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朗诵、话剧、朗读、播音、演讲五种语体的区别

我声嘶力竭,无人听见!




  引言  


    一舟认为,说话才是一切语言表达的基础,尤其是朗诵表达的基础。说话是树干,分孽出了台词、演讲、解说、朗读、播音、朗诵等不同的语言表达范式的枝条。


  朗诵与话剧的区别                     作者:一舟  


   话剧和朗诵都是以有声语言表达为主要手段的表演艺术。但它们各自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却又有很大的区别:

   一、语言表达上的区别

        1、话剧的有声语言和形体语言多是具象化、生活化的语言,而朗诵的有声语言、特别是形体语言则相对更抽象化一些,有时可以有一些接近舞蹈的形体语言。话剧的有声语言表达追求生活感,节奏和韵律相对朗诵更贴近日常说话。

        2、朗诵的有声语言表达在说与唱之间,在生活感和说话感之间寻求张力,较之话剧台词,更需要音乐性和韵律感

        3、两者虽然都以有声语言表达为主,但在有声语言表达与形体语言表达的比重上,朗诵较之话剧,有声语言表达所占比重更大。

 

   二、身份感或角色感的区别

   话剧表演和朗诵表演都需要进入角色,要有角色感。比如《将进酒》,无论在话剧中还是在朗诵中,演员都需要进入角色,把自己想象成正在酒中的李白。但两者在角色代入和表现上有很大区别。

        1、角色的形似和神似

话剧是扮演角色。性格、语言、行为和服饰要尽量与人物原型逼真。不仅要神似,还要形似。

   朗诵则不是在扮演人物,朗诵只需要角色感,主要追求神似。主要在情感、语言、神态上贴近人物,而行为和服饰等则不必较真。

        2、单一角色和多角色

   中演员扮演的是一个角色,而朗诵中,演员可以是多个角色,既是讲述着有是人物。而且是在多个角色转换中跳进跳出。

 

   三、情节表现上的区别

   话剧中的情节表现是相对完整、细腻和贴近真实的。朗诵中,情节的表现是碎片化和简略化或虚拟化的。比如《老人与海》这个作品,如果作为话剧表演,老人的升帆、系绳扣和鲨鱼搏斗以及睡着等动作,都是演员的具体表情、动作等行动表现。而朗诵中,这些情节,则不需要或不全部需要演员的动作来实现。

 

   四、表演规定情境上的区别

   表演情境的抽象化和具象化。

   话剧中人物、事件的行动是在具体时间、地点、环境中的。

   而朗诵中的人物事件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则是相对抽象和虚拟的。如此,朗诵的情境有更大的时空涵盖,给受众以更广阔的时空想象。

   比如《满江红》,如果在话剧中,会把岳飞置身于或战场、或狱中、或朝廷。(史上有第一次北伐、第二次北伐、和入狱前所写之说,还有此词为明代托作之说。)

   而朗诵中的情境则可能是不确定的和模糊的。这样人们即可感受到金戈铁马的战场氛围,也可感受到岳飞的报国之心被压抑的心境。


  朗诵与朗读的区别                      作者:一舟


   朗读和朗诵,都是人类交流的需要,是人类以有声语言为主的表达形式。由于人类交往的不同需要、不同目的,产生了不同的表达形式或范式。一舟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研究朗读与朗诵的联系和区别。
        一舟认为,说话才是一切语言表达的基础,尤其是朗诵表达的基础。说话是树干,分孽出了台词、演讲、解说、朗读、播音、朗诵等不同的语言表达范式的枝条。

 

       1、朗读和朗诵的目的和功用不同,决定了两种表达范式的区别。

   一舟认为:人类任何行为范式和目的有关。
       刚和一个朋友争论合作人的标准问题。我说合作和交友不同,所以要求就不同,我们不能用交友的道德标准要求合伙人。合作的目的是项目目标和盈利。不能以个人情感喜好为之。
       朗读的目的是使听者从声音中学习文章的立意、构思、修辞等,而朗诵的目的则是通过声音感染感动受众,得到净化心灵的审美效果。

      提供给受者用来是学习还是欣赏,两者的目的不同,这决定了主体行为、表达形式和侧重不同。


      2、朗读和朗诵是两种语言表达范式。朗读是转述(张颂语),朗诵是表演艺术。

      朗读和朗诵最根本的区别是:朗读者是转述者.他就是他自己,他始终是他自己,他转达作者的话语,或作者所写人物的话语,他不会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这里虽然,朗读者转达作者的文本,转述作者的话一度转述,作品中人物语言是二度转述.公式是:我跟听众说----我转达达作者或文中人物的话语。说.而朗诵者要有角色感:我是作者,我就是作者写的人物,我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在说话。 比如,朗读《将进酒》,是在转告大家李白的话语,而朗诵《将进酒》就要把自己想象成喝酒时的李白在说话。    


