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7厦门市民营医院发展状况专项调查报告

中商情报网讯:近日,厦门统计局发布了《厦门市民营医院发展状况专项调查报告》,报告称,2016年末,厦门市拥有29家民营医院,其中经营场所为租赁的有19家,占79.2%。全部自有资金筹建的有12家,占50.0%;享受与公立医院无区别待遇的有6家,占25.0%;调查资料显示,困扰厦门市民营医院发展的问题更多的集中在人才引进,政策落地和政策束缚,社会认同度低及自身资金、资源的不足。

一、厦门市民营医院发展现状

据卫生部门统计,至2016年末,厦门市拥有29家民营医院,从业人员5126人,床位数2534张,分别占全市各级医院的24.8%、18.5%。我局通过召开座谈会和调查问卷等形式,收集整理24家单位有效调查问卷:

(一)民营医院的基本情况

经营所在场地情况。经营场所为租赁的有19家,占79.2%;场地自有的有3家,只占12.5%;划拨用地的1家;部分自有部分租赁的1家。

筹建资金来源情况。全部自有资金筹建的有12家,占50.0%;在自有基础上部分借贷筹建的有5家,共同出资筹建的有3家,通过借贷筹建的有2家,涉外投资的1家;自有基础上部分共同出资的有1家。

医保定点单位。市级医保定点单位的有23家,占95.8%,其中,新农合保险定点单位8家,省级医保定点单位4家,被调查的民营医院只有1家为非医保定点单位。

医保报销方面。享受与公立医院无区别待遇的有6家,占25.0%;其余16家则有不同程度的被差别对待,其中,遭遇报销项目受限的有7家、报销比例低于公立医院的有5家、报销门槛高于公立医院的有1家。

(二)优惠政策及人才引进情况

财政扶持情况。获得过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的有4家;未获得过财政专项资金扶持20家,占83.3%。

设备购买情况。近五年购买过大型医用设备6家,占22.2%,其中5家购买乙类设备,2家购买甲类设备;未购买大型医用设备有18家,占75.0%。其中,受制于资金和场地的15家,受困于医学影像、检测结果不被互认的10家,受阻于审批手续繁复的9家,受限于医院等级、规模等购置条件的8家。

人才招聘情况。认为招聘很容易、较容易、正常的为零;较困难和很困难的分别有13家、11家,分别占54.2%、45.8%。招聘途径主要是发布招聘广告的17家,占70.8%;由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的13家,占54.2%;熟人介绍的13家,占54.2%;高薪聘请公立医院专家的有9家,占37.5%;直接由医学院校招聘的有8家,占33.3%。

交流合作情况。近三年来与公立医院开展过人才交流与技术合作的10家,占41.7%;有公立医院医师开展过多点执业的6家,在民营医院本院医师中的比例最低只有0.5%,最高到20%。

(三)医院经营及发展情况

发展优势方面。以管理机制灵活见长的22家,占91.7%;医疗服务人性化立足的有20家,占83.3%;专科优势突出的有11家;产权制度明晰的有6家;市场定位明确的有6家;医疗环境优越的有4家。

发展环境方面。认为一般的有15家,占62.5%;较差的有6家;很差的有3家;评价很好、较好的为零。

宣传的费用方面。在媒体或公共平台宣传的费用占经营收入5%以内的8家;占经营收入5%-10%的4家;占经营收入10%-20%的4家;占经营收入20%以上的3家;没有宣传的5家。

行业部门监管方面。除了1家放弃表态,认为有关行业部门的监督管理过于严格的有8家;严格但可接受的有7家;正常的8家。

二、困扰民营医院发展的主要问题

调查资料显示,困扰厦门市民营医院发展的问题更多的集中在人才引进,政策落地和政策束缚,社会认同度低及自身资金、资源的不足。

(一)人才引进困难,人员队伍不稳定,交流与合作差强人意

民营医院普遍遭遇人才引进困难,由于体制原因,民营医院没有人事编制,就职人员在工龄计算、社保缴纳基数、职称晋升、人才引进政策都与公立医院存在巨大的差异。在人员队伍中要么聘请公立医院退下来的老专家,要么招收刚毕业的院校毕业生,形成了两头大的“哑铃”型人才结构,经验丰富知识结构合理的中青年技术骨干人才匮乏。在公办医疗机构招聘门户大开形势下,一些民营医院依靠高薪引进人才的受到限制,有一定经验和能力的医务人员更是把民营医院当做跳板,一有机会随时跳槽,导致了民营医院人员队伍不稳定,招人难,留人也难。医疗服务质量难以把控,就诊患者流失的不良循环,制约了医院的生存和发展。

近三年来,与公立医院开展人才交流与技术合作的民营医院约四成多,公立医院医师开展过多点执业的也只有四分之一,多点执业实施困难,主要原因:一是不被公立医院支持,二是执业程序操作不便利,三是对执业医师本人吸引力不大。

(二)政策落地困难,税费优惠政策和财政补助落实不到位

24家受访单位中,政策落地困难的15家,占62.5%;政策束缚的10家,占41.7%;未享受过任何税费优惠和财政补助的有5家。享受到自产自用的制剂增值税,自用房、土地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民营医院只有四分之一;获得过一次性开办补助、床位运营补助等财政补助的只有4家;享受到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的2家;享受到用水、用电、用气等同价政策1家。

