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之外的边角料44:《为深度学习而教》|路周新语
《为深度学习而教》,这本书整体的阅读体验非常好。特别是在每一章的内容中强调了“是什么与为什么”、“如何做”,这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什么”相当于孔子思想中的“正名”思想,即知其所以然,澄清事实。然后,通过“为什么”来建立心中的行动的理由,即动机。再通过“如何做”来帮助读者选择行动的方式。而事实上,任何的事情都离不开What、Why以及How。而这些内容正是在《导论》中,作者一再提醒读者的。
“深度学习”是什么?从作者的结论来看,深度学习就是学习者自己获得对重要的思想和过程的持久理解。
而我们说要想评判一本书的好坏,首先,就需要去考虑这本书的目录编写得如何。这本书的目录,可以说非常清楚地将整本书的内容展现了出来。不过,在仔细研究目录之前,可以先观察一下前言。在这个前言中,引用了一段非常经典的广告设计目标“一个真正伟大的设计必须实现四个目标:这个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这个设计实用吗?人们会喜欢这个设计吗?这个设计漂亮吗?”从而将整本书的基调定为:目标导向。
随后,我们看到这本书正篇的九个内容围绕大概念建构学习、概念化、做笔记和做总结、比较、阅读理解、预测和假设、可视化和图示表征、集思广益和移情理解、融汇贯通。其中,概念化、做笔记和做总结、比较、阅读理解、预测和假设、可视化和图示表征、集思广益和移情理解七个内容又被称为七种思维工具。
而从整合起来看,也就是马扎诺所谓的认知系统(信息收集、理解、分析和信息应用)、元认知系统和自我系统三者的结合。前三 章对应自我系统和认知系统中的信息收集;第四、五、六、七章的内容属于理解;第八章对应分析;第九章的融会贯通对应信息应用。而整个过程就是元认知系统中的目标设定、过程监控和清晰度监控以及准确度监控。
同时,我们再来看具体的内容。其第一章围绕大概念建构学习,对于初读的人来说,可能会有一点陌生。不过,如果熟悉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那么,大致上可以对照帕尔默的“the grace of the great things”伟大事物。而同时,也是后续“概念化”的一个基础。先要认识“是什么”,才能去找到相应的“怎么做”。这里,作者给出了一个方法,尝试为需要学习的内容下定义。
进而,在“概念化”一章中,作者强调了五种教学工具:
1.概念获得。通过 比较正例和反例来识别关键属性,让学生挑战定义核心概念。
2.概念定义地图。使用一个视觉的组织图来帮助学生建构和表达概念。(这里其实又一次展现了可视化,对于思考的重要性)
3.一项关于......的研究。让学生在概念层面上处理事实信息,将话题或文章中的事实整合在一个大的概念框架下。(不过,这里需要学会分清楚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
4.整合事实。向学生展示他们如何把相关的事实和细节整合在一起,从而得到更广泛的理解和概括。
5.联系概念。教学生如何将核心概念联系在一起,形成由事实和例子支持的概括。
而第三章的名字,即这一章非常重要的内容,做笔记和做总结。大部分人在学生时代有做笔记的习惯,不过,很少有人会去对笔记做整理。这其实就使得笔记的价值打了非常大的折扣。因为,如果单纯笔记就够了的话,那么,显然作者不会把“做总结”放在标题里。
那么,应该如何做呢?这里,作者提出了4-2-1总结模式和AWESOME总结模式两种。我们分别来看一下。
1.4-2-1总结模式,这种模式首先是学习小组式的,组员之间必须有自己的观点,同时又相互交流。而同时,4-2-1也是这种总结模式交流的过程以及对核心观点筛选的过程。
2. AWESOME总结模式。这种模式注重学生对有效的意义的建构。因而提供了一系列的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撰写总结:包括A(accurate)准确;W(whittle down)减少(原材料的内容);E(enough information)足够的信息;S(sequenced)排序;O(objective)客观;M(my own words)我自己的话;E(essential ideas only)只包含基本观点。由这些问题所组成的一个总结,应该说是最多干货的一个总结。
而第四章的《分析》,篇幅虽然不是几个章节中最多的,但是里面对于如何做的介绍确实是非常多的。一般说来,分析,其实就是一种比较思维。在学习上,我们更多的会用“差错分析”和“导出”来判断自己对某一事物的分析情况。但是,也可以通过作者所列出的“常见的比较陷阱和解决方法”的图来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即:1.先描述,再比较。这个方法比较适合用双气泡图来辅助思考。2.有意义且易于管理的标准。这个方法比较难,需要制定标准,不过,作者强调了“易于管理”使得这个标准的制定变得相对轻松了。3.高帽组织图和比较矩阵图。再次使用可视化工具来进行比较。4.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类似某种产婆术。5. 比较和结论的矩阵图。又是可视化。6.社交圈。即不要“独学而无友”,从而避免“孤陋而寡闻”的状态。
