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粤语是哪个地区的方言?有什么历史吗?

要说粤语,首先要从百越谈起。

西江一带,秦朝以前属于“百越之地”,但百越之地上的人们使用的是“百越语”,而非现如今粤语。

在“百越语”在岭南一带流行的同时,在遥远的中原,中国最早的通用语——“雅言”被越来越多的华夏先民使用并逐渐推广到各地。这种来源于《诗经》的优美语言,最后成为粤语最初的来源。

(网络图片)

“粤语形成于古广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语言学家叶国泉、罗康宁合著的《粤语源流考》首先提出来的。书中认为,粤语虽然以“粤”命名,却跟“古百越”的语言没有亲缘关系,它不是古粤地的土产,而是中原地区传播进来的。那么,“雅言”是如何在遥远的岭南地区逐渐发展成粤语呢?

史书记载,有史以来的中国第一次大规模中原汉人南迁,发生在秦朝统一中国之际。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下令五十万大军征伐岭南,此后还开凿灵渠沟通湘江与漓江,以保证军事上的运输。灵渠便成为中原汉人进入岭南的第一条主要通道。这些中原移民成了岭南最早的“雅言”传播者。此时,苍梧郡有华夏的“雅言”和百越各族的“百越语”同时流通。

黄振饶、冯绍溪、王元林主编的《梧州,岭南文化古都》一书认为,中原传入的“雅言”是在汉代逐渐最终逐步通行于苍梧郡的。在汉朝,岭南九郡的“交趾刺史部”设置于西江中部的苍梧郡郡治所在地广信(梧州、封开一带),此后广信也就成为当时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居于统治地位的汉族移民的语言自然就成为岭南的强势语言,加之统治者规定官方交际必须使用“雅言”,当地土著也就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于是“雅言”就在广信一带逐步流行开来。

多地方言融合演变

广信最终诞生粤语

粤语大部分由秦汉时期中原移民带来的,保存至今,是古代华夏民族的“普通话”。也就是说,我们梧州人今天说的粤语,基本上是保留较多中原地区古汉语特点的一种方言。这似乎有点匪夷所思,却有着历史足证。

自秦朝第一次大规模移民,“雅言”传播到南方后,中原战火不断。从东汉末年起,直至隋唐才逐渐安定下来。长期的战乱,让中原汉人更大规模地南迁,岭南历史又迎来了第二次大规模的移民潮。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整治安定的广信一带再次成为南迁汉人移民落脚聚居的首选地。

这些移民将中原的文化、语言带到岭南尤其是广信一带,从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和语言。而此时的中原地区战事不断,尤其是西晋时期塞外匈奴等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陆续建立起非汉族政权,在长达100多年间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态势,这段时期史称“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造成了中国长期的南北分治,使中原地区的“雅言”几乎荡然无存。而在遥远的岭南,汉族移民所操的“雅言”因为没有受到冲击,反而较多地得以保存了下来,从而跟中原的语言差异越来越大,最终脱离母语,自成体系,成为汉语的一种方言,这便是早期的粤语。

五胡乱华 (网络图片)

语言学家叶国泉、罗康宁认为,粤语的分布与西江有着明显的关系,因为粤语的传播是以西江这条水道作为传播路径的,粤语在西江中部的广信形成,借西江流域而向东西扩展,因此西江一带的粤语一直保持着相当程度的一致性,而远离西江水道的地区,语音就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繁忙的西江航运。 网友“ab8282”/摄

梧州能“生出”粤语,除了地理优势之外,还有着怎样的社会和人文背景呢?

“从事理来说,方言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即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主观条件即语言自身的传承性和融合性以及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梧州本地学者毛廷贵、杨祯海著的《梧州话源流考》认为,正是梧州已具备了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粤语才会在梧州应运而生。

毛廷贵、杨祯海研究认为,客观条件方面,汉武帝统一岭南后,广信(梧州)不仅政治局面稳定,而且工业发达、海外贸易活动频繁,儒道佛以及文化教育等意识形态活动活跃,这为广信话(粤语)的形成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与此同时,中原移民内部以及与广信当地人交际交流的北方话就是“雅言”。时间一长,北方话就会吸收以至融合进广信当地的古代汉语方言仓吾话及其他民族语言的要素,渐渐形成了新的古代汉语方言,这就是当时的广信话,也即最早的粤语。

毛廷贵、杨祯海认为,广信从汉代中期到唐代初年改为梧州时止,共七百多年,这七百多年足够让广信话(最早的粤语)经由上古汉语方言演变成中古汉语方言,即演变为汉语粤方言。

梧州文化学者陈侃言也认为,粤语之所“诞生”于梧州,其最主要的社会背景是梧州拥有成为语言“炼丹炉”的特质。自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后,中原移民南迁,难民、下放的官员和垦卒们纷纷到达广信,其时的广信既有本地百越各氏族的方言,又有北方中原战国时期六国的方言,十足一个语言文化的大杂烩、大熔炉。在南腔北调的彼此交流,中原官方用的“雅言”就成为大家的共同选择。

