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听邱国鹭谈行业投资

《投资中最简单的事》是目前高毅资产董事长,前南方基金投资总监邱国鹭多年投资感悟以及经验的汇总,结合了在中国的实践,内容也是浅显易懂。本篇为其中行业投资部分读书笔记,感兴趣的同学建议阅读原书。

  • #护城河#

每三四年就得重挖一次的护城河其实不能算是护城河,而没有护城河就不断会有前浪死在沙滩上。在一个先发优势不断被颠覆、没有永远的赢家的行业里,只有勇于自我否定、因时而变才能生存。

  • #成长vs门槛#

多数人喜欢成长,但我喜欢门槛。成长是未来的,难预测;门槛是既成的,易把握。高门槛行业,新进入者难存活,因此行业供给受限,竞争有序,有利于企业盈利增长。低门槛行业,行业供给增长快,无序竞争,谁也赚不到钱。(门槛,即行业护城河)

  • #成长vs门槛:

白色家电行业2000—2005年增长迅速,但利润不佳,股价疲软;2006—2010年行业增速减缓,但利润大增,龙头股价上涨十几倍。拐点是2005年行业大洗牌,小厂退出,之后龙头企业在规模、渠道、成本、品牌等方面优势扩大,阻止了新进入者,行业格局从野蛮生长的无序竞争转变为有门槛的有序竞争。

  • #新兴行业看需求,传统行业看供给#

新兴行业讲的是需求快速成长的事,不必纠结于供给。而传统行业则只有控制供给,企业利润才能快速增长。过去12个月里表现好的传统行业要么是寡头行业,要么是淘汰落后产能的行业,二者的供给增长相对于需求而言都受到了有效控制。

  • #行业集中度#

很多人认为小股票的成长性普遍好于大股票。如果这是事实的话,那么大多数行业的集中度就会越来越低。但是只要关注一下工程机械、汽车、家电、啤酒、原料药、互联网等众多行业,你就会发现这些行业的集中度在过去几年都是持续提高的,这说明还是有许多行业里的大企业增长快于小企业。在这些行业里,低估值、高成长的行业龙头的投资价值就远高于行业内的小股票。

  • #未得到、已失去与正拥有#

以高估值买新兴行业而落入成长陷阱的是沉迷于“未得到”,以低估值买夕阳行业而落入价值陷阱的是沉迷于“已失去”。投资中风险收益比最高的还是那些容易被低估的“正拥有”。

  • #军阀割据#

有销售半径的行业(如啤酒和水泥),重要的不是全国市场占有率,而是区域市场集中度。在军阀混战阶段,企业为抢地盘打价格战,两败俱伤;到了军阀割据阶段,彼此势力范围划清,各自在优势地区掌握定价权,共同繁荣。从军阀混战的无序竞争过渡到军阀割据的有序竞争,是值得关注的行业拐点。

  • #没有门槛的高增长#

2011年新兴行业的股票表现乏力,其实也不足为奇——当一大堆钱涌进一个门槛不高、未来发展路径不明的行业时,失望是常有的事。没有门槛的高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太阳能股票近年来纷纷从高点跌落90%的案例值得好好研究。

  • #政策#

短线资金喜欢炒政策支持的行业,但从长线资本的角度看,国家限制的行业淘汰了落后产能,限制了新进入者。行业集中度提高,剩下的龙头企业的日子反而好过。

  • #定价权#

所谓的投资,就是牢牢抓住这个定价权。就像茅台,整天在涨价,日子太好过了,怎么提价都有人买,为什么呢?就是有这个定价权。而我们会发现另一些企业,比如钢铁和化工,总是没有定价权,稍微涨一点钢价得到的利润就被铁矿石涨价给赚走了。行业太分散,而且产品没有差异化,没有差异化就没有定价权,除非你是垄断企业。

  • #技术变化快的行业#

有的行业因为技术变化太快而很难有积累。最明显的就是高科技行业,电子、科技、媒体和通信技术更新换代太快了。再看空调跟电视,空调比较持续,电视就不持续,因为电视技术老是变。每两三年就更新换代一次,这样的企业很辛苦,要不要投资更新换代?如果不投,别人超过你,你的品牌就会受损,消费者也不买你的产品;如果投,投20亿、30亿甚至100亿只能做个两年。技术变化快的行业就是这样辛苦,而像可口可乐,一个配方可以一两百年不变。中国也有很多传统的东西可以几百年不变,这种不变的东西,反而能够有积累,他的长期回报更值得期待。

  • 通胀环境下买什么股票好?

