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度分析!浙江省进口下跌的真正原因在这里......
【导读】
2011年,浙江省进口达到了最高峰930亿美元,比改革开放初期增加了百余倍。但近几年来,在出口额始终保持增长的同时,进口额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进口额和出口额呈现出差距不断拉大的剪刀差现象。那么,浙江省出口下跌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怎么办?
【正文】
一、浙江省进口贸易的结构特点
1、亚太地区是浙江省进口的主要来源地
从进口市场看,亚太地区是浙江省进口的主要来源地,台湾、日本、美国、韩国、澳大利亚长期位居浙江进口的前5位。2015年,占浙江进口额77.8%的20个国家(地区)有13个分布在亚太地区,日本、台湾、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占全省进口的比重达到45.2%,欧盟、东盟和中东分别占浙江进口的12.3%、12.6%和8.5%。
2、原材料资源性商品和机电产品是浙江省进口的主要商品
从进口商品看,2015年,20大类原材料资源性商品和机电产品分别进口324.3亿美元和132.2亿美元,占全省进口的比重分别为45.8%和18.7%,农副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全省进口的比重分别为11.8和10.7%。
3、进口的经营主体是民营企业
从进口主体看,2015年,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进口额的占全省进口比重分别为50.1%、38.9%、11.0%,民营企业成为进口的经营主体。
4、一般贸易进口是浙江省进口的主要方式
从贸易方式看,2015年,一般贸易进口占全省进口的比重达到73.6%,加工贸易进口仅占全省进口的15.5%,其他贸易方式进口占11.0%。
二、浙江省进口贸易的现状分析
1、进口额出现了连续下降的趋势
近年来,与全国进口总额保持单一增长趋势不同,浙江省进口额则呈“倒V”型态势,在2011年达到历史高点后,近几年来出现了连续下降的趋势,进口增速也由正转负。2012年,全省进口878.8亿美元(同比下降5.5%);2013年,全省进口870.4亿美元(同比下降1.0%);2014年,全省进口817.9亿美元(同比下降6.0%);2015年,全省进口707.5亿美元(同比下降13.4%)。(图表1)
图表1:2005-2015年浙江进口情况
2、进出口贸易不平衡高于全国和沿海省市平均水平
30多年来,相比出口贸易规模,浙江进口贸易规模较小,历年来进口额几乎都不到出口额的一半。1986年到2015年,浙江的贸易顺差从8.9亿美元增加到2059.1亿美元,增长了231倍,2015年浙江贸易顺差相当于全国贸易顺差的35%,贸易顺差居全国第二位。2005-2015年,浙江进口与出口的比例(进口/出口)保持在0.26-0.43之间,远低于全国0.78-0.92的平均值。与沿海主要省市相比,浙江进口与出口的比例也处于较低的水平。2015年,浙江进口707.5亿美元,仅为广东的18.6%、上海的27.9%、江苏的34.1%、山东的72.4%。在进口与出口比例上,广东、上海、江苏、山东的比例分别为0.59、1.29、0.61、0.68,而浙江仅为0.26。(图表2)
图表2:2005-2015年浙江与全国进口出口比
(单位:亿美元)
年份
浙江
全国
进口额
出口额
进出口比
进口额
出口额
进出口比
2005
305.9
768.0
0.40
6599.5
7619.5
0.87
2006
382.5
1009.0
0.38
7914.6
9689.8
0.82
2007
485.4
1283.0
0.38
9561.2
12204.6
0.78
2008
568.6
1542.9
0.37
11325.7
14306.9
0.79
2009
547.2
1330.1
0.41
10059.2
12016.1
0.84
2010
730.7
1804.6
0.40
13962.5
15777.5
0.88
2011
930.3
2163.5
0.43
17434.8
18983.8
0.92
2012
878.8
2245.2
0.39
18184.1
20487.1
0.89
2013
870.4
2487.5
0.35
19499.9
22090.0
0.88
2014
817.9
2733.5
0.30
19602.9
23427.5
0.84
2015
707.5
2766.6
0.26
16820.7
22765.7
0.74
三、浙江省进口下降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导致浙江省进口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宗原材料价格下降是主要因素
2011年以来,部分大宗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造成进口金额增幅远低于进口商品数量增幅。与2011年相比,2015年20大类主要原材料资源性商品进口价格均出现了下降,20大类主要原材料资源性商品进口价格平均下降幅度达到了46.3%。2015年,20大类原材料资源性进口商品尽管进口数量增加了6%,但由于综合平均价格同比下降26%,最终进口金额却下降了20%。原材料价格下降成为我省进口下降的主要因素(图表3)。
