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播学大神之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 1890---1947)

库尔特·卢因 


库尔特·卢因又译为勒温,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是传播学研究中守门理论的创立者,心理学中'场论'和'群体动力论'的最先提出者,其群体动力论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层面和方法,被视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1933年移居美国,先后在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衣阿华洲立大学任教,担任社会心理学教授。1944年,到麻省理工学院创立了群体动力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直到逝世。

主要研究理论

 

把关人理论 


1,概念:把关人是大众传播媒介内部的工作人员。因为大众传播的一切信息,都要经过这些工作人员的过滤或筛选,才能同公众见面,所以他们便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 

2,研究的过程:“把关人” 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 (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关”(gatekeeping)一词。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把关人这一概念,现在已得到大众传播学者的普遍承认,把人的作用、性质也随之成为大众传播学的重要课题。   

3,在传播学中的应用:在传播学中,“把关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把关人”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把关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传播媒介是全社会信息流通的把关人;从传媒内部来看,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把关人,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来看,在新闻信息的提供、采集、写作、编辑和报道的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把关人,其中,编辑对新闻信息的取舍是最重要的。把关人的把关行为可以分为疏导与抑制。前者是指把关人准予某些新闻信息流通的行为,后者则是指禁止一些新闻信息流通或将其暂时搁置的行为。

 

 场论与群体  


1,概念:由于卢因把行为看成是人及其环境的一个函数或“场”,因而他的思想被称为“场论”。这里的“场”是借用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他与他的同事们应用“生活空间”、“自由运动的空间”和“场力”(即群体对个人发出的压力)等术语来从事一系列有关对变化的抵制和领导对群体的影响方面的研究。    

2,主要内容:卢因等人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群体行为是一种复杂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力的相互作用,它可以影响群体结构,修正个人行为。卢因在研究群体时侧重于连续性的问题而不是大小或形态的问题,他将群体叫做“准静态平衡”,即认为群体处于相互适应的持续过程之中,永远不会处于一种平衡的固定状态,看来是相对静止的,实际上却在缓慢地运动和变化。卢因的“场论”强调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人的内在需求未得到满足,便使内部的“场”产生的影响。人的内在需求未得到满足,便使内部的“场”产生张力,周围的环境可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其中内部“场”的张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群体研究  

1,主要的研究论著:群体力学的出现以及库尔特·卢因的首创性的工作成为演变中的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卢因的主要著作有:《社会科学中的场论》(1951年),《实验所创造的“社会气氛”中进攻性行为的模型》(1938年,与利皮特、怀特合著),《解决社会冲突》(1948年)。  

2,群体动力论的概念:卢因及其合作者以及后继者所创建和发展的“群体力学”的要点如下: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组织,群体中这些力包括群体在其中活动的环境,还包括其成员的个性、感情及其相互之间的看法。群体成员向其目标的运动,是从一种“均衡”向另一种“均衡”的运动。因为,所谓各种力处于均衡状态只是相对的,一个群体不会永远处于“稳固的”均衡状态,而是处于不断相互适应的运动过程之中。这可以比作一条在两岸中缓慢流动的河流,看起来似乎是相对静止的,而实际却在运动之中。群体行为便是相互影响的各种力的一种自然的然而又是错综复杂的结合,它既影响外界的环境,也不断修正组织内个人的行为。      

3,群体研究的主要内容:

(1)群体的目标:群体与正式组织有着共同的投入-产出结构,群体的目标与正式组织的目标有着相重合之处。然而,除了正式组织的目标以外,群体还有一个旨在维持群体组织,使之不断发挥作用的从属的目标。由于群体的存在有利于实现正式组织的目标,所以有必要采取措施以维持群体行动的内聚力和谐而提供一定的时间和手段,以适应群体的从属目标的实现。群体成员的相互信赖程度是群体是否有效的最重要的标准。凡是相互信赖水平高的群体,在意见和感情的交流方面明显地比较好,问题明朗化,群体成员的自我满足感、激励力和内聚力都较高。

     

(2)群体的内聚力: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以及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综合形成的,使群体成员固守在群体内的内聚力量。内容主要有:对群体的忠诚,对群体工作的责任感,对外来攻击的防御,友谊、志趣相投和思想水平等。当这种吸引力达到一定强度,而且群体成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时,便可形成具有高内聚力的群体。这种具有高内聚力的工作群体是一种有力的工具,既可用来、也可用来反对正式组织。  

(3)群体的规范:与正式组织中的程序和作业标准相对应,非正式的群体有其特定的规范,所谓群体的规范是群体的行为准则,其中的每个成员必须遵守这些准则。群体规范是不成文的规则,它并不规定其成员的每一举止,而是确定群体对其成员行为可以接受的一定的范围。对那些违反了群体规范的人常常由同伴采用各种形式来指出其错误。用来使人们符合群体规范的非官方的压力比起正式组织使人们符合组织制定的正式标准的官方制裁更为有力。而且,群体规范一旦形成,便会产生巨大的惯性,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个人的反应模式,约束着群体中个人的行为。    

 (4)群体的结构:与正式组织中明确的等级结构不同,非正式群体的结构界限模糊、不易辨认。在这个结构中,通常包含正常成员、非正常成员、领导成员和孤立者。群体结构是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是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以及观点、信念结构的有机结合。   

  (5)群体的规模:群体的规模与群体的领导方式有着一定的联系。参与式或民主式的领导方式使群体成员的权力和地位比较平等,因而比专权式的领导方式能吸引更多的成员来参与。与此同时,群体的规模还受情境的影响,即在不同情况下群体有着各不相同的最佳规模。在大规模的群体中,成员对专权式的领导方式有更多的容忍,因为他们感到威胁和缺乏安全感,只有较强的成员才试图表示自己的观点。这种情形加上其中小派系的影响,决策常常是妥协的带政策性的,而不是以事实分析为基础的。所以大规模的群体很难具有高效率。效率高的非正规组织主要指规模有限的群体。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闻传播学概念解析: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库尔特·卢因
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
群体动力学与行动研究
构建营销团队的内聚力模型
群体规范
白睿:群体动力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