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考点说明:

2020年《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中,'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主要针对古代诗歌鉴赏: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情分析: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一般设计在客观题或单独的主观题中,在复习中一定借鉴高考题,作为训练材料,注意答题技巧,掌握答题方法,以达到复习的效果。

备考建议:

从高考命题角度和命题方式看,高考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包括判断技巧名称、分析技巧用法、比较技巧异同和评价技巧效果等。

【典例导引】

(2019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20.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20. 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描写。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写出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总之,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诗歌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步骤:

第一步,指明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

第二步,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和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C错误。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案】修辞手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解析】第(1)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认。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范围一般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八种。解答本题必须注意后面的'具体说明'的要求,对照'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两句

【知识梳理】

(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并具体解说,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

1.比 喻

比喻,'以彼物喻此物也'。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它的主要作用是:化平淡为神奇,化板滞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2.比 拟

(1)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使形象鲜活,表意丰富,生动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2)拟物

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手法,它可以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的富有情趣的表达效果。

3.夸 张

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即为夸张。夸张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借 代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局部代整体,或整体代部分,或特征代本体,或具体代抽象等。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

5.双 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同音的特点,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作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解题指津]

1.必须了解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在形式上的特点。有学者将修辞手法分为三大类:①描绘组,如比喻、比拟、夸张、摹绘(形、色、声)等;②布置组,如排比、对偶、顶真等;③表达组,如反问、双关、反语等。这些修辞手法在语法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必须在这方面做到见多识广。

2.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因为在具体的诗作中,修辞手法的独特作用,或者说特殊的作用,肯定是指该修辞手法一般作用的某一方面。

3.如果是鉴赏修辞手法的应用,必须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不能仅仅指出'是什么修辞手法'就了事了。

(二)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常考的表现手法有:衬托、对比、象征、烘托、比兴、用典等。

1.衬 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鲜明。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2.对 比

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它既是表现手法,也是修辞手法。

3.象 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物象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托物言志,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4.渲 染

渲染原是国画中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技法,后成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

5.比 兴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或营造氛

6.用 典

用典,也就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以抒情或表达主旨。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

诗词主要运用抒情、描写、叙述、议论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抒情和描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1.抒情方式

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广泛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诗人把自己的'情'移植到其他对象(景、物、人、事)上,也就是所谓的'移情'。

①借景抒情

指的是借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的抒情方式,它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②触景生情

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

③寓情于景

诗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与所写的景物融合在一起,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寄寓自己的感情。

2.描写方式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就是直接描写对象本身。正面描写包括细节描写和白描。细节描写,可以称为'工笔',就是精雕细刻;白描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属于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为侧面描写。

(2)虚实结合

'实',通常是指眼前的现实的景。'虚',指过去的、想象的或梦中的景。二者结合,使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有广度、更有深度、更加丰富。

(4)视听结合

视听结合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景物,相辅相成,相互衬托,使所描写的景物更具立体感,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5)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点面结合就是详写和略写相结合的描写方式。

[解题指津]

1.首先得明确'表达方式'含哪些方面,这些方面各自有何特点。

2.题干若指明了具体的表达方式,就应在诗歌中找具体的对应点。例如,题干若直接指向'虚实结合',我们就应辨清'虚''实'分别体现在哪些事物上。若题干没有指明具体的表达方式,我们就应寻找鉴赏对象中最突出的方式来作答。

3.答题时,一定要联系具体的诗句内容,并指出运用这种表达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高考直通车】

1.阅读下面两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竹枝词(二首)