常见的答案是资产资源类股票,因为投资者可以直接受益于价格上涨。更好的答案也许是那些有定价权的公司:通胀时他们可以提价,把成本压力转嫁给下游;通胀回落时,他们不必降价就享受更高的利润率。这些公司包括食品饮料等品牌消费品和工程机械、核心汽配、白色家电等寡头垄断的高端制造业。

  • #医改#

医药行业的特点是消费者(患者)、消费决定者(医院/医生)和消费支付者(政府/医保)三者的分离。以药养医模式促成了药价虚高和“大处方”,医改推进统一招标和按病种支付就是把部分决定权从消费决定者手中转移到消费支付者手中,从而实现对药价和药量的控制。医改是由消费支付者推行的,在投入有限的条件下,扩大覆盖面的前提是降价和控量,因此各国的医改对普药都是利空。

  • #医药股#

医药是个能出长期大牛股的行业,但是切忌以板块配置的思路去投资,因为医药股之间的差异性实在太大,有时有些个股洪水滔天,而其他个股依旧歌舞升平,是个自下而上精选个股的行业。A股市场中,医药股中鱼龙混杂,机会和陷阱并存,但是在2014年年初的估值条件下,陷阱多过机会。

  • #周期性成长股#

市场低迷时,周期性成长股是最值得关注的,因为它们的估值会因其周期性而被恐慌性杀跌,但业绩增长却能因其成长性而跨越周期。与非周期性成长股(估值不低)和新兴行业成长股(估值过高)相比,周期性成长股在当前股价下的性价比更高。

  • #季报#

历史表明,低估值价值股相对于高估值成长股的超额收益常出现在季报公布前后,因为市场对高估值成长股的业绩预期往往太高,因此季报容易失望;相反,市场对低估值价值股的业绩预期往往太低,因此季报容易超预期。近期业绩快报也凸显了这种预期差,直接推动了市场风格转换为低估值白马行情。

  • #零售业#

百货自身行业的几个问题:电子商务的分流;商业地产的泛滥削弱了既有商圈优势;有车族购物半径增大,渠道的可替代性增强;人工和租金快速上涨,但是现存畸高的加价倍率导致百货公司在经济低迷时无法转嫁成本。 过去40年美国零售业涌现了沃尔玛、家得宝这样涨了几百倍的大牛股,但他们是以价廉物美为卖点、以标准化全国扩张为增长模式、以郊区“Big Box”为经营模式的企业;相反,那些位于市中心核心商圈、高加价倍率的传统百货公司却长期股价低迷,许多之前如日中天的标志性百货企业最终都难逃破产重组的命运。

  • #电子股#

我对买电子股一贯谨慎的原因是,也许刚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成为iPad2的供应商,苹果又推出iPad3。在iPad2时最牛的供应商,到了iPad6、iPad7时可能就没你什么事了。前浪不断死在沙滩上。

  • #政府扶持的产业#

在政府对新兴行业的大力扶持下,光伏产业曾经的中国首富宣告企业破产。其实,创新从来不是政府管出来的,有些事就该交给市场,最好的管理是不管,最好的产业政策是没有。不该管的乱管,该管的食品安全、药品质量、环境污染又不管,是政府该转变职能的时候了。

  • #政府补贴的产业#

2010年许多人喜欢炒区域或行业政策,其实相关板块的超额收益并不持久。研究一下过去5年涨幅10倍以上的个股,港股、美股的中国互联网公司自不必说,看看工程机械、白色家电、地产、食品饮料等行业的龙头里出的十倍股,即可知好企业是市场里竞争出来的,不是政府补贴出来的。

