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藏气法时”与“升降浮沉”解读李东垣立方的原本意图及李东垣升阳十七方丨山海精舍


李东垣,创立“脾胃内伤学说”,后世有对其推崇者,如王伦说:“外感宗仲景,内伤法东垣”,与张仲景相提并论。但也有对其不屑者,如陈修园说:“(四家中)最下是李东垣,树论以脾胃为主,立方以补中为先,徇其名而亡其实,燥烈劫阴,毫无法度。……邪说流传,至今不熄。”今人对李东垣的评论也褒贬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临床能娴熟运用李东垣理论和方药的医生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与李东垣著作中对其立论和处方的说理欠清不无关系。本文试从“藏气法时”与“升降浮沉”探究李东垣立方的原本意图。

从《脾胃论》中我们可以看出,李东垣原本就擅长治疗脾胃方面的病变。“予平昔调理脾胃虚弱,于此五药中(指平胃散、黄芪建中汤、四物汤、四君子汤、五苓散五方)加减,如五脏证中互显一二证,各对证加药无不验。”医生在临床上能做到“无不验”,可以称得上是医中“好手”。但李东垣又注意到“终不能使人完复”,疗效总有欠缺。于是进一步思考、学习,终于悟到疗效不能达到十全的原因是“不依《素问》法度耳。”《素问》的法度是什么呢?是《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的“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肾主冬”,“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从这些论述中悟到用药“不当于五脏中用药法治之,当从《藏气法时论》中升降浮沉补泻法用药耳。”也就是说,用药不能十全的原因是没有重视“藏气法时”与“升降浮沉”。

我们常规对“藏气法时”的理解多为天人相通应,五脏外应四季。以这种认识去面对李东垣的升降浮沉补泻用药法时,似乎也没有多少难于理解的。但这种理解会让我们忽略了李东垣在这一治法上的伟大创新,也会妨碍我们对李东垣方剂的理解与运用。

李东垣生前定稿并且写有自序的只有一本书,这就是《内外伤辨惑论》。并且从自序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本书在他有生之年写成后“束之高阁十六年”。实际上,《脾胃论》一书中很多内容与本书重复,似乎是这本书的扩写本。这样看来,《内外伤辨惑论》应该是最能真实反映李东垣学术思想的。

书中分了上、中、下三卷。

上卷主要是辨外感和内伤。

下卷较杂,似由一组医论组成。

而中卷显得很有法度,分“饮食劳倦论”、“暑伤胃气论”、“肺之脾胃虚方”和“肾之脾胃虚方”四部分,且出四张主方,分别是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汤、沉香温胃丸。在“饮食劳倦论”中提到其病机是“生长之令不行”,生长之令,这不就是春季吗?暑对应夏季,肺、肾分别对应秋季与冬季。

看到这儿,我们会突然发现,书中中卷是用春、夏、秋、冬四季写成的,春夏秋冬也就对应了升、浮、降、沉。但当用升、浮、降、沉这四个字和前面四个主方对应时,我们发现至少清暑益气汤和升阳益胃汤无法理解。于是习惯性地退回到春夏秋冬四字上,则可能会理解为春用补中益气汤,夏用清暑益气汤,秋用升阳益胃汤,冬用沉香温胃丸。于是治暑会拿王孟英的清暑益气汤与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对比。自此,我们还是没有理解了李东垣立方的本意。

《脾胃论》中卷的四部分中,后三部分分别用了“暑”、“肺”、“肾”三字,为什么不用“秋”与“冬”呢?在第一部分中提到“生长之今”,为什么不说“春”呢?“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生长之令不行”。细思,这儿的“生长之令”是指体内的生长之令,是指体内的春季。至此,我们终于明白了东垣心里在想什么。

这四部分主要在写人体内四季失常,四个主方主要是恢复体内的春升、夏浮、秋降、冬沉。也就是说,在东垣老人心里,自然界有春夏秋冬,人体内也有春夏秋冬,这就是藏气法时。人体的病变就是体内不能正常有序地升浮降沉。