姚少娥①

卖酒家临烟水滨,酒旗挂出树头春。

当垆十五半遮面,一勺清泉能醉人。

燕睛花暖春色饶,游情欲醉魂欲销。

红衣突展绿阴畔,接袖②纷纷度小桥。

【注】①〔姚少娥〕生卒年不详,明代女诗人。 ②〔接袖〕指携手。

'红衣突展绿阴畔,接袖纷纷度小桥'两句,在词语运用上和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色?每种特色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eq \a\vs4\al() ①选用色彩词语:'红衣''绿阴'互相衬托,色彩鲜明,富有视觉冲击力。②用准确、贴切的动词表现情态:'突展',说明眼前景象出现突然而迅速,给人惊喜的感觉,印象强烈;'接袖',写出携手的独特形态,渲染欢快活泼的气氛,饱含诗情画意,富有动态美。③运用借代的手法:借'红衣'代指红衣女郎,借'接袖'代指携手,只写衣着不直接写人,含蓄动人,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解析】

这两首小诗,描写西湖风光,写平常景,表达对自然、对人生的爱悦之情。

第一首:本诗展现了一幅当垆沽酒图,明净可爱。卖酒的人家临近烟水迷离的西湖之滨,在绿树的高处挑挂着一面酒招。画面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对人生的爱悦之情。一、二句平平而起,但很有章法,见出功力。第三句欲说还休,吞吐不尽。结句乘流而下,虽语意夸张,却深合人情。

第二首:本诗展现的是一幅仕女游春图,活泼可喜。一、二句写出了春天的景色和春游的感受。燕儿翻飞,天朗气清,春意盎然,一群少女欢快游春,陶醉于满目春色中。'醉''销'二字形象写出了春色摇曳的姿态。后两句写红衣女郎携手渡桥的欢快场面,画面明净、活泼,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的爱悦之情,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折 杨 柳①

萧 绎②

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

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

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

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

【注】①〔折杨柳〕古乐府诗题,初多用于写士卒辞家出征,后内容不限于此。 ②〔萧绎〕南朝梁代梁元帝。

'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两句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山如莲花般明艳,水如月光般素洁。这两句诗使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以莲花喻山,以明月比水,尽显山之明丽,水之清素。描绘出一幅明丽清幽的山月美景,作者以乐景写哀情,与下文写猿声清哀、游子思乡形成反差,倍增其哀伤。

【解析】

这是一首思乡念亲之作。

首句写巫峡秀美的风光。长长的巫峡,两岸是连绵的垂柳垂杨,船行峡中,如在画中游。古人有折柳送行、折柳盼归的风俗。看到岸上的杨柳,诗人想起了故乡、亲人,'同心且同折',远方的亲人想必同样也在思念自己。'同折'表明游子和亲人互相思念的真诚。第一、二句中两个'巫'两个'垂'重复运用,第三、四句中'同''故'重复运用,诗句音韵和谐,妙趣横生。第五、六句使用比喻手法,将'山'比作'莲花',山像莲花一般明艳美丽;将'水'比作月光,江水像明亮的月光般清亮。此句写出了山水的明丽清素。身处异乡,面对此景,游子情何以堪!以乐景写哀情,历来为人称道。最后两句,夜深了,寒意袭人,声声猿啼彻夜不息;那离乡的游子啊,想着家乡、亲人,泪水成行难成眠。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eq \a\vs4\al() 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以'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解析】

韦应物借'独宿'写孤独。赵秉文(1159—1232),金代学者、书法家。字周臣,号闲闲居士,晚年称闲闲老人。虽是'和'诗,一样写孤独。

《秋斋独宿》紧扣'秋'和'独宿'展开诗意。开篇即从写月光入笔,山月皎洁,本可以和亲友饮酒唱和,尽享快乐时光,但此时独自栖居山中的诗人,只能听屋外秋风动竹、山鸟惊栖之声,凸显秋夜的寂静。这些气氛的渲染,让人倍感孤独无依,最后,结出'窗间人独宿'的意旨,卒章显志。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作为唱和之作,除第三句外,其余三句的韵脚都和韦应物的诗作相同。开篇仍然从月光入笔,但这月光已经着上了'冷'的色调,一'冷'一'侵'一'残',道出了冷月残烛的凄凉之境。而'雨声深竹'的点染,进一步加浓了凄清的氛围。那在雨夜惊飞的山鸟,'寒枝不成宿'的形象,何尝不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谒  山