       3、朗诵不是朗读的延伸或高级阶段。朗读也不是朗诵的基础或初级阶段。    

   有的观点认为:朗诵是“被夸张的”朗读,是朗读的舞台艺术表达形式。

   一舟一直认为,朗读、朗诵是两个东西。把朗诵当作朗读的延伸不仅是错误的,而且对朗诵是有害的。目前99%以上的学生的朗诵,几乎都是朗读加拖腔。网络、微信发布的朗诵几乎多半是一字一拍加尾字拖音的形式。

结果是读不是读、诵不是诵地怪胎。导致朗诵的生活感、真情感和音乐感的丧失!

         同时,朗读相对朗诵来说,没有孰高孰低之分。二者既不是包涵关系,也不是连续或延续关系。而是是平行概念。

         如果说说话是走路的话,朗读就是走队列,朗诵则是跳舞蹈。走队到和跳舞蹈都建立在走路的基础上,都是人体的运动,二者都有可观性和审美价值。但两者在目的、动作、节律和情感代入和表现上却大不同。朗读和朗诵也是这样,都是人的语言表达,但在表达目的.表达声音元素运用(字音、气息、形体、场景等),和节奏、语调、语流都不同。
        我们不能用队列行进的方式和标准去要求舞蹈,同样也不能用跳舞的方式和标准要求走队列。
       不同适用领域的两种范式是平行的,不能说朗诵比朗读更高级,更不能说朗读的提高就是朗诵。朗诵有高水准的,朗读也有高水准的。本无可比性!就象不能说东方红舞蹈比国庆大阅兵更好一样!


       4、从文本层次、受众接受角度看朗读、朗诵的关系

        1)文本:文字语言一一意象一一意蕴和情感
        2)朗读者:朗读的声音是文本结构的声音化形态把文字语言变成有声语言,朗读要求尽量原本地传达文本。受众感觉到的是声音化的文字或文本,声音背后的情感、意象和情境氛围等内在意蕴不是直接从声音本身获取,而是在声音文字的理解中通过受众自己的想象和思维获得的。受众接受、联想、想象和理解中、形成意象和意蕴。

朗读者的个人理解和情感创造性投入声音会强加给听众作品之外的东西。甚至破坏受众对作品的接近。
        3)朗诵者:文字语言变成声音语言,朗诵需要融入投入自我,要有二度创作。要有角色代入和情感融入。朗诵者的声音语言本身已包含意象、画面感和情感,受众在接受、联想、想象和理解中与朗诵者声音给于的意象画面、情感融合,共同形成和完成受众内心的意象、意蕴和情感。 

        4)由此,从受者接受期待看:受众在朗读的接受时更为主动,而在朗诵的接受时相对被动。


        5、主体角色状态不同,所以主体的情感代入不同。

      朗读者是作品事件的旁观者,而朗诵者要把自己想象成事件中的亲历者。打个比方,“我”受重伤了,我和旁观者,都可能发生情绪变化,但受伤者的痛苦的情感、表情、行为,和旁观者的情感、表情和行为是不一样的。

      所以,同样的文本,朗读的情感变化相对于朗诵的变化要小得多.


        6、由此,决定了朗读和朗诵的字音、气息、节奏、语调、语气、语流的不同,两者的副语言和形体语言的差异。


        1)朗读和朗诵的各种表达元素的运用上是不同的。

   朗读表情达意几乎完全依靠字音组成的词、句、段、语群等语音流。气息、空白、节奏、语调、语气等,主要作为语音流的支撑而存在。而朗诵,则把这些元素,作为副语言而存在,它们是表情和表意思的重要手段。

   除运用声音外,朗读和朗读都会有相应的辅助动作表情,既形体语言。不同的是,朗读的动作表情有转述者的特点,是随意的、生活化的,形体语言运用的数量少和动幅小,甚至没有形体语言。比如课堂朗读。朗诵的动作表情则是角色的表演性动作表情。是用来表意和表情的重要手段。(虽不同于戏剧的形体语言) 
        2)在字音的时值方面,朗读的时值在字音与字音之间的差距相对小,而朗诵的时值变化则要大的多。所以朗读的拖音相对短和用的少。

由此,因为时值或拖音的关系,朗读的字音处理上字尾延长音(一舟称字尾后音)的长度、拐度变化较小,而朗诵的字尾延长音的长度和拐度变化比较大。

        3)在声音的音色、音强、音量、语速的变化上,由于角色和情感变化的需要,朗诵要比朗读的变化大得多。 
        4)在停顿上,朗读以语法和生理停顿为主,朗诵则以情感停顿为主。