那么,体内春升、夏浮、秋降、冬沉失序,治疗上为什么要着眼于脾胃呢?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脾无正行,于四季之末各旺一十八日,以生四脏。”在李东垣的思路中,体内春升、夏浮、秋降、冬沉的转换,都要依赖脾旺、脾转。如脾不旺,脾不转,自然升浮降沉失序。于是所出四方中都用到了人参、白术、炙甘草,目的在于通过“旺脾”促使体内升、浮、降、沉的按时有序转换。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

补中益气汤是治疗体内该升不升的病变,

清暑益气汤是治疗体内该浮不浮的病变,

升阳益胃汤是治疗体内该降不降的病变,

沉香温胃丸是治疗体内该沉不沉的病变。

补中益气汤

黄芪、人参、白术、当归、

陈皮、升麻、柴胡、甘草

清暑益气汤

黄芪、 苍术、 升麻、 人参、 泽泻、神曲、 

橘皮 、白术、麦门冬、 当归身 、炙甘草、 

青皮、 黄柏、 葛根、 五味子

升阳益胃汤

柴胡、炙甘草、黄芪、苍术、羌活、

升麻、人参、黄芩、黄连、石膏

沉香温胃丸

炮附子、巴戟、炮干姜、茴香、官桂、 

沉香、炙甘草、当归、吴茱萸、人参 

白术、白芍药、白茯苓、良姜、木香、丁香

循这一条道我们也许会真正理解和运用李东垣创立的“升降浮沉补泻用药法”。或许清代名医尤在泾真正理解了这一用药法。他在《医学读书记》中说:“古人制方用药,一本升降浮沉之理,不拘寒热补泻之剂者,宋元以来,东垣一人而已。

本文摘自高建忠的网易博客 原载于《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12月6日


█ 李东垣升阳十七方

1、升阳补气汤【来源】《内外伤辨》卷中。

【组成】厚朴(姜制)1.5克 升麻 羌活 白芍药 独活 防风 甘草(炙) 泽泻各3克生地黄4.5克柴胡7.5克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15克,加生姜3片,大枣2枚,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大温服。

【主治】饮食不时,饥饱劳役,胃气不足,脾气下溜,气短无力,不耐寒热,饭后昏闷,怠情困倦,五心烦热。

2、升阳顺气汤【来源】《内外伤辨》卷上。

【组成】黄耆30克 半夏9克(汤洗七次) 草豆蔻6克 神曲(炒)4.5克升麻 柴胡当归身 陈皮各3克 甘草(炙) 黄柏各1.5克人参(去芦)0.9克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主治】饮食不节,劳役所伤,腹胁满闷,短气,遇春则口淡无味,遇夏虽热,犹有畏寒,饥则常如饱,不喜食冷物。

3、升阳汤【来源】《仙拈集》卷二;

【组成】人参1钱,黄耆1钱半,川芎1钱半,当归1钱半,升麻5分。

【加减】血虚,加白芍、地黄;血热,加炒黄柏;虚热,加炒干姜。

【主治】气虚脱肛。【用法】水2碗,煎8分,食前服。

4、升阳滋血汤《兰室秘藏》;

【组成】蝎梢2分,神曲末3分,升麻3分,当归1钱,厚朴1钱,桃仁10个。

【功效】;升阳气,滋血,益血,补血,利大便。

【主治】小儿腹胀,2日大便一度,瘦弱身黄。

用法用量;上都作1服。水1大盏,煎至半盏,去滓,食远热服。

5、补气升阳和中汤【处方来源】《兰室秘藏》卷中。

【药物组成】生甘草1钱,酒黄柏1钱,白茯苓1钱,泽泻1钱,升麻1钱,柴胡1钱,苍术1钱5分,草豆蔻仁1钱5分,橘皮2钱,当归身2钱,白术2钱,白芍药3钱,人参3钱,佛耳草4钱,炙甘草4钱,黄耆5钱。

