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参观山东博物馆(上)
老李lyt
关注

参观山东博物馆(上)

原创
2019-09-05 阅读219

      参观完山东省科技馆的第二天,我们又去了山东博物馆。山东博物馆,现位于济南经十路11899号,千佛山北麓,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主体建筑面积8.29万平方米、高74米,各类藏品达21余万件,占全省藏品三分之一,其中陶瓷器、青铜器、甲骨文、陶文、封泥、玺印、简牍、汉画像石、书画、善本书等为其特色。

      远眺山东博物馆,馆名为郭沫若墨宝。

      一进入博物馆的大厅,立时被展馆的壮观雄伟的气势所折服,高大且直插楼顶的立柱,硕大似玉璧的穹顶,在辉煌的灯光衬映下,华丽且透着一份厚重。大厅穹顶的造型源自1977年出土于曲阜鲁国故城战国墓中的大玉璧。

      立于大厅一层孔子学堂前的孔子塑像

 
      山东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四五十万年前的远古时代,这片土地上就生活着与“北京人”同时代的“沂源人”。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十分丰富,以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谱系脉络清晰,说明这里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史前部分:

      陶釜,盛器,夹砂黄褐陶,大口,卷沿,尖叠唇;深圆腹,下腹内收,尖圜底。后李文化(距今8500~7500年左右),山东章丘西河遗址出土。

      陶盂,盛器,夹砂黄褐陶,后李文化,山东临淄后李遗址出土。

      陶罐,盛器,夹砂红褐陶,局部呈灰色。敛口,圆唇,鼓腹,矮圈足,腹上部饰两个对称贯耳,双耳两端饰泥饼蜂窝戳印纹。

      陶匜(yí)形器,水器,夹砂黄褐陶,形体似匜。方唇,叠沿,敞口,短流,唇外缘饰一周锯齿纹,流口对侧有一桥形提梁把手。后李文化,山东章丘西河遗址出土。

      红陶折腹鼎,炊煮器,侈口折腹。北辛文化(距今7500~6100年左右),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猪嘴形陶支座,支座,夹砂灰陶,形似猪拱猪。北辛文化,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红陶壶,水器,夹砂红陶,肩部有两环形耳。北辛文化,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红陶兽形壶,盛酒、水器,夹砂红陶。大汶口文化,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器表磨光,整器涂红色陶衣。动物造型,形体肥硕,背装提梁,后身置筒状注水口井与兽嘴从功能上相对应,集实用与艺术于一身,是大汶口文化独有的器形。在新石器时代发现的陶器中较为罕见,是5000年前难得的一件艺术珍品,为山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竹节纹黑陶盆,盛器,泥质黑陶,侈口,平底,口沿下分装四鼻,四道凸弦纹等分腹部,如竹节状。龙山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山东安丘峒峪采集。

      灰陶镂空器座,器物底座,泥质灰陶。分承托和高圈足两部分。高圈足饰六层编制纹饰孔。其一、四、五层圆孔的未衔接处记得有菱形纹。大汶口文化,山东邹县野店出土。

      八角星纹彩陶豆,大汶口文化,大汶口遗址出土。盛食器,器身用白、红、黑彩绘八角星纹,其间用条形纹相间隔,足饰圈状纹。八角星纹是山东新石器时代典型的图案纹饰,堪称我国彩陶艺术珍品。

      黑陶镂孔豆,大汶口文化,山东邹县野店出土。该器由钵形器及高圈足两部分组成,由菱形镂孔纹组成了倒置陶尊形的圈足。

     白陶鬶(guī),大汶口文化,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水器,鸟喙形流,扁圆腹凸出饰凸弦纹一周,整器质地细腻,陶色洁白。 

       橙黄陶袋足鬶,水器,器身由三袋状足代替,其中一足的背部呈宽带扳。该器造型独特,这种以足代腹的鬶在同期文物中尚不多见。大汶口文化,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实足灰陶鬶

