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苏20 古人如此热衷画竹,背后的价值观是什么?
关于苏轼与文同的故事,最著名的一则,要从文同的《偃竹图》说起。
熙宁八年(1075),文同赴洋州(今陕西汉中洋县)任知州兼知军,将家眷安置在城北十里处的北园,苏轼有诗赞曰:
汉水巴山乐有余,一麾従此首归途。
北园草木凭君问,许我他年作主无。
藉由此诗,此景,此园,开启了文同诗咏、苏轼相和的一段佳话。

文同在洋州期间,对当地风土兴趣浓厚,共作三十诗,咏当地园林山水,寄与苏轼,苏轼都一一次韵唱和。
以上这一首,即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的开篇之作:北园。
近千年前的北园,今天的地名就叫:文同村。
想来,文与可若在天有知,亦当欣慰。

古洋州治域涵盖了今天的洋县、西乡、佛坪、镇巴四县,是国宝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的故乡,而此地最有名的植物之一就是竹子。
文同爱竹,始自家乡。在四川绵阳老家,他常年伴竹读书。
竹,在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价值观世界中,被赋予了太多美好与高洁的意涵。
所谓岁寒三友,松竹梅。
所谓四君子,梅兰竹菊。
所谓竹林七贤,即为魏晋风度之首,成为后世万千文人瞻仰与欣赏的坐标。

竹子到底代表了什么?
从肢体形态上,古人欣赏竹节的风骨和竹枝的“虚心”之意。
从生长环境上,古人欣赏竹林的坚韧、挺拔、幽静。
两宋之交,最稀缺气节的战乱年代,有诗人曾以“未出土时先有节”咏竹,看重的正是竹节之风骨。
而初唐诗佛王维一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更是令多少文人心向往之。

文同初到洋州,在北园发现了一处河谷,两岸丘陵,谷底清流,大竹参天,名作筼筜谷。
所谓筼筜(yún dāng),就是指长于水边的一种高大竹子。

文同在谷中筑一座小亭,每日在亭中赏竹悟性,终于将谷中风景录入画中,成就了千古名画《偃竹图》,此画亦是后世中国竹画的天花板。
每有得意之作,必与知音。文同遂将此画寄赠当时远在密州的苏轼。
元丰二年(1079)七月七日,苏轼已经从徐州转调湖州任上,距离文同病逝已逾半年。
这一日,江南空气潮湿,苏轼将收藏字画拿到院中曝晒时,正好看到《偃竹图》。
画中笔墨人尤在,人物却已两阴阳!
睹物思人,苏轼痛苦失声,遂作《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借回顾文同画竹技法,以缅怀亡友。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文章中记录的文同画竹理念,也成为后世频繁使用的成语:胸有成竹
苏轼说,文同教导他,画竹时一定要在心中有完整的竹子。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当年文同教我这样画,我一时间没法完全做到,但心中明白这个道理。世间很多事俱是如此,思想与行动不统一,理解了道理却无法落地施行。”
苏轼忆及当年文同画竹,很多趣事涌上:
起初,文同并不觉得自己画竹有什么了不起,但名声鹊起,各方求画者如云,惹得他厌烦了,就把求画者送来的丝绢扔在门外,还嫌弃地说“我要用这些丝绢做袜子。”
后来,苏轼去了徐州上任,文同就告诉那些求画的人,你们去徐州求画吧,那里有一位和我一样画墨竹画得顶好的大人物。他还和苏轼打趣,“这回子瞻可以收集大量的袜子布料了。”

苏轼写这篇文章,动笔之前,是痛哭过的,但写着写着,就开始写起了昔年趣事,而且越写越开心,字里行间,仿佛流露出了无限笑意。
比如他在文章中记录,自己与文同就竹子和绢布的长度、比例抬杠的事时,还录下当年一首对文同的善损小诗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据文同后来对苏轼讲,收到信的当天,他正与妻子在筼筜谷中游玩归来,烧了竹笋做菜,一看到苏轼的诗,实在没忍住大笑,将嘴中米饭喷了一桌。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苏轼在文末解释自己这种“以笑为悼”的风格,实际上是效仿曹操祭奠先人的经历。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附文同咏竹小诗二首

筼筜谷二首

其一·赠竹
我昔初来见尔时,秃稍挛叶病褵褷。
遮根护笋今成立,好在清风十万枝。

其二·竹答
我实仙陂百世孙,二年生长感君恩。
近闻官满将归去,更望临时莫洗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苏轼当年画了一幅《枯木怪石图》,如今已经价值连城
经典成语故事|胸有成竹
陆抑飞把古人画竹子的方法技巧全都汇集到他的课徒稿里了,去看看
从雪中芭蕉到朱竹——文人画的画意禅机
湖州竹派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5  书画真性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