【方剂主治】风热下陷,阳气不行,闭目则浑身麻木,昼减而夜甚,觉而开目,则麻木渐退,久则绝止,常开其目,此证不作,惧其麻木不敢合眼,致不得眠,身体昏重,时有痰嗽,觉胸中常似有痰而不利时,烦躁,气短促而喘,诊得六脉俱中得弦洪缓相合,按之无力。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空腹服。

6 、升阳泻湿汤、升阳泻热汤;《兰室秘藏》卷下;

【药物组成】 青皮2分,槐子2分,生地黄3分,熟地黄3分,黄柏3分,当归身4分,甘草梢4分,苍术5分,升麻7分,黄耆1钱,桃仁10个(另研)。

【方剂主治】膈咽不通,逆气里急,大便不行。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如麻豆大。都作2服,入桃仁泥,水2大盏,煎至1盏,去滓,食前稍热服。

7、升阳散火汤(泻火之剂)《脾胃论》方

 【组成】:柴胡、升麻、葛根、羌活、防风、独活、炙甘草、生甘草、人参、白芍;

【煎服法】:每服五钱,加姜、枣煎。

主治:

1.治肌热表热,四肢发热,骨髓中热,热如火燎,扪之烙手。

2.此病多因血虚得之,及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并宜服此。归经:此手足少阳药也(三焦)

方义:

1.柴胡以发少阳之火为君。

2.升、葛以发阳明之火,羌、防以发太阳之火,独活以发少阴之火为臣。此皆味薄气轻,上行之药,所以升举其阳,使三焦畅遂,而火邪皆散矣。

3.人参、甘草益脾土而泻热,芍药泻脾火而敛阴,且酸敛甘缓,散中有收,不致有损阴气而佐使也。

趣味记忆:胡风人生,割两把草,烧两把火。(胡-柴胡、风-防风、人-人参、生-升麻、割-葛根、两把草-生炙甘草、烧-白芍、两把火-羌活独活)

8、升阳去热和血汤;《兰室秘藏》卷下。

方剂别名;除湿热和血汤、升阳除湿热和血汤、升阳和血汤、除湿和血汤、升麻去湿和血散、升阳去湿和血汤;

【药物组成】 橘皮2分,熟地黄3分,当归身3分,苍术3分,秦艽3分,肉桂3分,生地黄5分,牡丹皮5分,生甘草5分,升麻7分,熟甘草1钱,黄耆1钱,白芍药1钱5分。

【方剂主治】 阳明气冲热毒,肠癖下血,其血唧出有力而远射,四散如筛,肠中血下行,腹中大作痛。

【方剂功效】升阳,去湿热,和血脉。用法用量;上(口父)咀,都作1服。水4盏,煎至1盏,去滓,空心稍热服。

9、升阳调经汤;《兰室秘藏》别名升麻调经汤;

【组成】升麻8钱,葛根5钱,草龙胆(酒制)5钱,黄芩(酒制)5钱,广莪术(酒洗,炒)5钱,京三棱(酒洗,炒)5钱,炙甘草5钱,黄连(酒洗)5钱,连翘5钱,桔梗5钱,生黄芩4钱,当归梢3钱,芍药3钱,黄柏(酒洗)2钱,知母(酒洗,炒)1两。

【主治】瘰疬绕颈,或至颊车,此皆由足阳明胃经中来;若疮深远,隐曲肉底,是足少阴肾经中来,乃戊脾传于癸肾,是夫传于妻,俱作块子坚硬,大小不等。

【用法用量】每服100余丸;一半作(口父)咀,每服5钱,若能食,大便硬,可旋加至7-8钱,水2盏,先浸半日,煎至1盏,去滓,临卧热服。

足高去枕仰卧,噙1口作10次咽之,留1口在后送下丸药,服毕其卧如常。制备方法上另秤一半作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10、调经升阳除湿汤【来源】《兰室秘藏》卷中。

