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差异30例
[根据美国德保罗大学社会学教授理查德?谢弗《社会学与生活》、前驻德大使卢秋田在首都师范大学的一次报告等摘编、整理和补充。]
某种程度上,人们会把社会中的文化习俗视为理所当然。因此,当意识到其他文化和我们文化的"生活方式"不一样时,人们常常会觉得惊讶而且困扰。事实上,人们觉得很奇特的习俗,在别的文化中,可能既正常又适当,而我们的民德与民俗在别人眼里,也可能是诡异的。
许多日常的陈述都反映出,我们认为自己的文化最好。我们用诸如"未开发"、"落后"和"原始"这样的词来描述其他社会。似乎"我们"所信仰的是宗教;"他们"所信仰的是迷信与神话。
人自然而然地会用自己文化的观点来评价其他文化。社会学家威廉·格雷厄姆·萨姆纳用族群中心主义一词,来表示认为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应作为规范,并表示自己的文化优于其他文化的倾向。族群中心主义的人认为,其族群是定义文化的中心,而所有其他文化则偏离了"常轨"。
即使在一个社会内部,以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地区、民族、信仰等区分的不同人群间也存在文化差异。
1、假如一个美国公民在中国的某些地方旅游,且想品尝当地美食,他可能会惊讶地发现这道特别的菜肴竟然是狗肉;[中国人会对墨西哥等地有人吃苍蝇、虫蛆觉得别扭];
2、一个来自严格伊斯兰文化的人,当第一次看到美国和欧洲普遍存在的撩人服饰和对情感露骨的表达时,他可能也会感到震惊;[相反,其他地方的人则难以理解有些穆斯林国家的服饰特征];
3、来自非洲文化的人会非常惊讶,美国小孩对父母竟然会如此不尊重;[美国人会对非洲人、中国人对父母的态度不习惯];
4、印度人一定会对美国人把猫和狗养在室内感到反感;[而印度人对牛的尊重可能令其他国家的人感到不可思议];
5、很多阿拉伯和亚洲的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者士认为,美国是腐败、堕落而且注定要毁灭的。在这些人心中,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文化优于美国文化;[在这一点上,他们在中国有很多粉丝,但粉丝未必信伊斯兰教];
6、加拿大北部的因纽特部落包裹着动物毛皮,吃着鲸鱼的肉和油,他们和东南亚的农夫几乎没有共同点,因为农夫的穿着必须要适应热带气候,吃的主要是他们自己田里种的稻米;
7、在全球许多社会中,民俗的存在是为了强化男性支配的形态。在东南亚许多传统的佛教地区,许多民俗都显示出男性的地位高于女性。在火车的卧铺车厢中,当男性睡在下铺时,女性一般都不可睡在上铺;当医院有男病人住在一楼时,女病人通常都不准住在二楼。即使是在晒衣服时,民俗也显示出男性的支配与主导地位:女性的衣服不得挂得高过男性;
8、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在一般的人际互动情景里,对于允许身体触碰的程度有所差异。即使最有经验的旅行者,有时也会被这些文化差异弄得手忙脚乱。在沙特阿拉伯,一个中年男子在与事业伙伴终止商业关系时,他可能会和他的事业伙伴握手;但此举可能会吓到美国的生意人,因为在美国,握手代表的是祝贺;
9、手势是另一种非语言沟通的形式,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传达不同的意思。在澳洲,竖起大拇指是很无礼的举动;[印度人摇头往往相当于其他地方的人点头];
10、穆斯林妇女戴着有象征性的头巾在法国成为一个主要的社会议题。多年前,法国的公立学校就已禁止学生穿戴明显的宗教标志,如大十字架、无沿便帽和头巾。违反这一非正式衣着规则的穆斯林学生会被学校开除。对于许多法国人来说,头巾代表女性的屈服--这是在高举平等价值观的社会里一个不受欢迎的含义。而对其他人来说,这也代表了一种对法国式生活的挑战。因此,对于这项议题的民意调查中有69%的法国人支持禁令。然而,对于穆斯林来说,头巾却代表了谦虚和体面的社会地位。所以,穆斯林学生会认真地对待这一符号;
11、回答提问: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如:“我想你不到20岁,对吗?”中国人回答:“是的,我不到20岁。”英国人则说:“不,我不到20岁。”
12、亲属称谓: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中文则“内外”有别,“外公外婆”显得不如爷爷奶奶亲近;
13、称呼用语:西方人之间,如没有血缘关系,对男子统称呼“Mr.”,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对已婚女士统称“Mrs.”。中国人重视家庭、亲情,认为血浓于水。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
14、问候用语: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如:您去哪里?您是上班还是下班?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家庭等。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
15、考虑问题的主体: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比如:您想借什么书?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我能为你做什么?
