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谈科技创新与投资

前几年有一句话十分流行,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与过去的年代不同,现在一些企业家并不需要像前人那样经过漫长的积累过程将企业做大。或许只需要获得风投们的青睐就可以迅速地扩张。最终在资本市场获得丰厚的回报。

而事实上,在这一波又一波的科技创新创业大军中,能成功冲出的项目微乎其微。即使是被众多资本宠爱的项目,也不一定能最终生存下来。

当全市界都都在狂热的时候,很少人会冷静地去思考问题。而狂热往往就是泡沫发生的催化剂。当泡沫破裂,人们才会慢慢回过头来去思考当中的问题。

投资界有一个默认的准则:投项目就是要投人。投资看人,没错,但你能保证你看人的眼光准确吗?就像谈恋爱,为了得到别人的欢心,很多人会不惜掩盖自己的缺点,夸大自己的优点。连孙宏斌、许家印这样的老油条都可以被坑成这样,一般的投资人能看到些什么门路?

前几年,O2O火的时候,都冲着O2O去做。P2P火的时候,都冲着P2P去做。共享经济火的时候,都冲着共享经济区做。一个个前赴后继,投钱的投钱,烧钱的烧钱,扩张的扩张,然后该倒闭的倒闭,该跑路的跑路,死伤惨重还不自知。

其实,无论你投资什么项目,程序上和逻辑上都应该对项目有一个详细的分析和了解。拿房地产投融资来举例。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投一个项目,要做很详细的投资分析,从拿地价格、投入产品类型、产品定价、开发与销售节奏、融资方案、风险把控等等,都要进行精密的计算、研究分析与推演。甚至在自身没把握的情况下,还要聘请第三方咨询服务机构进行调查。

反观创投界,却往往是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什么共享纸巾、共享雨伞之类的垃圾项目都可以融到钱。当然了,也真的听闻国有的VC是收回扣的,所以即使是垃圾项目都投得津津有味,因为钱是别人的,回扣是自己的。

说一下这两三年最火的共享经济项目“共享单车”吧,曾经在市面上,共享单车平台最多的时候超过六十家。各种资本纷纷扎堆投资,生怕自己错过了发财的机会。明理的人,应该会看清楚当中的逻辑。我也曾经发表过(当然应该没几个人会看到)两篇网文指出共享单车的问题。某段时间其中一家还宣称已经实现了盈利,当时我就说,你就吹吧,尽管吹。无论从法理上,还是商业模式上,共享单车这类项目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是不可能实现盈利的。但是很多知名机构和科技大佬都纷纷跟投啊,所以全世界都认为这个概念是肯定会成功的。这就是狂热。

堆积如山的共享单车

江湖传闻一些投资人投项目最快的见一次面就可以投钱了,有的甚至还没见面就决定投。如果钱是投资人自己的钱,那么,我会觉得他们有胆识。但如果是属于基金的钱,我只会觉得他们不尊重投你们基金的投资者,也不尊重自己的职业。如果我是投资人,看中一个项目,无论这个项目多吸引我,我都会要求项目的创始人预计并列出未来至少两三年内的支出与收入、项目发展规划。哪怕这两三年是要亏钱,但要有一个客观的清晰的思路。直到现在我还在怀疑孙宏斌和许家印在投贾跃亭的项目的时候到底有没有聘请过专业机构进行尽职调查,抑或是有人收了巨额回扣?

我指的是要客观,而不是脱离实际地乱吹。比如你的项目才在刚构思阶段,市场认知度没多少,要拿的是天使投资甚至是种子轮融资,非要吹牛逼说未来两三年要收入多少个亿,有多少个亿的利润,那是空话。真正的投资人也不会相信这样的话。

当然,有一类投资人,他们要的并不是这个项目最终能否成功,能否盈利。有的人会问,既然他们不是要这个项目盈利,那他们干嘛要投这个项目?其实,一些前期的投资人,他们要的是尽快把项目的估值炒高,找到接盘侠,自己赚一笔后顺利退出。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或者是国企开始探索把自有资金投到一些项目中来,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比如成都的某国有资本投资了罗永浩的锤子项目,比如国家队参与了滴滴出行的融资。本人建议国家队也要十分小心项目的靠谱程度,投不准的话,国有资产不但没有升值,反而成了别人收割的韭菜收不回来。

