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手艺文旅 | 濯水古镇私游记




濯水古镇是武陵山区少有的土家水乡,作为重庆旧城老街的典型,这里的街道多临河铺筑,足见其对水的依傍。


一排排土家吊脚楼建于石砌河堤之上,夜卧于此可谓枕下闻水声。


进入古镇,最先遇见的是一座距今300余年的古戏台,檐上惟妙惟肖的人物雕花在现今已是难得一见。


以一座戏楼作为古镇的封面,张扬一台后河古戏欢迎到访者,用“半台锣鼓半台戏”的激昂传达着濯水人心中的悲欢,不禁让人过耳难忘。


“两水润新园,绕岸轻波堪濯足;七弦萦古镇,连台好戏可清心。”台侧刻写有对联一副,勾画出古戏台的灵与气。


而像这样的对联在古镇各大院子多有散布,一缕墨韵就这样蕴足了古镇的文化底气。



一条条幽深的古巷细弄,一头勾联着古街,一头曲曲折折地穿行于一幢幢马头墙、小青瓦的徽派建筑群落,把整个古镇引宕得一波三折,仿佛有了音乐的节奏。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想那绵长清丽的诗意,也就这样从两旁老木楼的雕梁画栋、窗棂嵌花里抽绎出来。


据当地友人介绍,明末清初自水运来此经商的“詹氏徽墨”开启了徽商时代,而后商号、民居、会馆、私塾均与徽派建筑风格融合,并逐渐与土家吊脚楼群形成了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的独特建筑风景。



走过濯水老街“三道拐”,抬头就见著名的龚家抱厅,这里是我国物理学家龚沛光先生的旧居。“抱厅”可是称为土家族吊脚楼的宠儿。


龚家抱厅设计得十分巧妙,虽然临阿蓬江而建,但从街面一侧看过去,楼的正面朝街,而驻足江边,楼的正面又朝着江边。


于是一带萦纡的清流,一抹起伏的山影,就造就出这么一个神奇却恬静的院落,隔了外界的喧嚷,避了市井的诱惑。




自进入古镇,一路上途径了10多家绿豆粉馆。早在宋朝年间便有记载,黔江人喜食绿豆粉,宋人还将其列为“无人间烟火气”的素食二十品之一。


一家小食店外,婆婆已搭起了烙绿豆粉的锅灶,将石磨沥出的浆水倒入大铁锅开烙,馋的一旁小孙女儿嘴角口水直流。


烙好的粉会丝丝缕缕卷在簸箕里,用大竹筷夹起部分烫上10秒钟取出,“一碗汤粉淋上用牛肉、杂酱、牛肚或肥肠熬制的臊子,闻一闻,浓香四溢。”


据店主婆婆讲,一桶绿豆粉浆可以烙50斤粉,生意好的时候,她一天要烙4桶。


“别小瞧这一碗绿莹莹的粉,传自祖辈的手艺如今可是我们这一家人的营生。”


忍不住取上一碗,再叫阿婆沏一壶清茶,端一方竹凳,随古镇老人同坐屋外青石路,在汤粉香气与旱烟袅袅中有一句无一句的闲话起有关古镇的传说。



濯水,古称“白鹤坝”,重要的商业地理位置,使濯水自古以来便成为重要的驿站和商埠,自清代后期起,该地便已成为川东南驿道、商道、盐道的必经之路。


眼前再次回放起这段口口相传的历史。那些年,古镇商号遍布,多个染房、酿房、刺绣坊等手工业作坊热闹非凡。


山一程水一程,山外的风琴、口琴、自鸣钟、汽灯、手摇留声机等洋货被客商带到了濯水,操着不同的方言的人们不停地在水运码头上聚散,转而将蚕丝、桐油、茶、漆等远销山外。


见证了巴人的进退兴衰,目睹过秦人的金戈铁马,也承继着土家文化的交汇,历史,总是带给这座千年古镇意料之外的变故。



1956年后,种种因由,古镇的商贸逐渐萎缩,曾经居于此地或路过此地的他乡过客,未留下只言片语便匆匆踏上归途,喧嚣了百余年的商贸气息,也最终归于了一段残垣、一眼深井、一副壁画……


缕缕暖阳从道路两旁房屋夹隙中泼洒留痕,瞬间将时光拉回。


然而,当我们走上曾被千万双脚打磨得发亮的青石板时,似乎轻易间又将一道道邈远的历史融凝进去。


于是,赶紧闪身走进街边敞门的茶馆里,精瘦的茶博士拉出古色古香的太师椅,为你砌上一碗香浓的老鹰茶。


茶楼戏台上一出出古戏精彩绝伦:锣鼓声声,或高昂铿锵,或婉转悠扬;唱词漫漫,或如诉如泣,或义正严章。




“天下还有什么样的花我没有见过呢?

姑娘,天下的花都开在你这里了。

世上还有什么样的花我没有织过呢?

姑娘,世上的花你都织过了……”


阿蓬江上漂来一艘土家楠竹游船,船头土家妹子穿着俏丽的民族衣裙唱起轻灵的山歌。她的衣裙花布以三块彩织缀联而成,两端镶织彩色花边,远看似祥云彩霞,秀丽多姿。


而这方花布正是土家族的传统工艺品——土家织锦,它有一个更为动听的名字,叫做“西兰卡普”。


所谓“西兰”就是被面;而“卡普”,就是花,两句连接起来,就是一种“带花的被面”。过去土家姑娘出嫁时,都要在织布的机台上制作美丽的“西兰卡普”。



在古镇中游览,随意走进一间商铺,铺面不大却摆放着各种壁挂、香袋、服饰、旅游袋、坐垫、地毯等多种西兰卡普制品。


织纹的图案,或取于自然万物之象,或是各种风俗几何图形,或是原始象形文字图案,丰富饱满的纹样和鲜明热烈的色彩,十分抢眼。


老板幺妹介绍说,西兰卡普多以丝、棉、麻为原料,并用山里的红花、栀子、姜黄、五倍子等野生植物制成染料后染成,可是正宗的纯天然织品。



在古镇举办的文化活动中,经常会有织锦技艺传承人来此做演示。


她们坐在古式木织机上、用手一上一下地移动着木梭子,同时还不停地往梭子里穿着织布线。


经纬线在古老的织布机上逐渐变成表现山水、人物、花鸟树木、飞禽走兽等色彩鲜明、图案优美、经久耐用的织锦,仿若一场在黑白琴键上的演奏。


但是事实上西兰卡普的制作工艺远比演示的复杂。经过从染色到浆煮晾晒,而后打桩理线再到插扣、收羊角等一系列步骤后,这才轮到起机、穿梭。



如今西兰卡普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进入中国五大织锦之列,已收录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西兰卡普曾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后一代一代的土家人在讲述着这个传说的同时,这门手工技艺也被传承了下来。


而生活于武陵山区的濯水土家人,也在通过各种方式,更生动地向四方游客介绍家乡的美丽技艺。



文 | 张楠

图 | 吴元兵

编辑自《中国最美手工私游地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兰卡普的传说
[非遗]土家族织锦技艺
西兰卡普
挑花揽月水云间
“西兰卡普”
互动节目项目——湖南土家族织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