      酒器一组

      网纹彩陶壶,大汶口文化,大汶口遗址出土。盛酒、水器。圆腹下收为平底,颈部对称置两环耳。器表施红色陶衣,肩部绘黑彩网纹。

      涡纹彩陶壶,大汶口文化,大汶口遗址出土。盛水器,泥质红陶,直颈,扁圆腹下收为平底,肩部置两凸钮。器表磨光并涂红色陶衣,腹部饰黑地白彩涡纹带一周。

     彩陶钵形鼎,大汶口文化,山东邹县野店出土。盛食器,泥质红陶,敛口,浅腹斜收,呈钵形。三等距凿形足支撑器底,器表上部涂红色陶衣,白色线条绘菱形网纹饰器物边沿。 

      云雷纹彩陶釜,大汶口文化,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盛食器,器体庞大,上部施红色化妆土,用白彩勾边,绘雷云纹。如此彩绘美丽、体型巨大的彩陶器并不多见。

      大口尊,大汶口文化,山东莒县大朱家村遗址出土。酿酒器,器壁厚重,身饰瓦纹,腹部上刻画有特殊符号。

      大陶甗(yǎn),龙山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山东临淄桐林遗址出土。炊煮器,体量中国最大,号称“甗王”。

      黑陶三足盆,龙山文化,山东潍坊姚官庄出土。盛器,侈口,腹部有双耳,三个圆形底足。

      左:黑陶鼎,鸟喙足,山东潍坊姚官庄出土;右:黑陶三足鼎,三锥状足,临淄桐林出土。均属龙山文化,盛器,泥质黑陶。

      一组陶鬶(guī)

      灰陶鬲,龙山文化,山东章丘城子崖遗址出土。炊煮器,夹砂灰陶,侈口袋足,颈部下有两对称盲鼻。

      灰陶罐形鼎,龙山文化,山东章丘城子崖遗址出土。盛器,夹砂褐陶,折沿,鼓腹,扁铲状足。

      夹砂灰陶鼎,龙山文化,山东潍坊姚官庄出土。炊煮器,泥质灰陶,侈口,三鸟喙足。

      蛋壳黑陶杯,龙山文化,山东潍坊姚官庄出土。酒器,器表素面磨光,器壁薄如蛋壳。

      蛋壳黑陶杯,龙山文化,山东潍坊姚官庄出土。酒器,由上下两部分组成。杯身作宽平沿,圆底置于豆状并带有透雕、刻纹的底座中。整器细腻,坚硬轻薄,器表磨光并施黑陶衣。是典型龙山文化的特征性器物,代表了中国远古时期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为山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四孔大玉刀,龙山文化,山东日照两城镇出土。礼器,呈长方形,器身饰四孔。

      夏商周部分

      夏商两代,山东地区主要是东夷族人建立的众多方国,在与中原王朝军事的和非军事的碰撞与融合中,共同促进了华夏族文明的最终形成。以齐、鲁为核心的山东诸国经历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发展,逐步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走在了时代的最前列。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实现了首霸;鲁国则以忠实的捍卫光大周以来的礼乐制度为己任;稷下学宫的兴盛和儒墨显学的诞生、传播深深的影响了几千年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 

      铜斝(jiǎ),商代,山东青州苏埠屯遗址出土。酒器,温酒用。圆口,口上有两柱,下有三足,器身类似于鬲(lì),但足较高。

      铜罍(léi),商代,山东青州苏埠屯遗址出土。酒器,盛酒用。圆深腹,有两耳,一侧腹下部有鋬(pàn)。肩部有一周火焰纹,耳及鋬上有牛首形饰纹。

      铜戈、铜钺(yuè)、铜矛,商代,山东青州苏埠屯遗址出土。

      亚醜(chǒu)觚(gū),商代,山东青州苏埠屯遗址出土。酒器,饮酒用。喇叭形口,细腰,腹略鼓,高圈足,足座较高。腹部饰凸弦纹、联珠纹和两组饕餮(tāo tiè)纹。足饰对称的十字纹、联珠纹和饕餮纹。