图表3: 20大类主要原材料资源性进口商品价格变化情况
商品名称
价格(美元/吨)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5年与2011年相比变化的比率
20类原材料资源性进口商品
527.91
453.84
409.58
351.33
283.69
-46.26%
铁矿砂及其精矿
151.39
120.40
118.91
96.45
59.23
-60.88%
初级形状的塑料
1931.07
1737.73
1810.74
1805.81
1,394.94
-27.76%
未锻造的铜及铜材
8561.16
7776.17
7189.10
6862.80
5,518.81
-35.54%
成品油
735.94
742.22
716.72
662.74
369.70
-49.76%
对苯二甲酸
1259.71
1095.63
1098.23
939.32
636.65
-49.46%
乙二醇
1167.64
1018.47
1047.31
928.42
797.93
-31.66%
纸浆
811.42
669.37
671.35
667.64
626.09
-22.84%
煤及褐煤
116.03
102.52
86.08
77.38
59.68
-48.57%
褐煤
74.80
59.46
50.37
47.71
36.00
-51.87%
原油
770.18
834.42
777.24
751.46
384.12
-50.13%
钢材
1317.83
1223.24
1188.79
1199.51
1,112.54
-15.58%
废纸
246.89
200.61
191.02
183.82
170.47
-30.95%
苯乙烯
1393.49
1434.76
1723.25
1576.94
1,107.38
-20.53%
粮食
520.13
535.63
530.43
470.35
384.79
-26.02%
棉花
2839.66
2380.16
2041.71
2007.52
1,703.52
-40.01%
羊毛
10402.53
9810.28
9032.71
8637.99
8,487.02
-18.41%
二甲苯
1569.91
1524.55
1508.53
1259.05
846.23
-46.10%
废塑料
936.36
873.32
836.46
775.30
603.52
-35.55%
天然橡胶
4146.96
2843.05
2379.84
1637.38
1,294.76
-68.78%
合成橡胶
3674.70
3602.09
2901.57
2464.78
1,692.01
-53.96%
废金属
1775.48
1628.68
1603.48
1410.83
1,235.53
-30.41%
2、与浙江省产业结构密切相关
与沿海省市相比,浙江省进口贸易相对滞后与浙江产业发展特点和产业结构密切相关。
一是小微企业众多,自我进口能力弱。2014年,浙江省有进口实绩的企业达到1.7万多家。其中进口额超1亿美元的158家企业占全省进口的比重达到52.4%,进口额超5000万美元的299家企业占全省进口的比重达到64.2%,进口集中于大型企业的趋势明显(图表5)。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自身缺乏开展进口贸易的实力和条件,虽然有使用进口原料和设备的需求,但批量小、品种杂,又嫌进口手续繁,周期长,所以宁可在国内市场用人民币购买进口货,也不想委托外贸公司代理进口。
图表5:2014年进口企业分布情况
年份
全省
进口额
超1亿美元企业
超5000万美元企业
家数
进口额
比重
家数
进口额
比重
2014
817.9
158
428.8
52.4%
299
525.3
64.2%
二是利用外资相对滞后,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少。从全国情况来看,进口的经营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2014年全国外资企业进口9093.1亿美元,占全部进口的46.4%。而浙江外资企业2014年进口为342.0亿美元,占全部进口比重为41.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4.6个百分点。表现为浙江的外商投资企业进口,不仅进口数量少,而且进口比重偏低。
三是加工贸易比重较低,加工贸易进口少。浙江长期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的比重较低。2014年全国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约占全部进口的26.8%,沿海的广东、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市加工贸易进口占全部进口的比重均超过50%,而浙江2014年加工贸易进口只有141.4亿美元,仅占全部进口的17.3%。
3、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生产性进口的减少
相比流通型企业,生产型企业的进口主要是企业生产自用,因而其变化趋势也更能反映浙江进口中用于本省的比例和本省产业发展情况。以进口前100位的企业为例。2011-2014年,大型生产型企业进口减少的趋势明显。2011年,进口前100位的企业中有生产型企业78家,进口额占比为74.0%;而到了2014年,进口前100位的企业中生产型企业减少为69家,进口额占比也下降到72.3%(图表4)。
