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营销人必读干货:2017年营销趋势的5个关键词

来源:优拓互动


关于2017年的营销趋势,不妨先从一支口红说起。


今年10月,圣罗兰ysl星辰系列唇膏刷爆各大社交媒体,微博上相关话题阅读量超1000万的不下10个,百度指数其间增长1300%,成为2016年营销领域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Ysl口红'百度指数走势图)


口红热销的背后,广告主的营销推广、消费者的推波助澜、'口红效应'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口红效应'是指在经济萧条的市场背景下,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奢侈品'反而因可满足消费者的购买欲而热销。)我们不妨看看在这场'口红热'中,那些微信大号都是怎么卖口红的?

  

从相关标题可以看出,微信大号笔下的口红早已经脱离了'唇部化妆品'的定位,巧妙地与'两性情感'挂钩,甚至上升到'女性独立'、'价值觉醒'的精神高度。这些擅长赋予物质以'感性要素'的电商们,成功地从眼花缭乱的互联网营销环境下脱颖而出。


一管小小的口红可以折射出整个营销环境的变化。2017年,营销内容生产、营销渠道、消费者心理需求等层面将发生哪些重大变化?下面我们将从五个方面来分析2017年的营销趋势。


关键词1:精神按摩

消费升级背景下,除了'物质刺激'更需要'精神按摩'


这是一个物质充盈的时代,消费者变得日益精明,广告主想一掷千金就赢得消费者注意力的时代一去不返。对营销人而言,这不一定是最坏的时代,但一定是最需要思考消费者'痛点'和'痒点'的时代。

  

营销人过去挂在嘴边的'用户洞察',2017年或将转为'精神按摩'。信息纷杂、渠道多元、垂直领域意见领袖频出的消费升级时代,'精明'的消费者们,很难再因为一则平面广告或者TVC而做出购买决策,'一击即中'的伏击策略沦为一种奢侈的愿望。而胜出的,将会是充满耐心的、日积月累的'按摩策略'。

  

'伏击策略'与'按摩策略'的最大差异在于,后者弱化了目的性,加强了产品、品牌与生活本身的交融。当用户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刚需'已被基本满足时,必然对进一步的'感性需求',例如无聊、孤独、逃避、宠爱自己、审美追求保持高关注度,与此同步,用户在情感层面的隐性需求也成为营销人创意传播的主要出发点。

  

以2016年航班管家与新世相联合发起的、引发朋友圈地震的'逃离北上广'营销活动为例。一场为用户提供'行动力解决方案'的营销活动,无非就是顺应了用户内心的感性需求。你不是想走吗?不要犹豫,现在!马上!立刻!这种顺着毛捋的'精神按摩'大法,总是像海上的九级大风一样,为用户内心的渴望鼓足风帆。


关键词2:技术猎场

营销仍是围猎感官的竞技,技术让感官得以延伸



消费升级,是不是意味着用户已经完成了从低级趣味向中高级趣味的进化?事实显然会打脸。只要大胸妹子、长腿妹子、网红主播、90后白皙小鲜肉还在接受万千宠爱,用户对感官享受的追求就不会停止。相应地,营销人满足此类需求源动力就不会凭空消失。

  

然而,传统的刺激方式已难满足见多识广的消费者,技术的进步在这样的情形下就显得尤为关键。从过去的图文,视频,到VR\AR技术的普及,营销人将借助更多元的互动技术,为用户提供完全区别于以往的沉浸式体验。

  

这种体验是新奇的、立体的、活生生的,用户的注意力几乎不用'招揽',就会自动被拉过来尝鲜。利用新鲜的互动技术'围猎'用户的注意力,这将成为2017营销人的重要功课。

  

目前,技术已经让许多脑洞大开的想法不只停留在科幻小说之中。2016年底,百度和肯德基线下门店就发起了一次'刷脸吃饭'的营销活动。百度的人脸识别技术和AR技术能通过识别、分析用户面部特征,判别用户年龄、性别、颜值甚至情绪,并以此为依据提供AR互动游戏和个性化点餐服务。

  

充满科技感的技术手段刷新了过往'进店只吃饭'的消费行为,让'点餐'这一个曾经枯燥乏味、容易造成消费者流失的过程,变得游戏化、趣味化,反而成为吸引消费者到店消费的一大亮点。且对于传统餐厅来说,大数据和用户画像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帮助企业实现营销主动化和品牌人格化,提升餐厅效能。相信在2017年,消费者还将会体验到更多类似由技术促成的、刺激感官的新鲜消费方式。


关键词3:媒介焦虑

流量依然有价值,但受众的精准化更为重要

  

有了优质的内容和技术的助攻,如何让它们以正确的渠道找到精准用户就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年9月,Facebook和国内的微信公众号平台陆续爆出流量造假丑闻。在日益碎片化的媒介环境中,许多营销人对如何驾驭媒介接触点并不自信。

  

论是所谓的营销1.0时代还是4.0时代,广告主和营销人的关注重心,始终是'目标用户在哪里?''媒介投放上如何实现高性价比?'如果说,在过去媒介稀缺、供小于求的时代,传播渠道们可以躺着数钱,那么如今暴增以至泛滥的媒介渠道就必须一改傲慢的姿态,奋力追逐那些稀缺的优质内容。

  