朗读目的是要体现文本语法、结构。朗诵停顿主要侧重的是情感节奏和音乐感的的需要。所以,朗读停顿特别强调尊重标点符号,而朗诵的停顿常常打破标点符号的限制。有时甚至在句号时也不停顿,而有时在没有标点处甚至在两个字之间随情停顿。

在停顿的出现频率上,整体来说,或在同一文章表达上朗诵在大多情况下要多于朗读。

停顿的变化上,朗读相对规整,而朗诵的停顿往往需要参差错落。
       5)轻重格式上,一般来说,朗读遵循规范的轻重格式,而朗诵常常根据情感和角色的需要突破轻重格式的规范。如妈妈一词,在叙述语气中,是规范格式,在角色撒娇和嗔怨的情态中则可能是轻轻格式或轻重格式,而在愤怒情状下则可能是重轻格式。
       6)朗读的语气是转述的语气。语气相对平稳,朗诵的语气是不同角色的语气。所以变化较大。

       7)在语调上,朗读的语调相对变化小,朗诵的语调则相对变化大。朗读的语流相对平缓,朗诵的语流则往往呈现出起伏跌宕的态势。


  一舟 初稿于2008年,修改完稿于2017317凌晨

  朗诵与新闻播音的区别               作者:一舟


   一直以来,人们把朗诵和播音相提并论,把朗诵和播音当作近亲关系。如不少谈播音主持发声的书籍,行文都是“播音、主持、朗诵的发声方法”,“播音、主持、朗诵的呼吸”云云。而我觉得朗诵和播音虽然都是语言的表达形式,然而两者实在是差别太大了。可以说是咫尺之间,差之千里也!

朗诵似乎更靠近歌唱,不知当时那个荷马在行吟时是怎样的节奏和旋律,但中国古代的吟诵,却是接近于歌唱的,比如宋词元曲。较之与播音的关系,现代中国的朗诵应该和吟诵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吧。

   下面我们从表达目的、主体、语流、气息、共鸣运用等方面探讨下朗诵和播音的区别吧:

        1、从表达的目的看,播音是为了向公众传递消息、知识和观念。朗诵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主要的以情感的感染力达到感染提升净化受众心灵,给受众一种审美享受。

        2、从主体角度看,播音者是公共媒体的代言人,他代表政府或某团体在说话。由此,他是非个人化的,同时,由于其目的是传递信息,所以,他的事件的剧外人、旁观者、叙述者和评论者。而朗诵是个人化的,朗诵者是剧中人,他是事件中叙述者、评论者,更是事件中的多个角色和抒情者、行动者。

        3、从情感的的角度看,播音排斥个人情感色彩,其情感是公众性的,类型性的、旁观者的。而朗诵则需要个人情感的融入,朗诵的情感有时是旁观者的情感,有时是剧中人的情感。同时,播音的情感仅仅是一种基调的表现,而朗诵的情感是细节化的具体的变化着的情感。

        4、所以,从类属上看,播音不属于表演艺术,更不是表演。而朗诵则像话剧、声乐、相声快板一样,是一种表演艺术类型。

        5、从表意和表情元素上看,播音主要通过语音来表达,朗诵除语音外,其语流中的气息、气口、空白(停顿)等副语言也作为表情表意元素、配乐、形体动作、表情都是传情达意的元素。

        6、从语流面貌上看,播音的语流是串珠式的,语流中的字音强调颗粒性。而朗诵的语流则高低、张弛、起伏变化相对大。

        7、从语流的节奏上看,播音的语流是相对匀速的、相对平稳的。而朗诵的语流则是变速的、波动起伏的。

         8、在语流的停顿中,相对来说,播音更多的是语法和生理需要的停连,而朗诵更多的是情感需要的停顿。同时停顿的时值上,朗诵较之播音要更富于变化。

        9、从语流的每个音节的时值(字音时长)上看,朗诵的字音与字音的时值差或说字音节拍,要比播音相对大的多。

        10、在音色变化上,由于情感表达的需要和语流状态提供的可能性,朗诵的音色变化要比播音大得多,对音色的使用种类也宽泛得多。

        11、在音高变化上,播音的音域一般不超过5度,朗诵的音节变化则往往要大得多。

        12、在音强的变化,朗诵的强弱对比比播音要明显得多。

        13、由于朗诵的时值变化大,出现很多拖音现象,加上朗诵的音乐感的要求,由此朗诵的声音对泛音的要求更高,同时朗诵中的字音中靠音现象更普遍更明显。

        14、在呼吸方法上,播音要求胸腹式联合呼吸。朗诵由于音色、音高、音长、音强和停顿变化幅度大的缘故,不仅仅需要胸腹式联合呼吸,同时也需要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