接下来的《阅读理解》一章的内容,对于我来说更加的亲切。基本上就是我自己在学习中会使用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进行强化的略读(skin)、搜集关键信息、一句话总结、带有阅读的偏见、意义阅读。事实上,我所使用的名字真是在对这一部分内容的高度概括下产生的。其中,虽然藏宝游戏听上去更加有趣一些,本质上就是对关键信息的提取。事实上,如何提取关键信息的本领就在于能否快速略读和用一句话总结文本。
而我之所以将阅读立场(reading stences)理解为带有阅读的偏见,就是因为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加入个性化立场和批判性立场,而这种就是“带有偏见(写作偏见,读作观点)”的阅读。而观点即由立场所决定。
而意义阅读(reading for meaning)从呈现的案例来看更多是为了自己的某种观点从文本中寻找支持的证据。这件事有趣的地方在于,一个普通的文本常常会因为阅读理解而导致截然相反的结论。这使得每一个结论都能从文本中找到相应的支持,使得事情变得有趣起来。
在随后的《预测和假设》中,我们看到了两种很相似却又不同的推理方式。预测更偏向于对于某一件事情的结果的把控,而假设更倾向于对某一结果的解释。正如书上所提出的“假设通常是一种不确定并且可验证的解释,可以解释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事情是这样的?或者为什么事情会这样发生?”而这两者在stem活动中,尤其是像斜坡轨道这样的互动中,应用得尤为广泛。
作者给出了这样一些策略:
1.基于预测和假设的引子能够提供多种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为学习新的内容做好准备。
2.归纳学习要求学生分析特定的信息、寻找共性、对未来的学习做出明智的预测,从而让他们学习模式识别和预测。
3.谜题活动要求学生拼凑线索,并利用这些线索来发展和支持合理的假设。
4.“如果.....那么......”策略能够为产生假设、预测结果和验证想法设计一个简单的流程。(这个方法就是利用if then,来做流程图。)
在提前使用了多种图表内容之后,终于,在第七章《可视化和图示表征》正式引入了可视化的策略。事实上,可视化这件事对于人们的帮助是非常大的。都在说进入到读图时代,然而,人们时常会忽略一点,汉字本身就是一种可视化的产物。“文字”的“文”即“纹饰”的“纹”,最早的汉字萌芽被认为是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上的陶器的刻画符号。
在此处,主要是指展示与阐述并行;屏幕分区;心灵之窗;词汇可视化;图形组织者。其中,心灵之窗的设计颇有意思。我们来简单看一下书中所举的例子——绘本《花婆婆》。
有别于我们学前教育的设计,在这个心灵之窗组织图中,有关键词一栏。不过,仔细分析会发现其实这个部分就是用文字来指出绘本画面中的关键信息,而相对于文字的表达,学前教育领域的图片表达可能更接近幼儿理解的方式,更加接近幼儿的思维。
同时,在这个组织图中,“预测”一栏的设计也很有趣,这是与上一章的内容进行的联动,同时,也感受到在可视化这条道路上,其天然的工具属性。
此外,关于词汇的可视化问题,用图画表示对词汇的印象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情,对于学前教师来说,这种做法可能更贴近幼儿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得幼儿能够将自己理解的“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而图形组织者,其实就是各种思维导图,或者线索图。相关的内容可以参见随笔29:各种导图与思考 |路周新语 当然,这个部分还是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部分,作者指出“使用图形组织者有助于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并促进其对关键内容的深入理解——通过提问和总结的方法加深理解。”也就是说,需要通过提问与总结来帮助学生去逐步地澄清事实,揭开谜底。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掌握工具,并且自由地使用它们。