李商隐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eq \a\vs4\al() 这首诗大胆地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揭示了岁月难再、世事无常这一宇宙、人生和社会现象,表现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难展的不幸遭遇的哀叹。

【解析】

《谒山》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登高山望见水去云回日落的景象有感而创作的七绝。

'从来系日乏长绳',诗人开篇运用典故,表达了时间一去不可留的怅惘之情。古人想用绳子来拉住西沉的太阳,以此挽留流逝的时光,可是又哪有这样的绳子呢?'水去云回恨不胜',登高望远,但见滚滚江河向东流去,永无休止。太阳日复一日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循环往复不断更替,其中蕴含了人生、社会和宇宙的多少悲哀和无奈。'欲就麻姑买沧海',何不把沧海买过来,如此一来,时间就可以永远由我来把握了!自古百川归大海,把沧海买过来,流逝的一切不就又重新回来了吗?现在沧海已属于麻姑了,不如去向麻姑买下来。'一杯春露冷如冰',蓬山周围的海水,据说现在也变浅了,将又一次要变成陆地,也许麻姑也拿它没办法了。诗人抓住这一点加以发挥,将沧海变桑田的过程缩短为一瞬间,让人透悟这眼前的一杯春露,不过是浩渺的沧海倏忽变化的遗迹,顷刻之间,连这一杯春露也将消失而不复存在了。一个'冷'字,揭示出时间的无情、自然规律的冰冷无情和诗人无可奈何的绝望情绪,诗人曾一度豪情万丈的幻想,瞬间又黯淡下来。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吴 中 书 事

杨 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①〔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 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 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eq \a\vs4\al() (第一问)①诗人不为重用、无人理解的伤感;②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第二问)①对比。通过当年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的悲伤之情;②运用典故。通过范蠡帮助勾践灭吴,最终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的羡慕之情(或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③直抒胸臆。通过写'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只得借酒消愁的悲伤。

【解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从题目便可知,诗人有感于吴王夫差旧事。

首联'天堑东'即长江之东,实指吴地苏州,'十万人家'形容当年吴国人烟阜盛,'管弦台榭'极写歌舞游人的兴盛,以此来衬托吴国的热闹繁华景象。此联为虚笔,把人带到热闹之极的苏州之地。颔联运用范蠡与西施泛舟五湖的典故,看似一笔而过,却蕴含着吴越争霸的火药味,盛极一时的典故,顿时灰飞烟灭了。前两联,一盛一衰,国运变化瞬极。颈联,实写苏州小径的兰草虽然叶子很小,却还葳蕤自生,当年的响廊在月华的笼罩下,显得十分空寂。此联承接前两联,以香径兰草与响廊犹在,反衬吴国消亡之快,给人以深思。尾联借事抒怀,最后一句又直抒胸臆,诗人生在晚唐,当时国运渐衰,诗人却不能如范蠡那样得到重用,故而生出无限愁绪,借酒浇愁,就顺理成章了。全诗只有最后一句的情感是直接宣泄出来的,前七句或对比或借典或借景、借事,都写得委婉曲致,含蓄深沉。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闲  居

姚 合

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

姚合(约779—855),唐代著名诗人。陕州(今河南陕县)人。此诗作于姚合从秘书少监之职退下来之后。姚合从一开始做官,就表现得三心二意,且抱着隐居的态度,致仕后更有向禅之心。

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eq \a\vs4\al() 使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艺术手法。后句以充满庭院的蝉鸣衬托环境的清静,以闹衬静更显其静;整联又用无马迹和满是蝉声进行对比,写出了诗人住处少有访客而闲适、清静的生活情态。〖诗意赏析〗

