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多少习俗在流传
 

多少习俗在流传

2011-09-10 来源扬州晚报(扬州) 


我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那么老扬州的中秋节是怎样的?有哪些规矩和讲究?自古以来,围绕着中秋节,老扬州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

中秋之夜 求子敬老拜月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自古以来,当头一轮明月,凝结着多少相思,多少情恋。中秋节,是由何而来,扬州人过中秋,又有着哪些特殊的民俗?

叶尚鼎说,因为中秋月圆,所以这个节日也被赋予了很多美好的祝愿,比如敬老、团圆等。中秋节的敬老之风,从周秦时即已形成。每至中秋,官府要挨家挨户上门慰问老人,送给老人坐凳和手杖,还要赠给老人糍粑一类的食品。

在扬州,还有“照月求子”的习俗,认为婚后不孕的妇女,在中秋圆月当头时独坐院中,清沐月光,此后便可怀孕。婚后的夫妻,也必须双双携带中秋月饼等礼物,向父母回报养育之恩。但是妇女又必须在中秋月夜之前返回夫家。凡外出办事的人也都要尽可能在中秋节前返家,以便与全家中秋节团聚。所以,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古代扬州人在拜月时,还要点亮宝塔灯,选购藕节相连、小枝不缺的所谓“子孙藕”和籽粒饱满的所谓“和合莲”,寓意吉祥。拜月之后,分食月饼,讲究由家中主妇掌刀,按全家人口计算,不论在家或外出,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块,每人一块,既不能破碎,又不能少切,如果家中有孕妇,还要增加一块,以示家庭生活和美。

叶尚鼎笑道,说到月饼,这可是中国人在中秋节必吃的一道食物,相传也是和扬州有关的,当时,元末统治者的统治,引起广大人民的反抗。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于1353年在高邮起义,他利用中秋节向亲友们赠送月饼的机会,在月饼中夹了起义的通知,约定各地义兵在中秋节同时举事。此后,中秋节制作、互赠、吃食月饼便成了民间传统。

中秋月饼

起源说法有多少?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除了张士诚起义的传说,另有一说: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

月饼也有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的说法。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传情报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月饼是圆的,到明代的时候被赋予了团圆的意思,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在吃月饼的同时,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

韦明铧说,现在扬州人通常只吃苏式与广式的月饼,其实过去也有扬式月饼,尤以火腿和干菜的味道最为独特。抗战期间,朱自清流寓四川,在中秋节前得到了扬州的月饼,异常兴奋。他写了一首诗,叫《中秋节近,以火腿干菜月饼贻慰堂,皆乡味也。慰堂峻却不受,作此调之》,诗云:“饼饵聊随俗,先生拒勿深。团圞中秋月,迢递故乡音。且快屠门嚼,还同千里心。物轻人意重,佳节俊难禁。”在朱自清眼中,那些火腿月饼、干菜月饼是真正的“乡味”,可以抚慰他漂泊的心灵。

对于扬式月饼难以得见,韦明铧表示有些遗憾,“扬式月饼小时候也曾经吃过,不同于苏式广式以甜软为主,扬式月饼也有咸口味的,而且口感酥脆,只不过现在吃不到了。”

韦明铧说,扬州还有一个有趣的风俗,就是八月十六,出嫁的女子带着小孩回娘家吃馊月饼。同样的风俗还有端午节的第二天,出嫁的女子带着小孩回娘家吃馊粽子。“其实月饼与粽子不论怎么放,第二天也不可能馊的,这也表现出扬州人的风趣、幽默。”

中秋佳节

地位为啥这么高?

中秋节受喜爱的程度仅次于春节,在中国的传统佳节中排名第二。

韦明铧说,“农历八月十五是粮食成熟的时节,又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时候。圆月代表团圆,几千年来中国人都把中秋视作团圆的日子,其意义也就可想而知了。”

中秋的名称也是多种多样。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恰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而在中国的传统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所以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因此中秋又叫“月夕”“八月节”。

“中秋和月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丁家桐说,“中国人有着月亮情结,关于月亮的传说、诗词、书画不胜枚举。宋朝大文豪苏东坡的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出对家人团聚的渴望。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也表达身处异地的亲人,通过一轮圆月来寄托月圆人团圆的渴望。无论你走到哪儿,只要抬头,都能看到月亮,所以月亮成了游子、亲人寄托情感的对象。”

中秋月圆

为什么主题是团圆

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她负载着悠久的神话传说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启示着中国古老的哲学和艺术。

中国早期文化源于人们对太阳的阳刚与月亮的阴柔的想象。月亮是中国人向往之地,她生来就对中国哲学具有启蒙意义。嫦娥服下的不死药登月后引发的月下相思、中秋团圆,左右了中国文人思维和文化的走向,吴刚砍伐的月桂树“树创随合”的奇异能力,给中国哲理暗示一种不死的生命精神。月有阴晴圆缺,不仅支配着华夏民族生产与生活,还给民族注入了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宁静的智慧品格和天人和谐的追求。

扬州学者丁家桐说,从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的故事里,体现了老百姓对恩爱夫妻团聚的渴望,人们也通过看到月圆而联想到人团圆。

据《礼记》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每逢中秋夜,国家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大典。中国文化对月亮的崇拜,直接体现在农耕时代依据月亮的圆缺制定的“中国农历”。中国历法巧妙地把季节转换与农事结合起来,突出了人在天地之间的中心位置,显示出人是天地和谐的主题。