相比流通性企业,近年来生产型进口企业不但数量减少了,进口金额也降低了,生产性的进口减少了。
初步得到以下结论:
一是生产性的进口确实是减少了,流通性的进口增加了,说明进口中用于本省的比例减少了。
二是企业的生产不再需要那么大的进口量,说明产业或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图表4: 2011-2014年进口前100位企业变化情况
年份
全省
进口额
前100企业
进口额
比重%
其中:生产型
其中:流通型
家数
金额
比重
家数
金额
比重
2011年
878.8
420.3
47.8%
78
311.0
74.0%
22
109.3
26.0%
2012年
878.8
402.2
45.8%
82
318.4
79.2%
18
83.8
20.8%
2013年
870.4
382.7
44.0%
78
299.2
78.2%
22
83.5
21.8%
2014年
817.9
358.8
43.9%
69
259.3
72.3%
31
99.5
27.7%
四、积极扩大进口的对策建议
1、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带动中小民营企业进口发展
推动出口型企业向进出口并重转型,培育壮大进口龙头企业,增强其对国内外的辐射力,形成若干有进口能力面向全国市场的龙头进口企业及专业集团队伍,带动中小型进口企业并举发展。同时,在中小进口企业中选择一批业务能力强、经营商品符合浙江省产业发展需求的骨干企业,集中力量进行培育,促进一批龙头主体专业化进口队伍的形成,支持进口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企业的议价能力。
2、以港口资源为优势,带动资源能源性商品进口
重点利用宁波、舟山港有利条件选择一批条件好有经营资源性商口的龙头企业扩大对原油、成品油等资源、能源性商品进口,以带动煤炭、矿砂相关商品的进口发展,缓解浙江省资源贫乏难题,抓住国务院给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发展机遇,积极配合国家能源资源战略储备计划,实施建立浙江省石油、煤炭、铁矿石和有色金属等紧缺资物的进口储备制度,打造浙江现代产业黄金海岸。
3、以提升消费质量为目的,发掘消费进口潜力
释放居民消费需求。今后五年扩大进口促消费落脚点重点围绕“四个扩大”展开:一是扩大进口促消费有助于提高浙江省居民消费质量。二是扩大进口促消费有助于浙江省引导制造业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促进国内制造业发展。三是扩大进口促消费有助于国内、国外流通渠道的对接。四是扩大进口促消费的侧重点应放在食品、化妆品、服装、家具建材、家用电器、文体用品、及高档奢侈品的进口。
4、以各类园区和市场为依托,幅射国内外
加大完善进口平台建设力度,与海关等相关部门合作,借助现有特殊监管区域等进口平台作用,鼓励企业用足用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的政策优势,以保税仓储的方式进口战略性、资源型物资,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引导企业在保税区域场所设立采购中心、分拨中心和配送中心;支持杭州、舟山、嘉兴、义乌、温州等地区加快建设保税区域场所进口基地。
5、以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为契机,规范跨境电商进口
借助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契机,在完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和生态链、跨境电子商务新模式上不断探索创新,规范跨境电商进口。浙江作为我国电商经济最为活跃的省份之一,从“试点城市”到国家级的“综合试验区”,标志着浙江省跨境电商已正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作为国内首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2014年全省跨境电商进口5.8亿人民币,占全国跨境电商进口78%;2015年,全省跨境电商进口已经达到56.1亿元人民币。
(浙江省商务厅)
专注商务领域,为政府、企业及商务人士提供商务资讯服务,精选商务领域第一手讯息、发展动态、专业商务政策解读。
了解更多资讯,请登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迈过“5%门槛”
如果把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的大型国企所产生的GDP去掉,排列顺序会怎样?
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快速恢复,“十一五”外贸发展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网易考拉卖身阿里疑云背后,闷声发大财的宁波商人,玩不了烧钱这种事情?
2016浙江民企百强榜单发布,绍兴17家企业上榜,位列全省第二
浙江电商到底有多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