【异名】调经升麻除湿汤(《兰室秘藏》卷中)。 

【组成】当归(酒洗) 独活各1.5克蔓荆子2.1克 防风 炙甘草 升麻 藁本各3克 柴胡 羌活苍术黄耆各4.5克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勿令作末,都作一服。用水9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空腹时热服,待少时,以早饭压之。

【主治】妇人饮食劳倦,心火乘脾,漏下恶血,月事不调;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浆之物,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困倦乏力,其脉缓而弦急,按之洪大。

 11、升阳除湿汤【来源】《兰室秘藏》卷下。

【组成】苍术3克 柴胡 羌活 防风 升麻 神曲 泽泻 猪苓各1.5克 炙甘草 陈皮 麦蘖面各0.9克【用法】上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主治】脾虚湿盛,不思饮食,泄泻无度,小便黄少,四肢困倦。

【加减】胃寒肠鸣,加益智仁、半夏各1。5克,生姜3片,大枣1枚。

12、升阳举经汤《兰室秘藏》

【处方】 肉桂(去皮,盛夏不用)白芍药 红花各1.5克 细辛1.8克 人参 熟地黄 川芎各3克 独活 黑附子(炮裂,去皮、脐)炙甘草各5克 羌活 藁本 防风各6克 白术 当归 黄耆 柴胡各9克桃仁(汤浸,去皮、尖)10个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妇人经水不止,右尺脉按之空虚,属气血俱脱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热服。

13、升阳柴胡汤

处方来源:《兰室秘藏》卷上。别名:升阳泄阴羌尖柴胡补阳汤、升阳泄阴汤;

【组成】肉桂5分,柴胡(去苗)1钱5分,知母(酒炒,如大者,加作5钱)1钱,防风1钱,白茯苓1钱,泽泻1钱,陈皮1钱,生地黄(酒炒)5钱,楮实(酒炒微润)5钱,黄耆5钱,人参5钱,白术5钱,甘草梢1两,当归身1两,羌活1两,熟地黄1两,独活1两,白芍药1两。上锉。

【主治】青白翳,视正反斜。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稍热食远服。别合1料,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茶清送下。每日与前药各1服,食远,不可饱服。

如天气热,加五味子3钱、天门冬(去心)、芍药、楮实各5钱。

升阳泄阴羌活柴胡补阳汤(《普济方》卷八十)、升阳泄阴汤(《审视瑶函》卷五)。本方炼蜜为丸,《医学纲目》名“升阳泄阴丸”。

据《医学纲目》云:本方与“补阳汤”、“泻阴火丸”(连柏丸)合治一病,空心服补阳汤,临卧服连柏丸,食远服升阳泄阴丸。

14、升阳除湿防风汤《脾胃论》 > 卷中;

【组成】苍术(泔浸,去皮净,四两) 防风(二钱) 白术白茯苓白芍药(以上各一钱)上件咀。除苍术另作片子,水一碗半,煮至二大盏,纳诸药,同煎至一大盏,去渣,稍热服,空心食前。

【主治】如此证飧泄不禁,以此药导其湿;如飧泄及泄不止,以风药升阳,苍术益胃去湿;脉实,胀,闭塞不通,从权以苦多甘少药泄之;如得通,复以升阳汤助其阳,或便以升阳汤中加下泄药。

15、升阳益胃汤《内外伤辨》卷中。

【组成】黄芪60克 半夏(汤洗,脉涩者用) 人参(去芦) 甘草(炙)各30克 独活 防风白芍药羌活各15克 橘皮12克 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 柴胡 泽泻(不淋勿用)白术各9克黄连3克;用法上为粗末。每服9克,加生姜5片,大枣2枚,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早饭、午饭之间温服。

【主治】脾胃虚弱,湿热滞留中焦,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肿,口苦舌干,饮食无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调,小便颊数;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者。

【方论】方中人参、黄耆、白术、甘草补益脾胃之气;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温;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升阳,清热除湿之功。