      51、铜提梁卣(yǒu),商代,山东青州苏埠屯遗址出土。酒器,盛酒用。椭圆形子母口,蘑菇形盖钮,绞索形提梁,器身多饰周凸弦纹,口沿下方正中有三浮雕饕餮纹饰。器形厚重、大方,深具商代铜器的特色。

      铜斗,商代,山东青州苏埠屯遗址出土。酒器,斟酒用。形如今天的舀子。前部器形深,呈鼓状,柄上纹饰丰富,有兽头及牛头纹饰,柄末端有鸟纹,生动逼真。

      铜鼎,商代,山东青州苏埠屯遗址出土。鼎是商周时期的炊煮器和礼器,圆腹,两耳,三足,用于煮、盛鱼肉。

      夔(kuí)足铜方鼎,商代,山东青州苏埠屯遗址出土。器为直耳,长方形口,折沿,方唇,弧形腹极浅,器底呈弧形,四足作夔龙形。器口下饰饕餮纹,器足两侧饰夔纹。器内壁铸铭文“册融”两字,器腹部、足部有烟炱(tái)痕迹,可知这件鼎是墓主人的实用器。铭文“册融”应当是“作册融”的省文。作册,是古代官职名,始于商代,盛行于西周,“册融”可能即是亚丑国的作册官。

      融方鼎,商代,山东青州苏埠屯遗址出土。直口,折沿,方唇,下腹略内收,平底,四足为圆柱形。器身四角有扉棱,口下饰以雷纹为地的鸟纹,腹饰雷纹和“凹”字形排列整齐的乳钉纹,足上部饰饕餮纹,云雷纹地上饰有十八只鸟纹,鼎的内底铸有一“融”字铭文,且底部有烟炱(tái)痕迹,应为实用器。同出两件,形制相同,应为一对。

      亚醜钺,商代,通长32.5、宽34.5厘米。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出土。为山东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亚丑钺为方内,双穿,两肩有棱,器身透雕人面纹,人面五官微突出,双目圆睁,嘴角上扬,口中露出城墙垛口似的牙齿,极富威严。因其口部两侧对称地铭有“亚醜”二字,故得名“亚醜钺”。

      铜(缶霝)(líng),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山东沂水出土。容酒器,侈口,束颈,广折角,腹渐收为小平底。肩两侧有兽首衔环耳。兽首正中有独角,整体似龙形。通盖高53.4、口径25.1厘米,盖呈覆碗形,盖顶有鸟形钮。器与盖通体饰瓦纹。沂水地区春秋属莒国,莒国为东夷古国,有“尚鸟”习俗。器盖以鸟为捉手,造型美观,又有实用价值。

     举罍(léi),商代,山东济南长清小屯出土。容酒器,侈口,短颈,圆肩,肩两侧附兽首衔环耳,下腹一侧有一兽形鼻。肩与上腹以三条扉棱为中心,饰夔纹构成三组兽面纹,下腹饰蝉纹,铭文铸于口沿内“举祖辛禹” 

      铜罍(léi),商代,山东青州苏埠屯遗址出土。盛酒器,肩部有一周云纹。两耳,一侧有鋬(pàn),耳及鋬上有牛首形饰。

      铜铙(náo),商代,军中打击乐器,铙面饰兽面纹,形似铃而略大,口部呈凹弧形,两侧角尖锐,柄上细下粗,内中空,可装木把。一般以三至五个大小相次为一组,使用时执把,口朝上,用槌敲击。该铙柄上有铭文“受”。

      铜铃,商代,山东济南长清小屯出土。

      眉鬲(lì),商代,山东滕州种寨出土。器身饰兽面纹,口沿内铸阴文三字,因首字释“眉”,故名。

      铜觯(zhì),商代,山东青州苏埠屯遗址出土。酒器。这件觯虽器形不大,但装饰考究,突出扉棱,传神的凤鸟,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