海量的媒介渠道、稀缺的优质内容点状分布,这导致用户和广告主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媒介焦虑'症。用户需要同时关注N多个资讯平台,以期不要错过有效信息;纷乱的媒介现状,更加大了广告主们瞄准目标用户的难度,无论2017年精准营销的主流方式是什么,将营销内容投放到单一媒介的方式都会被视为'下下之选'。



为了实现媒介的精准投放,基于大数据进行自动化广告位买卖的'程序化购买'收到追捧。据eMarketer最新预测报告,中国广告程序化购买的支出将在2017达到167.4亿美元,增幅51.5%,占中国网络展示广告的58%。借助技术的方式,实现垂直渠道的精准投放和科学搭配,是广告主2017年主流的媒介投放方式之一。


另一个受广告主青睐的,将是场景营销下的信息流广告。在移动社交的用户场景中,如何在不打扰用户的前提下,同时实现广告触达?信息流广告已被视为上述问题的首选解决方案,该类广告还能通过用户的社交关系链实现二次传播,在用户体验和精准营销两方面达致相对平衡。


无论是国外社交巨头,诸如Facebook、twitter,还是国内诸如百度、今日头条等平台,都已经先后加入了信息流广告的竞争行列。类似百度从原有的搜索业务延伸,通过深挖其多年积累的大数据优势,将原生广告穿插入于目标受众的新闻信息中,让个性化资讯找到用户。

  

现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优势正在逐渐显现,互联网平台基于数据的智能推荐将发挥更为强劲的竞争力,尤其是掌握搜索引擎这一优势的百度,能用'搜索+推荐'两条腿走路,进而实现精准信息分发。随着用户对Feed流广告的接纳度不断提升,广告主们在2017年也势必大幅利用其优势,获取更精准的垂直流量。


关键词4:MOL(Micro Opinion Leader)

人是最有说服力的渠道,从KOL到MOL越垂直越有力


2017年,垂直流量会显现出比大流量更有效的力量。消费升级的趋势是从'很多'到'合适',是从'可供选择的'到'我喜欢的',量大和个性化需求从来没有必然关系。于是,从前那些追求'大而全'的媒介开始失效,'数据造假'就是媒介朋友们'素颜'后的真实面貌。

  

问题暴露的地方恰恰证明了2017年营销媒介的趋势:精准的垂直渠道才是消费升级后细分用户群的'藏身之处'。营销人费尽心力生产出的营销内容,必须通过垂直渠道相对精准地触达个性化用户群。

  

传统媒介在消费升级时代下的失效,引发媒介焦虑的下一步,将带来2017年媒介渠道的进一步自我革新和迭代。在过去的2016年,无论是传统媒介还是新媒体均变动频繁,诸如,原上海早报双雄之一的《东方早报》停刊,'界面'内分离出独立的短视频品牌,这些变动无疑都可以视作媒介焦虑状态下的应激行为。

  

但组建垂直领域的'领袖力量',包括媒体品牌和个人品牌,或可成为媒体变革的长久之计。据AdMaster《2017年数字营销趋势报告》中的数据显示,72%的广告主会在2017年增加社会化营销的投入,其中63%的表示重点将放在网红、KOL的推广上。


  

广告主之所以向垂直新媒体渠道倾斜,所谓的具备高性价比的MicroOpinionLeader(微型意见领袖)贡献很大。道理很简单,用户们对成本居高的户外广告视若无物,却能够因为'垂直网红'的一句'良心建议'而做出斩钉截铁的购买决策。

  

这仍然符合传播学中意见领袖的'信任感'和'影响力'特征。微型意见领袖在垂直领域的专业度已得到用户的广泛认可,她们在该领域内将带来更高的互动性和转化率。效果倒逼决策,广告主看到了MOL的细分潜力,自然在渠道选择上厚此薄彼。从KOL到MOL,越垂直越有力将成为2017年媒介选择的必然趋势之一。


关键词5:人工智能

渠道碎片化难以捉摸,大数据和算法将细化营销颗粒度


细分,再细分,再次细分……在无技术助力的极端情况下,人类很难应对信息爆炸带来的渠道碎片化趋势。垂直渠道往纵深处走,最终很有可能被'无限的加法'吞没。求助于擅长处理海量用户数据的大数据算法,正是2017年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必然趋势。

  

广告主与用户的互动,既可以是广告主变身'千手观音'主动出击,也可以是利用大数据技术随时记录用户在各个消费环节的行为轨迹,通过算法将广告推荐给可能有购买需求的用户。前者受限于广告主的预算,时间、人力成本,时间久了必定分身乏术、疲于奔命;后者搭新技术的便车,省力、精准,无疑是最优的选择。

  

AdMaster《2017年数字营销趋势报告》也提到,45%的广告主表示,2017年会重点关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方向。


  

大数据、算法的介入,大幅度缩短了用户的消费决策时间,人工智能、智能算法的精准匹配,甚至帮助用户实现了谷歌所谓的'零时真相',即用户不需要亲自接触到商品,就已经做出了适合自己的消费决策。

  

2016年已经翻篇,营销人过去惯用的'互撕'策略、'跟热点'策略当然可以继续使用,无奈用户为此买单的几率已经大大降低。2017年无论是营销内容的生产,还是营销渠道的迭代,只有深谙未来趋势的营销人才有机会突出重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8年老牌企业“年轻化”的3个关键词
干货 :大数据时代如何做商业分析
2017年中国汽车数字营销案例研究报告
[转帖]移动营销
【重磅】小米如何重新定义5G时代的营销速度
市场遇冷、消费谨慎,品牌要靠什么来穿越周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