16、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脾胃论》卷上【别名】泻阴火升阳汤、升阳泄火汤、升阳降火汤

【组成】柴胡1两5钱,甘草(炙)1两,黄耆1两,苍术(泔浸,去黑皮,切作片子,晒干,锉碎,炒)1两,羌活1两,升麻8钱,人参7钱,黄芩7钱,黄连(去须,酒制)5钱(炒),石膏少许(长夏微用,过时去之,从权)。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大温服,早饭后午饭前,间日服。

【功效】补脾升阳泻火【主治】治饮食伤胃,劳倦伤脾,火邪乘之而生大热。

【用药禁忌】服药之时宜减食,宜美食。服药讫忌语话1-2时辰许,及酒、湿面大料之类,恐大热之物,复助火邪而愈损元气也。亦忌冷水及寒凉淡渗之物及诸果,恐阳气不能生旺也。宜温食及薄滋味以助阳气。

【方义】柴胡、升麻、羌活--助阳益胃以升清气。人参、苍术、黄耆、甘草--益气除湿以补脾胃。黄芩、黄连、石膏--凉心清胃以泻阴火。 

17、益胃升阳汤《兰室秘藏)卷中【别名】 升阳益胃汤(《仁术便览》卷四)。

【处方】 柴胡 升麻各1.5克 炙甘草当归身(酒洗)陈皮各3克人参(去芦)9克 生炒神曲各4.5克 黄耆6克白术黄芩少许

【功能主治】益气升阳,养血调经。治妇人经候不调,经来量多,色黑有块,大便水泄,日二三次,饮食减少,食罢烦心,身体消瘦。

【用法用量】上药哎咀。每服6克,用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腹中痛,加白芍药9克,肉桂少许,如渴,加葛根0.6克。此补中益气汤生炒神曲,黄芩也。

 用药规律与配伍原则

金元医家李东垣在学术上重视人身胃气,倡“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凡饮食劳倦每致脾胃升降失常,形成“谷气下流,阴火上冲”的内伤病证。处方用药力主甘温药充沛元气,风药鼓蕴升阳,寒凉药微泻阴火。

其特点体现在所著《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三书中所冠“升阳”二字十七方中,探析如下。

1、选药广泛,组方精巧

“升阳十七方”系指升阳补气汤、升阳顺气汤、升阳汤、升阳滋血汤、补气升阳和中汤、升阳除湿汤、升阳泻湿汤、升阳散火汤、升阳祛热和血汤、升阳调经汤、调经升阳除湿汤、升阳举经汤、升阳柴胡汤、升阳除湿防风汤、升阳益胃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益胃升阳汤。

组方选药有50味!

药物选用次数为升麻、柴胡11次;

当归、黄芪10次;羌活、独活9次;

人参、甘草、苍术8次;白芍7次;

茯苓、神曲6次;

生地、熟地、藁本、黄柏、法半夏、桃仁、黄芩3次;

蔓荆子、厚朴、知母、葛根、益智仁、黄连、红花、生姜、大枣、肉桂2次;楮实、细辛、蝎梢、佛耳草、附片、大麦蘖面、猪苓、青皮、柏子、丹皮、石膏、龙胆草、桔梗、秦艽、三棱、连翘1次。

其中使用4次以上者仅16味,占选药50味的32%。

升阳十七方,各方由10味药左右组成,每味药量在1~5钱之间。

体现了东垣用药广、组方精、用量轻、忌伐胃气的用药特点。

2、遣方用药,配伍适中

李东垣针对“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机,提出“唯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的治疗原则。

2.1 甘温益气,滋养元气

(1)甘温补气药联用:

如升阳顺气汤中用黄芪1两,灸甘草6分,人参3分,为全方11味药量的一半;升阳益气汤再加白术构成四药联用,量达4两1钱,亦为全方12味药量的一半余。体现了东垣治疗脾胃虚弱,肺气受邪者,用药“黄芪最多,甘草次之,人参又次之”的配伍用药特点。

