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云帆品读】张金英:诗心清逸远,耕得一闲云——《耕云诗稿》之品赏


诗心清逸远,耕得一闲云

《耕云诗稿》之品赏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竹林斋主赋诗文,韵出冰心梦几分。纵使红尘多落寞,悠然耕得一闲云。”这首嵌名拙诗是耕云老师偕同夫人于2012年6月间来海南游玩之后,笔者赠予他的。热情真诚、儒雅大度,这是众诗友对他的评价!在中华诗词论坛与之交流几年,常有共鸣,甚是欣赏他的诗风诗格。笔者所赠的拙诗正是对他的人品及诗艺的一个概括,虽写得不够深入,但较全面地反映了耕云老师的诗意生活。耕云斋主,原名曾齐禄,来自于福建永安,那儿以竹著称,被誉为“中国笋竹之乡”。竹是君子的化身,也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象征。“虚心效竹节”,耕云老师正是具备了故乡竹的虚心与清雅,他的诗词亦是清香溢远,读来沁人心脾。《耕云诗稿》里不仅收集了近年来作者的诗词作品,同时也把各位诗友的中肯评价一一录入。在欣赏耕云作品的同时,亦可以从各位诗友的简言鉴赏中感受作品的内涵与魅力,是一本内容极为丰富的诗话集。它不仅是作者近几年诗词创作的智慧结晶,也反映出作者的高雅情趣,更体现了诗友间交流的友好情谊。

        《耕云诗稿》里收集的作品共分为三部分:绝句、律诗、词赋。其中绝句所占的比重较大,律诗与词赋稍微少些。现笔者就耕云诗词向读者做一番介绍:

        一、清幽空灵、淡然入味的绝句

        耕云老师的绝句以七绝居多,其绝句风格自然流畅、清幽空灵、淡然入味,在给人艺术享受的同时常引人深思。作者写绝句已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所创作出的绝句大都行云流水,音韵和谐,结构紧凑,炼字达意,这正是绝句之创作要旨,耕云老师深谙此道,其绝句佳作甚多。在此一起分享其绝句的部分精品:

        1、以景带情,以景入理的写景诗

        耕云老师的绝句作品中写景的居多,且能在准确的描摹中写出景点特色,尤其可贵的是他的写景诗语言清婉不失富丽,情寓于景,自然畅达,读来给人痛快之感。试看这一首:

鼓山伴月

石鼓群山不忍分,松声泉韵两相闻。

只缘犹念樟溪碧,皓月凌虚若枕云。

        全诗紧扣诗题,起承两句写出了鼓山的特色:群山连绵,松涛阵阵;泉韵悠悠,似弹奏出晚山之空灵。松声与泉韵相融于高山流水间,作者以“两相闻”一词道出了这两种声乐交织在一起的美妙境界,给人以美好的感受。此二语均以拟人手法描绘出鼓山清幽旷远的意境,且松声与泉韵在作者笔下,都充满了灵性,其静中有动,动静相宜,幽美无比。转结句更是想象奇特,“只缘犹念樟溪碧”由承句动听的声韵顺势而转,自然道出“皓月凌虚若枕云”这一妙结,仔细品味,方才悟出诗中之妙:皎皎明月倒映溪中,天上的云朵在水里若有若无,漂游不定。水中天的景象令人遐想,那月儿似乎枕在白而软的云朵上,惬意之至。“凌虚“一词暗示了水中天的奇妙景观,读罢,不由生发出对鼓山的向往之情。作者也正是以轻灵的语言营造出这一空灵的境界,自然而然地表达了对鼓山的热爱之情,可谓情景交融。

        再看这一首,同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读来畅怀:

