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纪要 | 李裕民:如何撰写一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 | 201911

2019年10月28日晚上7时,“国学新知”讲座第二十五期在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406会议室举行,主题为“如何撰写一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由著名宋史专家、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裕民教授主讲,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罗家祥老师主持,本所博士、硕士研究生,部分哲学系研究生和华中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参与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李裕民老师就“什么是高质量的学位论文”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李老师认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应该有独到的见解、有充分的说服力、能经得起检验、能经世流传。李老师强调:能够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是展开学术研究的起点,而研究生阶段恰好是写出高质量论文的最佳时光,要充分利用时间,集中精力准备学位论文的撰写。针对如何撰写一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李老师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学习大师的治学方法

李裕民老师引用古语“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指出做学问应该树立高目标,并为之坚持,方可在学术上做出成就。此外,李老师强调:研究生不能满足于日常的课程学习,要多阅读大师的著作,领悟其治学方法,模仿其写作手法。关于学术大师的标准和特点,李裕民老师谈及胡适、傅斯年和陈寅恪三位老师,他们博览群书,对问题有深入见解,兼容“博”和“深”,在众多领域内均做出了卓越成就,成为出类拔萃的学者。李老师还向同学们介绍了王国维先生在古文字、宋元戏曲、美学三个不同领域内的学术造诣。李裕民老师再次强调上述学界前辈是研究生应该学习的榜样。

关于如何学习前辈学者的治学方法,李裕民老师结合自身经历,向同学们讲述了他在北京大学读书过程中受到邓广铭先生的教育和启发。邓广铭先生作为著名的宋史学者,对学生的要求极为严格,其让学生动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使李裕民老师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基于此,李老师劝诫同学们在向老师学习时,不仅要掌握基础的课程知识,最重要的是从中学习老师治学的方法,而且研究生学习不能只局限于本专业的老师,应该多向其他方向的老师学习和探讨,拓宽视野,为撰写高质量的论文做好准备。

找准学术道路

李裕民老师认为,做学术的关键是找准方向,找到最合适自己的学术道路,这也是撰写高质量论文的前提条件。而前辈学者的治学道路和态度正是我们借鉴的最好蓝本。李老师例举学者考证王实甫在《西厢记》中描述张生查看崔莺莺足迹这一细节的始末,说明史学和文学的研究者均应有严谨治学的态度。

李老师认为每位同学均有所长,但要充分利用自身所长,在合适的学术道路上做出成绩。陈寅恪先生曾发现裴松之为《三国志·魏书·司马芝传》作注释时的一处错误:“‘无涧神’疑本作‘无间神’,无间神即地狱神,‘无间’乃梵文Avici之意译,音译则为‘阿鼻’,当时意译亦作‘泰山’”。众多史学家均未发现注释的错误,而陈寅恪先生因精通古文字、佛教经典和梵文,能指明注释之误,经考证得出三国时期的佛教在民间已经十分普遍的结论。陈寅恪先生还作《论韩愈》一文,分六章阐述韩愈为中古中国文化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的关键性人物。韩愈虽反对佛教,但乐于吸收佛教教义之精华,并将之引入儒家经典,为其注入新鲜血液;他摒弃汉代的章句之学,以自己的想法诠释儒家经典,有开创宋学先河之功,在其影响下王安石作《三经新义》,欧阳修等人对儒家经典也有独到见解,形成了众多学术流派。

陈寅恪先生撰写的文章具有极高质量,授课内容也是为人所称道。关于《旧唐书》中记载武则天为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伪造《大云经》一事,经陈寅恪先生考证敦煌石室发现的《大云经疏》残卷,得知《大云经》并非是武则天伪造之书,而是后人为攻击武则天的诬陷言论。李老师借此事告诫同学们看书须谨慎,“尽信书不如无书”,若研究唐代历史,则应多关注《册府元龟》,其史料来源于唐代早期的实录,有较高的可信度。

