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所谓良师,不过是坚守良知

所谓良师,不过是坚守良知

卜庆振



从百度百科上,我搜索到的“良师”一词,是指使学生得到教益的好老师。在孙明霞的《只为做一个良师》一书中,我读到的良师,却是一个从学生那里得到良好反馈,坚守良知的老师。


何谓良知,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不加思索就可以得到的,出于人的本能与天性的意识,就是良知。把这种意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体察生命,影响生命成长的老师,就是良师。正如王守仁所说:“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孙明霞就是这样,用“心之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于是,她获得了改变学生生命状态的“第101种方法”,创造了“没有恐惧的课堂”,让成长成为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自信地发出了“教育,需要不妥协”的声音!


01

良知是从学生身上获得的“知”


目前广为流传的心理学派系NLP有个概念,叫作“原本具足”。意思是说许多潜能是我们生命中本来就有的,只不过,我们现在需要通过一个个条件,重新在自己的身体里找到并激活。良知是我们原本就有的,但为什么有的人找不到了呢?大概就是没有找到激活良知的法门吧。


在孙老师的书中,激活良知的密钥是学生。在《学生让我学会当老师》一文中,孙老师举了一个中等生XY的例子。工作时间久的老师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教师关注最多是表现积极的或者是经常捣乱的学生,面对那些沉稳、安静的学生则往往会忽略,这本来是许多老师常有的现象。但孙老师却从XY的来信中,体察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她觉察到:学生不找我的时候,我没有主动找过学生,并没有做到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就像XY这样安静、懂事的学生,从他写给我的留言中,看得出他敬重老师,多么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但内心又是那么的胆怯、不自信。我想,还有多少个XY,或许都被我忽略了?


教师的良知从哪里来,就是从与学生交往的点滴体悟中来。孙老师从XY那里获得的体悟,仅仅是因为XY同学的留言吗?留言只是一个契机,其根源还是孙老师的良知,她原本就有的那种博爱的情怀。只是,通过XY的反馈,孙老师得以体察,有了这种觉察,我们可以想象,孙老师在此后的教育教学中,一定会有了更多关注各类学生的举措。


最重要的,是孙老师的这种体察不是偶尔有之,而是时常有之。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回忆那个永远的九班》一文。这是孙老师16年前的青葱记忆,那时,作为一个班主任,她与学生有了更为深入的交流,对学生的生命也有了更多的观察和认识,所以,这一年,带给孙老师的是满满的收获与感动。而这些收获的背后,是从学生身上发现问题,然后调整自己,再回馈给学生,如此循环往复才获得的。



书名:《只为做一个良师》

作者:孙明霞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0月


这一年,她遇到了许多头疼的问题,学生抄作业、学生害怕开家长会、学生有了青春期的萌动……这些,都触动着孙老师的“良知”。如果不是良知,她会带着自己上小学的儿子和学生一起上晚自习,只为改掉学生抄作业的毛病吗?如果不是良知,她会用不告状的方式召开家长会,给孩子更好的家校成长空间吗?如果不是良知,她会在下雪天忘情地和孩子们玩雪,获得孩子们的信赖,陪伴他们度过青春期的萌动吗?如果不是良知,她会在蔷薇花刚刚盛开的时候,就激动地叫上一个小女孩去赏花,只为这个女孩曾经问过蔷薇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吗?如果不是良知,她还会在分班之后对这些孩子念念不忘,抓住一切机会帮助他们化解矛盾、分担忧愁吗?


良知不是只有孙老师一个人拥有,而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为什么有的老师却说,自己已经变得无动于衷,如何找回泯灭的良知呢?


02

良知的找回从体察内心的不安开始


关于良知的泯灭,经常有老师将原因归结到外在,以各种环境的制约为借口,推脱自己。许多大的环境我们的确不能改变,难以有所作为。想要好的改变做不了,就可以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乃至变本加利地,去适应乃至讨好自己原本讨厌的教育怪现象了吗?即使许多事情我们做不了,我们仍然要知道,哪些事情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做!不去做自己良知中认为不能做的事,就是坚守了自己的底线。这个底线从哪里来,就是从体察内心的不安中来。


孔子在回答弟子宰我的问题时说,“女安则为之!”如果你觉得心安你就去做,如果觉得心不安呢?就不可以去做。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我们对待学生,对待教育,有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如果从人的本心出发,以不安为反省之机,那么良知就不会泯灭了。


在《被罚站的学生》一文中,孙老师发现两三个学生站着上课,她于心不忍。在理解班主任的惩罚初衷的同时,她用自己巧妙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免除罚站。之后,将事情写成文字发表在博客上,惩罚学生的年轻班主任看到这篇博文后,不安的心被惊动,主动认识到自己方式的不妥,免除了此种惩罚。


这就是良知感动人的力量,她无声无息,无影无形,却又无处不在,无坚不摧。其根源,就是体察自己的内心,觉察到不安后主动去改变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而再次得到心安。这份觉察,为何有人越来越淡漠,甚至丢失掉了呢?

绘本《尼尔森老师不见了》,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尼尔森是学校里最文雅的老师,她温柔得像一块随时能融化的甜奶油,可是学生们都不买她的账,课堂变得一团糟。结果,尼尔森老师不见了,一个阴森森的代课老师来了,她是一个真正的女巫斯旺普,说一不二,布置很多作业。孩子们开始想念尼尔森老师,上天入地地寻找起了尼尔森老师。于是,尼尔森老师回来了,老师上课有规则了,学生也懂事了。可是,斯旺普小姐又不见了。


在这个故事里,尼尔森老师尽管通过转变才得以更好的掌握课堂,但她没有丢掉的是自己的本心,是良知。在现实中,或许有许多老师像尼尔森一样,有过痛苦的转变。从美丽的天使转变为可怕的巫师。遗憾的是,很多人在巫师阶段没有再次回到最初的自己,而原因,可能只为了更好的控制课堂。在这种情况下,对内心不安的觉察就会渐渐减弱,因为内心越来越冷漠,越来越冰冷,自然就会减少那些内心深处温暖的良知的存在。


所谓良师,不过是坚守良知而已。这句话说起来是如此简单,回顾孙老师走过的三十几年,却不知有多少艰难?因为,无论是贫困还是富有,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能坚守这份良知,该是需要多少力量和勇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只为做一个良师》读后感
好老师不一定是名师
金星的顺口溜
亦师亦友
良师不易,经师更难
【湖北】张随东|良师匠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