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完这组绝版照片后,是否让你想起了老早子的那些生活片段?


如今住在新式公寓房的你,

是否还记得20、30年前那种一家亲式的弄堂生活

魔都的那些老弄堂

拆迁后已经大变样

商业中心、市民休闲绿地、公园……


曾经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

满载着老上海人儿时的回忆,

看着下面这些照片,

让我们慢慢回味儿时的生活点滴。



一早几家炉子一起生,弄堂里烟雾腾腾。


男人生炉子一般都这样,放在风头里让依吹。


家里来客人,用钢盅镬子买几碗小馄饨。


一早弄堂口稀里哗啦倒马桶声。


一般家里人不多,二三个人、或新婚二个人都用痰盂比较多,倒起来方便。男人倒也不像拎马桶那么尴尬。


最早买牛奶要凭卡还不是天天有,隔天有。还要排队。


后来有了牛奶供应点,方便多了。但奶瓶是千篇一律全市统一的。


这张照片拍的是什么知道吗?对!公用电话。那时家里没电话,更没手机。联系亲朋好友都靠公用电话传呼。你要联系的人不但要有电话号,还要有详细的门牌号。


泡开水到老虎灶,一分钱一热水瓶,二分钱一铜吊。


弄堂口额烟纸店还记得伐?


当时的一家三口下雨天出来就这样的。当然是走不远,就在附近,买个油盐酱醋啥的。


弄堂生活千奇百怪。天好家家洗东西,弄堂里一排洗衣机。老弄堂弹格路很多的。上海人喜欢嘎闹猛。


天好弄堂里老闹猛


老弄堂里的人们。


上海宁称电线杆叫(电线木头),看到照片上的电线杆了吗,这是典型的上海电线木头。


这样的理发摊上海很多,很受老年人青睐,嘎嘎三胡顺便剃个头。剃头师傅往往性格开朗的苏北人居多。


上海人的许多故事,都是在弄堂里发生的。


老底子上海时常发大水,一落雨水漫金山。


老底子么汏衣裳机,要想快点干,就要拧的干。


老底子这样的小便池了上海是老多额。现在来看不可思议。


小朋友就喜欢爆米花,8分钱爆一壶,2分钱加粒糖精片。


那时的哈密瓜才4毛钱一斤。隔壁的公用电话还是六位数。


那时业余学习的人很多,都为一张文凭而努力。


图书馆里,认真学习的人们。


那时的外滩阅报栏


那时马路边上的废物箱


晚饭后,一家人围着9吋电视机看。


夏天乘风凉是上海的又一道风景,晚饭后,男女老少竹榻藤椅齐上阵。占据好的位子。所谓好:一是有穿堂风,二是有路灯。拿把扇子带壶凉茶,开始吹牛嘎三胡。好热闹吧!


还蛮早,就出来乘风凉了。


这张照片很经典。应该是九十年代初,为了小孩能出人头地~


那时上班不吃力,主要晚上没睡好。


最早女人做头发个个都这样。


那时商店的橱窗


当时很热门的自行车,但要凭票供应。


卖电视机的商店,人头攒动。


那时买个电视机是很招摇的。买了只14吋金星彩电,就是这么拿回家的。买这类大件是要凭票的,票子上规定在那个商店买。


这时的服装式样已经多起来了。


中秋节买月饼,人头攒动。大都是为了走亲访友而买。


那时糖果品种很多,巧克力寥寥无几。


那时的副食品供应奇缺,都要凭票。买鱼有鱼票,肉有肉票,鸡蛋有鸡蛋票。但买到的东西都是正宗的,现在叫绿色食品。那时食品没假货一说。买点鱼真不容易。


一切都要凭票供应。


肉票吃光,只能看看。


马路菜场老闹猛


排队买盆菜


那时的小孩都是散养,上下学都是自己走,那怕是一年级。放学回来就是和小朋友们玩。所以后来学校规定了“小小班”。就是住在家附近的同班同学一起做作业。老师安排一个小组长,一般都是女同学担任。这叫“造房子”。


一根棍子两块砖,就能打乒乓


上海很多乒乓世界冠军,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那时的人民广场,成了培养足球运动员的摇篮。


小小班里,老老实实温功课。


散养的小孩就这样皮。


小姑娘就喜欢跳橡皮筋。


买根棒冰属于很不错了。当然买到断的棒冰就更好,因为便宜。


教室里。


操场上


下课一起走的,都是很要好的。


像这样小孩属于很用功的,不知道有没有大人在监督。


踢键子也是女孩子的最爱。


那个时候的油墩子咪道老好。


这张照片也是很经典的,那个年代结婚生子后,都有这个经历。


那时上下班这样的情况很多的。


尤其碰到铁路道口。


南京路第一百货门口。也是可以骑自行车的。


上班靠它!


下班靠它!


外出游玩也靠它!


下雨天还是靠它!毕竟马路上大车少


三轮车是黄包车演变而来,也是上海宁出门的一种交通工具。


最早的电车是这样的。


后来改成这样。


那时除了骑自行车就坐公交车,所以公交车相当挤。有时车门都关不上,需要后面有人推。


肯定要等下一趟车了。


那时的车厢里是这样的。


后来为了增加运输量,把沿窗的座位拆了。这样的车后来俗称“大篷车”。


一般终点站都有退休工人维护次序。



儿童用品商店门口有专门供儿童玩的。


那时的外滩防浪堤。


晚上就成情人墙了。


那时的粮店。


那时没有110,但在闹市区,警察不会离你很远。


街上的人们


早晨的南京路外滩。几十年了,就是打太极拳的地方。


豫园湖心亭,老人们可以在这里喝茶聊天。


那时老百姓要出上海,就靠这样的绿皮车。


看看现在想想过去,

老底子的岁月让人

回味和想念,

感叹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巨变…


素材来源:周灵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记忆
你从未见过的历史照片19-51 老上海百姓普痛人家的日常生活 冰西瓜 剃头滩等
一帮老上海,围观一组弄堂照片,有哭有笑~~
回忆杀!回不去的弄堂小辰光,都在虹口这里→
阿拉上海人,渐行渐远的记忆
“老底子”上海人,渐行渐远的儿时记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