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惬苏32 东坡与羹:一生追寻的“天然味”
元符三年(1100),这是苏轼人生的倒数第二年。
四月,一纸赦令,花甲逾四岁的东坡老人终于看到了北归中原的希望,以朝奉郎之正七品官阶的身份离开海外儋州,一路北上。
行至韶州(今广东韶关),太守狄咸(伯通)接待苏轼,煮了一碗蔓菁芦菔羹
蔓菁就是我们今天俗称的大头菜,芦菔就是萝卜。羹,从字形上看,本义是一道荤食,以羊肉煮制的汤食,再后来,演绎为肉或菜煮出的汤食。
人,对于味觉的记忆,总是在与某些特定食物的邂逅过程中被激发。
这一碗菜羹吃下,东坡立即想到了十几年前的黄州岁月。
遂有诗成。
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
我昔在田间,寒疱有珍烹。
常支折脚鼎,自煮花蔓菁。
中年失此味,想像如隔生。
谁知南粤老,解作东坡羹。
中有芦菔根,尚含晓露清。
勿语贵公子,从渠醉膻腥。
由诗可见,韶州太守不是没由来煮这份蔓菁芦菔羹的,他应该也是东坡诗词的忠实读者之一。
而这份羹,就是著名的东坡羹

时间,回退到苏轼贬谪黄州的元丰年间,面对着窘迫的处境和贫瘠的物质条件,日日在田间耕作的他,依然没有放弃对美食与生活的追求,在破败的厨房中研发“珍烹”。
这厨房是真的简陋,随手捡几根树枝点火,把锅架在上面,美其名曰“折脚鼎”,在锅中放入大头菜,和水煮烂。
到了元祐年间,受诏回朝的苏轼成了天子近臣,荣华富贵,再没有机会享用这种“美味”。
实际上,狄太守的东坡羹,完全是按照苏轼本人所撰菜谱所制。
这菜谱,就是苏轼在元丰六年(1083)夏天所作《东坡羹颂》的引文。
按照苏轼的定义,东坡羹,顾名思义,就是自己煮的菜羹,佐料中不添加任何荤腥,纯以自然味道烹之。
(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
而这羹中的食材其实并无定数,可以是大白菜,可以是大头菜,可以是萝卜,可以是荠菜。
(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
无论用什么菜,都要经过多次揉洗处理,以去除菜中的苦涩味道。
(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
具体的烹饪过程是,先在锅器和碗的边缘上涂抹少许生油,然后在锅中放入清水和各种青菜。公号:无犀之谈
待青菜断生煮熟后,在大锅上摆一只蒸屉,在涂抹了生油的大碗内放入生米及少量生姜碎,整碗倒扣在蒸屉上,合锅盖继续焖煮,直到米饭蒸熟,锅内的菜羹也烂了。
关火,将米饭铺入菜羹之中,一碗菜香浓郁的东坡羹就做好了。
制作东坡羹中最重要的环节在于,一定不能让锅器和碗边缘的生油碰到菜和米,否则任之后如何大火烹煮,这股生油味再也去不掉了。
后世对于东坡羹的各种吹捧与赞颂,让这道菜品几乎被神话。实际上,东坡羹只是苏轼在困苦环境中的无奈之举。
于是,在食材的选择上,东坡羹也无一定之规。诚如东坡所言,如果实在找不到青菜,把冬瓜、茄子之类的东西切成块状替代亦可。
(若无菜,用瓜、茄,皆切破,不揉洗,入罨,熟赤豆与粳米半为糁。)
元丰六年夏天,苏轼的眉山老乡应纯道人在黄州品尝了东坡羹的美味后,准备启程去庐山前,希望得到东坡羹的制作方法。
苏轼遂有一颂传世:
甘甘尝从极处回,咸酸未必是盐梅。
问师此个天真味,根上来么尘上来?
短短廿八言,道尽东坡羹的精髓。
在东坡羹的菜谱中,我们看不到一处调味方法的描述,也就是说,这是一道不需要任何调味品的纯然美味,也就是东坡所言“天真味”
今人对于苏轼的认知中,他是一位贪吃的老饭骨,但如果纵览苏轼一生,我们可能会发现,这只是人们在“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豆腐”等被冠以东坡之名的菜肴的裹挟之下的错误判断。
苏轼对于“天然味”的追求,贯穿一生,从初仕到贬谪余生,是他的养生之道。
嘉祐八年(1063),年轻的凤翔官员苏轼已经开始钻研菜羹之道,经常一个人到田间地头挖掘野菜(荠菜)回来煮出菜羹送到僧舍。
(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在苏轼的养生哲学中,天然的食材虽然没有酸甜苦辣咸对于味蕾的冲击力,但自有其“天然味”。
(天然之珍,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
在黄州,苏轼有一位徐姓朋友,因家中排行十二,唤为徐十二。
徐十二因疮疥之疾卧病在床,苏轼特意传授了荠菜版的东坡羹制作方法,以助其养肝通气。
苏轼还得意地向徐十二讲,你要尝过这“天然味”,就会对那些山珍海味感到厌烦的。
(君若知此味,则陆海八珍,皆可鄙厌也。)
当然,如果有条件的话,在寡淡的自然味中,添加一些河湖鲜味,苏轼也是不会排斥的。
几年后,苏轼受诏还朝,生活处境逐渐变得优渥。
元祐四年(1089),第二次出仕杭州的苏轼在寒冬微雪的深夜,与妻兄王箴(元直)对饮微醺时,亲自下厨,做了一份荠菜羹,其中添加了一些虾肉,味道尤其鲜美。
(亲执枪匕作荠青鰕羹,食之甚美。)
绍圣四年(1097),苏轼被贬至海外儋州,再次面临窘迫的生活时,在这座近千年前尚未开化的小城,他仍在津津乐道着“天然味”。
(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
终于,人生落幕之前北归的苏轼,在韶州邂逅了那一碗蔓菁芦菔羹。
他应该非常乐于看到,那一碗伴随自己大半生的东坡羹,成了天下老饕心中的一股清流。
是为东坡羹美,遗爱后世千年,不衰。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重新认识苏东坡》
始至今已两载余,以地点或事件为章节,讲述苏轼人生片段。
不求全,但求心与坡公片刻共鸣。
苏学已是显学,本作不乞更多新颖之贡献,但求世人了解、理解这具历千年而不朽之伟大灵魂,不枉余生“苏写”。
是为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汤羹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
苏轼:品评饮食五味,品评人生五味
《山家清供》:舌尖上的宋代,感受饮食烹饪哲学
人间有味是清欢
【董董教学随笔176】古诗中的养生哲学
全才苏子瞻,岂止霸文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