      融簋(guǐ),商代,山东青州苏埠屯遗址出土。器形简单,表现出早期铜簋的原始性。器表遍布乳钉,具有特殊的装饰效果。腹底部正中有铭文“融”。

      涡纹豆,商代,山东济南长清出土。盛食器,敞口,浅腹,圜底,高圈足。腹外壁弦纹间饰六个凸起的圆涡纹,圈足饰弦纹。

      陈侯壶,春秋,山东肥城小王庄出土。通高50.5厘米,容酒器,扁方体,长颈,垂腹,圆角方圈足,盖为子口,盖顶有圆角长方形捉手。颈两侧附象首套环大耳,象鼻上扬。盖、颈、足饰弦纹,腹饰“田”字纹。器盖对铭,各阴文13字:“陈侯作妫橹媵壶,其万年永宝用”。“陈”,先秦国名,妫姓,原在河南睢阳,后迁安徽亳县。“妫橹”是他女儿的名字。“媵壶”即陪嫁的壶。

      兵器:铜刀、铜矛、铜戈,商代,山东济南长清小屯出土。

      马具,商代,山东济南长清小屯出土。铜弓形器(上)、铜马衔(中),由两根铜条组成,铜条两端各有圆环,一端互相联结,另一端在马嘴外侧,与马镳相接;铜马镳(中左右),与衔相连,勒在马颊上,圆形或方形,中间有孔;铜泡饰(下)。

      青铜工具,商代,山东济南长清小屯出土。自上而下,自左而右依次为:铜雕刻刀、铜凿、亚醜锛、亚醜斧、铜锤、铜锛、铜斧。

      铜卣(yǒu),容酒器。商代,山东济南长清小屯出土。

      公子土折壶,春秋时期,山东临朐杨善出土。长颈圆腹,提链将颈耳与盖环贯连在一起。腹饰弦纹两道,腹一侧有环鼻。颈外阴刻铭文6行39字,是齐国的一件珍贵的断代器物,也是研究齐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铜壶,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山东临淄齐故城内姚王庄出土。容酒器,直口,鼓腹,圈足,肩两侧附套环耳,通体素面无纹饰。

      国子鼎,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山东临淄齐故城内姚王庄出土。子母口,兽蹄形足,双附耳,素面无纹,腹中部有一道弦纹,器身与器盖对铭,各铸有阴文“国子”二字。国氏为齐国之望族,国氏之族的宗子称“国子”,为齐国上卿,屡执齐国之政。此鼎带有鲜明的齐国特色。

      弦纹豆,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山东临淄齐故城内姚王庄出土。盛食器,直口浅盘,细长柄,喇叭形圈足,柄部装饰弦纹三道。

      铜莲花盘豆,战国时期,山东临淄出土。豆盘作盛开莲花状,高豆柄,饰凸弦纹,造型简单但富于想象力。

      铜提梁壶,战国时期,山东临淄出土。

      铜釜,战国时期,山东临淄出土。

      铜敦(dui),战国时期,山东临淄出土。食器,在祭祀和宴会时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出现在春秋时期,后来逐渐演变出盖。到战国时多为盖形同体。常为三足,有时盖也能反过来使用。

      置身山东博物馆,观赏的是一件件古代文物,学习的是山东悠久的历史,感受的是山东乃至中华灿烂的文化,了解的是古往今来的社会风情,山东辉煌的历史文明使人流连忘返。

     因篇幅所限,暂告一段落,待续。 

      摄影与编辑:老李lyt
      时间:2019年8月25日
      相机:佳能7D   
      镜头:腾龙18~270 ㎜
      感谢朋友们关注!欢迎转发与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东博物馆 十大镇馆之宝 一
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
上古传说与历史(3)
山东文物精品大展(二)
山东博物馆_陶器
山东古代文化综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