春游桃源洞

晓雾迷蒙螺黛青,云崖深处隐危亭。

山泉敲响桃花涧,一路清吟可动听。

        这首诗向读者描绘了桃源洞的美丽景色,笔法娴熟。起承句为静态描写,呈现一幅静谧美好的画面:晨雾迷蒙,高耸盘旋的青山矗立在晨雾之中,透出淡淡绿意。迷蒙中的青色山头若隐若现,虚虚实实,飘渺灵动。“螺黛”指代高山,形象地写出了盘曲而上的山势如螺纹一般,给人如梦幻般的想象。在云崖深处,似有危亭,此处的“隐”既有“隐藏”之象,又有”隐约“之意,可谓一语双关,且符合时境。转结句为动态描写,一曲山泉打破了晓山的静寂。“敲响”一词很自然地写出了山泉的美妙之声,一路清吟自是动听极了。以此作结,巧妙地写出了作者的美好心境。全诗动静结合,语言空灵有味,情在景中,一切是那么的美好自然。

        诗人游山乐水,性情恬淡,其写景诗常常引人入胜。“旗山瑟瑟九云遐,为听松声醉忘家。一涧清泉歌玉韵,二三白鹤映丹霞。”(《秋游旗山》)把读者带到了奇峻的旗山之巅,听松声、观白鹤于丹霞妙境中。“通幽云径隐桃源,入耳高人笑语温。腾步瑶台风采异,前缘今梦两销魂。”(《偕立三、包大姐伉俪、淑伟及内人同游桃源洞》)让人感受到如同仙境瑶台一般的桃源洞,正是因为与高人同行,更增添了桃源之美,无不令人销魂。无独有偶,“拳缘太极自浑融,捂手流云一脉通。神入桃源皆妙悟,听蝉落雁两空濛。”(《偕立三师、包大姐伉俪于桃源洞习拳有得》写法另辟捷径,以人之妙悟感受到桃源非凡之美,犹觉超凡而脱俗。“一曲山歌穿峡谷,悠悠回荡古今情。船头幺妹船舱客,若在石根云壁行。”(《穿越湘西大峡谷》)很有竹枝风味,尤其结句间接地写出穿越湘西大峡谷的险,更是反衬出湘西幺妹驾舟技术的高超。“脆叶筛清影,野风摇玉珠。秋声难入梦,起看雨来无?”(《荷塘秋吟》其一)写出秋天荷塘不安寂寞的独特韵味。“云山枕碧流,天地自悠悠。渔鹰两三只,风雨亦同舟。”(《步英子【题图诗】原韵》其四)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而生动的捕鱼图。云山、碧水构成了一幅如梦如幻的仙境,天地呈现出一派悠然和谐的气象。“枕”的动态与“悠悠”之情态赋予了画面的灵性。转结更是精彩,捕鱼,即是人生的一种历练,作者巧借渔鹰表达了风雨同舟的深刻内涵,言简意赅,含义丰厚。

        2、描绘生动、新颖传神的咏物诗

        诗人善写咏物绝句,尤以咏花居多。作者以其细腻的感受,从花的外形体悟出花的内在神韵,轻灵的诗句似泉水拂过脸面,清爽宜人。诗人是爱花之人,亦是惜花之人,从他的诗作中可看出诗人一颗怜香惜玉的可贵爱心,并将自己的感受巧妙地传达出来,新颖别致,很是耐品。百花丛中,作者尤喜牡丹与莲花,均以组诗表现她们的风采:

