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神分析 | 对痛苦的探索,是最真实的存在

痛是指肉体上的疼痛,而苦则来自于味觉感知。两相结合,组成了一个概括性的词汇——痛苦;来自肉体或心灵、精神上的苦痛挣扎,都可以形容为痛苦。痛苦与人类的意识有关,且伴随着人的一生。


现实生活中,人们感到痛苦时,个体就会产生心理冲突,这种心理冲突即我们说的精神痛苦。精神分析理论认为,采用不良防御机制的个体会惯性地使用压抑、逃避等消极的防御机制应对痛苦,表面上看似乎是摆脱了痛苦,其实却时时挣扎于潜意识里,阻碍了理智地直面问题,消除痛苦。长此以往,潜意识里的精神痛苦不断耗竭个体的心力体力,个体却并不能意识到这种耗竭,最终自然会表现出各种表面性的心理症状。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表面的心理症状是患者内在心理冲突的象征化表达,而这种心理冲突发作于患者的潜意识层,则表现为本我和超我、自我之间的矛盾,即本我欲望不断反抗自我和超我的压抑和限制。



痛苦的必要性


很多人在形容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状态时,常会说“已经没有任何感觉”。即从感觉层面来讲,人们会因为各种丰富的感觉,而获得鲜活的存在感。


因此从存在感的角度来说:痛苦其实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它的出现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提醒了你的存在。只是进一步需要的是,这个痛苦到底是提醒了你是怎样的存在。


而这就是精神分析学派反复在探讨的:对痛苦是一种什么样的理解?弗洛伊德有句名言: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不过全然没有痛苦的人生,似乎还没有出现过。


对应于精神分析理论里,会把对痛苦的回避称之为对现实的防御或者扭曲。而这种防御和扭曲是发生在无意识之中,因此造成了麻木不仁。也即是防御痛苦者本身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逃避痛苦。


而这是以精神分析为理论基础的心理咨询临床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精神分析在心理咨询临床上的应用,在对痛苦的处理上,是帮助来访者以一种理解的方式加以转化,而这种理解,又被称之为语言化或者意识化,即是将无意识所引发的痛苦转化为有意识的理解



理解痛苦的意义


我国有句古语:“蚌病成珠。”价值昂贵的珍珠其实是河蚌病痛的产物。德国诗人海涅也曾发问:“诗之于人是否如同珠之于牡蛎?”


因此我们会将痛苦跟一个人的成长相关起来。历史上那些美妙的诗篇其实溯其根源都会跟痛苦有关。痛苦,作为一种感情体验和反应,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它伴随着幸福的追求而生,又为幸福的获得铺垫着通衢。


因此在对待痛苦的理念上,以精神分析为理论基础的心理咨询临床是不会将痛苦和来访者本身割裂开来看,也并不是以表面的消除痛苦为直接目的。痛苦的产生直接提醒了一个人的当前生活状态。比如癌症,现代社会癌症频发,而癌症的高发地常常伴随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仿佛在提醒每个人,如果片面的极端发展,会导致身体的失衡。


因此宣泄痛苦或者割除痛苦并不会给心理咨询中的来访者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只要痛苦背后潜藏着的无意识没有被意识化,痛苦还会重复出现。而且随着你对痛苦背后的无意识的视而不见,这些引发你痛苦的事件可能会越来越惨烈。


其实痛苦并没有如今流行的所谓正能量负能量之谓。它只是在表明过往你的生命中还有些使命有待完成,而如果继续不去面对,则会展现更加惨烈的一面,而如果由此去探索其背后无意识的表达,则将人引向积极发展的道路,人由此走向成熟和完整,所以,“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富兰克林说“唯有痛苦才会带来教益”,学会直面痛苦,以坚韧的勇气获取非凡的智慧。如果你清晰地意识到痛苦,请欢喜赞叹,你是如此鲜活地存在于这个世界。


时光不负有心人  星光不负赶路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个独立的客体关系探索者—比昂的临床思想
张海音| 精神分析核心理论30讲之一:精神分析心智模型(听课笔记)
精神分析学派基本概念及其发展问答
一句话的心理学
心理治疗师的成长 ——精神分析的视角
焦虑和潜意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