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课堂美化艺术

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细化,尤其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更是愈来愈火暴,其最终的目的无非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完成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教学目标和任务。

语文课堂是一块永远开发不尽的藏宝之地,浓缩了许多改革家和创造者的思想精华,但仍可以发掘许多令人振奋的宝藏,对课堂的美化便是其中之一,“高中语文课标明确规定”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既然课标要求培养“审美情趣”,而审美情趣绝不是在某一次课,某几周课中能够完成的突击性的任务,而是长期的慢慢地积累、熏陶,因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好语文课堂,平淡无味的毫无新奇感和艺术性的课堂是很难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的,课堂的美化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情趣的表现。

使语文课堂具有美感,就必须精心打造每一课堂,而课堂的主持人——我们的语老师则担当起课堂美化的重任,绝不能像一些名家所主张的那样,让学生自己根据老师的总体安排和语文课标的要求去学习每篇文章,这样的语文课最多也只能算是知识课和能力课,不具有美感,即便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或诗歌,学生读来也只是一种文学的美,只可意会不可亲身体验,而经美化的课堂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教育,更不用提文章本身的美,两种有机融合在一起,那语文课就是一道佳肴,给人无穷的美的享受。

语文课堂的美化必须是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最终目标,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因而教师必须是课堂美化的组织者和策划者,使每堂语文课都充满美感。

美化课堂内容。语文课会碰到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文章的阅读分析,也会碰到互动性极强的听说训练,也会碰到上作文课,还会碰上作业评讲课,诸如此类,内容复杂,要使不同内容的课都具有美感,就必须根据具体内宾选择适当的方式,使每种课都有审美教育价值,让学生爱听。

1、  让枯燥的内容生动化、形象化。尤其是说明性文章,应用性文章及一些严肃的政论文,都很枯燥,但就文章本身而言。显得知识性强,重逻辑性,而缺乏生动性,这种课就必须对内容进行再加工,使文章有可感的形象。

2、  让课堂分析充满思辩色彩。严密的逻辑推理,缜密的思维,精辟的论述,无不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充满了思辩色彩,反映了人类思维的精髓,这就是一种美,这对于那些规范的论说文(其中包括杂文)的分析讲解是很有用的。比如学习《拿来主义》时就要注意分析其中包含的对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的辩证看法。

3、  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美化课堂内容。每堂课,无论是什么内容的课,学生都应该有与之相关的生活体验和积累,分析文章或讲解内容时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产生同感,形成共鸣,能让学生进行角色,随课堂内容或悲或喜,或忧或乐,或仰天大笑或低声叹息。这样的课堂不也是美的课堂吗?尤其是对于那些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的讲析或作文指导课,最有用的。比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宜采用这种方式。

4、  合理处理课堂内容,淡妆浓抹适时运用。课堂内容的主次详略要处理得当,该“淡妆”则略讲,该“浓抹”则详讲,必须把握好度,不拘于内容的不同,一些简单的内容可以一句带过或只字不提,对重点的难懂的,极具审美价值的内容作透彻的分析,当然绝不是教师唱独角戏,而是联系学生导演好这场戏。

课堂结构要艺术化。克服传统的“组复新总”的结构模式,而是要让课堂结构变得丰富多彩,不拘一格,比如开场时听配乐朗诵或欣赏一段轻音乐或作一段精彩简短的演讲,让学生由美的开端进入课堂,课堂中适时发掘美的因素,使课堂结构多元化。比如总结本节课时,不必一条一条罗列,而是以快板书或地方的某种艺术形式结束,这样的课堂都充满了艺术性。