第八章《集思广益和移情理解》开篇就引用了狄更斯的《圣诞颂歌》。确实,斯克鲁奇作为主人公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即使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了吝啬鬼的代名词。但是,三个幽灵用了集思广益和移情理解的方式,让斯克鲁奇重新认识到圣诞节的价值和意义,让敬虔的心、让即使生活贫乏依然彼此相爱的心、让助人为热的心、让齐乐融融的心改变了斯克鲁奇,最终,他找回了圣诞节,也让维多利亚时代的人找回了圣诞节。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认为集思广益和移情理解(perspective and empathy)都涉及人类摆脱自我意识的框架、探索不同观点的能力,但又有区别。也就是说,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同时对各种看法产生理解与移情。这里又举了绘本《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的例子,非常具有说服力,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看到了不同的“真相”。所以,“真実はいつもひとつじゃない(真相并不只有一个)”,因为站在不同的位置,就会得到不同的真相。而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事实”。这里又回到了最初的一个论点:我们面对一个事物,需要先分辨清楚与这个事物相关的一大堆论述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1.问题提示:提供问题的简单线索,让学生思考不同的观点并产生移情理解。
2.把自己摆进去:让学生以自身的经历和价值观来看待所学内容,进而促进学生集思广益和移情理解能力的发展。
3.观点图:鼓励学生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看待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又是可视化)
4.观点交锋和模拟审判:邀请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和文学人物来讨论和辩论他们的想法或为他们的行为辩护。
5.一天的生活:帮助学生通过挑战自己“成为”他们正在学习的人、正在学习的思想和事物,以此来发展新的洞察力,并使用创造性和个性化的写作形式来描述这一经历。(这件事情其实是还蛮有趣的,不过,现在大多数孩子怕写作文,尤其是写记叙文。)
终于到了这本书的第五章《融会贯通》,实际上面,这对于一个人知识应用的能力是要求相当高的。而这一章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独立运用思维技能和工具的能力。”
由此,作者介绍了“工具教授的五步法”:1.让学生为新课程学习做好准备。2.介绍和示范基本步骤。3.加深和强化学生的理解。4.让学生挑战使用工具。5.帮助学生反思,并在他们使用工具时称赞鼓励。
同时,这里又提出了一个新的用于规划全年课程的工具——图谱矩阵(The Mapping Matrix)。这个工具的特点是:纵向列出了内容主题,横向列出了过程技能(时间)。其小格子可以用来规划并展示内容和过程的融合。以此达到三个主要目的:1.帮助教师确保整个学年所讲授的内容都围绕着可迁移的大概念和基本问题。2.提醒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理解内容中的关键概念。3.帮助教师系统地为学生提供多种机会。
具体到应用层面时,作者告诉我们,需要从两个问题来思考:第一,我如何围绕大概念来建构内容框架。第二,我如何确保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前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一项关于...的研究”和“基本问题”来解决。后一个问题可以通过运用这个问题下面两栏的位置来选择相应的工具与思维技能。
后记:
整本书读完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些应用性的问题。最近接连读了好几本书《教育目标的新分类学》、《为深度学习而教》、《儿童哲学智慧读本》、《与儿童一起学习stem》,又在读《人是如何学习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教育研究方法》等书,总觉得这些书的内容相互之间有联系,而内容勾勒出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向可视化的转变,向自主学习的转变,向儿童视角的转变。
因而,我们作为教师,一方面应当不断地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一方面则应该不断地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观点。从而将更好地教育带给孩子们,也肩负起自己作为教师的责任——育人成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当我们的学校回归「常态教学」时:来自深度学习两位大咖的解决方案
弹性认知理论--I think, therefor I be.
课堂提问的艺术
微群教学中的群体知识建构过程及效果研究
建构主义学习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