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玉语】和田玉籽料何为“籽儿”?


说“籽儿”

       玉器柜台里:一个个雪白的玉件,在极具穿透力的灯光下,宣示着它们的高傲和华贵。它们身边价签上,那一串的“0”,足以让普通人眩目。如果有人怯怯地问:“怎么这么贵啊?”立刻会看到一张故作惊异的面孔。营业员会用带谋略感的语气,欲擒故纵似的回答:“这是籽儿啊!”瞬间,那些个“0”变得神气活现起来。


       这是玉柜台边常见的一幕活剧,揭示着人们在媒体和专家们灌输下,接受的关于买玉的一个认识论:“唯籽儿”论。



       在“唯籽儿”论下,一块玉只有贴上“籽儿”的标签才能跻身好玉之列。因此,只要被贴上“籽儿”的标签,一块玉就可以飞黄腾达,数倍价钱于侪辈。也因此,围绕“籽儿”的乱象也就丛生。逃不出下面这几个问题。




什么是“籽儿”



       说这个问题,要先做一下复读机,重复一下在各种关于和田玉的资料里,已经说烂了的概念,就是关于和田玉的三个种类。说是三个种类,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和田玉这种石头,因为不同的际遇而最后所处的三种形态,即:山料、山流水和籽料。




       山体上的玉矿原石,看起来完全是大块的岩石,越往里面透闪石和阳起石的成分越突出,那就是包在石头里的玉石了。把它的玉石部分剥出来就叫做山料,它们在地球上已经形成了几千万年。某些山体上的玉矿石,由于一些自然原因,比如风化或者雷击,造成崩裂而滚落下山,掉入河中,后来又被河水冲到岸边。于是,像河滩上的鹅卵石一样,千万年被河水拍打,这种叫做山流水。还有一部分掉到河里后,直接沉底待在了河床上,日夜不停地被水流冲刷着,这就是籽料也就是“籽儿”了。


       其实,这样的三种形态不唯和田玉独享,凡是奇石、名石类几乎都有。比如著名的寿山石,一样存在这三种形态,不过它们的名字分别叫:山坑、水坑和田坑。其中的田坑类里,就有价值可与羊脂玉相媲美的石中皇帝——田黄石。



       为什么三种形态中籽料最为有名呢?因为它的总体品质最好。


       河水的无数次冲刷,籽料的内部就更为纯净,也就是通常说的密度和结构好。也因为这种无尽地与水接触,让它手感更为细腻和润泽,也就是油性好。实际上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好玉的标准并不是“籽儿”,而是“籽儿”最容易表现出来的密度、结构和油性并臻佳妙。



       其实至少在古玩行当里,“籽儿”实际上是指代一种标准。玉质够得上一定的密度和油性就“够籽儿”,就是一块好玉。至于它的原料,是不是真的是从玉龙喀什河里捞出来的一块“籽儿”,只要不是你当场亲眼所见,恐怕就谁也无法验明正身。



       “籽儿”和“山流水”的前身都是山料,如果它的前世只是一块很糙的山料,那它在河里待多少年也不见得能“够籽儿”,因为基础太差,尽管它真的是籽料。换个说法就是,山料里也未必没有那种本身就“够籽儿”的好料。当然,我们从概率上说,“够籽儿”的料还是河里出得更多。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籽儿”不是只有白玉,一样有青玉、青白玉或者黄玉。且不说本来就有“够籽儿”的以上颜色山料,就说河里出来的籽料:大自然让山料往河里掉的时候,绝不会认准了颜色,是白的才能掉,必然是一种随机事件。所以,山上有什么颜色的山料,水里就必然有什么颜色的籽料。




“籽儿”很稀有



       能够在“唯籽儿”论下,支撑籽料天价的一个基础,就是籽料稀缺的说法,物以稀为贵嘛。那么籽料到底是不是稀缺呢?这个就要辩证地看了。首先就得看一看,你心里“玉”的概念有多广,是只指新玉还是也包括古玉。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你是最多只愿意买新玉呢,还是只要是好玉,新、老不拒?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稀缺性来说,新玉的“籽儿”肯定是稀缺了。从古至今,河床上有多少籽料不会再增加。所以,籽料的数量只能做减法,做不了加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是越来越稀缺。



       不过在古玉的领域里则并非如此,在新玉器里,籽料的使用越来越少,而在古玉里则正相反,籽料的使用是大量的。这个道理也很简单:在没有现代机械和黄色炸药的时代,在山上开大石头,远比在河里捡小石头要难得多。自古对于和田玉的采集便只见在河中捞拾的记载,而未见过大队人马上山开矿的记录。




       当然,因为明朝和田玉的来源是由西域进贡或双方进行贸易,这个记载多少有中原王朝蔑视少数民族的味道。不过,它证明玉只采于河是千真万确。因为作为明代最权威科技作家的宋应星,居然认为璞玉就是河里长出来的,而与土无关。到了清代,新疆设了行省,于是玉料的取得就直接是由清兵看着当地的人民进河里捞拾。


       因此,在古代,籽料的获得只需在水里摸。但一旦采到一块大山料可是国之大事,就像“大禹治水图玉山子”:光是整块大玉料从新疆运到北京就历时三年多,在宫内先按玉山的前后左右位置,画了四张图样,随后又制成蜡样,送乾隆帝阅示批准,随即发送扬州。因担心扬州天热,恐日久蜡样熔化,又照蜡样再刻成木样,由苏扬匠师历六年时间琢成。





有皮才是“籽儿”



       辨认玉器是不是“籽儿”制作的,据说有个“秘笈”,就是看是不是带皮,有皮就是“籽儿”,没皮就不是。于是带着皮的玉器就此价格高企,因为它们被背书为真“籽儿”了。而各种做假皮的工艺也就此出现,成为已经绵延千年的造“假”。



       制玉首先就要把外面的石头去掉,直到能称为玉的地方停止。河里出的籽料,水作为一把温柔的刀锯,一点点地切去石头,直到已经达到半石半玉状的部分。玉裸露出来之后,结果就是给它的表面造成了很多微小的裂纹。然后,水里的矿物质,常年累月对籽料表面这些微小裂纹进行渗透,久而久之矿物质就在表面形成了一层颜色,这就是籽料的皮子来历。



       理论上一块玉料越靠中间玉性越好,越靠边玉性越差。也就是说,一块带皮(如果是真皮)的“籽儿”玉,它的坯料很可能是整块料最差部分开出来的(小独籽儿不在其列)。于是,新玉里的一个悖论就出现了:为了证明自己是最好的玉,就必须保留可能是最不好的那一部分玉料,这无疑是让人啼笑皆非的。


       好在古玉里不存在这个悖论。古玉几乎都不带皮,但大部分是“籽儿”。那个时候籽料有的是,既不需要刻意省料,也不需要用皮子来证明籽料身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关于玉的误区:说说“籽儿”
玉中之王:《大禹治水图》玉山
乾隆与和田玉
玉器图解(2) - 美玉鉴赏 - 和田美玉 - 上海文玩 - Powered by Dis...
石头记③:和田玉之山子雕玉器鉴赏
子料、山料、山流水怎样鉴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