世界上不存在永动机,也不存在1+1=3。就像任何事物都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一样,任何生意都逃不开最基本的商业逻辑。

在滴滴出行最火爆的那段时间,我就已经质疑这种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比如它之所以在当时比一般出租车要便宜,除了管理成本低以外,主要是依靠平台烧钱补贴。一旦钱烧得差不多了,形成了相对垄断,它的收费必然会上来。前期烧的钱必然要在消费者和司机身上赚回来。要不你以为这烧的钱是要做公益?不但这样,在政府监督到位时,平台的相关管理机制的完善也必然导致成本的上升,比如核实人员的身份,犯罪前科等。所有的必要成本上来之后,滴滴出行的打车费必然会上涨。但当它的收费比普通出租车还高的时候,你想反过来坐出租车,你就会发现那时候的出租车更难打。

其实,滴滴出行这个项目绝对是比共享单车这类项目要好的,因为滴滴出行是轻资产项目,使用频率还比较高。但个人感觉他的估值是虚高了,所以在估值虚高下进入的国家队如何把钱顺利收回来?

再举一个例子是自动化。很多媒体时不时就会标题党说什么“未来大批工人失业”之类的,因为人工智能与自动化代替了人力。对此,我是持不同意见的。我举个例子,无人值守这个项目前段时间十分火爆。特别是因为国内创业界的灵魂导师马云先生提出新零售这个概念以后。(其实我也不知道是不是马云提出的)媒体或者业内一夜写手看到什么零售业和互联网或者科技搭上边的,都盖个新零售的帽子。加个微信支付功能,新零售。被马云收购了,新零售。无人值守就是其中一个。媒体都炒作说这样很多人就要下岗了。真是这样的吗?一个商场,货架的商品摆放是需要人去跟踪的,店内的卫生是需要人去跟踪的,安全是需要人去跟踪的。这些都省不了。对,省了售货员。你的支付系统和设备也要有日常去管理,突然支付系统失灵或者断网了怎么办?几个小时不用做生意?你省下的劳动成本就转为别人为你提供的服务上。但很多新发生的事情你可能需要更多成本去处理。我说这段话并不是说我反对无人值守,事实上无人值守并不是一个新事物,那些自动贩卖机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有了,为什么突然因为有了微信、支付宝这种支付方式就可以估计几个亿呢?至于无人商店,我不是说这种项目步行,但需要时间,目前的话我不支持普通人去做,千万不要去做资本的炮灰。(自动贩卖机倒是可以去做做。)除非你有背景可以拿很多很多个亿的投资。马云就很聪明,一边说新零售的好,说无人值守如何如何好,一边自己的收购了大润发这种传统巨无霸。他自己也许也投一些新项目,但开始可能只投一点,等哪个真的做得出色了,他就直接收购别人了。

应用场景,行内很喜欢谈这个概念。但如果你细心去留意,很多应用场景都只不过是创业者自我陶醉想出来的一个情景而已,或者有的应用场景太超前,暂时还不适用。拿汽车无人驾驶技术来说吧,当你有一台能自动驾驶的汽车,你再不用烦恼于开车的疲劳。这个应用场景相当好,但一点也不实际。以目前来说,如果一台车又这种无人驾驶性能,那么他肯定是台很贵的车,一般人买不起。但如果我是有钱人,我为何不请一个熟练的司机呢?司机除了会开车还帮忙做一些其他事情,比如做保镖。一个富翁会把自己的生命交给无人驾驶汽车吗?我说以上也并非是觉得无人驾驶技术不行,而是觉得对于目前来说,都太早了,要市场化地进行广泛应用,个人保守估计起码要在20年之后。

