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茶人传】季素英:武夷岩茶的后起之秀

茶人 / 茶识 / 茶闻                      点击上方蓝字体关注我们 ↑↑↑


全文共2630个字,阅读约需6分钟

季素英,1980年出生于福建武夷山市,茶叶加工高级技师,茶叶审评高级技师,特级制茶工艺师,武夷山市天地人和岩茶研究所创始人,南平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南平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青年联合会会长兼党支部书记,其云品牌创始人。

兜兜转转,仍是制茶人

季素英生在茶香悠远的武夷山,父辈不仅仅是农民,还兼顾制茶。但世道总不遂人愿,那时制茶收入低,还枯燥辛苦,父母希望季素英当老师,既光鲜体面又轻松。但心之所向,又岂能如此轻易磨灭,季素英即便当老师也无法放下学茶制茶,几年后,她也习得了整套手工制茶工艺,几年间兜兜转转,最终,她还是违背了父母意愿,回到茶行业做个制茶人。

武夷山家家户户制茶,季素英从小接触茶叶,味觉神经反射灵敏,茶叶入口便识风土味道。但虽有先天优势,季素英还是吃了很大的苦头。凡做过茶的人,都深谙做茶的个中滋味,那是千言万语也道不尽的苦。

一季茶至少耗时20天,上半夜做青,下半夜炒青揉茶,通宵是家常便饭。岩茶的工艺最为繁琐,30多道工艺,都存在很大的变数,诸如天气、加工环境、做茶手法等因素都会影响品质的形成。季素英正式投入制茶时,其任务之繁重,足以压倒一个身强力壮的男人。一个茶季下来,季素英最忙的时候尝试过通宵了34天,每天只能偷空休息两三个小时。这样的高压下,她不辞劳苦地抽空接待了来自全国的岩茶爱好者,可谓尽职尽责。

2008年是季素英制茶的一个重要转折,那一年,她遇见了武夷岩茶界元老级人物——叶启桐。叶启桐从事岩茶生产、制作及研究几十年,2007年就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是当地德高望重的老茶人。

岩茶制法靠代代相传承,季素英虽掌握了岩茶的制作工艺,但若无名师指导,想再进一步需百倍心力。前路漫漫,正当迷雾笼罩着季素英的制茶之途时,是与他的偶遇拨开了重重迷障。2008年,季素英在黄柏村的茶厂,在摇青时遇到了前来指导制茶的叶启桐老师。

若按旧时的老规矩,制茶是传男不传女的。但是在当今,制茶工艺的传承才是当务之急,规矩在这一前提下,是需要变通的。叶启桐欣赏季素英对手工茶制作的耐力与悟性,又因积极传承传统手工制茶的想法与他不谋而合,便起了收她为徒的念头。制茶传承任重而道远,不可轻率决定。他用了一年的时间去观察和考验季素英,2009年,终于决意收季素英为徒,此后倾囊相授,知无不言。

叶启桐给季素英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季素英的制茶工艺和思想走向真正的成熟。十年来,她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始终以学习者的姿态向其他茶人请教制茶上的疑惑,也始终坚持手工制茶技艺,不依赖机器,以保持岩茶的自然生命。

近年,季素英这一块璞玉终于开始绽放光芒,她的不少作品都受到叶启桐的肯定并取得荣誉。2016年,她获得海峡两岸乌龙茶制作技艺全国优秀制茶师,成为武夷山屈指可数的女性优秀制茶师。她拥有着自己的制茶大师工作室,其实力也是业界人士心折首肯的。

跟随叶启桐,季素英在制茶上越发沉稳,对茶人所需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清晰。相比起其他徒弟,叶启桐尤为欣赏季素英积极传承岩茶文化的决心与行动,武夷山上的制茶师中高手如云,但能继承他意志,肩负起传承责任的寥寥无几,而其中必定有季素英。

创辉煌,薪火相传铸新传

初见季素英,扑入眼帘的是她坚毅而富有朝气的眼神。她为人表里如一,究其一生都严于律己。女性要面临的角色的多重性,远多于迈入中年的男性所面临的挑战,但季素英以其坚忍、乐观、淡然,一直在散发着一种能为世人所汲取的,抵消岁月磨难的力量。