16、面对恭维: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如:“您的英语讲得真好。”“哪里,哪里,一点也不行。”西方人不过分谦虚,对恭维一般表示谢意,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信念;
17、电话用语:西方人打电话时先自报名字,说这是某某说话,一接到电话一般都先报自己的号码或者工作单位的名称。中国人不一定自报名字,可能先问对方是谁。
18、接受礼物:中国人收到礼物时,一般是放在一旁,确信客人走后,才迫不及待地拆开。受礼时连声说:“让您破费了。”西方人收到礼物时,一般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19、体贴他人:在西方,向别人提供帮助、关心、同情等的方式和程度是根据接受方愿意接受的程度来定的;而中国人帮起忙来一般是热情洋溢,无微不至。例如: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看到一位老教授蹒跚过车水马龙的马路,出于同情心,他飞步上前挽住老人,要送他过去,但是他得到的却是怒目而视,因为老者不希望别人小瞧了其健康状况。
20、请客吃饭:中国人招待客人时,一般都准备了满桌美味佳肴,不断地劝客人享用,自己还谦虚:“没什么菜,吃顿便饭。薄酒一杯,不成敬意。”行动上多以主人为客人夹菜为礼。西方人会对此大惑不解:明明这么多菜,却说没什么菜,不实事求是。而他们请客吃饭,菜肴特别简单,常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可口的上等菜,席间劝客吃喝由客人自便。
21、德国人有时开玩笑说,德国人跟法国人有什么不同?比如说一个德国人和一个法国人在临死以前,你问法国人,你死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法国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槟酒。德国人则说,如果我还有力气的话,我想再做一次报告。这就是德国人,喜欢做报告。
22、一个美国人给日本人写信,日本人看到信,准马上就上火。因为美国人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日本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看美国人的来信往往先看后面。而美国人看日本人的信,越看越糊涂,到信的末尾有几句才是对方真正要谈的问题,前面都是寒暄。美国人读日本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写法反映不同的思维方式。
23、一个德国人,一个日本人,一个中国人,三个人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三个人坐在一个包厢里。突然上来一位客人,因为车厢有四个位子。这位客人拿了一个鱼缸端上来,放在空座上,德国人开始问端鱼缸的人:“您能告诉我这鱼是什么名称,在生物学上应该如何归类,有哪些特性?它们在科学上有什么意义?”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以后就问:“请问这位先生,这个鱼我们日本能不能引进?如果根据我们日本的气候和水温、水质,这个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
24、西方人觉得,跟甲握手的时候,眼睛却看着乙,竟然还跟乙讲话,这是对甲人格的侮辱。在他们国家,握住谁的手,必须眼睛看着谁。
25、有一年,荷兰有位贵宾到中国访问,安排他的夫人参观幼儿园。那天下着毛毛细雨,她到达幼儿园门口时,看见一群孩子站得笔端笔正的,在门口迎接她,她看到这些感觉很不舒服。接着参观幼儿园的教室,进去后,每一个五六岁的孩子都背着手,面部表情十分严肃。她很快结束了参观。回国后她说,这是这次访问感到最不舒服的事,下着雨,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到门口来?为什么孩子都是这样笔端笔正地坐着,五六岁的孩子应该是非常调皮的,吵吵闹闹是正常的,那才像幼儿园。但幼儿园的老师为了做到秩序井然,一定做了大量的工作,认为这才是礼貌的文明表现。
26、有一个国家向台湾出售武器,中方进行了严正交涉,阐明了原则立场,同时指出中国是一个12亿人口的大国,有巨大的市场和广阔的前景,你们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牺牲长远利益。对方听后,称他们国家有一句成语,“十鸟在飞,不如一鸟在手”,你讲的远景虽然美妙,但这都是天上飞的鸟,我现在手上抓住的这笔生意是实实在在的。还说如果要我们不出售武器,那中方必须要给予相应的补偿,在其它方面给予一些金额相等的订单。
27、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例如中方代表团到了德国以后,主人问今天晚上你们吃西餐,还是吃中餐?代表团的答复往往是“随便”,“客随主便”。他们对这样的答复难以理解,说一听到“随便”这个词就头疼,不知道怎么弄好。我们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不能随便提要求,万一给主人出难题呢?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这就是区别。
28、中国人在西方感谢对方时往往是这样几句话:你们国家很美丽,你们人民很友好,你们接待很周到,等等。他们认为万里迢迢从东方到西方,难道没有任何一点不同的感觉?为什么一律都是这么几句话呢?后来有一个代表团走的时候说,我现在想提点建议,第一条建议是希望你们的介绍材料能译成中文,第二条是你们这个牛肉能不能煮得烂一点,血淋淋的实在受不了,第三点希望你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能有所了解。他们听了感觉特别好,因为听到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表示,能做到的我们一定做到,做不到的我们也知道你们喜欢什么了。
29、法国人在房间里丢了东西,他会张望一下,四处翻翻就可以了。而德国人要找东西,首先要找坐标,一块块来找。这可能有点夸张,但这说明德国人的严谨性。先找坐标,后找东西。[中国人做饭,说用某种调味品“适量”,德国人听了莫名其妙,他们在厨房备有天平和量杯,食材用量要精确到克或毫升];
30、(伊索式的回答)有一次,有几位中国人在法兰克福向一个德国人问路,问路怎么走,大概要多长时间能走到。这个人根本不理,他们认为这是日耳曼民族的傲慢。没想到这几位往前走了几步以后他追上来告诉说,大概往前走1500米左右,再往右拐75米是你们找的单位,时间估计需要11分半。问为什么刚才你不答复?他说,你们刚才不光是问怎么走,还问多久走到,我必须要看你走路的快慢,据此我才能算出时间。这个例子也可以说明德国人的精确性和严谨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英汉文化十大常见差异
和外国人用英语交流时,尴尬场面离不开这十类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
礼品与纪念品——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
对外交往中的西方礼节与风俗习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