探花

休问何时别洛阳,屏山四月绽天香。

清溪汩汩芳踪远,杜宇一声离恨长。

        起句一个“休问”已是先声夺人,议论起笔:不要问牡丹的品种何时被祖辈们从洛阳移来。承句以“天香”道出牡丹之国色,此为白描手法,令人遐想牡丹的神采:每当四月芳菲灿烂之季,福建永安屏山上的牡丹姹紫嫣红,美丽异常。“清溪汩汩芳踪远”委婉写出“芳踪”远自洛阳之遥,此“芳踪”实指牡丹之踪迹,那汩汩清溪恍若远去寻踪,此句亦含有牡丹花念祖思源之意,然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将牡丹喻为一个美丽的妙龄少女,毅然离开了她的老家,犹增情意与妙趣。结句“杜宇一声离恨长”含蓄悠远,巧妙用典。此结暗含了唐武则天令天下百花齐放的典故,言唯有牡丹不愿违时开放,被武则天驱出皇家宫园而流落民间,表现了牡丹不畏权势、英勇不屈的情性。作者没有直接写牡丹怎么离去,而是以杜宇的悲啼渲染出牡丹不畏强权的悲壮之举。杜宇悲鸣不绝,哀婉凄恻,动人心腑。以此作结,不仅渲染了牡丹仙子离去的氛围,更是借杜宇的哀鸣表达一种痛惜之感,尤觉其味愈永。至此,作者探牡丹花之来由已是渐渐明了:牡丹由逐出皇宫园林,贬至洛阳安家,再由祖辈们从洛阳移植屏山,所以作者方能在家乡的四月天欣赏到花繁色艳、锦绣成堆的牡丹花啊!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构思的婉曲,层层探究而步步揭开牡丹之谜,道明了题旨。

候花

欲会天香春未深,梦中频问魏家音。

屏山好友今传讯,待放含苞可动心?

        同是写牡丹,然作者以候花之切间接地表现牡丹之美已经深入梦中。欲去赏花的心情极为迫切,可叹“春未深”,还没到花开的时节。承句进一步表现这种急切,由于思念着“天香”,所以梦中不停地追问牡丹开放的消息。终于等到屏山的好友传来消息,告之现在的牡丹已含苞待放了,问作者是否动心。此诗以好友的回话作结,更是撩拨作者的观花之心,很是新颖,而这种心情恰恰反衬出牡丹的美已经深深嵌入作者的心间,从而间接表现诗人对牡丹花的喜爱之情。全诗不着一个“美”字,却在作者焦急的等候间让人感受到牡丹不同寻常的艳丽。

        作者咏牡丹的诗作不乏佳作,“三月风光逐日嘉,白云深处问芳华。忽闻数蕾高枝灿,急电邀君莫误花。”(《相约广州同窗赏牡丹》一个急电相邀亦见赏花之切;“美人相约在屏山,金镂玉盘妖自娴。唯恐暮春风雨疾,挑灯入夜近红颜。”(《辛卯屏山赏牡丹》)好个“美人相约”自是不惧风雨意在“近红顔”,一个“唯恐”更可见作者怕暮春风雨摧折牡丹的心理,表现惜花之情。“莫怪凡胎生眷念,只缘心慕洛阳神。”(《魏紫姚黄新雨后》足见作者对牡丹钦慕不已的情感,已经将之尊为神也。

        在莲花组诗里,作者对于莲花的珍爱漫溢在诗行里,笔者曾在《莲诗春日竞芳菲》这个诗话里打趣道:椰版的耕云老师的诗与评论大家有目共睹,他诗思敏捷,看着我的莲花图即兴步韵咏出“海南花讯四时春,风景千奇竞换新。莫过瑶池仙女浴,如纱水雾最撩人”。从这首诗不难看出,耕云老师虽不能亲眼目睹海南春日莲花落,但想象力可以超越地域,可以上天入地,所以,耕云老师认为,这莲池不亚于天上的瑶池呢!而这莲池中的莲花儿恰如瑶池的仙子,撩拨人的情思。至于把耕云老师哪根情思撩拨了,英子就不知道了。紧接着,耕云老师又咏出一首别出心裁的步韵诗:“嫣然含笑艳阳春,仙子凌波娇态新。循入丛中君细辨,匆匆休作惜花人”。转结句意义深刻,含有一定的劝诫意味。凌波仙子遁入花丛之中,难以分辨,如不细辨,了了草草,那就不要做惜花之人吧!这样不管对花对己都是一种亵渎与伤害。此诗很有现实意义,立意深远。善于翻新的耕云老师,出口成诗,这莲花撩拨得他诗意难耐,不一会儿又咏出耐人寻味之诗:“海南风暖岁长春,花木扶疏与日新。莫是前缘情未了,清虚境界正留人”。如果说清虚境界正留人的话,不知耕云老师意下如何呢?

