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真正理解孙过庭“既知平正,务追险绝,复归平绝”的意思吗?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曾在《书谱》中说过这么一段话:

至于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者,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尽管这段话对于大多数学习书法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然而,对于它的完整意思来说,仍然有些人还是只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完全理解它的真正意思。

孙过庭说的这段话,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理解:第一阶段,刚开始学习书法的时候,一定要求得它的平正,这里说的平正就是指要按照书法的规矩来学习;第二阶段,是在平正的基础上,开始要追求险绝,这里所说的险绝即是书法的变化问题;而第三个阶段,就是要在变化的基础上,又重新回归到平正之上。

一些人之所以对这三个阶段的理解有所偏差,其实主要问题是出在了对第三个阶段的理解上,大多数人认为,第三阶段又是回归到了第一阶段,只是要求平正而已。而孙过许真正的意思并不是这样的。这三个阶段既是进阶式的,又有相互关联性。所谓进阶性,就是指书法学习必须要经过这三个阶段,并且是一步一步而来的。所谓相互关联,就是指它们是相互为基础进行螺旋式地关联着,没有第一个,就没有第二个,也就没有第三个。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递进的关系。

尤其是第三个阶段,它是在“变化”、“险绝”的基础之后才产生而出的。这个平正是完全不同于第一个阶段中的平正。它是在变化之后,并且带着变化以后的能力再回归到平正之上的。第一个平正,是在学习书法时,要遵守它们的法度要求,是打基础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说,有了基础之后,就要追求变化,“务追险绝”,这是能力再造的过程,而到了第三个阶段就已经懂得了书法的变化之法,再回归到平正之上,也就是既懂规矩,又懂变化了。

当然,孙过庭并没有就此而停止论述,而是在后面把论述的重点和结论放在了第三个阶段之上,也就是对书法的意境论——“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里的通会,就是指第三个阶段中既懂规矩,又懂变化的意思,而人书俱老,是说到了这个时候,人也老了,这是自然现象,是不可抗拒的,书法也老了,并不是说书法写得糟糕了,而是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的修养、见识、情怀也达到了一定程度,书法才会具备更好的意境之感。

按照孙过庭所提出的书法三阶段的论述来看,它是符合书法的学习之道的,也是适合绝大多数人对书法学习的要求的。那么,如何才能在实践中真正做到这三点,从而提升书法水平呢?

第一,初学书法,但求平正。

一个人对书法的学习都是要从临摹古人经典作品开始,平正之中,既包含用笔之法,也包含书法的各种法度、规矩,如果要真正理解古人书法的道理,就要坚持从经典作品中吸收营养,学会规矩,这是对平正的要求。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虽然喜爱书法,喜欢用毛笔写字,也能感受到书法中所蕴藏的艺术性之美,但他们或因时间或条件原因而放弃临摹,总是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写字,这种做法就是放弃遵守规矩、法度,最终沦落为江湖野道,成为一名江湖书法家。时下这样的人大有人在,是不被提倡的。

第二,既知平正,务追险绝。

在学习书法中,通过临摹学习,我们会掌握书法的一些必要的技法能力,更懂得书法的法度和规矩了,这个时候,就不能再去写出与古人一样的作品了,而是要在书法中寻求变化之法,最终还要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这个也叫“自成一体”。

书法中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它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或范式让人直接拿来套用。变化其实是指书法中的矛盾关系的相互交错的使用。如大小、方圆、粗细、浓淡、疏密等这些矛盾关系。我们为什么不能套用这些关系,就是因为每个人在写字时,由于空间、布局、认知等不同,从而使作品所呈现出来的面貌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就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决定它们的变化要求。

北宋书法家米芾认为:“古人书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它的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学习古人书法,但学了以后还要自成一体,这是因为每个人的阅历、修养、认知不同,反映在书法中的情况也各有不同。如果同样都是学习王羲之书法的,但有的人在写自己作品时会写得俊美,有的人则会写得质厚。“自成一体”是书法变化的目的和终极目标。

第三,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要说明这个问题,先对当代书法评审的不足提出一点看法。可能有心的人都会知道,当代书法展览中,绝大多数入展或获奖的人,大都是年轻人,他们在技法水平上确实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是不可否认的,但就书法的本质来说,它不只是一个“弦技”的过程,更是要表现书法意境美的,表面上看,这些展览作品都有强烈的整体感和艺术性,但似乎是千篇一律。

孙过庭所说的“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实际上更多的是强调书法的意境要求,而书法意境产生的条件必须是人的因素,如一个人的学养、认知、阅历、情怀、修养,这些因素共同组成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书法与人的素质关系十分密切,正如苏东坡所说,“予尝论书,以谓鍾、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另外他还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等等,这些意思就是说,“笔画之外”的这些素养才是真正的书法意境。

通会,既包括对书法技法、规矩的融会,更包括人的综合素养的融合,一个人只有丰富的阅历、完全的认知、高尚的情操,才会把这些“软”素质不自觉地写进书法作品之中,让书法才会充满更加完美的意境之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 法 理论】项 穆《书 法 雅 言》(附译文)
学习书法的三个阶段
《草书乃书法之魂》
王根权品评书谱第68讲 《运笔论》 取会风骚
教你如何写草书
王羲之的字真有那么好吗?现代人有可能达到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