(2)甘温佐以养阴:

如升阳举经汤方中既有甘温补气药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又有养阴益血的当归、白芍,二者之比为2.4∶1。功在助阳生阴,补气生血,用于治疗妇人经水不止者。

2.2 辛温风药,鼓蕴升阳

升麻、柴胡、羌活、独活性温味辛而气薄,东垣称之“风药”。原本治外感疾病,但经东垣临证配伍,具有鼓蕴升阳治疗内伤疾病的作用。

(1)风药助甘温药补气升阳:

相伍特点有二,一是风药量小于补气药,如治疗肺之脾胃虚的升阳益胃汤,方中羌活、独活、柴胡量不及参、术、芪、草的三分之一,旨在欲升先补,调整脾胃;

二是风药量大于补气药,如治疗妇人经水不止的升阳举经汤,方中羌活、独活、柴胡、防风、藁本用量大于参、芪、术、草,取其风药性速,急引药达病所,升提阳气,以达补气摄血疗崩之功。

(2)风药合甘寒药升阳不燥:

如治气虚肢麻的补气升阳和中汤中,补血养阴的当归、白芍用量大于升麻、柴胡、防风药量,使风药升阳而不致温燥耗阴。

(3)风药伍燥湿药升阳胜湿:

一为风药量小于除湿药量,如治疗肠僻下血的升阳除湿防风汤,方中防风是苍术、茯苓量的二十分之一,体现了除湿为主,升阳为辅的治疗原则;

二为风药与除湿药量相等,如升阳除湿汤方中羌活、防风、升麻、柴胡与苍术、猪苓、泽泻、法半夏用量相等。具有“自下而上引而去之”协同作用,专治脾虚肠鸣泄泻;

三为风药量大于除湿药,用于治疗妇人月事不调。

2.3 佐用苦寒,微泻阴火

东垣所论阴火,概指人体内伤引起的一切虚性或本虚标实的火热邪气。

升阳十七方针对不同阴火病机,将风药与寒凉药相伍以发挥治疗作用。

(1)单纯风药散火:

如治疗脾胃阳气受损的诸脏火郁证的升阳散火汤,采用柴胡发少阳之火,升麻、葛根发阳明之火,羌活发太阳之火,独活发少阴之火,共达诸风药上行,发越郁热之效。

(2)苦寒直折泻火:

若阴火太甚,当苦寒直折泻火。如升阳调经汤中用龙胆草泻肝胆火,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知母泻胃火,五药合用直泻火毒,临床用于治疗瘰疬证。

(3)甘温苦寒潜降阴火:

如治脾虚火升的补脾胃泻火升阳汤,方中人参、黄芪、甘草是黄芩、黄连量的二倍,旨在甘温补气为主利于潜降阴火,苦寒清热为辅利于升发阳气,体现了东垣对立统一用药规律。

(4)甘苦合化泻火:

如治疗火热内盛所致目疾内障的升阳柴胡汤,用当归、白芍养阴为主,合知母微泻阴火,共奏甘苦合化,清泻阴火之作用。

3、讲究服法护理

升阳十七方中有15方采用粗未3~5钱,加水2~3盏煎至一盏,去渣后热服,旨在顾护人体胃气。

由于风药多辛温、耗气、燥热伤阴,故主张“病去勿再服。”

同时忌酒与生冷,防助火损元气。

饮食上宜淡味温食,助其阳气。

亦可小劳蠕动使胃中药物得以转运升发,促进机体康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东垣升阳十七方用药配伍初探
【李东垣《脾胃论》健脾胃、去痰湿、清湿热的良方】
一个高水平的奇效良方,补益脾胃、升阳除湿、兼调肺肝,屡用屡效
李东垣治湿九法
李东垣经典方——升阳汤与升阳除湿汤
李东垣用“角药”三:善用风药,羌活、防风、藁本,柴胡、升麻、葛根、川芎、白芷、北细辛、蔓荆子、苍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