【解析】

'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一个性格疏懒,习于野性的人,认为不适宜为官临民,这在旁观者看是很清楚的。而自己偏不了解这点,终年住在城里,丝竹乱耳,案牍劳形,求静不得,求闲不能,皆由于自己的'不自识'。'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写的正是适应自己疏鄙之性的境地。没有马迹过门,表明来访者稀少,为官很清闲;蝉声聒噪,充满庭院,是因无人惊扰,反于闹中处静。'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从'病'写性情。病,带点小病,旧时往往成为士大夫的风雅事;病而不废吟咏,则更显闲情雅致。现今'休官',连小小的职务也不担任之后,真是在梦境中也感到很清闲,很清静。'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何时能摒除一切萦心的俗务,求古先生(指佛)学这种禅观呢?妄念既除,则心自朗然无所不照。这样的境界,就是禅观,是闲适、清静的更高一境。

7.[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解析】

这首留别诗,当是诗人第二次从军边塞,在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即将远赴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庭州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北)时所写。

首联和颔联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听闻中的北庭之苦寒:雪飞连年,春风不到,汉使难见。颈联想象前往北庭的路途:伴着青山经过武威,踏着白草通向疏勒。为押韵之便,诗人将此联的出句与对句调换了顺序。这两句既用'青山'与'白草'高度概括了由内陆到边塞一路上环境逐渐恶劣的变化,又用'过'与'通'表现行速之疾。这三联表面意思虽然容易理解,但其作用是什么,仅从这三联看却无法得知,需从尾联求解。尾联直抒胸臆,表达情感。'敢'是'怎敢'的意思。这两句是说,为王事尽力怎敢说路途遥远,即使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也只是暗中在梦里回乡与亲人团聚。显然,此联主要是在表达自己勤于王事的忠心,虽然诗人也说自己会'私向梦中归',实则却是在反衬自己以王事为先的决心。有了尾联,我们即可明白前三联所写的内容都是在为此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铺垫。颈联写行速之疾是诗人尽心王事的具体表现,首联颔联描写边塞之苦寒则是在反衬诗人的耿耿忠心:虽说边塞如此之寒冷,环境如此之恶劣,但为了王事仍全速前往,不敢有丝毫懈怠。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示 同 志

刘克庄

满身秋月满襟风,敢叹栖迟一壑中。

除目解令丹灶坏,诏书能使草堂空。

岂无高士招难出,曾有先贤隐不终。

说与同袍①二三子②,下山未可太匆匆。

【注】①〔同袍〕语出《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②〔二三子〕语出《论语》:'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借指志同道合的友人。

请简要分析颈联和尾联的表达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颈联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这两句是说,历史上虽然有过不为名利所动、始终归隐不出的高洁之士,但也不乏未能坚持操守始隐终仕的先贤,借古人为例说明隐居之难,讽刺了那些'先贤'是假隐士。尾联中的'同袍二三子',为用典的手法,恳切地劝诫友人不可轻易下山,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清醒认识和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委婉含蓄,不尽之意尽在其中。

【解析】

刘克庄(1187—1269),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他作此诗慨叹隐居之难和劝人隐逸不出,曲折地表达了他愤世嫉俗的情绪。

'满身秋月满襟风',生动地描绘出隐逸的情趣。'敢叹栖迟一壑中'是说自己虽栖迟深壑而未敢叹息,流露出仕途失意的情绪。'除目解令丹灶坏,诏书能使草堂空'两句是说,功名利禄常常动摇人隐居的志向;'岂无高士招难出,曾有先贤隐不终'两句是说,历史上虽然有过不为名利所动、坚隐不出的志行高洁之士,但也不乏未能坚持操守隐居始终的先贤,隐含着诗人对虚伪世态的愤激之情。'说与同袍二三子,下山未可太匆匆'两句,一方面紧承上文,一方面照应题目,情词恳切地劝戒友人未可轻易下山,诗人难言的隐痛、对现实社会的清醒认识以及对黑暗政治的无比愤慨,尽寓其中。全诗既不作景物描绘,也不用词藻雕饰,只以议论为主,直抒胸臆,读来并不使人感到抽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2019中考古诗词鉴赏题解题技巧及专练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训练题
2016年中考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二)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8
古代诗歌鉴赏含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