2007年,学有所成的她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其云”,意为坚持初衷,其余由旁人去评论。她拥有的其云茶园,土质属于烂石或者砾壤,园内沟壑纵横、终年有云雾滋养,这里产出的茶具备醇厚岩韵的特点。十年磨一剑,季素英已能独立完成手工制茶工艺,自成风格。

茶道贵相承,季素英还能深得叶启桐岩茶制作技艺的传承。她出品的茶叶在业内市场的浪涛翻涌中已成为弄潮儿,引无数消费者竞折腰。2011年,她出品的“其云肉桂”获武夷山市金奖; 2014年,季素英的纯手工肉桂摘得全国大赛“国饮杯”的冠军奖牌。

但作为一个合格的茶人,除了需要谦虚学习,具备优秀的茶园管理、制茶等技术外,更重要的是茶人的品德,“茶品如人品,做茶先做人”。

季素英重诺,她牢记师傅的教诲,茶叶的希望在于传承与教育。交往的朋友中不少人总喜爱称她“季老师”,并不仅仅因为她早年曾在学校执教,更因为多年来她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推广。她工作室里的员工,无论身居何位,她都会鼓励他们学习手工制茶。长期以来,很多学校都邀请季素英义讲岩茶文化,让茶文化走进高校。季素英每年都会抽时间出来给学生授课,到青年政治学院、武夷学院等院校教授手工制茶,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等院校还将即将出国的学生送到其云,希望让学子们在出国前体验民族遗产的精妙,增强文化自信。除了学校,今年“八一”建军节,季素英还到部队拥军,在部队里传播茶文化。

一直以来,季素英的爱都是深切而理智,对于子女的教育亦是如此。她一向以身作则,“立己立人”,希望孩子树立社会责任感。她认为,茶叶的制作工艺一方面可以教育孩子,另一方面,这是80后90后这一代人的职责所在,让老一辈的人看到他们实实在在地回馈社会。

她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从2015年起,便开始系统地推动慈善工作,筹备并发起的南平海峡茶业交流协会青年联合会,开展了“春蕾助学”爱心活动。季素英号召协会成员、各家茶企每年将制作好的岩茶捐出一部分义卖,并将义卖所得善款全部用于资助失学女童重返校园。

相辉映,一代茶人一代茶

季素英在事业和生活上,都坚持己见,从不轻易为人言和世俗所左右。她对事业的选择、学术的观点、技术的创新都证明了这一点。季素英工作室出品的手工茶制作稳定,只根据每年的产量来制茶,绝不因销售需要而过量生产,但茶叶价格并不高,她一直遵循师傅的教诲,只做百姓喝得起,喝得安心的茶,制茶到此境界,已然叫人敬仰。但她并没有止步,每年,她都向老一辈的茶人虚心学习和请教制茶经验,去各地学习制茶科学理论。

对于这些老茶人,最好的感恩是制茶的用心,诸多茶人的悉心教导就凝聚在她制作的每一片茶叶中,“继承优良传统是必须的。今后,随着对传统制作技艺认识和理解的加深、水平的提高,其云会有更多好茶进入市场。”

作为新一代茶人的身份,季素英未来会继续践行初衷,用自己的心力凝聚成一泡好茶,让茶香在全社会飘荡。

季素英制作的茶,灵气从汤水里,从滋味里,从香气里——从隐而现,从始而终。人若名丛,可谓不负盛名之列。

广东省茶文化研究院

茶事研究

文化传播

行业交流

期刊文献

专业培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茶趣】解读“非遗”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八闽工匠 | 刘国英,武夷山下的“一世茶缘”!
【专家讲堂】王顺明:“手工制茶”或“机械制茶”,最终讲究的是制茶技艺的技术含量
茶旅融合研讨 加入旅游和科技元素,加速推
其云岩茶新品首发│天地人和:贵不贵是市场的事,我只管茶好不好
走进武夷山,走近武夷岩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