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曾经辉煌过的鲜卑民族

少数民族

  1,在美丽富饶的大兴安岭南坡,有个鄂伦春旗。在离旗首府阿里河十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的石洞,或称石屋。当地的鄂伦春人称其为“嘎仙洞”,将所在的山叫嘎仙山。“嘎仙“是鄂伦春民族的心意中的“英雄”,代表着人民的意愿。铲妖除魔、惩恶扬善,保佑着善良的鄂伦春族人民,“嘎仙”只是传说;石洞确是真实的存在。

  2,时间进入了,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研究人员发现了,嘎仙洞的石壁上面刻有文字。经专家考证;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中书侍郎李敞前去寻找石屋,于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摩崖铭刻了祭祠;汉文,隶书体兼有楷书体,苍劲有力的201个大字,与魏书上的记载基本相同;从而确定了这个石屋,就是鲜卑民族的发祥地。该石洞高达七十尺,南北长九十步,东西四十步。洞内挖掘发现有很厚重的文化层次,对研究鲜卑民族的历史很有帮助。这个以山为名的民族,世世代代,过着游猎、游牧的生活,居住在石屋之中,躲过大兴安岭奇寒。在这里他们度过了漫长,无数个时光。这里是鲜卑祖先发迹的地方,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居住。后来他们发现;游牧要比游猎更为重要,天然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辽阔富裕的松嫩平原,养育了鲜卑民族。他们离开了大山,奔向草原,奔向平原,奔向了光明,奔向了迅速发展之路。

  3,鲜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古时的大兴安岭称为大鲜卑山,以山为名鲜卑族人,是继匈奴以后,南匈奴归服于汉朝,北匈奴向西逃遁,整个漠北形成了“真空“。这个大兴安岭上的游猎、游牧民族,依托大兴安岭一路向南发展,沿着呼伦贝尔直入辽阔的松嫩平原,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建立起独立的“乌洛候王国”,这一少数民族群体。发展成上百万之众军事集团,迅速填补了这个辽阔的真空地带,佔领了整个漠北地区,一直到统一了中國的北方。

        

  4,东汉末年,鲜卑人已经成为北方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后来的北魏始祖拓跋力微当上了鲜卑部落联盟首领,他总结了匈奴四处出击而最终失败的经验教训后,他认为要统治汉民族,就必须联络汉民族,学习汉民族先进的文化理念,否则很难生存下去!

  5,公元314年,力微之孙被晋暋帝封为代王,前秦伐代,代灭。公元386年,前秦王与东晋的肥水大战中失败,拓跋珪乘机在牛川重登代王之位,后改國号为魏。拓跋珪两传拓跋焘,从此把鲜卑拓跋氏推向历史的最高峰。

        魏太武帝拓跋焘是鲜卑族拓跋氏一位杰出的领袖,又是一位善于打仗用兵富有天才的统帅。拓跋焘命将出師,凡听指挥节度者无往而不胜。临阵对敌,他常亲犯矢石,左右死伤相继而神色自惹,壮士畏服,于是皆尽死力。二十年间,他指挥百万鲜卑铁骑,南征北战,灭赫连夏、冯氏北燕、泪渠北凉、西逐青海之吐谷浑、北降阴山之柔然、高车。除江南外,北方浑然一统,形成了百多年的南北对峙之局。确立了巩固的北魏王朝。(南北朝时代)

  6,公元386年--公元557年,由鲜卑族拓跋珪建立了,南北朝时期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命名大魏國,建都平城。公元439年,统一了中國北方。公元493年起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皇帝拓跋氏改姓“元“。公元534年魏國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北魏时期佛教兴起,并得到空前的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王朝的封建统治,加速了民族融合。在长达172年的历程中,从北魏到西、东魏延续了十七个鲜卑族拓跋氏皇帝。

  7,西方有位名人,读了中國史以后,曾警告统治者们,少打中國人的主意;強大的汉族文化,上下五千年的根基,恰似浩瀚的大海。无论什么民族,有多么样強大的力量,也都将无法征服;你就像大海中一叶小舟,投入大海。早晚都要被汉文化的海洋所淹沒。北魏的鲜卑族统治者们,汉化的完全彻底就是明证。

        孝文帝元宏,拓跋氏,北魏第七位皇帝,公元471年--公元499年在位28年,卒年33岁。其所推行的孝文帝改革,以汉化运动为主体,改革措施有利于缓解民族隔阂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公元494年孝文帝下令禁止、穿胡服,断胡语,而且必须作到,其中也包括鲜卑族普通老百姓。孝文帝同时还大力提倡胡汉通婚,以至采取指婚、赐婚,从鲜卑的上层人物开始。

  8,崇尚汉文化的孝文帝,比之他的祖母冯太后有过之而无不及。尊儒崇孔,并把佛教定为國教。可即使如此,鲜卑人的依旧面临着,农牧、制度、信仰、习俗、文化的危急,与汉人有着不可调合的矛盾。

        拓跋珪在建国之初就定下制度,朝庭大量重用汉人,他称帝后在朝堂上组成了鲜卑人和汉人共同参与的政权。由于鲜卑人的生活习性和汉族不同,政治地位有着高人一等的差距感,对事情的处理方法也不相同,矛盾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恶化!这是北魏各代皇帝十分重视不断解决的大事。

       为了彻底改变鲜卑人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迈进。又实行了离散部落,分土定居,使鲜卑贵族们一天天安心下来。从事农业生产,为促进鲜卑人的进步,减少汉、鲜民族之间的矛盾。

  9,孝文帝幼时,是皇祖母临朝称制,他长大亲政后对冯太后言听计从。到冯太后去世后,为继承遗志,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孝文帝的这些做法使鲜卑人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种族,失去了姓氏,失去了语言,达到彻底的汉化。连血源都有了改变,与汉民族真正的融为一体,化蛹为蝶流传至今!

  10,鲜卑族居留在北方,大兴安岭室韦部落,直接形成了蒙古人。居留在辽河一带!

        鲜卑人抛弃了本民族的姓氏和语言,而改为了汉姓,话汉语,识汉字。皇族拓跋氏为诸姓之首,而改为“元”姓,鲜卑的功勋贵族,穆陵、步六孤、贺兰、匆忸于、纥奚、尉迟等姓,分别被赐为穆、陆、楼、于、嵇、尉等姓。其他一百多个姓氏也都改为汉姓。

        如今的中华大家庭,56个兄弟姐妹中己无鲜卑族的踪影。只有到了大兴安岭,看到鲜卑人的祖屋,才能想到;曾经一度辉煌的鲜卑人,二百多年来,用百万铁骑,争霸天下,征服北方!

文章编辑    國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历史】简述鲜卑族的起源及发展演变史
坎坷的民族融合之路(二)
鲜卑:不只是一个传奇 | 文化
【武川诗礼之乡】武川——“北魏重镇”的由来(王福彦)
十分钟让你看懂:拓跋鲜卑与华夏文明的漫漫“融合之旅”
悟空问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