韦明铧说,在传统节日中,除了中秋之外有很多是团圆的节日,除夕、春节、元宵,与中秋不同的是,除夕是一年的结束,春节是一年的开始,而元宵则是人们结束了春节的假期,开始新的一年的工作。对于中国这个农耕文化的社会,到了秋天,正是丰收的季节,粮食入仓,人们的心情喜悦,为了分享喜悦,亲人选择在八月十五这天团圆,月圆人团圆。

对于那些身在异地的亲人,中秋时节,每个家庭都对着天上一轮皓月,观赏祭拜,思念亲人,企盼团圆,这一习俗正是月亮的原始意象团圆,在血亲相思的人性情怀上的文化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个民族把宇宙天象最完美的时刻作为民族的节日,把追求人与宇宙的和谐,运用到家庭团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上,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深邃与幽远。

数千年来,每当皎洁的明月悬挂于中秋的碧空,不知有多少情感在此时波澜起伏,不知有多少思绪翻涌翩跹,无论在地球上多么偏远的角落,只要你发现有人在此时吟唱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你就能从他那凝重的脸上,看到那烙有中华民族印记的血脉团圆和最原始的思念之情,感受到蕴含着民族情感的宁静与淡淡的感伤。

丁家桐说,随着西方一些节日的冲击,我们更需要通过这些民俗节日来增加民族的凝聚力。拜月是人们表达对自然的一种崇敬情感,也是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人们通过中秋这个节日表达团圆的渴望。

中秋拜月 为何主角是女子?

丁家桐介绍说,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夏天祭地,秋天祭月,冬天祭天的社制,民间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拜月由祭月而来,中国的祭月仪式从周代起就有,祭月时间是在中秋月出时开始祭祀,中秋祭月,关键是向月神示敬,中秋无月甚至下雨,都可以祭月,凡是月光能照射之处,都可以举行,如遇阴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摆放祭桌。

《真州竹枝词引》中记载:“晚间祀月,香肆买月公纸,范为牌位,供之案上”。“月公纸”就是一张月亮神的神像,上面画着的月亮神形如菩萨,对这种画法,当时的人也迷惑不解,《真州竹枝词》中“月公纸”一词就有这样的疑问:“刊成一幅广寒宫,可是嫦娥坐此中?若论太阴应月母,小儿怎向唤公公?”

李涵秋的《广陵潮》是以扬州的风俗民情为背景而创作的长篇小说,其中第六十回有一段有关拜月仪式的描写:

“这一年中秋佳节,天气非常晴朗。朱二小姐清早起来,打扮得花枝一般,出来替卜氏拜节。又叫乳妈将小美子穿齐整了,单论他脚上两只小兔儿鞋子,是朱二小姐亲手做的,……他(小美子)那两只小手,只管向桌上要去抓陈设的瓜果,引得卜氏同朱二小姐拍手大笑……一直等到初更时分,晋芳也不曾回来。朱二小姐怕小美子要睡觉,便先吩咐仆妇们点齐香烛,又把厅堂上那一座十二层镂空的玲珑宝塔点起来,四围配着水月纱灯,十分光彩。卜氏以下一干人等,相率次第拜月。果然那一轮皓月,也像是知道有人要拜他的意思,纤云四卷,银河欲流,格外比平时晶莹十倍。

李涵秋是把拜月仪式作为故事情节的过场来写,过程简单,情景很美。韦明铧说,民间的拜月虽然也很庄严,但形式却是轻松的,并不像一些宗教仪式那样刻板、等级森严。

小户人家在庭院中设个小桌即可拜月,而大户人家则另有许多讲究。除各种供品外还要布置许多叫做“月宫供”的陈列品,韦明铧说自己小时候每到八月十五,月亮还没有出来,家里人都会在天井中摆一张长条桌,条桌上摆若干祭品,有月宫饼,月宫的直径差不多有20厘米,四周摆小月饼,此外还有茶、桂花酒、芋头、菱角、藕等食品,然后点上香,向月亮作揖祭拜,拜月仪式结束后,长辈会将月宫饼切成若干份,然后每个人都分食一份,以寓意一家人的团团圆圆。

扬州有一句俗话,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参加拜月仪式的都是妇女和孩童。主祭的又多为老奶奶或是当家的主妇。对此,韦明铧说,民间确实有这样的说法,不过这一俗话并没有得到普遍的执行。一大家子,男女老少一同拜月的情景在民间也很普遍,自己小时候也与长辈一同参加拜月,长辈也没有自己是男孩而不让参加。

《真州竹枝词》中有一首“祀月”云:藕白菱红处处同,一规月饼在当中。嫦娥此夕应尝遍,问是谁家供品年。芋苗、栗子、菱角、白果、南瓜、莲蓬、葡萄、石榴等,举凡中秋时节成熟的瓜果都可以上供。

丁家桐说:“种种供品中藕是必不可少的,藕也被称作‘子孙藕’,‘子孙藕’是一只藕有三艺,要枝芽完整,象征子孙延绵。”

记者 尹晓维 桂国 王鑫

作者:尹晓维 桂国 王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月到中秋圆
赏月及月饼简史-万晶晶/中秋之夜话中秋04/20190912
中秋特刊(8)[Flash音画《熏香的月亮》]
扬州人真奇怪,中秋节吃烧饼!【老扬州中秋习俗知多少?】
今天中秋节,老祖宗讲“年怕中秋,月怕半”,什么意思有何讲究?
中秋节祭月·赏月·拜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