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趵突泉:500年难解之谜

趵突泉:500年难解之谜

 2013-05-13

 

 作者按语在我国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遍布着流传久远的楹联匾额和碑刻摩崖。对于其上的古人题字,我们习惯于按照当下的文字符号系统进行辨识和解读。一有不符,便妄加猜测,或者武断地认为古人写错字,或者认为这样书写大有深意。一些导游还信口胡说,瞎编乱造,忽悠误导游客,相沿日久,以讹传讹,以至积非成是,谬种流传。这不仅是对我们古代先哲的戏说和污蔑,也是对民族文化的极大不尊重,因此非常有廓清的必要。本人为此特写出一组“名胜古迹‘著名错字’辩诬”系列博文,从文字学和书法的角度探根求源,以期还历史以真相,还古人以公道。

 

    

    写这组系列博文,我遇到了一个拦路虎,这就是济南趵突泉石碑上的“突”字。

  

    趵突泉位于济南市中心区,占地158亩,有“天下第一泉”之誉, 为古泺水发源地。其泉水从地下溶洞的三个裂隙中涌出,犹如三堆白雪一般迸发喷涌,让人叹赏不已。“趵突”即泉水从地下跳跃奔突之意。在泉池西南面的观澜亭侧,立有一块半浸水中的石碑,上镌有三个雄健厚重的大字:“趵突泉”,为明代山东巡抚胡缵宗所题。细心的游客也许会发现,其中的“突”字上缺了一点,变成了秃宝盖。


    

    胡缵宗题写 “趵突泉”时,为何将这“突” 字少写一点,是出于书法的需要还是别有用意,早已不得而知,也无从考证。这个“突”字上的一点,便成了人们不断猜测的谜,一直到今天也没有人给以一个合理的解释。

    有人说,胡巡抚之所以这样写是要表达趵突泉永远喷涌,没有尽头,所以把“突” 字宝盖头上的点省略了,为的是不把泉水压住;有的说法则充满了神异色彩,说当年趵突泉的泉水喷涌得异常猛烈,几下子就把“突” 字的点给冲掉了,然后顺流漂到了大明湖,故而大明湖牌坊和石碑上的“明”字的“日”旁便多了一笔,成了“眀”字(关于“眀”字,见前文《为“出现最多的错字”平反》);还有的则是童话故事,说趵突泉是泉中之王,听说与此相隔3里之遥的大明湖的景色更胜一筹,十分不服气,便派“突” 字头上一点去打探,可这一点到了大明湖后,看到那里的湖光水色绝佳,竟然流连忘返,乐不思泉了,于是再也不愿回去,便留在了“明”字里。还有一种则是颇为恶俗的戏说,说趵突泉泉边有个青年经媒妁之言,与大明湖畔一位美女结为秦晋之好。结婚之前,他到女方家办事,发现传说中的大明湖美女其实很丑陋,于是十分恼怒,便把自己的眼睛抠出扔到了大明湖里。趵突泉的水神为了纪念他,便把“突”字上的点给去掉了。第一种解释试图从书写者本身找原因,思路虽对,但缺乏依据;后三者都是编故事,力图将趵突泉和大明湖的两个所谓“著名错字”一起给圆了。 总之,不同说法意见各异,但都没有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趵突泉的“突”字,绝非什么笔误和错字,而是胡缵宗有意而为。古人写字讲究无一字无来由,胡缵宗这样写必有所本。

    然而,本人查阅了许多古代碑帖,均没有这种写法。只有一处,也还是在趵突泉公园,在其南大门上方悬有一方“趵突泉”的金字大匾,旁署“乾隆御笔”,但奇怪地是乾隆的玺印却像一般人一样钤在了左下(应在字上方)。

    下面是乾隆皇帝为大明湖历下亭御笔亲题的匾额。帝王题匾一般不落款只钤玺,“历下亭”三字充分体现了乾隆书法的特点:工稳均匀,圆润秀发,体现出一代天子的雍容气度 。 而上面“趵突泉”三字却剑拔弩张,透着一股燥气,故显系伪造。

