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认知的隐喻

莎士比亚说过: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这与中国的红楼梦一样,易学家看到了浅;道学家看到的是淫;理学家看到的是逆;哲学家看到的是乱;韵律学者看到的是混;文学家看到的是满。社会学家看到的是短。每个人对于同一件事物有不同的认知,究其原因,在于每个人拥有不同的心智模式。哈佛大学的阿吉里斯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心智模式和组织学习,他认为:“尽管人们不完全遵照自己口头声称的理论去行事,但是他们一定会完全遵照自己实际的实行的理论去做。”心智模式为什么会对我们的行为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主要原因在于会影响我们的观察,正如心理学家所说的:人们的观察都是有选择的,拥有不同心智模式的人去观察同一个现象,会得出不同的描述和理解。

        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要想提高认知,必须升级自己的心智模式。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个“洞穴比喻”,这是对认知的一种隐喻:人从小就像一群囚徒一样,在一个洞穴里,双手被反绑着不能动也不能回头,他们只能看面前洞穴墙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有一天他们其中的一个囚徒挣脱了束缚,转过头站起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困惑;他的眼睛会感到痛苦;他甚至会认为影子比它们的原物更真实。如果有人进一步拉着他走出洞穴,到阳光下的世界,他会更加眩目,甚至会发火,渐渐地,他才能看阳光中的事物,最后甚至能看太阳自身。到那时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会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他的原来的信仰和生活。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他得有一段时间去适应洞中的黑暗,并且会发现很难说服其他囚徒跟着他走出洞穴。柏拉图认为囚徒与我们很像,即是说他们代表人类的状态;而囚徒被拉出洞穴的过程则类似于通过教育而获得启蒙的过程。我们可以把上升之途和对上面事物的观照解释成是灵魂上升到理智世界的过程。

     洞穴之喻在西方哲学史上有非常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它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指出受过教育的人和没受过教育的人的区别,挣脱束缚站起来,看见火堆,发现自己原来看的全部是阴影,继而走出洞穴,来到太阳底下,看见真实的一切,这里有两处心智模式的转变,认知也一步步地趋于真实和理性。从洞穴走出来,不仅仅是认知的过程,也是寻找理念的过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柏拉图“洞穴之喻”
走不出执念,你我皆是囚徒
刍议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三大隐喻
【每日哲学辞典】洞穴之喻
柏拉图“洞穴人”读后感
人类的现实处境?惊世的柏拉图“是怎么说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