        作者写其他的花亦有佳篇,如“倾情无畏雪中伤,娇艳缘收日月光。不日纵然轻落地,化尘当染马蹄香。”(《步英子【冬日玫瑰】韵》)“烈烈灿长空,巍巍旷世雄。少年无限意,一梦醉春风 。(《木棉花》)“疏枝依旧绿侵门,还朴归真系梦魂。雪日含香春欲胜,同春漫过远山痕。”(《落梅》)

        3、曲折含蓄、意味深长的咏怀诗

        咏怀诗往往抒发吟咏诗人的怀抱与情志,表现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体悟。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想与追求。这类诗作思想性强,与诗人的身世及境遇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世界观与心态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诗作内涵自是大相径庭。耕云老师的咏怀诗为数不多,亦不像某些咏怀诗那样愤世嫉俗,沉郁顿挫,而是在淡淡的叙事与抒情中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却是意味深长。如:

黄鹤楼寄远

丹霞起落总关情,上得云楼眼界平。

仙鹤江波踪迹渺,唯留一梦后人评。

        起句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营造一个美好的意境,承句之“眼界平”则写登楼的直接感受,转句巧妙用典,黄鹤一去不复返,踪迹杳渺,收语自然点题:"唯留一梦后人评",此梦是什么?作者已是戛然而止,任由读者去揣摩,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不同的评说罢!这就是此诗的妙处所在:余味悠长。

和珅府沁秋亭感怀

萃锦园中效晋人,流杯泛曲逐精神。

而今易主恭王府,谁解千秋寒暑更。

        此诗妙处在于转句,恭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之说,作者由恭王府的历史内涵自然生发出“谁解千秋寒暑更”的感慨,留有余味,“谁解”实是“谁也不解”之意,以反问作结更显历史之苍桑,人海之迷茫。

清明感怀

牛棚绝谷草萋萋,一代英才一捧泥。

动乱山头云雾散,空留杜宇向人啼。

        此诗不落俗套,一反清明时节抒个人情怀的章法,而是将主题拓展得更为深远。作者于清明时节感念文革时期逝去的一代英才,感慨那个动乱的年代,使无辜的一代英才没入泥中,哀草萋萋,更添凄凉之境。虽然当时的动乱已经烟消雾散,然留下声声杜宇不停的叫鸣声,似在为那个不幸的年代而哀鸣。此诗以景结情,含蓄悠长。

瞻云寄兴

心逐闲云俗眼开,悠然渐入紫莲台。

时闻远岫归林鹤,恍若清音天外来。

        起句不俗,心随闲云,渐入悠然之境,时不时听到远处的峰峦上传来归林仙鹤的啼叫,似乎听到了天外传来的清音,袅袅回荡在远空。作者以轻灵委婉的笔法表现了恬淡的心境,抒发了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作者对人间百相始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之,所以他的咏怀诗作基本上没有过多的激愤,而是将所见娓娓道来,自然而感,尤显真切。同时,他在这类诗作中用典也不多,不像某些咏怀诗堆砌过多的典故而显得极其艰涩。他只是将自己真实的生活感悟寄寓在平常的所见所闻之中,从不造作,这样的思考更易引起读者共鸣。

        4、情真意切、不落俗套的唱酬诗

        耕云老师是个重情重义之人,他的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唱酬之作。都说诗由心生,耕云老师待人真诚,其唱酬之作亦是真情的流露,毫无造作之感,让人在品读中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如:

贺包大姐七十四寿诞

今宵千里外,分享芷兰馨。

轻把九如颂,凭栏月过庭。

        这是一首祝寿诗,但全诗无一祝寿之词,然无处不在颂其寿也,这正是此诗的高妙所在!诗者以“ 今宵千里外”自然起笔,点出在千里之外给寿星送来祝福,期待分享着这特殊的今宵之盛宴。此盛宴如何?乃是芷兰之馨也。作者在此以“芷兰”入诗,其含义丰富深刻矣,既蕴含了对包德珍老师的赞誉,又有自身情志的流露;既有包老师的浪漫生日的温馨气氛,又有作者自身意趣的选择。“芷兰”之意,即是德珍也!她囊括了包老师的内秀及德行,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大美及德行,透出缕缕馨香,这馨香深深地吸引着千里之外的作者。其实,这里不仅借芷兰之美喻包老师的人品及胸襟,亦是借芷兰之气喻包老师的诗品诗艺。包老师德艺双馨,才会感染着千里之外的作者,来此分享学习。

