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辨证心路:我讲辨证

  近日,我与跟诊同学一起学习,也不算讲课,就算闲谈吧,目的是使复杂的中医简明化,特别是辨证,必须抓住重点,灵活运用于临床。


  中医的功夫在临床,临床的功夫就在于疗效,作为内科医师的基本功,就是辨证论治,而保证中医的疗效,靠的就是精准的辨证论治。


  如何收集资料?


   辨证首先主要依靠四诊来收集资料,而四诊所收集的临床资料,有很大程度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本人认为四诊中除脉、舌看得见、摸得着外,其余望、闻、问三诊随意性很大,患者随便回答,或顺从医者的现象屡见不鲜,几乎比比皆是,临床中病人的心态可以体谅,素质也良莠不齐,总的就是想让医者为他看好病,所以往往地迎合心理,顺着你来,殊不知这样有可能要扰乱医者的思维。所以我在临床中,凡问有答,回答的有点等不确定因素,应视问诊所得资料为不全可信,更不能把它当辨证诊断的依据,故医者要洞察秋毫,甄别患者的回答,才能作出决断。


   在传统的十问中,我特别注重问二口,即进口和出口,其余都是次要的。



 《经》云:“人无胃气则死”。上口,指的是口味,口味好,能吃,证明胃气旺盛,最重的病也较易治;凡是病人吃不好的,说明病人胃气不健,胃气弱。而胃气弱的人,药物的吸收也不会好,吸收不好就不能保证疗效。我在临床中经常遇到有人患腰腿痛或其他疾病,又有消化不良、纳差、便泄的,而我总是先调脾胃,待脾胃健,消化吸收好了,那么药物就能起到更好的作用,所收到的疗效往往脾胃调理好了,其他疾病也随之治愈了。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和异病同治的具体体现。


  胃口不好,关键看舌苔,前已说过舌、苔为三观、两察,凡苔腻的,可用温胆汤加减,化浊开胃;凡苔少或无,舌红或无者,宜滋阴养液。


  又《经》云:“凡治病必察其下。”第二是问二便,二便是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察此,以辨其寒热虚实。特别是大便,人的70%~75%的排毒功能靠大便,若要长寿,肠中无渣,通便很重要。我曾在处方的五要素中提出要给邪以出路,就是指下口。几十年来我的经验就是要关注二口,为精准辨证、合理施治打下良好基础,掌握好,娴熟运用,也是为医者之基本功。





  如何辨寒热?


  辨证的总纲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也是我们常熟的八纲辨证,这辨证总结得好,用之灵验,适用范围广泛,从八纲辨证来看,表里分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以定病位。


 寒热虚实则是定性,临床上分辨寒热虚实最为关键。若辨不清寒热,不好用药;分不清虚实,也不好用药。总而言之,凡表征,关键在于分清寒热,落实到具体,也就是分清风寒风热。我在想,一个中医,如果连外感寒热都分不清,那怎能配得上医师这称号?愧颜。



本人辨寒热分如下三方面:   


1、寒热辨:寒重热轻的是风寒;热重,怕冷轻,体温39℃以上是风热,仅怕风也是风热。 


2、舌脉观:脉浮紧,舌苔薄白,是风寒;脉浮数,苔薄黄,是风热。


3、疼痛问:头痛、关节痛的是风寒;咽喉痛、嗓子痛的是风热。


 若在掌握了上述辨寒热的要点后,还有更便捷的方法即是,仅以咽喉红肿为辨,凡咽喉痛、咽红伴舌红、或舌边尖红者为风热;若不咽痛红肿,更无舌边尖红者为风寒。这可认定是外感表证辨寒热的圭臬。


 表证已明,便是里证。里证,指的是内伤症,主要分虚实,阴阳是总纲。


 所以说,辨证的基础是脏腑、经络、气血、病因,临床实践中,尤其脏腑对辨证起着关键的作用。




 辨虚四类五位

 

 临床中证繁纷杂,我将虚证简化分为四类五位。


 所谓四类,就是气、血、阴、阳四个虚类,而且把舌脉作为金指标,放在首位。因为舌脉很关键,它看得见、摸得着,第二主症要简化、单一,要做到是这个类型里必有的,而别的类型里没有的。不然就会交叉、复杂、分不清,出现这个类型有,那个类型也有的混乱现象。这叫人怎么辨别呢?根据这个思路,把气血阴阳四个证类分清楚,大道至简,执简驭繁,可收纲举目张之效。



 具体如下:


 气虚: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气短。由舌、脉一个主症,就构成了气虚证。


 血虚:舌质淡,脉细数,面色晄白,就构成了血虚证。


 阴虚:苔净,质红,脉细数,五心烦热,就构成了阴虚证。


 阳虚:苔薄白,舌质淡,舌体胖,形寒怕冷,就构成了阳虚证。


       观历届教材中,虚证的分类很多、较杂,几乎越分越分不清,越分越糊涂,我认为这样分很简单,只要记住主要的,运用也就方便了,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这种简化符合临床,有时候接诊,病人诉说他有很多病,全身上下都是,有些老年人甚至带来住院的小结,其中西医的诊断有20~30项之多,而学习了四类五位,只要病人说心悸,就要考虑他病在心脏;若见气短,走路提脚不起,行动缓慢,伴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者,就可诊断为心气虚,而处以补心气的药,这样就很简明、扼要,这才叫辨证论治。


 又例如,纳差或纳呆,吃饭不正常,舌苔白腻,这是体内有痰浊,应属虚实夹杂之证,治虚还要兼化痰降浊,虚实同疗。


 凡此等等,不胜枚举。由此类推,辨证就简化了,学习、掌握、运用也较容易。


 以上仅为个人管见,今不揣冒昧提出,供同道参考,不妥之处,乞请指正,为的是传承中医,共续大医精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诊断学完整版().ppt
中医诊断学讲义——第八章 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文章
2020中医执考—中诊考点梳理解析
如何通过辨八纲达到确定六经的诊断?
【中医考研】中医综合高频考点汇总→中医诊断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