武堡下堡五鎮武堡西寧堡西平堡西興堡平洋堡路臺二十七座敵臺五十九座邊牆一百七里】

  瀋陽左衞原志洪武中置建文初廢洪武三十五年七月復置後仍廢

  瀋陽右衞原志 【 同上】

  瀋陽中屯衞原志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置建文中廢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復置屬北平都司復屬後軍都督府寄治北直河間縣

  鐵嶺衞 【 今縣治】 原志洪武二十一年三月以古鐵嶺城置二十六年四月遷於古嚚州之地即今治也南距都司二百四十里 【李成梁傳萬曆元年土蠻犯前屯成梁擊走之已又破走之鐵嶺鎮西諸堡國朝天命四年七月丙午克明鐵嶺城】原注西有遼河南有汎河又南有小清河俱流入於遼河又南有懿路城洪武二十九年置懿路千戶所於此又范河城在衞南亦曰汎河城正統四年置汎河千戶所於此東南有奉集縣【 袁應泰傳天啟元年我大清兵既克瀋陽應泰乃撤奉集威寧諸軍併力守遼陽】即古鐵嶺城也接高驪界洪武初置縣尋廢又有咸平府元直隸遼東行省至正二年正月降為縣洪武初廢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鐵嶺下城一堡五曰鐵嶺城東路撫安堡西路鎮西堡曾遲堡平定堡彭家灣堡路臺七座敵臺三十五座邊牆五十二里其汎河所下城一堡二曰汎河所城東路白家衝堡西路宋家泊堡路臺八座敵臺十六座邊牆三十一里又懿路所下城一堡二曰懿路所城東路三岔兒堡西路丁字泊堡路臺十座敵臺二十一座邊牆六十六里】

  三萬衞 【 今開原縣治】原注元開元路原志洪武初廢二十年十二月置三萬衞於故城西兼置兀者野人乞例迷女真軍民府二十一年府罷徙衞於開元城南距都司三百三十里 【本紀洪武二十八年六月周興等自開元追敵至甫答迷城不及而還國朝天命四年六月丁卯克明開原城】原注洪武二十四年建韓王府永樂二十二年遷於陝西平涼西北有金山東有分水東嶺北有分水西嶺西有大清河東有小清河流合焉下流入於遼河又北有土河東北有艾河流合焉謂之遼海即遼河上源也【 按本注遼河上源乃東遼河之源西遼則源於直隸承德府界】 又北有金水河北流入塞外之松花江又鎮北關在東北廣順關 【 即靖安堡】 在東 【李成梁傳初王杲死其子阿台走依王台長子虎兒罕以王台獻其父嘗欲報之王台死虎兒罕勢衰阿台遂附北關合攻虎兒罕又數犯孤山汎河成梁出塞破之阿台復掠瀋陽成梁從撫順出塞滅杲部時萬曆十年也北關清佳砮楊吉砮素讐南關王台沒屢侵台季子猛骨孛羅且藉土蠻兵侵邊境其年十二月巡撫李松許之貢市清佳砮楊吉砮率二千騎詣鎮北關謁松備禦霍九皋見其兵譙讓之其徒遂殺九皋並侍卒十餘人松軍礮鳴伏起擊斬二人並其子盡殲焉成梁聞礮急出塞擊其留騎斬首千五百有奇餘眾刑白馬攢刀誓永受約束乃旋師北關既被創後清佳砮子卜寨與楊吉砮子那林孛羅漸強盛數與南關虎兒罕子歹商搆兵成梁以南關勢弱謀討北關以輔之十六年五月率師直擣其巢卜寨走與那林孛羅合憑城守城四重攻之不下用巨礮碎其外郛遂拔二城斬馘五百餘級卜寨等請降設誓不復叛乃班師】又西有新安關西南有清河關南有山頭關又北有北城即牛家莊也洪武二十三年三月置遼海衞於此二十六年衞徙又南有中固城永樂五年置

  城堡附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云開原下城一堡十曰開原城清陽堡古城堡慶雲堡永寧堡鎮夷堡鎮北堡靖安堡威遠堡松山堡馬市堡路臺七座敵臺一百十八座邊牆一百七十一里其中固城下城一堡二中固城東路柴河堡西路定遠堡路臺四座敵臺二十九座邊牆六十里】

  遼海衞 【 初治在今昌圖府】 原志洪武二十三年三月置於牛家莊二十六年徙三萬衞城

  安樂州原志永樂七年置在三萬衞城

  【按明時遼之邊塞東扼兩關北控三衞兩關者北關東關也三衞者福餘朵顏泰寧三外衞也北關曰鎮北關東關曰廣順關凡關外之葉赫哈達輝發等部均於此聽命蒙古游牧記云科爾沁旂明初置福餘外衞喀喇沁旂為朵顏衞土默特旂置泰寧衞洪武二十二年置朵顏福餘泰寧三外衞於大寧北兀良哈之地朵顏衞地最西至於宣府邊外永樂中割大寧地畀三衞萬曆後三衞分部散居莫能自振乃折而東合實為殘薊之本熱河志今灤平豐寧平泉建昌等處為朵顏衞地朝陽縣為泰寧衞地愚按三衞中之朵顏泰寧二衞皆在遼河以西廣寧義州邊外惟福餘外衞當昌圖府之北或已入今奉天境內至兩關以外則自寬甸縣之北海龍廳之南皆關外地不入明版圖者也】

 

  盛京疆域考卷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開原縣志 (清)劉起凡 考定 周志煥 校輯
大元一統志
骆宾王《骆丞集》2
大淸一統志 148
畿輔通志卷五十三
卷20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