         作者不仅以芷兰喻人,而且以芷兰喻生日之宴,从而表达了对寿星的敬重之情,这种敬重在转句的“轻把”一词中也自然地流露出来 。转句之“九如”语出《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天保》,本为祝颂人君之语,后推而广之,泛指为祝寿之辞。这里用“九如”一词高度浓缩了包老师的德行与人品,是最高的赞誉!也是美好的祝福!此句用典,不仅增加了诗意的厚度,亦升华了诗意的高度。作者轻吟一支“九如颂”,虔诚地将这份浓浓的祝福寄予令人尊敬的包老师,情感真挚,如美妙的天籁之音也!凭栏远望,不觉月已西沉。此结为景语,以景寓情,含义丰盈:月儿倾听着“九如颂”的美妙旋律,不知不觉中夜色已阑珊,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沉沉夜色中,“九如颂”依然萦绕在天庭,永远地祝福!

         祝寿诗能写得如此清雅而不落俗,足见作者笔力。此诗只选取“芷兰”、“九如”、“月亮”三个美好的物象,寓真挚的情感与丰富的内蕴于其中,品之有味。芷兰与月亮象征着高洁,巧妙地暗喻寿星,“九如”之颂,高度而全面的赞誉与美好的祝福使诗的主旨更为鲜明,作者的情感也更为饱满。结句则显得深情而委婉,余韵悠悠。

另外,在其他的诗作中亦可看出此类诗作的脱俗与新颖,情真意切。又如“欣读君诗七八行,真情积厚此中藏。村头迎我终难忘,拐杖沉沉山道长”。(《访冠能诗友》)“空忆兰言月暗浮,流舟远像武陵游。诗人倾注贫身爱,辟出吟坛一径幽。”(《怀念张志华社长》)

        二、沉稳不失灵动的律诗

        相较而言,耕云老师的律诗稍微少些,五律作品比七律略微多些。他的律诗,沉稳工整,然不显古板,而是灵动有味。他从现实生活中摄取素材,融入自身的感受与思考,写出的律诗尤为耐品,试看这几首:

画梅

画笔随君意,梅魂系我情。

斜枝风骨瘦,疏影月华明。

玉蕊毫端绽,寒厅韵味生。

邀伊相对饮,醉把酒壶倾。

        此诗紧扣题旨,首联已定下画梅之基调:君画梅之意乃梅魂在心也。如此总领全诗,中二联全面表现梅的风韵,作者采用映衬之手法,轻描淡写间将梅之风骨、风华展现出来。颔联以其斜枝衬托出梅之风骨,对句则以疏影反衬出月华之明朗,此月华之明朗乃梅花冰清玉洁之精神,从而营造一幅诗情画意的幽美境界。颈联写梅花的绽放使寒厅顿生韵味,从侧面反衬出梅花非比寻常的美,反映出画上梅花的逼真与生动,道出梅花的风韵来。尾联直接抒怀,说是醉酒,实则醉梅,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再现梅的神韵令人倾心不已,从而说明画家的画技之高超。全诗层层紧扣,却无逼人之势,很自然地将画的主体和画的技法结合起来,无衔接之缝。

        在同样的题材《读梅》一诗中,作者写道:“孤山风雪夜,花信喜寒更。拭目疏枝览,临窗蓓蕾呈。慕君欣傲骨,落玉默吞声。掩卷观云影,心田带月耕”。作者以轻灵之笔道出梅花的风骨,并将自我意识完全融入其中,浑然忘我,正是读梅的高境界。