1、  开场白的艺术化构思。每节课的开场白(书面语说成“新课导入”)是调动学生进入语文课堂思维的开端,如果头开得不好,学生便觉得该节课索然寡味,因此构思开场白是课堂美化的第一环节。比如一段优美的配乐诗或散文朗诵(当然得与本节课相关),学生便会觉得一股浓香沁入心脾,不需要动脑筋思考,不需要花力气去记忆,先入气氛也罢,后入气氛也罢,但最终是都进入了美的课堂气氛,开场白艺术化构思也需要注意形式多样化,内容大众化。比如《雷电颂》的学习就可以用一阵雷声作为开场白。

2、  必要的小插曲艺术化。一节课总有那么几个学生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脱离课堂运行的轨道,或者说外部干扰影响了课堂,此时要处理这种情形,插入一段幽默的评论或采用恰当措施将这种现象引入课堂之中,使之有机融为一体,此时绝不能停下课,更不能对之大发雷霆,影响整堂课行云流水般的结构,而是要艺术地融入课堂,使之了无痕迹。

3、  偶发事件处理艺术化。不管什么课堂都可能出现偶发事件,对偶发事件的处理需要一定技巧,尤其需要教师的机智灵活,要让这种处理完美地成为课堂结构预设结构的添加物。比如突然有学生呕吐,这很影响课堂气氛和师生情绪、思维;比如调皮学生开玩笑出了格把别人弄到地上了等等都得注意,处理时结合课堂具体内容,使之成为课堂气氛的调味品。

课堂语言艺术化。课堂语言是很能吸引学生的,一部影片不光内容精彩,情节离奇,优美的富于内涵的台词也是其中主要的部分,语文课堂也是如此。分析得头头是道,可语言没有感染力,缺乏激情,一堂本应有趣的课也会味同嚼蜡,因此课堂语言也得艺术化。

1、  庄谐并用的语言艺术。课堂语言亦庄亦谐,过于庄重则显得严肃,有压抑感,而过于诙谐,又会落入轻佻,有浮夸感,这两种情形都会影响课堂的美感,一堂语文课时而是一篇优美的抒情诗,时而是一篇情深意浓的叙事散文,时而又像一篇激昂的讲演文章,时而似一篇幽默的小品文。因而恰当运用庄谐风格的语言会使课堂大为增色。比如《拿来主义》的分析就是课堂语言庄谐并用风格的模板,但如果在此文分析时反用庄谐语言,艺术效果会更佳,学习情感基调低沉的文章时,要注意诙谐语言和运用,减轻师生情感负担,比如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祭妹文》等文章时就如此,反之,则要注意庄重语言的运用,以增加理性的成份。

2、  抑扬顿挫的语音变化艺术。古人读书,如痴如醉时便摇头晃脑,这就是抑扬顿挫的语音变化。一堂课就是一首乐曲,有高音,有低音,有轻音,有重音,我们的课堂语言就是那些音符,要使乐曲优美动人,就要使语言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随内容不同而变化,如乐曲的旋律随情感而变化,否则一堂课就只能是一首催眠曲,使人恹恹欲睡。

3、  情文情理并茂的语言。课堂语言要融入老师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不使课堂语言罗嗦浮泛,没有内容,逻辑性不强,同时要注意选用恰当的词语,使课堂语言有文采,成语的运用,俗语的运用,现代流行词语和古代文言词语的运用,使课堂语言文质彬彬,语言是打动人的开端,干瘪无味的语言会使人生厌,失去继续听下去的兴趣。

附加动作也要具有美感。语文课堂必定附加许多的肢体语言。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也会使课堂大为增色,一道弧线,一个趔趄,一个蹙眉,一个微笑……切中情感,切中内容,稍加修饰,定会成为艺术的因子。语文课堂犹如一场精彩的讲学或是评书,动作 是强化听力记忆的重要手段,优美合适的运用配合精彩的语言,那是多么优美的语文课堂。

总之,要体现语文课的审美教育,除内容上突出审美价值外,在语文课堂上还要力求体现审美情趣的培养功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向高效的艺术化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课堂教学与反思
让课堂诗情飞扬
杨再隋:课改 改课 课非课
语文阅读课如何上出“语文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