我的题目说到创新,什么才是创新呢?有很多人会认为,创造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或者发明一种以前没有过的东西,那就是创新。我却不认为这样。我认为,真正的创新是这个发明或者这个点子能提高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前边所说的人工智能与自动化等科技创新,都是为了提高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但有的点子和发明并不是真正的创新,或者说还没有到创新这一步。比如共享单车,被誉为新四大发明。人们很容易就在附近找到单车并进行租赁,也随时可以归还,看似是提高了人们的出行效率。这是错的。用分析物理系统的思维来看,持有这种看法的人是把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共享单车、平台和社会公共空间这四个要素组成了一个独立的系统。完全没有把其他东西考虑在内。这个系统本身就错误的。它提高了使用者的出行效率,但因为共享单车占用公共空间,影响行人安全与违反社会管理等,实际上综合来说甚至大大降低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所以,科技创新必须把整个社会乃至大自然考虑在内,才能分析好坏。


资本往往是唯利是图的。一个产品的缺陷如果有万分之一的概率影响使用者的健康安全,要改善这个产品,将降低利润和产品的市场份额。如果没有任何监管,生产者往往会为了这部分利润隐瞒这个缺陷,无视使用者的安全。比如滴滴之前的几个命案(不好意思又要拿滴滴开刀)。一个有正常人逻辑的产品经理,不可能不会发现滴滴在产品设计上的严重安全缺陷。一个平台的管理者不可能不知道这个缺陷的存在。网上有一组数据, 2016 年深圳排查网约车驾驶员犯罪记录:重大刑事犯罪前科人员 1661名、吸毒前科人员 1425 名、肇事肇祸精神病人 1 名。(当然有部分人员可能重复统计)我并不是歧视那些曾经犯罪刑满出狱的人,也不是歧视那些吸毒人员或者市精神病人。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获得新生的机会。但这件事的是非不是在这一点上,千万不要拿什么“反歧视”来掩盖平台的问题,这是不道德的。因为这类人员重犯的几率比较大,作为一个网约车平台应该认真审核司机身份。技术上不可能做不到,只是成本问题而已。

事实上很多新兴的事物或者商业模式在发展初期都涉及合法性问题。比如一些网购平台,一开始时候充斥着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很少人办理营业执照,追责难等问题。随着监管的到位和平台技术的完善,这类问题才慢慢减少甚至解决。但这都不是你作为新事物用来逃避法律的借口。比如共享单车,很明显就是占道经营,占用公共资源去为企业谋利益,光这点就可以直接把摩拜、ofo这类平台直接砍掉的。公共自行车项目只能由政府来做或者政府外包其他公司来做,因为这一不能盈利,二需要社会资源配合。

难道那些投资机构和那些创新企业里面的高管们都看不出这些问题吗?这连路边卖菜的都看得出的问题,他们当然知道了。但是他们要的是赚钱,而不是真心想做产品啊。所以就使劲地投钱进去,几个月把规模做到全国各大城市,买通媒体记者们把平台吹得能上天。投资人、企业管理者、媒体甚至政府一起把故事讲得尽善尽美,想法设法把它推到股票市场,然后收割一波韭菜,那就完美了。

现在的很多初创公司都讲壁垒,因为有了壁垒就能守住自己的阵地。这种想法是没错,但你是否真的拥有自己的壁垒呢,还是自己想当然的优势?业界流行说大数据的时候,大家都说自己做大数据。业界流行说区块链的时候,个个都说自家的区块链技术很厉害。吹牛逼成了一种常态,就像贾跃亭吹牛逼说乐视生态多厉害,吹牛逼说法拉第未来多超前。很多东西是靠积累与沉淀的,除非你把技术专利和生产线、销售渠道等什么的都买过来。滴滴和摩拜、OFO等技术壁垒在哪里?没有。互联网定位是基于互联网地图的基础上做的,这是别人的技术,不是他们的核心技术。手机在线支付功能,不好意思,也是别人的。离开这两个技术的支持,他们什么都没有。所以在融了很多资金之后,他们有的开始发现这个问题,避不及待地申请自己的支付牌照和组建自己的地理信息技术部门。术业有专攻,人家百度、高德的地理信息技术是经过多年浸淫才有今天的,单单靠钱就可以堆上来吗?支付宝、微信支付、网银等,都是通过特定的方式获取的大量用户,形成使用习惯。中国大陆的后来者根本不可能有如此庞大的用户群。假如不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我敢说很多平台的市场份额马山可以掉一半以上。