        耕云老师的《天斗山组诗》是较为成功的一组五律,写出了春夏秋冬四季天斗山的不同风采,其中引人深思的佳句甚多,不妨品悟一二:“斜阳扶杖返,不负此登临。”(《暮春游天斗山》)“丽日破寒烟,高峰别有天。”(《暮秋游天斗山》)“崖边云树傲,却误是梅花。”(《冬游天斗山》)等等。《无题》一诗中,颈联句“地偏民愈朴,月缺夜尤深。”尤其精彩,耐人寻味。

作者的七律不多,然能出彩,读之有味。如:

打工者说

十年风雨转天涯,却把青春浸晚霞。

满腹宏才输噪雀,方城大雾忘笼纱。

情丝总挂桥头柳,客梦常萦月下家。

正是江南山水绿,新途又漫白萍芽。

        此诗中二联很有意味,写出了打工者的无奈与漂泊之感,颔联道出打工的心酸,颈联则写出打工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是为佳句。整首诗关注民生,将打工者外出打工,奉献青春的无奈写得淋漓尽致。尾联以江南好景反衬出打工者的漂泊生涯,读来令人嘘嘘不已。好景常在,可打工者依然是半世漂浮,他们的春天在哪呢?发人深思。

        《游沈园怀放翁次韵淑伟君》这首七律也是甚有味道:“霜叶深深莫怨之,风愁雨泣叙双词。闲云有意常平恨,雅士无缘老更悲。但恨花期迷俗眼,何痴彩蝶绕空枝。沈园一曲铭千古,牵出惜春无数诗”。作者含蓄地表现了陆游与唐婉儿的爱情故事并由此衍生出的无数感慨,读来也不禁为之而生感慨。其诗语柔韧有余,温婉中却有一股不平之气,不平之中又有欣慰之情:一曲沈园牵出更多的诗篇,也是对这个亘古爱情的一个安慰吧!

        耕云老师极富才情,他的五排亦可称道,在《黄山摘月》中,他将黄山之景及对妻子的挚爱融为一体,洋洋洒洒,信手拈来;《梦幻大丰山》则写出大丰山的绮丽景象,文采飞扬。

        三、绮丽华彩、隽永通畅的词赋

        耕云老师的词作不算多,但他驾驭语言的能力和细微的感悟能力使他的作品灿然生辉,如:

点绛唇·逢春写怀

        相约踏春,都云桃涧流霞绚。烟撩泉溅,伊若归来燕。

        怀梦如潮,今予渔郞便。莺啼处,一溪长卷,堪醉桃花面。

        这阕词写出了桃源洞的绚丽春景,上片写景,抓住流霞、烟雾、泉水、归燕等意象营造出一幅生机盎然、极富情味的春天图景。下片情景交融,尤以结句最为称道,将这幅有声有色的春景图渲染到了极致,动静相宜,声色交融。

        在另一首写春之作《一剪梅·踏青》里,作者对春天的感悟独具一格:“芳草沙滩溪岸中,散步之东,流水之东。野村桃李正阴浓,烛卷春风,燕舞春风。 极目山乡天水融,几费词工,余愧词工。残春难挽意难从,暮色朦胧,井径朦胧”。作者将满眼的春色细致描摹,流于笔端,却叹工笔难及,羞愧于青涩之笔,乃因春色难描也,意不由衷,从而间接地表现了大好春色。

        《沁园春·惠州西湖》也写得相当出彩,词采富丽,情融于景,读来畅怀:

        南粤西湖,并丽苏杭,美景万端。看烟堤垂柳,螺州泛彩;东坡遗墨,玉塔沉澜。鱼跃鸥闲,睡莲蝶吻,九曲桥旁艳事欢。谁点翠,这三潭映月,华夏奇观。  千秋饮誉吟坛。喜雅士骚人整素冠。仰朝云栖寺,孤山缀玉;摩崖浮绿,宋壁留丹,春水拖蓝,秋风叙古,胜地清游心自宽。真难忘,那树阴湖畔,醉把鱼竿。