实际上,粤语是骆越语、南越语等古代“百越语”与古汉语诸方言融合、重组形成的新语言,明显的例证是,粤语和壮语有很多词汇的音义相同,粤语语法与壮语语法也有不少相同之处,如“人客”“鱼生”“水大”等。陈侃言表示,这种不符合通常的现代汉语语法规则的现象,正是粤语是以古代“雅言”为基本载体以及“雅言”与百越部落母语长期交流和互相吸收融合而形成早期粤语的最好凭证。

交州州治一分为二

梧州粤语稍异粤东

清朝同治年间梧州知府主修的《梧州府志》有云:“梧州音柔而直,稍异粤东,城郭街市多粤东人,亦多东语”。类似的古代史料都说明,梧州人说的是粤语,又“稍异粤东”,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时至今日,广信(梧州)是粤语的发源地已形成学界共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作为粤语发源地的梧州粤语“稍异粤东”呢?这还要从交州一分为二、广东广西分界说起。

赤壁之战后,孙权向南扩张势力,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交州州治从苍梧郡广信东迁至南海郡番禺(今广州)。另外士燮死后,为分化士燮家族势力,时任统治者将交州一分为二,另设广州,辖南海、苍梧等四郡,原交州治所则迁至交趾(今越南国之北方)。到了宋朝,朝廷以广信县为界,广信县以东称为广南东路,广信县以西则为广南西路,广东和广西由此得来。

陈侃言认为,正是从原交州一分为二,广州之设立后,广信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逐渐旁落至广州。随着广州在岭南地区中心地位的确立,以广州“唯马首是瞻”的珠三角又形成了一个更强更富庶的粤语经济文化共同体,粤语更呈稳定之态,并自我雅化。尤其是在近现代,广州粤语和香港粤语不断地“洋化”,大量吸收英语外来词,与梧州原生粤语又拉开稍异的距离。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普通话的强势冲击下,粤语日渐式微,一些粤方言区甚至明确提出了“粤语保卫战”的口号,试图保留住粤语这种古老的语言。在梧州,随着普通话教育的普及和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年青一代会讲地道梧州粤语(梧州白话)的越来越少,这令一些有识之士心生担忧。

(网络图片)

“语言是人类文化中一块不落的胎记,是最顽固的先人烙印以及血缘和亲情的紧密纽带。”陈侃言认为,一个国家需要一种主流文化,以方便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但文化应该是多元的,每一种声音、每一种方言都值得尊重。于粤方言区的人们来说,只有更好地保护和发展粤语和粤语文化,才能在外来文化的不断影响下保存粤语文化的精髓,抵制自身文化被取代的情况发生。

2015年梧州零距离网曾堆出专题《当我们的孩子不再主动说梧州白话》。2015年3月23日梧州零距离微信公众号也曾发布过探讨梧州白话的微信文章《点解越来越少细路讲白话?︱梧州白话VS煲冬瓜,你睇好边一个》

2013年8月,作为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广西库建设的一部分,梧州市语委办开展了寻找地道“梧州话”活动,确定了六名梧州市区方言发音人,他们把最具代表性的“梧州话”以语音形式录入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永久保存,以便将来深入研究和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民族语言文化遗产。同时,藤县、蒙山县的有声数据库建设工作也同步推进。在本地网络论坛上,一些市民也发帖呼吁政府将粤语的传承与保护提上议事日程,同时倡议大家热爱母语,鼓励年轻家长在家里以母语和孩子沟通。

2013年11月,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广西库梧州调查点进行录音录像工作,四位方言发音人围坐一台,用白话交谈,以文字、语音、影像“三合一”的方式收录和保存梧州市区白话资源。梧州日报记者 祝琳 摄

梧州大事记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建安二年(197年)

交趾刺史部刺史张津、交趾郡太守土燮,向皇帝上表请求改交趾刺吏部为交州刺吏部。

●建安八年(203年)

改交趾刺吏部为交州刺吏部,仍治广信城。

△苍梧郡治广信,领广信、猛陵、冯乘、谢沐、高要、临贺、端溪、富川、荔浦、封阳、彰平11 个县。

●建安十五年(210 年)

孙权派步骘为交州刺史。

●建安十六年(211 年)

交州刺史步骘迁州治到番禺(今广州市)。

(摘自《梧州大事记》)

来源:

梧州零距离摘选自《梧州日报》“梧州城演义”

采写:梧州日报记者 黄海志

摄影:梧州日报记者 麦朝枢(除署名外)

本文根据原文略有删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粤语自古源自梧州
粤语起源考究 -
“养方堂”广州记事征文二等奖作品展播(之一)
粤语源流考
秦朝是说粤语还是陕西话
粤语发源地是在哪里?粤语的发展历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