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利益,是如何被“设计”的?
userphoto

2023.11.14 广东

关注
凡入世,必趋利。凡趋利,必有所图。凡所图,必与其被设计的“利益结构”相关。
大部分人,认为是自己在逐利,自己与利益之间是主宾关系。就是自己有自主选择能力,而利益不过是一个客体。
但是,只有真正能看清“利益结构”的人,大概会明白,实际上,利益才是主体,而自己不过是“利益结构”里被设计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客体而已。也只有看清这一点,才能稍稍寻找到一点“利益结构”的空隙,让自己正好能蹭一点“结构”的边边角角。
因此,所谓的“利益结构”,也不过是规划路径设计的更隐蔽的一层结构。因为它足够锋利,足够理性,足够二元对立,因此,必须以其它柔软的、感性的、多元的叙事模式,来作为其代言。
也正是“利益结构”的这一特征,个体最终只能是结构下的客体。毕竟,分辨主客体的位置,最终是以双方所处的位置特征来判定的。


01

利益结构,一定是二元对立的。
路径设计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分门别类的过程。也就是说,是遵循某种分类法和层级法,赋予不同群体以不同的收益结构。
因此,路径设计中,有多的,就相应有少的。其中的多少程度,则与设计者的“偏好”直接相关。“偏好”程度低的,也无法做到完全的均等,而只能是通过“做大蛋糕”的方式,让各个分类都同时获得更多。
所谓的二元对立,实际上就是这种相对差异。而越是处于结构偏好之上的群体,就会努力用可能的方式去维续这种“差异”。因此,同一群体内的个体,就会形成相似的习性。
并且,这种相似性维续的时间越久,这种习性就越会成为群体的共同印记,持续生发,最终,成为这个群体的一种身份“暗语”。
一旦这种“暗语”成型,也就意味着这个群体的“利益结构”成型了。个体去追逐的利益,是很难逃离这个结构框架的。
就像我们一直可能不知道,我们的生活轨迹,从来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一种有意的计划,更可能是对于生活频于应付的结果。我们在不断应付我们环境给到我们的各种“麻烦”、“打扰”,并在其中逐渐被植入了某种“暗语”。比如,“你只能这样!”“你别无选择!”等等,最后,我们就陷入到了一种疲乏和失望,然后认命。
但是,这种“认命”,更有可能的是一种存在于框架结构之上的默许。因为,你不认命,就可能要挣抢更多。
因此,二元对立,就被各种各样的“麻烦”、“打扰”给温情得掩饰了。


02

利益结构,是不容许漠不关心的立场存在的。
可以说,在利益结构之下的所有的路径设计,不管其叙事模式如何,最终都是为了形成某种相匹配的群体习性。
只要习性成型,就不可避免地带有相匹配的价值判断模式。因此,可以说,习性更是一种机制模式。这种模式给出价值判断,但又不会对价值判断提出疑问。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局限性”。
所谓的局限性,是基于个体的认知路径而来的,也就是受各种各样不同的规训而内生的。就像很多事情,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自然而然就发生了,但是个体是觉察不到其中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的。
因此,就个体而言,其任何表达,或者行动,只要是基于其社会身份之中的利益结构模式进行的,那么,也就足以导致符号暴力的发生。因为这些利益的表达或行动,其底层推动力,就是其习性。
习性,会让一个人的世界观,凌驾于他人的世界观之上,而不自知。
这种“不自知”,实际上早就带有了“预设”,是一种被设计的立场,被设计的观点。因此,只要在“利益结构”之中,那么,没有人能实现漠不关心。
比如,教育,往往通过灌输意义、思考方式,以及特定的表达方式,来形成某种主流化的文化资本壁垒。教育内卷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其对主流化的文化资本壁垒的一种呼应。就比如,分数这种现象,是与更优质的高等院校挂钩的,更优质的高等院校是与更高收益、更体面的工作相挂钩的。
那么,也就是说,越是强调分数,就越是承认这种利益路径的必然性和几乎的唯一性,也因此,必然地形成个体对“成功”的判断标准。
但是,这种标准实际上已经进入一种“境遇式”的狭窄理解。所谓“境遇”,是一种暂时的特定的环境遭遇,因此,在这种环境因素下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急功近利的。而这种利益路径的形成,并不是个体能决定的,而是基于一种结构层面上的有意设计。


03

但是,似乎谁都无法在“利益结构”中免俗。一方面是入世者,必为世事所累;另一方面,是累于世事,却难以察觉。这或许就是很多人陷入烦恼,却不知烦恼的死结,结在哪里的原因。
毕竟,利益无处不在,并且是基于某种自洽的幻象而呈现出一种自然而然的属性,某些宿命论,就是这样产生的。
但利益作为一种特定路径设计的特定产物,尽管是通过个体的各种争夺呈现出来的,但本质上,仍然是根据他们被路径设计后形成的习性所规约的。对于一个个体而言,能够吸引他的,一定是那些在价值和利益上更符合其出身、观点和实践的结构模式。
因此,我们可以说,并非是个体占据了特定的“利益结构”,而是特定的“利益结构”占据了个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制度性“误伤”:到底伤到了谁?
习性:另一种被设计的阶层“路径”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权利诉求
三个平衡层次理论:分析问题之万能钥匙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
干货!一文看懂企业股权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与结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