        “南粤西湖,并丽苏杭,美景万端”总起全词,“万端”一词高度概括南粤西湖之美。紧接着抓住西湖的几个典型的景点加以细致描写:螺洲之美在于奇彩;东坡遗墨更增人文之气象;玉塔之美在于静影沉澜。苏东坡曾在其著名的《江月》诗中对湖光塔影有精彩的描绘:“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这几处均为静态之美。沉鱼跃起,鸥鸟悠闲,蝶吻睡莲,均为动态之欢,“九曲桥旁艳事欢”这个拟人句则概括了这些“艳事”,生动形象,趣味盎然。“谁点翠”巧借“留丹点翠”之景点自然过渡,明代才女孔少娥曾在《点翠洲诗》中赞曰:“西湖西子两相俦,湖面偏宜点翠洲。”故历来有点翠洲之名,为惠州岛景之冠。一个轻问,不仅嵌入景点之名,而且流畅有味。以“华夏奇观”收束上片,浑圆大气。下片则回顾历史,抓住“朝云栖寺”“孤山”“摩崖”“宋壁”等富有历史内涵的景物加以描摹,将历史陈迹与当今新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朝云”一指自然之天象,二指人名,即苏东坡之妾,葬于孤山,有朝云墓及六如亭。“春水拖蓝,秋风叙古”拟人化手法甚是有味,耐人咀嚼。“胜地清游心自宽”道出游西湖之真切感受,这种感受是这儿的自然美景和丰富的历史景观所给予的。“真难忘,那树阴湖畔,醉把鱼竿。”写出陶然忘我的境界,高度赞誉美到极致沁入心田的惠州西湖,并留有余味。

        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赋是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能够写赋的人必是有才情的人,起码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更为丰富而灵活。耕云老师的《灵台山赋》畅而不涩,词采绮丽而典雅,韵脚整齐,对仗工稳,张弛有致,充分地展示了灵台山的位置、渊源、风景及对灵台山这块净土的敬仰。作者铺排有序,层层递进,文采翩飞,足见其才情。

        品读《耕云诗稿》,如山泉般沁人心脾,似春风清爽宜人。在流动的诗行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真诚的爱意使他的作品洋溢着美好的情愫。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诗境;有什么样的德行,就有什么样的诗格。耕云老师用他真诚的心,创作了一首首自然流畅、典雅别致、隽永悠长的作品来。我们期待耕云老师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越走越宽,尤其是在题材上攻克较为单薄的现象,写出更多富有内蕴的好作品。

南国英子 甲午仲夏于海口海甸岛

评者简介

        张金英,网名南国英子,笔名英子。女,70后,粤人居琼,校报副主编。好写作,爱诗词,尤喜古诗词鉴赏,获国内诗词赛一二等奖若干,著有各种评论四百余篇。

【英子评诗】第24辑·品读熊东遨律诗中流水对之理趣美

【云帆】南国英子·芳辰存念专辑

【英子评诗】第23辑·品读高昌律诗中流水对之理趣美

【云帆清音】南国英子·金波荷花十二咏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八辑·英子浅谈流水对的理趣美之三

【英子评诗】第22辑·品读杨逸明律诗中流水对之理趣美(二)

【云帆美文】张金英·我的“温柔”老爸

【英子评诗】第21辑·品读星汉律诗中流水对之理趣美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五辑·英子浅谈流水对的理趣美之二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四辑·英子浅谈流水对的理趣美之一(上)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四辑·英子浅谈流水对的理趣美之一(中)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四辑·英子浅谈流水对的理趣美之一(下)

【云帆清音】张金英·谁嵌流云蓝缎里?悠悠飘到我家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雀奖 || 2021年第三季度8月份诗部入围作品及点评
【 咏怀绝句4首(中华新韵)】/ 魏杰
『绝句采珠』偶见桃花开又落,无端心动扰清修。
『绝句采珠』思念守成不动产,埋于心底莫发芽。
七绝.咏怀(十二首)
古诗词赏析方法 鉴赏古诗就是这么简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