(三)医保报销上的差别对待

九成五以上纳入了医保定点单位,但在报销门槛、报销比例、报销项目、医保预留保证金等方面存在受限,调查认为被差别对待的有16家,占66.7%;认为与公立医院无区别的只6家,占25.0%。尤其是在新农合医保的异地患者报销上,不认可营利性医疗机构发票,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票,又只接受财政发票,税务发票无法报销。然而,除了个别传统民营医疗机构,绝大多数民营医院在申办财政发票时均遭到有关部门拒绝。

(四)公共服务参与机会不对等

一是孕妇在社区医院建卡,由于建卡单位与公立医院直接挂钩,孕妇生产便顺势被推荐到公立医院进行,而将有助产资质的民营医院排挤在外,以致公立医院的产科一床难求,而民营医院产科的空床率居高不下。

二是慢性病管理、分级诊疗等制度没有下沉到民营医疗机构,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等结果不能互认,部分基层民营医院被双向分级转诊排除在外,导致老年病和慢性病病人流失。

三是部分120急救车接诊舍近求远,不顾患者意向,宁愿将患者运送至距离较远的公立医院,也不选择较近且合规的民营医院。

四是医保购药及家庭医生签约补助设置的不合理。参保人员需要在指定的社区服务中心才能享受免费500元的基金支持,承担着同样健康保健工作的民营医院则被无视。

五是手术级别受限。一些民营医院拥有优秀的医生和优质的设备,具备规范安全地完成手术诊疗的能力,但由于手术级别权限的限制,处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

(五)社会认同度低

社会认同困难的有20家,占83.3%。由于医疗资源和政策向公立医院倾斜,导致民营医院在规模和整体技术水平上与公立医院差距很大,医务骨干少,上门的患者也少,不得不投放广告寻求影响力,扩大存在感,却反而造成心理逆反,越是让人印象不佳,信任下降。尤其是“魏则西事件”以来,不少民营医院出现了就诊人数下降、医院声誉受损、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民营医院的社会认同度不断降低。

(六)经营成本高,融资难,扶持少

一是经营成本高。近八成民营医院租赁经营场,享受到自用房、土地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只有四分之一,实施用水、用电、用气等同价政策的只有1家,商业用地、用电等高额场地费、水费、电费、气费等的成本占用居高不下。

二是融资难。医疗行业本身的初始成本高,回报周期长,投资风险高的特点,更放大了民营医院的融资困难,资金方面存在困难的22家,占91.7%;存在两种及以上困难的13家,超过半数,占54.2%,其中9家受制于融资成本高,占37.5%;受制于垫付医保资金金额大、结算周期长的4家,占16.7%。

三是扶持少。24家受访单位中未获得过财政专项资金扶持20家,超过八成。由于没有公立医院可以享受的药品“零差率”的财政补助和自产自用的制剂优惠税费的落实不力,医药用品“零差率”政策对医药采购平台的限定,多数民营医院体量较小、采购数量上不去,基本失去议价空间,只能被动接受网络价格,压缩药品收益甚至抬高用药成本,或者放弃采购无法“用药”。

三、几点建议

(一)更新观念,为民营医院创造公平的外部环境

作为国家医疗服务系统中一支重要的补充力量,民营医院在发展中积极寻找并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也需要政府和媒体大众的客观对待。在认识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正确认识民营医院在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保障人民健康中的重要作用,主动将民办医疗服务纳入国民经济和区域卫生发展总体规划,推动多元化公共健康服务体系发展,推动市民健康一体化建设。

(二)推动交流和共享,积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建立与公立医院同等的用人机制,建立事业编制政策;加强公立医院与民营医疗机构的交流,包括就民营医院引进的高级人才(高级职称)在社保缴纳基数、职称晋升、人才引进政策方面与公立医院缩小差距、鼓励开展多点执业、民营医院医师开具的检查申请单定点公立医院也可生效、民营医院医生定期到公立医院进修实习,进一步深化人才交流和技术合作,激活人员流动,促进高端人才的优化配置,盘活医疗资源。

(三)打破体制壁垒,在市民健康体系中给予民营医院更多的机会

制定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医联体协作模式,同等享受医改成果。进一步淡化民营医疗与公立医疗概念,推动民营医院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真正把政府购买医疗服务的政策如:家庭医生签约,慢病管理,分级诊疗等下沉到符合条件的民营医疗机构;将有资质的民营医院纳入孕妇建卡后可供选择的医院范围;民营医院能参与120急救电话的接诊,使患者能够得到第一时间的救治;对符合条件的民营医院放宽手术级别权限的限制;解决异地报销的难题。引入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健康市场调查等第三方调查评价机制,积极提升医疗服务品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通过“医疗集团”、“医疗共同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等医联体模式,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培育健康服务产业集群。

(四)引导民营医院规模化、专业化、集团化

加强民营医疗机构监管、指导职能,建立民营医疗机构行业协会,提高行业的自律性。根据不同的设施条件、医疗技术水平拉开收费档次,在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服务的需要的同时,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逐利倾向,引导和鼓励民营医院区别于公立医疗体系的公益性,注重全科医院、注重基本医疗服务的着眼点,积极投向非基本、特需医疗、妇幼儿童、临终关怀等“特需”、“高端”等医疗资源稀缺领域,致力于特色的专业学科发展方向,主动解决自身发展瓶颈,推进民营医院的高水平、规模化、专业化、集团化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社会办医“十问十答”,深度解读行业政策变化
浙江如何帮民营医院牵头建医共体迈过四道坎
朱恒鹏:这就是未来社会办医的方向!
民营医院遭遇信任危机,大洗牌不远了?
公立医院改革利好民营医院题材股
对民营医院运营现状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