        15、从换气上看,由于停顿的特点不同,朗诵的气口和播音的气口注定不同,换气的方式也多于播音。

        16、从气息的流向看,在两个气口之间,由于匀速语流和字音时值相对较短,播音的气息流向一般是单向性的,气息来不及回流;而朗诵则不同,在两个气口间可以有不同幅度的多个气息回流的出现。

        17、从气息的深浅程度看,朗诵较之播音在深浅幅度的变化更大。

        18、从每个字音的气流的中心点和形状上看,播音中的气流中心点是相对稳定的,字音间的气流形状变化较小,而朗诵的气流中心点则相对变化较大,字音间的气流形状变化要相对大的多。

        19、播音的共鸣以口腔共鸣为主,以中声区为主,头腔共鸣用的相对少、胸腔共鸣相对用的浅。相对来说,朗诵以咽腔口腔共鸣为中心,同时带动人体的各个共鸣腔的共鸣来满足语流变化幅度大的需要。

        20、形体语言的区别

 

                 一舟写于2006

  朗诵与演讲的区别(上)              作者:一舟


   在实际生活中,不少人朗诵演讲不分。很多演讲活动变成朗诵活动,其实,演讲与朗诵,同是口头表达方式,同样运用口语、态势语等表达元素。但由于两者的社会功能不同、目的不同,由此,造成了他们在表达内容、表达者身份、表达心态、思维方式、语言等技巧的差异。

 

   1、语体的区别:

        演讲与朗诵,是两种不同的口头表达样式或者说不同的表达语体。

        演讲是口头知识性语体或政论语体,是论述社会政治问题、政治事件、社会文化现象、社会道德等的评论性语体。语言上多用陈述句、祈使句、复句。

   朗诵是口头文艺语体。是虚构和想象中的情境和情感的再现和表现。

 

   2、目的、功用的区别:

   演讲是社会政治、经济、道德、教育领域活动需要:说服听众接受一定的观念、思想, “是说服听众认识真实的情况(伊索克拉底语),演讲是为了让听众信服你阐述的道理。改变或形成受众的态度、激发受众的行动欲望。

   朗诵是艺术审美活动的需要。朗诵目的是感染和净化心灵带给受众艺术欣赏 。主要以形象性、抒情性、美感性为其基本特征。

 

   3、受众期待的区别:

   演讲接受过程中,受众心理是对演讲者所说的内容“真实” “对演讲者表现的“真诚”的期待。

   朗诵接受过程中。受众心理是对朗诵内容形式的“审美的”、“趣味”的期待。

   这种受众期待的差异,规范着表达者的感觉、思维、和表达。所以,演讲追求生活或逻辑的真实或真实感,朗诵则允许和需要想象和虚构。

 

   3、身份和身份感区别:

   演讲的表达是非表演性的,演讲不能扮演角色,演讲过程中只有一个自我,演讲者自己永远是自己,即使是演讲中在学某一角色行为或说角色的语言,也是在以“我”即演讲者的身份在“学”其样子或转述角色语言。

   朗诵是表演:要有角色感,第二自我。不管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主张演员与角色合一。是在还是布莱希特 “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朗诵是为作品感动,进入角色、抒发角色的感情,进而感染受众。

 

   4、表达者状态:

演讲人是在自己的身份中,始终在思考、在与受众直接交流。

朗诵者扮成角色。在角色的身份、角色性格和行为中,抒情、思考、自语、注视等、艺术感 情境感

 

   5、思维方式的差别:

   演讲主导思维是逻辑思维。

   朗诵主导思维是形象思维。

   虽然朗诵也有逻辑思维的因素,演讲也有形象思维的因素。

 

   6、表达情境感的区别:

   演讲的情境感,主要是在现场的情境中。

   朗诵的情境感,主要是在作品的情境中。

 

   7、对象感的区别:

   演讲者直接和现场受众直接交流。时刻要对受众说的感觉。演讲者需要心中时刻有受众。

   朗诵者以角色的身份和观众间接交流。而且这种交流只有在一种“告诉”情境中才需要。更多的时候,朗诵者需要忘记受众,心中只有作品情境和语言。

      (未完待续)

       

     一舟写于2010年初

  两个图看几种表达语体的关系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关于朗诵与演讲、朗读、新闻播音几种语体的区别
一看就懂的播音发声基础
“字正腔圆”在播音中所代表的意义
怎样锻炼口才
主持人与播音员有何区别
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表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