    这样,乾隆皇帝到底写没写过这种不带点的“突”字,也就不得而知了;即使写过,也是步胡缵宗的后尘,不足为凭。

    为了这个“突”字,本人几乎到了“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地步,可楞就没见过胡缵宗那样的写法。同时,“突”字也不是明朝的避讳字,故无需减笔。为此,本人曾向当代书法大家请教,也没有给以合理的解释。本人并不主张名人笔下无错字,可是觉得“勋业著于当朝,文誉驰于海宇”这位明代著名学者、诗人与书法家是不可能在这个简单汉字上出纰漏的,之所以这样写,其中必有缘故。为此,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了解一下胡缵宗其人其书。

    胡缵宗(1480-1560年),字孝思, 号可泉,别号鸟鼠山人,明代秦州秦安县(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明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后累迁至山东、河南巡抚、右副都御史,官阶正三品。“爱民礼士,著于一时,名与况钟(即昆剧《十五贯》中的“况青天”) 相颉颃。”著有《鸟鼠山人集》等著作多种,大部分被收入《明史·艺文志》与清《四库全书》。  

    再看胡缵宗的书法,胡缵宗的楷书以颜体为宗,宏大刚正,笔力沉雄,自然流畅,深得颜真卿书法雄强厚重、宽博茂密的艺术精髓。他尤擅擘窠大字,时人褒之为“超颜三分”,可见其功力之深厚。

    另外需要特别引起关注的是,胡缵宗写字,常出奇笔,标新立异。如他为曲阜孔庙的第一座石牌坊所题的“金声玉振”四字,“玉”字的一点,没有写在正常位置上,而是上提点在了第二横上。


          

    对此,有人附会解释说,敲击玉磬时,敲在正中间的时候声音最动听,而这也正好切合孔子主张的中庸之道,所以便把“玉”字的点拿出来放到中间,以吻合孔子的主张。此说颇谬,我觉得还是从书法本身进行解释为好。“玉”字一点上移,可以使整个字的重心上提,从而形成一种耸拔之势,让人产生高山仰止的感觉。最重要的是这种写法在汉隶中确有所本,如在下面两通汉碑中,“玉”字的一点均上移至第二横上。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胡缵宗写字的风格,常常是出人意表,不与人同。

东汉《华山庙碑》
 东汉《白石神君碑》

    另外,胡缵宗还精于篆书,颇有好古之风。他曾在任苏州知府期间为虎丘山千人坐题写篆书(见下图)。可知他于古文字有着精深的研究。

    说了这么多,我们还是要回到正题:胡缵宗为何要写这个缺一点的“突” 字?!我们知道,在书法艺术中,为了求得字体结构的平衡或美感,常会有依据成规增减笔画的情况。唐代欧阳询在其书法形体论著《三十六法》中即有一“增减”法: “字有难结体者,或因笔画少而增添,……或因笔画多而减省,……但欲体势茂美,不论古字当如何书也。”古人的这种变通写法,不能说是错误,只是书法创作的需要。反观胡缵宗所题“趵突泉”三字,点画比较多,上面的“趵”字有三个点,下面的“泉”字一撇也变成了撇点,而“突”字夹在中间,需要有所收敛,这或许是“突”字上面一点省略的原因。

    但是,书法上的“增减笔”不是随意而为的,它不能破坏汉字的造字原则,并且须有所本。为此,我们还需要从字源学上剖析一下这个“突”字。

    甲骨文中的“突”字从犬从穴,为会意字,是狗从洞中猛然窜出之意。篆书将其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突”,现已归入“穴”部。顺便说一下,“突”字有一异体字,其“犬”中的一点可以省略,故有人以为“趵突泉”的“突”字少了两点是误解。

                                                              甲骨文     金文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与“突”字一样,从“穴”之字在隶变楷化后一般上面都有点,但也有例外。如“深”字,在隶变过程中就省略了上面一点。

 

                                                                 金文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看来,“穴”字上的一点并非一成不变的。即便是“突”字,在古篆中也有不出头的特例(见下图中上),只不过其使用并不普遍,没有被统一后的秦小篆及其后的隶变所采用。

    古人有一种用楷、行、草书写废弃的古文字的现象,这在明清时期颇为盛行(如明代的王铎及清代的乾嘉学者)。颇有好古之风的胡缵宗所写的“突”字是不是古文字的复活呢?还是请读者诸君去判断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杜南发:字在自在
我国最明目张胆的九大错别字,佩服佩服9
众泉汇流,湖光山色济南城
错别字儿里藏学问,听了故事别较真儿(图)
古人这样写楷书,为啥不是错字?!
古人这样写楷书,为啥不是错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