撰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

第一、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

邓广铭先生曾提出学习历史应该掌握四把钥匙,即年代、地理、目录和职官。了解历史基础知识是展开研究的基础,而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并使用恰当的技巧。李裕民老师讲述其会使用背口诀的方式记住重要的历史时期。李老师认为知识之间是相互关联和渗透的,因其精通古文字,这为他研究宋徽宗时期以古文字撰写的墓志提供了知识储备。

第二、考证是写论文的基本功。

李裕民老师认为考证的思路就像是侦探小说的推理线索,通过找寻更多的史料,验证史料的真伪,考察史料之间的联系,进而揭露历史事实的真相。接着,李老师讲述了其撰写本科毕业论文《刘恕年谱》的经历,他以《宋史·刘恕传》为原点,不断扩大研究线索,找寻所需史料,并参考徐规先生的写作方法,在三个月内完成了3万字的本科论文。

第三、要有质疑精神。

历史研究需要有问题意识,要敢于说出不同的观点。李裕民老师结合自身的学术经历,讲述具有质疑精神的重要意义。李老师曾自学古文字,找寻更多的考古史料撰写文章《我对侯马盟书的看法》,与郭沫若先生的观点进行商榷。李裕民老师根据诸子的记载、王国维先生的考证、卜辞中的记载,撰写《殷周金文中的“孝”和孔丘“孝道”的反动本质》一文,反驳杨荣国先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对“孝”的观点,说明商代虽有“孝”字,但直至西周方有“孝”的思想,其还包含“忠”的含义,“孝”的范围也十分广泛。春秋时期,“忠”开始成为独立的概念,“孝”的含义逐渐缩小。李裕民老师考证了《登鹳雀楼》并非王之涣的作品,而是与王之涣同时代的一个朱姓的人所作。李老师强调切勿盲信一家之言,他列举成语“东窗事发”和“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说明读书须弄清时间和事情的来龙去脉。

第四、保持广泛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李裕民老师对事物保持广泛的兴趣。他在听了谭其骧先生有关地名学问题的学术报告后,撰写《吴越古地名探秘——从谭其骧先生的讲演说起》,分析吴越地区音译的地名,以及如何解开音译地名的奥秘。关于方言问题,李老师收集众多史料,作系统研究,撰写《楚方言初探》一文,说明古代楚国的文字落后于中原民族,其吸收了汉族的文化,但部分语言保留,成为今日的方言。

最后,李裕民老师总结:对历史充满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术道路,并能为之坚持,借鉴优秀学者的治学方法,就能撰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逐步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学者。

提问环节,李裕民老师与到场学生进行了讨论交流,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做出耐心解答。华中科技大学历史所2019级博士研究生宁欧阳向李老师提出在没有足够史料的情况下,如何建构相对较小的制度的问题。李老师回答道:要尽量收集全部史料,写作时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2019级硕士研究生宿乐琼提出宋朝征集本地人员,未派遣过多禁军和厢军与西夏作战,是否有战略考量的问题。李老师做出分析,这一问题可能与地域性有关,陕北人民擅长作战,骑马射箭,南方人较为柔弱,很少被征兵作战。2019级硕士研究生王柳青提出历史写作时应该如何做到真实、凝练和生动的问题。李老师认为要先区别写作的情况,若是议论性的历史写作,则需要做到凝练,若是趣味的历史故事则可以生动描绘。

李裕民老师结合自身的事迹,深入浅出,向我们讲解如何撰写高质量的学位论文,为在场的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也为我们日后的论文写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撰稿:王玉珠

编辑:刘雨洁

摄影:鲁 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今 | “严门”感怀记
大学毕业论文致谢范文汇总
赵晶:翻完柳立言先生的千余封来信
【美文】给中医初学者的一封信,适合每一个中医人,请启阅。
厚积薄发的探索者——李零老师访谈
杨焄 | 望海楼学记:王运熙先生的治学格局、研究方法和学术风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