所以,不要动不动就学贾跃亭吹牛逼说自家技术多厉害。对于不具备技术优势的企业,还是要在与其他平台分享利益的前提下去发展自己的体量。

除了技术壁垒,很多新兴平台形成的其实是使用习惯的壁垒。使用习惯这个东西真是要慢慢培养,如果是新兴事物,那么靠烧钱来占领市场份额是一种方法。但如果是已经很多竞争的市场,你的烧钱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成为别人的炮灰。

烧钱换流量和市场,这已经是一个被业界公认的真理。但为何有些公司烧钱烧到公司倒闭依然换不到流量和市场呢?其实无论是烧钱还是其他所有各类创业书籍或课程、名人提到的手段,都不是独立的。为什么有的人煎蛋好吃有的人不好吃呢?有的人会认为是蛋的质量,于是有的人拿着最优质的鸡蛋和油,还有最昂贵的烹调厨具煎蛋,都不如你邻居大婶做出来的好吃。这里需要的是经验与执行力。这也是很多创业公司的死穴。另外就是需要真实的市场。你这个产品是否真的有市场是很关键。就好像我国的皮蛋,在中国大陆是很多人吃皮蛋,但如果拿到欧美,无论你烧多少钱,也做不起市场。

要么就不要烧钱,既然烧钱了就要形成自己的优势。因为,既然你能烧钱,为什么别人就不能烧钱呢?

刚才谈到流量。对,互联网平台最为依赖的就是流量。如果没有流量或者流量太低,平台的估值也很难上来。但我不认为流量是唯一决定一个互联网平台估值的条件。只有有效的流量才是有价值的。

现在很多平台都在吹捧自己流量如何如何大,占领了人们的多少时间。其实我对此是反感的。过去互联网不够发达的年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无外乎报纸和电视、收音机。信息都是传统媒体筛选过加工过然后再传递到你的大脑的。而互联网时代确实又大大增加了人们接触各类信息的机会。并且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信息源。这是一种进步。按道理,这种进步会提高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效率,事实上也是这样。比如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晚上了解另一个半球的股市行情并进行买卖。比如人们通讯不再需要使用邮寄纸质信,不用等好几个星期才收到信。直接用微信对话,相隔万里的亲人都可以畅所欲言。通过电子地图了解堵车地段我们就可以提前改变行车规划。很多互联网的发明创造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效率。

但有时候互联网的进步又有其反作用。比如当人们沉迷互联网的时候,弱化真实社会的社交。互联网社交又往往不真实,对方可以把自己化妆得很漂亮,但你无办法了解其内心,即使对方在朋友圈发多么多的鸡汤,也不一定代表对方就是这样的人。社交是一方面,沉迷网游、互联网赌博、互联网诈骗等等,都借助互联网的特性加强了某些东西的危害。

说得有点远,回过头来看流量的问题。很多人喜欢白天刷今日头条或者其他信息平台,一是打发时间,而是为了了解最新资讯。在自媒体时代,信息量确实是大爆炸。但重复的信息量却是堆积如山。重要的新闻信息重复度十分之高,而把个人时间花在重复信息上是不值得的。不但存在信息重复的问题,还有质量低下的文章,假新闻,炒作网文等也严重浪费了我们的私人时间。还不如读本书来得有益。所以我认为像今日头条这类平台的估值是严重高估的。


像今日头条这类内容平台,影响估值最大的是流量。比如这几年曾经很火的直播、网红自媒体、短视频等等。很多平台估值一下子升到很高,一下子又跌了下来。就是因为维持不了流量。内容平台如果在内容产品上没有自己的过人之处,要保证流量的持续增长或稳定是几户不可能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坤鹏论:摩拜和ofo即将走到合并的岔路口?创业风潮再起人傻钱多
你的钱,是如何进入别人账户的 | S理财
资本赶着给美团和小红书上贡
氪记2016|我们采访了16家顶级投资机构:大家说寒冬结束了,现在开始踩油门
为什么有的公司年年亏损,却不倒闭?
阿里和腾讯, 谁能走得更远,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