  • #选马,还是选骑师#

二者各有道理。一个简单的原则是:对小公司来讲,骑师更重要一些;对大公司来讲,“马”本身的质量更起决定性作用。在A股上市公司中,好马屈指可数,好骑师凤毛麟角,所以我更倾向于选赛道——那些别人想进却进不去的赛道、那些一马平川没有绊马索的赛道、那些领跑者有先发优势的赛道。

  • #品牌vs渠道#

我近日在研究某消费品股票时,比较了两个公司,一家在品牌上有优势,另一家在渠道上有优势(三四线城市布点多)。在互联网时代,品牌的优势比渠道的优势更重要。因为随着网购的物流配送体系的完善,渠道的优势会渐渐被淡化;而随着媒体受众的碎片化,塑造一个品牌的成本已大幅上升。

  • #看历届标王有感#

砸钱只能砸出知名度,砸不出美誉度。品牌的形成需要时间积累,所谓三代出一贵族。广告越来越贵,但效果越来越差。新塑品牌越来越难,所以既有品牌越来越值钱。消费电子产品技术变化快,广告砸钱性价比差,砸了一堆钱后刚有知名度,产品更新换代了,又得重新砸钱。

  • #未来中国的行业趋势#

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太可能出现下一个辉瑞、下一个沃尔玛,但出现下一个卡特彼勒、下一个三星还是有希望的。从国际分工看,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这是国际贸易带来的必然结果,而且一个国家的长期牛股与其比较优势是一致的,如巴菲特在美国买消费和金融,这是美国的优势行业,但巴菲特在亚洲买的则是浦项钢铁、中石油、比亚迪这些在亚洲具比较优势的行业和公司。

  • #有品牌优势的消费股#

我更看好有品牌优势的消费股,这与如今媒体碎片化的现状有关。10年前有一半的人都在看中央电视台,那时广告的效果就好,现在大家看手机、玩微博、打游戏,分散的受众决定了重塑一个品牌的难度更大,成本也更高,所以品牌的护城河作用也就更不易被替代。

  • #国家的比较优势#

一个错误的逻辑是,因为美国的医药股占其总市值的13%以上,因此中国未来也要如此。为什么意大利的医药股只占总市值的1%不到,却涌现了阿玛尼、PRADA等奢侈品牌?难道意大利没有老龄化吗?这只是因为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不同罢了。

  • #选对公司#

前阵子在饭桌上,某投资界资深人士感叹说:“现在的上市公司,10家中有3家是骗子,3家是吹牛,3家是傻子,只有1家在做事,但做成做不成还不好说”。这话难免夸大,但是上市公司的良莠不齐也是事实。所谓投资其实就是寻找那些认真做事并且能做成事的公司,然后在市场一片悲观时买入。即便真如斯言,10家公司只有1家在做事,只有0.5家能做成事,2 000只A股中也能挑出100家能成事的企业来,而一个投资组合只需要20几只股票而已。弱水三千,但取一瓢饮,关键是你要能保证你喝的这瓢水的水质。

  • #蟑螂理论#

中国人说,祸不单行。美国人说,你从来不会在厨房里只看到一只蟑螂,此即蟑螂理论(Cockroach Theory),指的是一个公司一旦爆发出一个问题,其背后往往隐藏着更多的问题,因为如果真只有一个问题的话,一般会被解决或掩盖而不会轻易暴露出来。此理论特别适用于高估值成长股。

  • #估值与预期#

估值低的股票,大家预期不高,偶尔基本面有点起伏,投资者也不会太在意。高估值的成长股预期很高,只要有一点坏消息,人们往往认为暴露出来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股价立即跳水。统计表明,许多成长股一旦有一个季度业绩低于预期,之后数个季度业绩低于预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鉴古知今怎样选到大牛股
价值投资者如何止损
邱国鹭语录2【2011回顾1:医药】医药的特点是消费者(患者)、消费决定者(医院/医生)和消费支付者...
投资中最简单的事 书摘
成长陷阱
邱国鹭:成长陷阱,写在创业板估值上天之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